- 1.15 MB
- 2024-04-25 发布
散文阅读
第
3
讲 分析文体特征和表达技巧
-
3
-
散文的文体特征侧重
“
形
”
与
“
神
”
、
“
境
”
与
“
情
”
的表达
,
表达技巧则侧重叙述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技巧和结构技巧等。
-
4
-
(
据
2016·
天津卷改编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第
1~3
题。
在母语的屋檐下
彭
程
少年时代的伙伴自大洋彼岸归来探亲
,
多年未见
,
把盏竟夜长谈。我们聊到故乡种种情形
,
特别谈到了家乡方言
,
兴之所至
,
后来两人干脆用家乡话谈起来。
本来以为这么多年不使用
,
很多方言都已忘记
,
不料却在此时鲜明地复活了。恍惚中
,
甚至忆起了听到这些话时的具体情境
,
眼前浮现出了说话人的模样。友人感慨
:
真过瘾。
在一种语言中浸润得深入长久
,
才有资格进入它的内部
,
感知它的种种微妙和玄奥
,
那些羽毛上的光色一样的波动
,
青瓷上的釉彩一般的韵味。几乎只有母语
,
我们从牙牙学语时就亲吻的语言
,
才应允我们做到这一点。
-
5
-
关于母语
,
英文里的一个说法
,
最有情感温度
,
也最能准确地贴近本质
:mother tongue
。直译就是
“
妈妈的舌头
”
。从妈妈舌头上发出的声音
,
是生命降临时听到的最初的声音
,
浸润着爱的声音。多么深邃动人的诗意
!
在母语的呼唤、吟唱和诵读中
,
我们张开眼睛
,
看到万物
,
理解生活
,
认识生命。
诗作为浓缩提炼过的语言
,
是语言的极致。它可以作为标尺
,
衡量一个人对一种语言熟悉和理解的程度。
“
眼看他起高楼
,
眼看他宴宾客
,
眼看他楼坍了
”,
说的是世事沧桑
,
人生无常。
“
而今识尽愁滋味
,
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
却道天凉好个秋
”,
说的是心绪流转
,
昨日迢遥。没有历史文化为之打底
,
没有人生经历做铺垫
,
就难以深入地感受和理解其间的沉痛和哀伤
,
无奈和迷茫。它们宜于意会
,
难以言传。
-
6
-
每一种语言都连接着一种文化
,
通向一种共同的记忆。文化有着自己的基因
,
被封存在作为载体和符号的特有的语言中。仿佛《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中
,
阿里巴巴的山洞里
,
藏着稀世的珍宝。
“
芝麻开门吧
!”
咒语念起
,
山洞石门訇然敞开
,
堆积的珠宝浮光跃彩。
但洞察和把握一种语言的奥秘
,
不需要咒语。时间是最重要的条件。在一种语言中沉浸得足够久了
,
自然就会了解其精妙。有如窖藏老酒
,
被时光层层堆叠
,
然后醇香。瓜熟蒂落
,
风生水起
,
到了一定的时候
,
语言中的神秘和魅惑
,
次第显影。音调的升降平仄中
,
笔画的横竖撇捺里
,
有花朵摇曳的姿态
,
水波被风吹拂出的纹路
,
阳光下明媚的笑容
,
暗夜里隐忍的啜泣。
-
7
-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
,
只有母语
,
才有这样的魅力和魄力
,
承担和覆盖。日升月落
,
春秋代序
;
昼夜不舍的流水
,
亘古沉默的荒野
;
鹰隼呼啸着射向天空
,
羊群蠕动成地上的云团
;
一颗从眼角滑落的泪珠有怎样的哀怨
,
一声自喉咙迸发的呐喊有怎样的愤懑。一切
,
都被母语捕捉和绾结
,
表达和诉说。
我骄傲于自己母语的强大的生命力。五千年的漫长历史
,
灾祸连绵
,
兵燹不绝
,
而一个个方块汉字
,
就是一块块砖石
,
当它们排列衔接时
,
便仿佛垒砌了一个广阔而坚固的壁垒
,
牢牢守卫了一种古老的文化
,
庇护了一代代呼吸沐浴着它的气息的亿兆的灵魂。
