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77 KB
- 2024-04-15 发布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基础达标]
1.西汉初期,“无为而治”思想曾一度盛行,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观原因是( )
A.西汉初年经济残破
B.这一思想适应了休养生息的需要
C.该思想是一种消极无为的思想
D.这一思想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局面
2.汉初有歌谣盛赞:“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这反映了西汉初年盛行( )
A.墨家学说 B.法家学说
C.黄老之学 D.大一统思想
3.(2016·广东学业水平考试)汉代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家是( )
A.朱熹 B.董仲舒
C.陆九渊 D.孔子
4.相对于先秦儒学,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成为新儒学,“新”的主要体现是( )
A.人定胜天 B.独尊儒术
C.天人感应 D.实行“仁政”
5.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 D.韩非、董仲舒
6.有人说:“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下列最能够体现这一观点的思想是(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C.实践德政,推行教化
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7.(2017·昆明高二检测)士大夫同时兼任“知识分子”和“官僚”两种角色,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大特点,他们介乎于帝王和庶民之间,构成统治阶级的主体,操作庞大的国家机器,士大夫政治的形成可追溯到( )
A.战国 B.汉代
C.隋唐 D.两宋
8.天坛是明清皇帝用来祭天的地方。下列谁的思想最有可能促使统治者去祭天( )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韩非
9.董仲舒的新儒学对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有一定作用,依据是(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天人感应”学说
C.“屈民而伸君”
D.统治者必须实行仁政
10.(2017·中原名校质检)秦朝时,统治者提出过“以吏为师”,到汉代,却提出了“以师为吏”。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国家治理理念的更新
B.加强了对知识分子阶层的管控
C.黄老之术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D.百家争鸣局面的最终结束
[能力提升]
11.下图是清代任熊绘制的《老庄像》,画面表现的是“庄生游逍遥,老子守元默”的情形。“元默”是指( )
A.“仁政” B.“大一统”
C.“无为” D.“齐物”
12.(2017·安徽六校联考)汉代谶纬迷信盛行。谶是用诡秘的隐语、预言作为神的启示向人们昭告吉凶祸福、治乱兴衰;纬是用宗教迷信的观点来解释儒家经典。这种现象的出现( )
A.反映统治的没落
B.遭到统治者的禁止
C.与新儒学紧密相关
D.导致西汉的覆亡
13.《春秋繁露》云:“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这句话强调君主应( )
A.加强君权 B.独尊儒术
C.推行教化 D.施行仁政
14.(2017·晋冀豫三省联考)有学者认为,后世的经学大师片面强调董仲舒思想中阳对阴的主导作用,忽视了他所强调的“臣兼功于君,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这表明董仲舒的观点( )
A.重点维护君权的合法性
B.继承了儒家的民本思想
C.蕴含了一定的辩证意识
D.导致社会道德水平滑坡
15.在争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二者的关系时,下面四种结论,正确的是( )
A.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
B.董仲舒的学说适应专制统治的需要
C.思想上的统一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
D.汉武帝的政策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董仲舒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人格神,不仅创造了万物,也创造了人。因此,他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和人一样“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人与天是相合的。这种思想,继承了孔孟学派和阴阳家邹衍的学说,而且将它们发展得十分精致。
材料二 董仲舒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复兴了被扼杀达百余年之久的儒家文化,而且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融会贯通了中国古典文化中各家各派的思想,把它们整合为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他的著作后来大都汇集在《春秋繁露》一书中。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主要思想主张。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的“董仲舒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复兴了被扼杀达百余年之久的儒家文化,而且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融会贯通了中国古典文化中各家各派的思想”?
答案精析
训练3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1.B [干扰项是A项,A项是客观原因。]
2.C [ 材料反映了汉初“萧规曹随”的现象,这是汉初推行黄老之学,实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针的反映。]
3.B [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故B项正确。]
4.C [“天人感应”是改造后的新儒学的基础。]
5.D [战国时期韩非主张君主专制,而汉武帝时董仲舒创立新儒学主张“大一统”,发展完善了君主专制理论。]
6.B
7.B [汉代,随着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很多知识分子受到重用,成为“官僚”,故B项正确。]
8.C
9.B [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要求人君必须遵守天道,实行仁政,否则,天就会降灾异来谴责和威慑。]
10.A [秦朝时“以吏为师”,法家思想成为治国思想,汉武帝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重用儒家知识分子,以儒学为选官标准,“以师为吏”反映出国家治理理念的更新,故A项正确。]
11.C
12.C [谶纬与东汉强化统治思想相关,并为统治者服务,故C项正确。]
13.D [材料的意思是君主必须顺应天意,才能实现国家太平。要实现天下太平,君主就必须约束自己的行为,施行仁政。故选D项。]
14.C [“臣兼功于君,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表明君臣、父子、夫妻之间关系的相互性,具有一定的辩证意识,故C项正确。]
15.C
16.(1)思想主张: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2)“董仲舒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复兴了被扼杀达百余年之久的儒家文化”意为儒家思想自春秋时期创立以来一直不受统治者重视,到了汉代,董仲舒对传统的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从而使儒家思想获得了新生。“而且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融会贯通了中国古典文化中各家各派的思想”意为董仲舒新儒学的构成,它以传统的儒家思想为基础,又吸收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多家学派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