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5.50 KB
- 2024-04-12 发布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青冈县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如果每个气候资源类型以3个阿拉伯数字表示,三个数字从左至右分别表示水分资源、热量资源、光照资源的质量等级。读下面我国气候资源类型分布表,完成1--2题。
1.X地可能是
A.柴达木盆地 B.漠河附近地区 C.台湾西部平原 D.江汉平原
2.Y类型代号应为
A.134 B.421 C.143 D.222
3.我国早年间,该地把厚实的“麻纸”糊在北侧窗棂外的主要目的是( )
A.挡风御寒 B.增强太阳辐射C.减轻房子重量 D.增加降水量
读等高线图回答第4---6题。
4.图中所代表的甲处地形名称叫做
A.喀斯特溶洞 B.冲积扇
C.新月形沙丘 D.火山口地貌
5.如果甲处是华北平原一部分,从外力作用分析,形成该平原的主要动力是
A.黄河泥沙的塑造作用 B.地质年代风积作用
C.地质年代岩浆喷发 D.第四纪冰川堆积作用
6.自然环境没有遭到破坏的干旱半干旱区,这种甲地地形往往形成
A.绿洲 B.固定沙丘 C.流动沙丘 D.盐湖
我国各区域之间的发展基础、发展条件存在着很大差异。下图为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差异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7.关于t2时刻各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区域1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B.区域2处于发展后期阶段
C.区域3处于起步阶段
D.图示三区域所处发展阶段相同
8.若用上图示意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差异,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现阶段我国各区域对资源依赖程度不断降低
B.现阶段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应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
C.从区域3到区域1反映了我国经济从沿海向内陆的发展趋势
D.我国要实现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和谐统一,应宏观协调各区域的关系
下图为“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D线示意图”,该管道线经南疆后,与西气东输线路相接,其天然气主要输往江浙一带。读图,回答9~10题。
9.中亚天然气管道D线沿途的气候特点是
A.炎热干燥 B.干旱少雨C.严寒干燥 D.温和多雨
10.中亚天然气输往江浙,对江浙一带的有利影响有( )
①缓解能源紧张 ②促进常规能源开发 ③大幅缓解就业压力 ④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
下图所示区域为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回答11--12题。
11.R、Q 两点的相对高度可能为
A.800 米 B.900 米 C.1000 米 D.1100 米
12.M、N、P、Q 四地中,海拔可能相等的两地是
A.M、N B.M、P C.M、Q D.P、Q
读“某国示意图”,回答13~14题:
13.以下不属于该国传统工业区发展条件的是
A.煤炭资源丰富 B.水陆交通便利
C.靠近消费市场 D.铁矿石储量丰富
14.20世纪50年代以后,该国传统工业区迅速衰落,其原因是
A.煤炭资源耗尽
B.军事订单减少
C.新技术革命的兴起,新兴工业部门涌现
D.国家对国土的开发和整治
下图为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15~16题。
15.图中箭头所示的生产要素及其流动方向,符合区际关系的是
①为资金 ②为技术 ③为劳动力 ④为原料
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②④
16.关于两区域间产业转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欠发达地区应全面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以促进区域发展 ②发达地区应将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到欠发达地区,以降低生产成本 ③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逐步转移第二产业,有利于两区域的产业结构优化 ④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利于促进欠发达地区城市化
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③④
自2013年至2015年,我国某知名IT公司陆续关闭位于珠三角的制造工厂,只保留位于深圳的总部与研发中心,并相继在东南亚、非洲建立多个加工企业。下图为IT产品生命周期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17.在图中产品生命周期的第Ⅲ阶段
A.市场需求大幅度增长B.市场竞争力微弱
C.产品利润开始下降D.销售额持续稳定增长
18.该地最有可能位于
A.福建 B.山东
C.江西 D.四川
19.该地农业用地结构不合理的主
要表现是
A.坡地垦殖 B.草地垦殖C.围湖造田 D.土地闲置
20.该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
A.开垦陡坡,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B.修建梯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C.填水域造耕地,扩大种植规模 D.因地制宜,开展多种经营
下图中左图是一幅具有林木、河流和房屋的景观地图,右图是根据左图而建立的空间数据模型。据此回答21~23题。
21.右图中的r表示
A.林木 B.河流 C.房屋 D.农田
22.图中区域的林木覆盖率约为
A.30% B.22% C.10% D.5%
23.图中有关地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河流由西南南向东北流B.房屋在河流的西岸
C.三种地物中占地面积最大的是林地D.河流由东北向西南流
下图示意某山地顶峰周边的情况,甲、丁两地气温相同。读图完成24~25题。
24.甲、乙、丙按气温由低到高的排序是
