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5.06 KB
  • 2024-04-02 发布

2020秋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空气》教案(含目录)

  • 3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2020 秋部编教科版科学三年上册第二单元《空气》教案 (含目录) 第二单元 空气 1.感受空气 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3.压缩空气 4.空气有质量吗 5.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 6.我们来做“热气球” 7.风的成因 8.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1.感受空气 【教材简析】 《感受空气》是第二单元《空气》的单元起始课,本课主要借助生活中 与空气密切相关的物体来深入研究空气的特征,如占据一定空间,有质量, 可以流动,能被压缩等,同样也选取了空气和另外两种不同状态的物质进 行对比研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重点关注空气与固体、液体之间的相同点, 进而对这些相同点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为本单元中持续学习空气做铺垫。 聚焦板块,通过导入活动,希望学生关注到两个问题,空气的特征是什 么?空气的作用有哪些?这样更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在此基础上 进行教学,也为本单元后续研究内容的展开做一个铺垫,让学生对空气的 认识更全面的、更科学。 探索板块,主要是学生通过两个游戏活动,发现空气的更多特征。通过 感受活动,学生发现空气可以压缩,很轻等特征。通过传递游戏,训练学 生的思维,发现空气会流动、不易密封等特征,在游戏的过程中重点引导 学生观察空气与石头和水的共同特征。 拓展板块,通过游戏后研讨,让学生对物质的三态,固体、液体和气体 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为后续研究做好铺垫。 【学情分析】 在一年级下册《认识一袋空气》中,学生已经对空气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知道空气具有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形状不固定的特征,能够运用 各种感官去观察空气,获取新知。也知道空气和石头、水两种物质比较有 许多不同的特征,但是对于相同点的认知还是比较缺乏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学生通过感受活动,知道空气虽然看不见,但是可以被我们感知并且 存在于我们周围。 2.学生通过传递游戏,认识空气具有易泄漏、轻、能被压缩等特征。 3.学生通过感受活动,知道空气总会充满各处。 科学探究目标 1.学生借助生活中和空气相关的各种物品,并运用多种感官,了解空气 特征。 2.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用简单的文字或者图画记录实验结果,尝试用 科学的语言进行汇报。 3.学生通过对气泡图进行补充,学会整理信息。 科学态度目标 1.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2.学生通过研讨活动,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初步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从自然界获取资源,意识到空气的重要 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游戏中发现空气的特征 难点:关注空气的新特征,能够产生认知冲突 【教学准备】雪花老师小学资料制作微信:x3481913332 教师:多媒体课件,黑盒、学生实验器材一套,班级记录表。 小组:水、石头、空气、自封袋、透明杯子、篮子、大号透明塑料袋、 气球、哨子、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 5 分钟) [材料准备:带盖的黑盒] 1.黑盒游戏,请学生来摸一摸。 提问:摸到了什么?(预设:什么都没有) 2.打开盒子展示,强调盒子里面的确是放了东西。 提问:你们猜猜看是什么?(预设:空气) 3.揭示课题:感受空气(板书) 提问:我们了解的空气有什么特点?(预设:摸不到、看不见、无色、 无味、没有固定形状等) 提问:在你们的脑海中,空气有什么作用呢?(预设:呼吸,植物营养 ——光合作用,大自然的组成部分等) 4.小结:空气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生活是离不开空气的。 二、探究研讨:空气特征(预设 25 分钟) (一)游戏一:感受空气 [材料准备:每组 1 个大透明塑料袋、1 个气球、1 个哨子] 1.出示:一个大的透明袋子、1 个哨子、1 个气球,你们分别会怎么玩? 2.