童年在农村度过。记事不久的年龄
,
有一年夏天
,
大人在睡午觉
,
我独自走出屋门到外面玩
,
追着一只蹦蹦跳跳的兔子
,
不小心走远了
,
一直走进村外一片茂密的树林中
,
迷路了
,
害怕得大哭。但四周没有人听到
,
只好在林子里乱走。过了好久
,
终于从树干的缝隙间
,
望见了村头一户人家的屋檐。
-
8
-
一颗悬空的心倏地落地了。
对于长期漂泊在外的人
,
母语熟悉的音调
,
带给他的正应该是这样的一种返归家园之感。一个汉语的子民
,
寄居他乡
,
母语便是故乡的方言土语
;
置身异国
,
母语便是方块的中文汉字。
“
官秩加身应谬得
,
乡音到耳是真归
”,
故乡的语言
,
母语的最为具体直观的形式
,
甚至关联到了存在的确凿感。
因为时时相与
,
反而熟视无睹。就像对于一尾悠然游弋的鱼儿
,
水的环抱和裹挟是自然而然的
,
不需要去意识和诘问的。但一旦因某种缘故离开了那个环境
,
就会感受到置身盛夏沙漠中般的窒息。被拘禁于全然陌生的语言中
,
一个人也仿佛涸辙之鲋
,
最渴望母语的濡沫。那亲切的音节声调
,
是一股直透心底的清凉水流。
-
9
-
每一种语言的子民们
,
在自己母语的河流中
,
泅渡
,
游憩
,
俯仰
,
沉醉
,
吟咏
,
创造出灿烂的文化
,
并经由翻译传播
,
成为说着不同语言的人们共同的精神财富。以诗歌为证
,
《鲁拜集》中波斯大诗人伽亚谟及时行乐的咏叹
,
和《古诗十九首》里汉代中国人生命短暂的感喟
,
贯穿了相通的哲学追问
;
中世纪的意大利
,
彼特拉克对心上人劳拉的十四行诗倾诉
,
和晚唐洛阳城里
,
李商隐写给不知名恋人的无题七律
,
或者隽永清新
,
或者宛转迷离
,
各有一种入骨的缠绵。让不同的语言彼此尊重
,
在交流中使各自的美质得到彰显和分享。
热爱来自母亲的舌尖上的声音
,
应该被视为一个人的职责
,
他的伦理的基点。他可以走向天高地阔
,
但母语是他的出发地
,
是他不断向前伸延的生命坐标轴线上
,
那一处不变的原点。
(
原载《光明日报》
,
有删节
)
-
10
-
1
.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中引用英语
mother tongue,
是为了引出
“
妈妈的舌头
”
这一形象说法
,
强调母语的温馨可亲。
B.
作者用
“
羽毛上的光色一样的波动
”“
青瓷上的釉彩一般的韵味
”
来形容母语的微妙和玄奥
,
是说母语宜于意会
,
难以言传。
C.
文中列举
“
昼夜不舍的流水
”“
亘古沉默的荒野
”“
一颗从眼角滑落的泪珠
”
等意象
,
意在说明
,
只有用母语才能准确言说它们的内在情韵。
D.
文章融记叙、议论、抒情为一体
,
引经据典
,
华美而不失厚重
,
有较深的文化意蕴。
答案
解析
解析
关闭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B
项
,
错在
“
是说母语宜于意会
,
难以言传
”
。作者用这句话形容母语的种种微妙和玄奥
,
而深入感受并准确地欣赏这种美
,
就要浸润得深入长久。
答案
解析
关闭
B
-
11
-
2
.
作者回忆童年迷路的经历
,
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
参考答案
:
①
内容上
,
用孩子迷路比喻游子离开母语
,
强调母语给人带来的庇护感和安全感。
②
结构上
,
与题目中的
“
屋檐
”
相呼应
,
引出下面的议论。
解析
: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艺术技巧的分析能力。赏析文段作用
,
要从手法、结构、内容三个方面综合考虑作答。作者在回忆迷路的经历之后
,
在下一段的议论中
,
点明了母语带给漂泊在外的人的感受。其中的
“
这样
”
一词表明了孩子迷路与游子离开母语的关系。
-
12
-
3
.