A.甲、乙、丙B.乙、甲、丙
C.丙、乙、甲 D.丙、甲、乙
25该山地北坡属于
A. 阳坡和迎风坡 B.阴坡和背风坡
C.阳坡和背风坡 D.阴坡和迎风坡
读右下经纬网图,回答26—28题:
26.比较不同纬线的长度
A.①线是②线的1/2 B.②线比③线长
C.③线比④线长 D.①②③④四条纬线一样长
27.甲、乙两人从G点出发,甲向北行,乙向东行,如果前进的方向保持不变,那么
A.两人都能回到原出发地点 B.两人都不能回到原出发地点
C.只有甲能回到原出发地点 D.只有乙能回到原出发地点
28.图中符合“东半球、北半球、低纬度”条件的是
A.E点 B.G点 C.H点 D.K点
下图为“M河流域河流分布图及其干流河床对应的剖面图”。读图完成29~30题。
29.计划开发河流的水能,修建大坝的最理想位置是
A.a处 B.b处C.c处 D、d处
30.该流域最易发生洪水危害的河段是
A.a处 B.b处C.c处 D、d处
下图为“中国和美国的部分地区图”,阴影部分为玉米带。读图完成31~32题。
2016 年 4 月 12 日,农业部发布《关于促进大豆生产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充分认识促进大豆生产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图为我国大豆主产区分布图。读图,回答 下列31---32题。
31.与乙地相比,甲地大豆生产的优势条件有
A.热量充足 B.土壤肥沃
C.降水丰富 D. 光照充足
32.提高我国大豆单产的措施不正确的有
A.加大科技投入, 改良土壤 B.政策扶持,加强农业水利设施
C.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扩大大豆种植面积 D.选育优良品种,提高种植技能
读下图,回答33~34题。
33.下列关于辽中南工业区钢铁工业、机械制造工业的优势区位因素,说法错误的是
A.丰富的煤铁资源 B.便利的水陆交通
C.资源型缺水严重 D.良好的工业基础
34.借鉴鲁尔区综合整治的经验,辽中南工业区发展经济的措施中不可行的是
A.调整工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B.治理环境污染,改善投资环境
C.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为企业培养人才
D.以重工业为主,发展高耗能产业
下图为江苏省三大产业产值比重与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图。读图回答35~36题。
35.图中曲线标注的序号与文字说明对应正确的是
A①—--第三产业产值比重B.②—--第二产业产值比重
C.③—--城市人口比重
D.④—--第一产业产值比重
36.图示曲线反映了
A.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增长的速度最快
B.20世纪90年代末城市化速度最快
C.1990年第三产业产值比重没有超过第一产业
D.城市人口增长与第二产业的发展同步
读华北地区某地实测的海拔数据分布图,回答37~38题。
37.测量图中各地海拔,所用最精准、便捷的技术是
A.遥感 B.全球定位系统
C.数字地球 D.地理信息系统
38.对图示区域地理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海拔:甲>丙 B.坡度:甲>乙
C.气温:丙>丁 D.降水:乙>丁
读下表和下图,回答39~40题。
R河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
耕地
林地
草地
荒地
其他
1978年
55.0%
19.8%
4.9%
15.4%
4.9%
2011年
40.2%
44.1%
6.2%
1.3%
8.2%
39.1978~2011年,R河流域
A.径流季节变化增大 B.土壤层变薄
C.生物多样性增加 D.下游泥沙沉积增多
40.关于图中黄铜矿的开发利用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及应对措施,叙述正确的是
A.露天开采引发地面沉降;填埋、复垦B.矿产冶炼导致土壤酸性大幅度增强;使用石灰中和
C.矿产开采造成水资源枯竭;跨流域调水 D.矿产冶炼导致大气污染加剧;建硫酸厂
二、综合题(本题40分,共3小题)
41题、(10分)利比亚是一个典型的沙漠国家,尽管拥有1 900多公里的海岸线,全境95%以上地区为沙漠和半沙漠地区,全国550万人口绝大多数聚居在北部地中海沿岸的城市带。现在,沿海地区的地下水已经消耗殆尽,加之海水渗透,水质咸涩难饮。
(1)指出利比亚面临的最主要的环境问题。(4分)
(2)分析沿海地区过度开采地下水可能带来哪些影响?(6分)
42(12分)图甲为我国某地等高线(单位:m)图,图乙为该地七月等温线(单位:℃)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图乙中①与③之间等温线的分布特点,并阐释其原因。(4分)
(2)结合图甲,从地形地势对气温的影响角度简要分析图乙中②地气温最高的原因。(4
分)
(3)依据图甲分析图示区域内水能开发的有利自然因素。(4分)
43.读图及表,回答下列问题。(18)
(1) 说明造成①、②两地年均温差异及以①、③两地年降水量差异的原因(6分)
(2) 分析④地降水量高于⑤地的原因。(6分)
(3)分析⑥、⑦两地年均温接近,但降水量差异较大的原因。(6分)
高二地理答案:
1—5BAABA 6—10ACDBB 11---15CADCB
16---20DCCAD 21---25BCBBB 26—30CDDCD
31--35BCCDD 36---40BBDCD
41题:(1)土地荒漠化;水资源短缺;过度开采地下水;土地盐碱化。(任答2点即可得4分)
(2) 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海水倒灌;水质恶化;土地盐碱化加重(答3点得6分)
42题(12分)
(1)等温线大致南北走向(1分)气温由东向西递减(1分)山脉呈南北走向(1分)地势由东向西增高(1分)
(2)②地地势最低(2分)处于夏季西南季风背风坡,盛行下沉气流,地形比较封闭,热量不易散发(2分)
(3)降水丰富,河流流量较大(2分)地形起伏大,河流有较大落差,峡谷众多,利于形成较好的水库坝址。(2分)。
43、(18分)
(1)②地纬度较①地稍低,但其地势高,故其年均温较后者为低;③地地处我国西北内陆(非季风区),远离海洋,水汽来源少,故降水量小于①地。
(2)④地地处我国西南,由于季风影响,可接受部分来源于太平洋的水汽,也可以接受西南季风带来的水汽,同时台风过境也会带来降水 ⑤地位于内陆,水汽来源少,所以④地降水量远高于⑤地。
(3)⑥、⑦两地纬度及海拔高度均接近,故年均温接近。但⑥地位于面向太平洋的迎风坡,即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量较大,且是台风的迎风坡。⑦地受西南季风的影响,但⑦地位于东南季风的背风坡(雨影区),是台风的背风坡,降水量大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