学生说玩的方法,明晰各物品的游戏方法,尤其是透明袋子的,学生 示范装空气的方法(打开袋子轻轻的一兜,用手抓紧袋口,再拧一圈,观 察结束前都不能松开袋口)。 3.出示实验记录单,明确实验要求,学生实验并记录实验结论。 4.学生汇报交流:我们通过什么方法,发现空气有什么特征? 小结:空气很轻,会流动,会发出声音,能压缩……(填入气泡图中) (二)游戏二:传递游戏 [材料准备:每组一套水、石头、空气、自封袋、透明杯子、篮子] 1.出示:三样物品水、石头和空气,三个容器自封袋、透明杯子和篮子, 每个容器中只能装一样物品进行传递。 2.学生小声讨论实验方法。 3.出示实验记录单,明确实验注意事项,学生实验并记录实验结论,并 思考理由。 4.学生汇报交流: (1)我们用什么(容器)来传递什么(物质),理由是什么? 小结:空气容易泄漏,会流动。(填入气泡图) (2)空气和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空气和石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预设)空气和水的共同点:都会流动,都没有固定形状。 (预设)空气和石头共同点: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都占空间。 三、拓展:认识物质三态(预设 5 分钟) 介绍固体、气体和液体,学生举例。 四、小结与延伸(预设 5 分钟) 1.小结空气特征,解释气泡图上的气泡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增减 的。 2.针这些空气特征提出新的质疑。 小结: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进入后面的课堂学习。 【板书设计】 1. 感受空气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无 【作业设计】 1.下列关于空气的认识错误的是( ) A.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 B.空气很难密封 C.空气都有声 音 2.下面不属于空气和石头的共同点的是( ) A.都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 B.都是无色无味的 C.都要占地方 3.下列物质不属于液体的是( ) A.牛奶 B.酱油 C.冰块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通过上节课的感性观察,学生已经感受到空气的存在,特别是大塑料袋 的活动使学生明白通过一定的方法,我们也能感受到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 空气是否也和其他物质一样,占据空间呢?这个问题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 说,会存在一些争议。本课通过系列活动,在学生认识了空气确实存在的 基础上,让学生认同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 【学生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曾经用占据空间这个解释去理解形状,他们体验过 在一个固定的盒子放入不同的螺母、木块、乒乓球等,理解这些看得见摸 得着的物体会占据空间是容易的,但空气也会占据空间这一点,与他们对 于物体占据空间的原有认知是不太符合的。对学生来说,占据空间意味着 可以排挤原来的物质,这其实就是对“物质粒子不能同时占据同一空间” 的初步理解,指向科学大概念。因此,要解决以上难点,需要实验后,带 领学生进行深入的、充分的论证交流,进而在空气能否占据空间这个问题 上达成共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空气占有一定的空间,并且充满各处。 科学探究目标 用简单的材料和方法分步操作,研究空气占据空间。 运用相关知识,使用材料设计小实验。 科学态度目标 培养对于空气进行研究的兴趣。 能按照要求进行合作探究,乐于交流表达。 用实验现象做论据支持自己的观点,能基于事实的推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空气占据空间的性质可以方便我们生活,比如,包装使用的泡沫 空气垫。 【教学重难点】 重点:按步骤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 难点:将这些现象与空气占据空间的事实之间建立起一个逻辑联系,对 实验现象进行基于事实的科学的解释。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水槽、透明硬塑料杯子、球针、纸巾、水、漂浮物(如塑 料泡沫)、橡皮泥、吸管、塑料瓶、学生活动手册等,小组共用的擦拭用 纸巾或毛巾。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 【教学过程】雪花老师小学资料制作微信:x3481913332 一、聚焦 1.激发兴趣,引入主题。 提问:大家都知道,纸遇到水会变湿。假如把纸团粘在杯子底部,然后 将杯子竖直倒扣到水里。里面的纸团会变湿吗? 2.让学生预测杯底的纸团会不会被水打湿,并说出理由。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研讨环节。