作者深情地诠释了母语的多重意义
,
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参考答案
:
①
母语可以拉近彼此关系。
②
母语最早打通人与世界的联系。
③
母语可以自由地抒情状物。
④
母语包蕴文化基因
,
守卫民族文化。
⑤
母语给人以家的归宿感。
⑥
各民族用自己的母语创造了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
13
-
解析
:
本题考查对文本整体概括的能力。本题主要问的是
“
母语的多重意义
”,
要抓住一些关键提示点。首先划分文章的层次
,
确定相关答题区域
,
即体现母语意义的段落。文章开始以与儿时伙伴用家乡方言交谈引出母语这个话题。第四段
,
通过解释
“mother
tongue”,
认为母语
“
是生命降临时听到的最初的声音
”
。第五、八、九段
,
综合说明难以言传的沉痛和哀伤、无奈和迷茫、神秘和魅惑的情感都被母语捕捉和绾结
,
表达和诉说。第六、十段说明母语连接文化
,“
守卫了一种古老的文化
,
庇护了一代代呼吸沐浴着它的气息的亿兆的灵魂
”
。第十一、十二、十三段以讲故事的形式说明母语给人的归属感。第十五段
,
抓住第一句
,
总结得出结论。通过分析、概括、总结
,
可以分条列出答案。
-
14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修辞手法
热点突破
典例
1
(2015·
天津卷
,
《云和梯田》节选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后面的题目。
传说中
“
中国最美的云和梯田
”,
隐匿于浙西南括苍山脉雾气迷蒙的群峰深处
,
弯弯绕绕的盘山公路
,
倏然甩出一角空地。人已在山腰
,
朝山下的开阔谷地望去
,
错落有致的梯级田畔
,
覆盖了周围山坡
,
似一个硕大的环状天池
,
嵌于青葱滴翠的崇山峻岭之间。
阳光迎面扑来
,
俯视崇头镇外的山中梯田
,
好似面对着一座宽大露天体育馆。若是早几个时辰
,
此处可见著名的
“
云和梯田日出
”
奇景。无论冬夏
——
太阳每天都攀着湿淋淋、银闪闪、绿油油或是金灿灿的梯子
,
从山间的水田里升起来。
-
15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此时
,
眼前那些高低起落、依次递接的田畔
,
或大或小或长或短
,
依山就势形状各异
,
顺着山坡一块块不规则地蜿蜒开去。一层层沉降
,
通往山洼里黑瓦白墙的小村落
;
一层层升高
,
则通往山顶的云端去了。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
叠音词的运用有何效果
?(6
分
)
参考答案
:
①
比喻、拟人、排比。
②
节奏鲜明
,
韵律和谐
,
增强形象感。
解析
:
本题考查分析画线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叠音词的运用效果。第一问难度不大
,
比喻
,
将
“
梯田
”
比喻成
“
梯子
”;
拟人
,
太阳
“
攀
”
上梯子
;
排比
,
湿淋淋、银闪闪、绿油油。第二问
:
连用
“
湿淋淋
”“
银闪闪
”“
绿油油
”“
金灿灿
”
四个叠音词
,
韵律和谐
,
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
使梯田的形象真实可感
,
如在眼前。
-
16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怎样得满分
常见的设问方式
:
①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有何效果
?
②
画线语段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
有何作用
?
1
.
明确九种修辞手法
:
比喻、比拟
(
含拟人、拟物
)
、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2
.
知晓鉴赏要领
:
即九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表达效果。
语句特点
+
修辞手法
+
表达效果
(
内容、结构、感受
)
。
-
17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对点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后面的题目。
十几年前的一天
,
我在北京第一次发现了时间的痕迹。我在梳头时发现了一根白发
,
它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丽的雪线一样刺痛了我的眼睛
。我知道时间其实一直悄悄地躲在我的头发里行走
,
只不过它这一次露出了痕迹而已。我还看见
,
时间在母亲的口腔里行走
,
她的牙齿脱落得越来越多。我明白时间让花朵绽放的时候
,
也会让人的眼角绽放出花朵
——
鱼尾纹。时间让一棵青春的小树越来越枝繁叶茂
,
让车轮的辐条越来越沾染上锈迹
,
让一座老屋逐渐地驼了背。时间还会变戏法
,
它能让一个活生生的人瞬间消失在他们曾为之辛勤劳作过的土地上
,
我的祖父、外祖父和父亲
,
就让时间给无声地接走了
,
再也看不到他们的脚印
,
只能在清冷的梦中见到他们依稀的身影。
(
选自迟子建《时间怎样地行走》
)
-
18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怎样理解
“
它在清晨的曙光中像一道明丽的雪线一样刺痛了我的眼睛
”
在文中的含义
?