教师让学生有理有据地表达 自己的意见,从中了解学生是否真正认同空气会占据空间,从而帮助学生 完成对空气更全面的、更科学的认知建构。 二、探索 1.实验方法的指导。 (1)在塑料杯底粘上一个纸团。 (2)在水槽的水面上撒一些漂浮物(如塑料泡沫),方便观察水位变化。 (3)把杯子慢慢地竖直倒扣在水里,观察实验现象。纸团湿了吗? (4)在杯底扎一个小孔,用同样的方法再把杯子压入水中。仔细观察, 有什么变化? (5)用打气筒连着球针,从杯底的小孔向杯中打入一些空气。空气能 将水挤出杯子吗? 特别提示:用纸巾或毛巾将杯子边缘的水擦干净后,再取出杯底的纸团。 2.阅读学生活动手册,了解记录方法。 3.学生完成实验后展示实验记录。 4.研讨:杯中的水和空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说 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汇报句式:“我用什么方法,观察水位什么变化,说明空气……” 5.小结:空气占据空间。 第一次,杯底的纸团没变湿,是因为空气占据了杯子内的空间,导致水 无法进入杯内。 第二次,杯底的纸团被完全浸湿了,是因为空气从杯底的小孔泄漏出去, 水填补了原本被空气占据的空间。 第三次,打气筒把空气重新灌入杯子,刚才被水占据的空间,又重新被 空气占据。 设计意图: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多个现象——水的变化、空气的变化以 及纸巾的变化,这些现象观察起来容易,记录下来也不难,难点在于学生 能否将这些现象与空气占据空间的事实建立起一个逻辑联系,也就是基于 事实的科学的解释。 三、拓展 出示小挑战的材料。 现有半瓶水、一块橡皮泥和两根吸管,在不倾斜瓶子的情况下,你能利 用空气将水从瓶中挤出来吗? 设计意图:本活动让学生用透明的瓶子来做这个实验,就是为了将这一 过程可视化。这里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橡皮泥的作用,可以让学生将橡皮 泥从瓶口取出,然后向瓶中吹气,观察水还能不能被挤出。学生会明白, 由于空气被密封在一个空间里,不能跑出瓶子,所以才能将水挤出。在实 验结束后,要让学生解释水会被挤出的原因。这是一个让学生对概念加深 理解的实验。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到空气占有一定的空间,并且充满各处。我 们将在以后慢慢学习更多空气的特征。 【板书设计】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活动目的:帮助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教师可以提前为学生做一个示范案例,比如用一条 横线来代表水面,如果水面前后出现了变化,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笔画线表 示前后不同的水位。如果要将预测和实测进行对比,可以为学生再准备一 组和活动手册一样的图表,实验前画一次,实验后根据实际现象再画一次。 记录时,除了用教师演示的方法,学生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出 来,只要能让他人看明白或能解释得通就行。 《压缩空气》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通过前面两节课的研究,学生已经可以广泛认同:空气和石块、水等 一样,是一种物质。在此认知基础上,本课以及此后的学习内容要对空气 的物质属性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理解。在科学的大概念里,宇宙中所有的 物质都是由很小的微粒构成的,空气当然也不例外。本课希望学生仔细观 察有关空气压缩和扩张的现象,然后让学生试探性地从微粒的层面对现象 做出解释。 【学生分析】 学生在上节课通过实验体验空气占据空间,而在对部分同学的前概念 调查中,发现学生对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否可以改变这一问题,非常不 确定,不能说出有依据的猜测,所以这节课对学生很有价值。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 知道空气占有一定的空间,空气占据的空间可被压缩。  发现压缩的空气具有弹性。 科学探究目标 使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 使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 运用绘画等形式记录实验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  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 体会多次实验能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科技对生活的影响,压缩的空气可以制成救援的气垫、玩具 气枪等。 了解人的需求是影响科技发展的关键因素。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使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的空间可 被压缩。