参考答案
:
运用比喻
,
说明这根白发非常显眼
,
让
“
我
”
感到震惊
,
让
“
我
”
感到了生命的衰老
,
从而感慨岁月流逝、人生短暂。
解析
:
首先运用
“
释词法
”,
该句代词
“
它
”
的指代意义是
“
一根白发
”,“
刺痛
”
的意思是
“
我感到震惊
”;
其次运用
“
还原法
”,“
像一道明丽的雪线
”
运用了比喻手法
,
还原本义就是
“
非常显眼
”;
再次运用
“
补省法
”,
我们可以问为什么
“
刺痛了我的眼睛
”,
这是因为
“
我
”
从白发中
“
感到了生命的衰老
”;
最后运用
“
明旨法
”,
结合相关文段
,
我们能感受到作者
“
对岁月流逝、人生短暂的感慨
”
。综合上面的四种方法
,
再根据本句明显运用的比喻修辞手法
,
便能得出答案。
-
19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表达方式
热点突破
典例
2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后面的题目。
(
原文《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见第
1
讲命题热点三
)
文中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来表现老腔的艺术魅力。请举两例并加以分析。
(4
分
)
答案示例
:
赵季平
:
著名作曲家
,
与老腔演员很熟悉
,
并给予老腔高度的评价
,
写出了老腔的艺术价值。
濮存昕
:
节目主持人
,
出人意外地走到台前击凳高吼
,
融入表演
,
突出了老腔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观众
:
观众在看老腔表演的过程中经久不息的掌声与喝彩声
,
表现了老腔演出带给观众的精神享受。
-
20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解析
:
此题考查鉴赏文章的表现手法、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解答此题
,
首先要抓住
“
文中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
”
这一事实
,
关键是找出运用这一手法的地方
,
然后结合侧面描写在文中的具体运用
,
指明其是如何
“
表现老腔的艺术魅力
”
的。梳理文章内容不难发现
:
文章开头没有直接写出老腔的精彩
,
而是通过赵季平对老腔演奏者
“
白头发白眉毛
”
老汉及十几个演员的赏识和对老腔的介绍
,
从侧面写出老腔的艺术魅力。文章的结尾处通过主持人濮存昕的动作行为
,
表现了现场观众与老腔艺术的完美融合
,
以及
“
我
”
的心灵震撼。文中多处写观众的掌声
,
也是从侧面展现老腔的艺术魅力。举出两例
,
简要分析即可。
-
21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怎样得满分
常见的设问方式
:
①
文中运用了
××
描写的手法来表现
×××
。请举例并加以分析。
②
文章某段运用了多种手法
,
表达了作者
×××
的感受
,
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
1
.
知晓表达方式
表一
:
记叙方法
-
22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
23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表二
:
描写方法
-
24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2
.
知晓审答规范
①
审准题干
,
明辨是哪种技巧
,
是否要举例分析。
②
结合语境
,
体会表达效果。
-
25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明确手法
+
具体解释
(
结合文章的中心及相关内容
,
阐述这一手法在文中是如何运用的
)+
简述效果
(
叙述一下这一手法运用的作用、意义
)
。
-
26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对点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后面的题目。
树的事
刘江滨
我的老家宅院里有一棵老枣树
,
父亲说他小的时候院里头就有
,
估计总得有上百年了吧。而今
,
父亲已不在人世了
,
这棵老枣树依然蓬勃蓊郁
,
每年秋季都结出香甜的红枣。
-
27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老枣树长在窗前
,
树身不高
,
也不很粗
,
中间裂开一条深深的树洞
,
树干
60
度倾斜着
,
像一个佝偻身躯的老人。我小时候它就这样
,
过了
50
年
,
它还是这样
,
似乎岁月在它身上停止了迁延。在我的记忆中
,
我家的鸡到了晚上
,
往往不回鸡窝睡觉
,
而是习惯飞到枣树上栖息。我也喜欢登着树洞爬到枣树上玩耍。童年的喜好竟然与动物相同
,
实在有趣。这让我想起人类的童年时期
,