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水、带刻度的注射器、橙子皮、靶盘、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表、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教师先出示水、空气、石头三种物体的图片,让小组讨论:这些物体都 占据空间,水和空气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两课的观察积累,本环节很容易将学生的关注点落 到两者的轻重、占据空间大小、受挤压(压缩)能否变形、变形后能否恢 复等特征上,可以迅速将问题聚焦到后面将要关注的核心概念上,特别是 本课需 要 关 注 的 问 题 —— 空气 的 压 缩 。雪 花 老 师 小 学 资 料 制 作 微 信 : x3481913332 二、探索 1.明确活动要求。 (1)用两个相同的注射器,分别抽进同样多(达到同一刻度)的水和 空气,然后堵住注射器管口,将活塞向下压,观察会发生什么变化。 (2)把你的预测画下来,并说说你的理由。 (3)进行上面的实验,记下初始的刻度,堵住注射器管口,慢慢用力 向下压活塞,然后松手。记录你的观察结果。 (4)慢慢用力向上拉注射器活塞,然后松手,你又发现了什么? (5)重复做几次上面的实验。 (6)在记录单上画出向下挤压和向上拉伸时,管内水和空气占据空间 的变化情况。 2.学生做实验,填写汇总表。 观察活塞的位置,记录实验现象。(体积改变打对勾,体积不变打叉) 组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压空气 下压水 上拉空气 上拉水 3.学生汇报。 学生可以从两个角度来描述现象。 (1)刻度的变化。和水相比,空气占据的空间受力后容易被压缩和扩 张。 (2)力的感受。在向下压和向上拉的时候,水和空气的实验力的感受 是不一样的。 4.提示要用恰当的图示方法来表示空气微粒和水微粒——小圆圈。通 过微视频或者板书演示的方式,告诉学生如何用小圆圈的方式来表征预测 结果。关注颗粒数量、颗粒间隙、颗粒分布三个维度。让学生说说这样画 的理由。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中不仅要记录看到的现象,还可以记录体会到 的空气被压缩后的力。当停止用力后,会有一股力使活塞恢复原来的位 置。提示学生多次重复实验,多次观察和体验。 学生记录每次实验活塞压缩或拉升到极致的位置,最后将记录汇总 到黑板上。利用班级汇总表进行数据收集、整理。(体积改变打对勾, 体积不变打叉)雪花老师小学资料制作微信:x3481913332 三.拓展 学生观察第 29 页拓展部分的图,用注射器吸入一些空气,接着用注射 器口压桌面的橙子皮,如图用力压活塞,使管口的橙子皮像子弹一样发射 出去。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师可以准备靶盘,让学生制作空气压缩枪并打靶射 击,中靶心有奖,增加乐趣。引导学生看教科书上的安全提示,喷射时, 注射器口不能对着别人。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实验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并且空气的空间可被压缩。 【板书设计】 压缩空气 空气的空间可被压缩 组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压空气 √ √ √ √ √ √ √ √ √ √ 下压水 × × × × × × × × × × 上拉空气 √ √ √ √ √ √ √ √ √ √ 上拉水 × × × × × × × × × ×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活动目的:帮助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记录活塞所在位置的刻度线,画一条线就可以表示。 如果既要记录预测的结果,又要记录实测的结果,就可以用两种颜色的笔 分别记录,也可采用其他方法灵活处理。 如果学生学有余力,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如何表征注射器内的物质,提前 帮学生确定好恰当的图示方法——用小圆圈代表空气微粒和水微粒。否则 学生可能会有很多不同的表征方法,比如涂颜色、画阴影(斜线、波浪线、 虚线),这些方法都不利于最后根据现象展开科学解释。 4.空气有质量吗 【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感知过空气,认识到空气能占据空间,空气可以被压缩之后对 空气是否有质量进行探索和求证的一课。要让学生用“质量”一词替换学 生常说的“重量”一词,但不需要向学生解释什么是质量。 本课先提问学生“空气有质量吗?”暴露学生的前概念,让学生依据自 己的生活经验说说自己的想法。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测量 空气究竟有没有质量,学生一定能想到用一年级下册《谁轻谁重》一课中 用过的天平,让学生思考论证空气有没有质量的具体的方法,并思考在操 作过程中影响天平测量结果可靠性的因素,经历探究论证的过程。也可以 对工具有更深入的认识,体会到工具能够帮助科学家更好地观察和测量。