我们的远祖最早也是筑巢而居
,
把家安在树上的。唐尧时代有位隐士名
“
巢父
”,
即如此。
-
28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去过山西的晋祠
,
那里有春秋时期留下的柏树
,
距今快
3
000
年了
,
树身皲裂得七沟八壑
,
形状怪异
,
部分还补着水泥
,
树根也隆起地面
,
像老人的手青筋暴露
,
但树冠如伞
,
葱茏沃若
,
新叶碧绿
,
如新鲜的娇娘。这是我见到的树龄最长久的古树了
,
也是我见到的最长久的生命体。春秋时期的老子孔子早已化作尘埃烟云
,
而与他们同龄的树
,“
春秋依旧在
,
几度夕阳红
”,
历经无数次雷击、风摧、洪淹、地震、兵燹等无妄之灾
,
仍好好活着
,
老而弥坚。
-
29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万物的寿命都有长有短
,
树也一样
,
树种不同
,
生命的长度也迥异。凡是易成活、长得快的树都短命。有一种树叫泡桐
,
几年工夫发面似的巨大粗壮
,
树身多汁
,
小时候淘气
,
拿小刀戳一下
,
汁液就流出来
,
像人的眼泪。这种
“
速成
”
的泡桐寿命很短
,
不几年就枯死了
,
而且质地粗疏、弱脆
,
不堪大用。但城市拿它做行道树倒也合适
,
树大叶阔
,
今天栽种
,
翌年就可享受绿荫了。寿命最长的树种应该是松树柏树了
,“
岁寒
,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人们祝福寿星常说
“
寿比南山不老松
”
。它们多栽种在陵园墓地、祠堂寺庙、皇家园林
,
象征万古长青
,
永垂不朽。黄帝陵、避暑山庄、武侯祠、清东陵西陵等故地旧地所在多有
,
古意森然
,
平添了一份岁月感、历史感和肃穆的气息。松柏不仅常被人们赋予精神的象征意义
,
生活中也堪称栋梁之材
,
质地密实坚韧
,
不折不弯
,
盖房子、做家具、做寿材都是上好的木料。
-
30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最文艺的树应该是柳树了。柔媚
,
浪漫
,
伤感
,
多喻离别。柳树特别容易成活
,
插个枝不久就冒芽了。树的形状不够高大雄壮
,
有一种垂柳更是枝条柔软细长
,
婀娜婆娑
,
随风飘拂
,
颇像柔顺乖巧的女子
,
河边、田畴、井旁、房前屋后到处可见。从《诗经》
“
昔我往矣
,
杨柳依依
,
今我来思
,
雨雪霏霏
”
开始
,
柳树跟诗人结下不解之缘
,
关于柳树的名句车载斗量。诸如
“
此夜曲中闻折柳
,
何人不起故园情
”“
杨柳岸
,
晓风残月
”“
月上柳梢头
,
人约黄昏后
”“
春风杨柳万千条
,
六亿神州尽舜尧
”
等。这里的
“
杨柳
”
就是柳树
,
跟杨树没丁点儿关系
,
譬如
“
杨柳细腰
”
是说女人婀娜的腰肢
,
像摇摆的柳树
,
如果像杨树那样直挺挺
,
岂不大煞风景
?
-
31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我们生活的北方平原
,
最家常的树是杨树、槐树、榆树、柳树、枣树、桑树、椿树
,
还有桃李杏梨等果树。农村长大的孩子
,
童年记忆的底色就是爬树攀高
,
抓知了
,
偷果子
,
找鸟蛋。用树杈做弹弓
,
用树棍做陀螺
,
用树枝做伪装帽。在食不果腹的饥馑年代
,
槐花、榆钱、树皮、树叶等都是救命的食材。树木是人类的密友
,
甚至是生命的孵化器
,
人类是从丛林中走出来的。没有树
,
我们所生存的地球就是荒漠。
-
32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有树的地方
,
就有人烟
;
有树的地方
,
就有文明。中华文明唐之前北方是中心
,
后来就移到南方了。据说跟树有关。唐之前
,
北方气候温暖
,
雨量丰沛
,
森林繁茂
,
不仅有母亲河黄河
,
河边林地还有大象出没
,
要不河南为什么叫
“
豫
”
呢
?
字里有
“
象
”,
黄河边上还出土过大象的化石。北方翠竹成林
,
所以才能就地取材、竹简作纸
,
书写青史
,
竹子绝对不会千里迢迢从南方运来。后来
,“
坎坎伐檀兮
,
置之河之干兮
”
。王朝更迭
,
大兴土木
,
战乱频仍
,
森林被毁
,
气候变得寒冷
,
北方不再适宜竹子生长
,
大象更是南迁。文明也如候鸟找寻温暖。比如宋代
,
大文人苏东坡、王安石、陆游、欧阳修等多是南方人。
-
33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庾信作《枯树赋》
:“
昔年种柳
,
依依汉南。今看摇落
,
凄怆江潭。树犹如此
,
人何以堪。
”
由树及人
,
生发对生命从葳蕤到肃杀的慨叹
,
表达出一种无奈、伤感、苍茫的情绪。人的生命意识从来就有许多和自然界的树木联系在一起
,
人活一世
,
草木一秋
,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
从一树鹅黄到碧叶青青
,
从落英缤纷到枝丫萧条
,
一如人的生命年轮轨迹。生生死死
,
枯荣寂灭
,
周而复始
,
无穷无尽。
小的时候
,
老师在课堂上教我们画画
,
让大家画一个家。大多数学生的画面是这样的
:
一座房子
,
旁边有一棵树
,
树的下面是人
,
树的上方是圆圆的太阳
,
房子前面有一只鸡或一只狗。这就是我们的家
,
家园里怎么能没有树呢
?
本文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
?
-
34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参考答案
:
①
大量引用古诗词
,
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
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②
选材类型丰富
,
既有古老的柏树
,
也有文艺的柳树
,
还有自己家的老枣树等。
③
结构严谨
,
文章由树及人
,
层层深入。
④
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
文章运用了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
解析
:
就本题而言
,
写法上的特点
,
其实包括两个方面
:
一是表达技巧方面
,
二是选材用材方面。如本文大量引用古诗词
,
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
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选材类型丰富
,
既有古老的柏树
,
也有文艺的柳树
,
还有自己家的老枣树等。
-
35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表现手法
热点突破
典例
3
(2015·
重庆卷
,
《甘森的西红柿》节选
)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后面的题目。
从柴达木西部的尕斯库勒湖畔
,
沿着输油管线迤逦而来
,
路上连草都很难看到一棵
,
天上飞鸟也不见踪影。笔直平坦的公路上
,
伴随的只有连绵不绝的昆仑山。高原缺氧
,
旅途劳顿
,
我们一直处于昏昏欲睡的状态。
走着走着
,
蓦然抬望眼
,
前方出现了十分醒目的几栋红顶房
,
一眼望去仿若一座漂浮在茫茫瀚海之中的孤岛。莫非是日光水汽折射下的海市蜃楼
?
司机轻咳一声
,
嗓中吐出四个清脆的字
:“
甘森到了。
”
-
36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房屋精致稳固、庭院干净美观超乎我们的想象
,
生产区的整洁、生活区的布局超乎我们的想象
,
就连院落正中的那几棵白杨树
,
翠绿挺拔的雄姿也超乎我们的想象。更别说见到蔬菜大棚中盛开的大丽花
,
嫩绿的小白菜
,
绿中泛红的青椒
,
美艳欲滴的西红柿
,
真让我们一声连着一声地惊叹。
作者在旅途中与到达甘森后的所见有何不同
?
这样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
有何表达效果
?(5
分
)
参考答案
:
途中自然景物单调荒凉
,
甘森生活景象生机勃勃。衬托。突出作者的情感变化
,
揭示文章的主旨。
-
37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解析
: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旅途中所见集中在选文第一段
,
连草都少见
,
不见飞鸟
,
可见景色荒凉。第三段则描写了甘森充满活力的一面。这样
,
用途中单调荒凉的自然景物衬托到达甘森后的所见景象
,
突出了对甘森的赞美之情
,
从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
38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怎样得满分
常见的设问方式
:
①
文章第
×
段运用了多种手法
,
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
②
作者在
×××
所见有何不同
?
这样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
有何表达效果
?
1
.
知晓表现手法
-
39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
40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
41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
42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2
.
知晓结构方式
-
43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1
.
审题干要求
,
明答题方向。
2
.
用答题模板
:
明手法
+
析技巧
+
说效果。
-
44
-
命题热点一
命题热点二
命题热点三
对点训练
(
原文《万鞋墙》见第
1
讲命题热点一对点训练
)
梁衡的散文善于运用联想、想象
,
请以第三段为例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
①
从鞋墙联想到中国革命的历史
,
联想到第一个驻外使馆大使临行前匆忙买一双旧皮鞋上路的情形。
②
想象农村妇女纳鞋底的情景和男人们珍惜鞋子的情景等。
③
这些联想与想象
,
拓宽了思路
,
丰富了内容
,
深化了主题。
解析
:
首先
,
锁定文本第三段
,
并圈点出关键语句
,
如
“
想不到这个最普通的穿戴之物
,
经今天这样一上墙
,
竟牵动了每一个人的神经。一种鞋就是一个时代的标志
”
等
;
其次
,
运用相似联想
,
梳理出作者联想的方向
;
再次
,
结合联想的具体内容
,
体察联想的作用
,
尤其是对文章主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