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通过《认识一袋空气》一课观察过空气的基本特征, 知道空气是无色透明、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的气体,对于空气有没有质 量(学生常说重量)并没有认真思考过,但是根据生活经验会有他自己的 想法,要给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 在一年级下册《谁轻谁重》一课中,学生对天平这种测量工具已经有一 个初步的认识,知道天平的倾斜可以反映出轻重,这是本课主要实验的基 础,基于轻重的判断学生才能论证空气究竟有没有质量。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说出空气具有一定的质量,但是质量很轻。 2.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知道质量是空气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通过一定 的方式可以被测量。 科学探究目标 1.学生通过思考并运用科学的方法、选用恰当的工具来测量空气的质 量。 2.学生通过经历称量过程,了解并思考某些因素会影响称量结果,产生 误差,应合理看待实验的数据。 科学态度目标 1.学生通过探究“空气有质量吗”这一活动,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 趣和愿望。雪花老师小学资料制作微信:x3481913332 2.学生通过探究“空气有质量吗”意识到应该尊重事实、实事求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学生通过探究质量问题的活动了解到不同的测量方法影响测量物体 轻重的准确程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思考提出判断空气是否有质量的方法。 难点:学生通过去判断后加入的空气是否有质量去得出空气有质量的结 论。 【教学准备】 教师:学生实验材料一套、一年级时用过的简易天平、班级记录表、多 媒体课件。 小组:简易天平、塑料小碗或纸杯、优质的打气筒、球针、绿豆、皮球、 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聚焦:聚焦质量问题,观摩操作方法(预设 5 分钟) [材料准备:一年级时用过的简易天平、本课用的简易天平、皮球、绿 豆] 1.出示一年级实验中用过的简易天平,让学生回顾天平的用途。可以比 较物体的轻重(天平倾斜的时候),也可以用回形针的数量来表示不同物 体的质量(天平平衡的时候)。 出示本节课要用的放大版的天平,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借助这个天平来 进行学习和探究质量问题。(说明一下指针和刻度如果看,偏转意味着什 么。) 2.出示一个皮球,我们也像用回形针一样称一称皮球的质量是多少,只 不过今天我们不用回形针,改用绿豆,至于为什么用绿豆,等这节课结束 你就知道啦。 3.教师演示称皮球的质量。 在左盘放入皮球,左边变重,指针向右边偏转,往右盘中慢慢倒入绿豆, 当天平开始动起来后变成几颗几颗加,直至天平平衡。 让学生说一说:皮球的质量相当于什么?(预设:皮球的质量相当于右 盘里那么多的绿豆的质量。) 二、探索:思考探究方法,严谨实验论证(预设 20 分钟) [材料准备:简易天平、塑料小碗或纸杯、优质的打气筒、球针、绿 豆、皮球、记录单] 1.皮球是有质量的,相当于这么多绿豆,木块也是有质量的,相当于() 颗绿豆,这一杯水也是有质量的,相当于()绿豆(教师事先称过把图加上 去),那么我们这个单元主要在研究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有没有质量呢? 学生思考 1 分钟,请几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2.不管你认为空气是有质量的还是没有质量的,都只是你的猜想,科学 家他们一开始也在这样猜想,然后他们就去寻找方法证实自己的猜想。我 们也来想一想用我们讲台上放着的这个实验装置怎样去证实我们的猜想? 学生思考,并说说自己的想法。(学生如果想不到,适时出示打气筒。) 3.教师小结方法:我们可以往皮球里打入 10 筒空气,再放回左边的盘 里。 提问:天平怎么样变化判断空气有质量呢? 预设:天平左边倾斜表示空气有质量,天平仍旧平衡说明空气没有质量。 4.如果天平左边下降了,说明空气是有质量的。 提问:那怎么样让天平再次平衡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如何操作。(预设:加绿豆。) 提问:加进去的绿豆的质量相当于什么?(预设:相当于增加的空气的 质量。) 5.出示注意点: (1)分工明确(观察者所站的位置,人人都要观察下天平的变化), 按序进行(不记得步骤的看黑板),测两次,记录数据; (2)轻声交流,动作幅度要小(任何剧烈的行动都会影响天平的平衡); (3)天平快要平衡的时候绿豆要一颗一颗的加,加得多了就取出,但 是一定要记住数量。 (4)听到铃声收好材料坐端正。 6.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并查看学生实验进度,绿豆数量出来的在班级 记录表上记下来,展示用。 三、研讨:实验结果和发现(预设 12 分钟) [材料准备:班级记录表] 1.请全班交流讨论: ①实验中发生了什么?和你猜想的结果一样吗?如果不一致,你同意现 在的结果吗? ②根据你的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2.展示全班的实验结论,学生观察每组加的绿豆的数量,说说发现。分 析数据不一样的原因。雪花老师小学资料制作微信:x3481913332 3.指针的偏转不明显,偏转的格数少,加的绿豆数也很少,说明空气的 质量很轻很轻。(加 5 颗左右绿豆,10 颗绿豆约 0.8 克)教师出示事先用 电子天平测出来的 10 筒空气的质量,用数据说明空气质量很轻。 四、拓展:解释皮球放气后天平如何变化(预设 3 分钟) [材料准备:球针、皮球、简易天平] 1.思考:如果将皮球里的空气放出一部分后,再把皮球放回左盘,天平 会怎样?并说说理由。 (预设:放掉气的皮球放上去后,左盘变轻了。这也能说明空气有质量。) 2. 教师演示。学生尝试解释现象。(有时间的话学生也可以马上试一 试。) 3.小结:通过今天的实验,我们知道了空气是有质量的,但是质量很轻。 【板书设计】 4.空气有质量吗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学生活动手册中 6-7 页的 1、2、3 步就是学生探究实验的步骤,学生 看着活动手册边做实验,既可以提醒学生下一步该干嘛了,也能及时把实 验的现象和数据记录下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 2.第二步中把充入空气的皮球放回左盘后天平如何变化?学生观察后 画下简图,主要能反映出天平如何倾斜。 3.第三步中填写让天平重新平衡加入绿豆的数量,这些绿豆的质量就相 当于充进去的空气的质量,也是从绿豆的数量反映出空气质量的大小。 4.再重复做一次,记录一次。 【作业设计】 1.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A.物体的质量可以用天平来测量 B.空气也是有质量的,但是质量很轻 C.空气的质量就是空气的好差,我们现在的空气质量越来越差了 2.一开始天平左边的皮球和右边的绿豆处于平衡状态,往皮球中再充入 20 筒空气后,下面( )说明空气是有质量的。 5.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 【教材简析】 上节课,学生通过探究已经知道了空气是有质量的,运用豆子这种对比 物,也直观了解了 20 筒空气的质量大概是多少。本课课题提出“一袋空气 的质量是多少?”的问题,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学生厘清问题, 确认一袋空气的体积,然后分步进行解决问题。本课需要学生应用上节课 的方法,来测量一袋空气的质量,感受一定量空气究竟有多重,进一步确 认空气是有质量的。同时,本课用多种物体作为参照物去测量 20 筒空气的 质量,希望学生通过对比,观察到相同质量的物体有不同的体积,从而对 物体密度有一个直观的感知,为以后学习密度概念积累经验。 【学情分析】 不少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已经知道了大概 20 筒空气的质量等于 3-5 颗绿豆的质量(当然打气筒的大小以及绿豆的大小也会导致具体数据发生 浮动),感受到了空气有多重。但他们是否能以此类推出 100 筒空气的质 量还是需要本节课去体验。同时,学生脑海中已架构起的是空气质量与绿 豆质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他们还无法进一步用其他物体去衡量空气的质量, 这也是这节课需要去体验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 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知道一定量的空气具有一定的质量,质量的 多少可以用常用的物体作为衡量。 科学探究目标 1.学生通过教师指导,能够使用简单的仪器测量空气质量,并使用恰当 的方式进行记录。 2.学生通过教师指导,能够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和经验解决一个相对复杂 的问题。 科学态度目标 1.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2.学生通过实验操作,体会细致操作、仔细观察实验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体会到生活中可以用不同标准物来测量空气的质 量。 2.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了解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物体,可以满足不同的需 要。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简易天平,用不同的标准物来测量空气的质量。 难点:通过简易天平,用不同的标准物来测量空气的质量。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简易天平、皮球、打气筒、不漏气的大袋子、绿豆、乒乓球、 小泡沫球、回形针、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高精度电子天平、板贴、皮球、打气筒。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同学们,老师今天要考验你们的一项品质,我先不说是什么, 我们先看一个视频,这个过程中我会观察你们,看看有哪些同学通过老师 的这项未知挑战! 播放视频,教师观察 谈话:好了,考验结果已经在老师心中了,我想大部分同学心里还是一 头雾水,其实老师要考验你们的品质就是耐心,这堂课我们就会有这样一 个环节,老师想知道你们有没有足够的耐心来等待天平的平衡。 一、聚焦袋装空气,预测空气质量。 教师出示一袋空气,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用绿豆来衡量 20 筒空气的质量,那今天你能来预测一下老师手中这一袋空气的质量相当 于多少颗绿豆吗? 学生预测结果,教师板贴绿豆,在后面记录预测数字。 继续提问:如果是这些物品(乒乓球、回形针、小泡沫球)作为衡量物, 结果又会是怎样呢?教师让学生把预测结果记录下来。 二、探索一袋空气,称出空气质量。 1. 找方法 谈话:同学们,那你们知道怎么称量这一袋空气的质量吗? 预设生答:我们再把它放到上节课的天平里去称一下。 谈话:这样称出来的是空气的质量吗? 预设生答:不是,还有袋子的质量? 谈话:老师给你们一个提示,我在这只袋子里打了 100 筒空气。你能根 据上节课学过的知识,称出这 100 筒空气的质量吗? 预设生答:我们可以先称皮球的质量,再往里面打入 100 筒空气,再称 一下,减一下就是 100 筒空气的重量了。 谈话:同学们认为这个方法怎么样? 预设生答:我觉得这个皮球容纳不了 100 筒空气。 谈话:嗯,说得有点道理。那应该怎么办呢?上节课我们是打了多少筒 呀? 预设生答:我们可以先称 20 筒空气的质量,然后再乘以 5 就是 100 筒 空气的质量了。雪花老师小学资料制作微信:x3481913332 谈话:你的小脑袋瓜真灵活,其他同学听明白了吗?若是不明白,请跟 随老师的脚步,我们再来捋一捋思绪。 教师出示板贴,一步步讲解类比转化思维:首先我们将这袋子里的 100 筒空气平均分成 5 份,打到 5 个皮球里,那每个皮球只要打多少筒气? 生答:20 筒 教师:是的,这样我们打气是不是方便多了。接下来我们只要称出这 20 筒空气有多重就可以了。怎么称还记得吗? 生答:先在简易天平的左边放一个瘪皮球,右边放绿豆,直到平衡;接 着在球里面打入 20 筒空气,再放上去,我们会发现指针往左边偏了,我们 继续在右边放绿豆,直到平衡,之后放进去的绿豆数量就是 20 筒空气的质 量。 教师:你的记忆力真棒,帮助大家回顾了上节课的称法,那我们需要每 个皮球都打入 20 筒空气,都去称一遍吗? 预设生答:不需要,因为是平均分的,我们只要称一遍,最后乘以 5 就可以了。 教师:真厉害,假设老师称出 20 筒空气的质量相当于 5 颗绿豆,那 100 筒空气的质量就是多少颗绿豆? 预设生答:25 颗。 2. 称重量 谈话:同学们,刚刚我们用绿豆衡量了 100 筒空气的质量,那如果换成 回形针、乒乓球等,应该怎么称呢? 预设生答:可以再用回形针称出瘪皮球的质量,往里面打 20 筒空气, 再加回形针,之后加的回形针数量就是 20 筒空气的质量。 谈话:嗯,这也是一个方法,可是老师给你们的回形针数量有限呀,好 像都不能称出一个瘪皮球的质量。(教师可以再讲台上演示一下)其他同 学有更简便的方法吗? 预设生答:刚刚我们已经用一杯绿豆衡量出了瘪皮球的质量,只要把之 后加在盘外面的绿豆拿去,天平又会向左倾斜。我们只要再慢慢加入回形 针,那之后加入的回形针数量就是 20 筒空气的质量。 谈话:你真是聪明小博士呀。其他同学听懂了吗?我请人再说一说。 若是大部分同学还是听不懂,教师可利用板贴进行演示。 接下去,教师布置学生实验,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1 号为材料 员收发整理材料。每个同学轮流做实验,1 号同学用绿豆衡量,2 号同学用 回形针,3 号同学用乒乓球,4 号同学用小泡沫球。其中一个同学在称量时, 他对面的两位同学为打气员,旁边的同学帮助一起观察指针。最后,每位 同学都要把实验数据记录下来,实验时间为 18 分钟。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并把做出来的数据记录在黑板上的大表格内。 三、研讨空气 1.如何测量一袋空气的质量? 这个问题已经放在课堂导入部分,第一步是搞清楚 100 筒空气相当于 5 个 20 筒,第二步是取 5 份相当于 20 筒空气的物品。 2.跟学生一起计算大表格中 100 筒空气的质量相当于多少物品?从中 分析每一小组数据差异的原因? A. 可能是读数不准确造成的。 B. 可能没有等待指针平衡就在添加物品,导致实验误差。 C. 每颗绿豆并不是完全一模一样的,因此各组之间也会存在微微 的差异。 3. 比较这袋空气和其质量相当的物品,你发现了什么? 同样质量的 2 种物体,一袋空气的体积可以比几粒绿豆大得多。主要是 给学生视觉上强烈的冲击,给今后密度的学习做好铺垫。 四、拓展——用电子秤称空气质量 谈话:同学们,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有好些精确的工具可以称量出空 气的质量了,我们一起来试一下吧。 出示篮球、电子秤、打气筒,称量打气前后示数的变化。 【板书设计】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表格中的数据填空,需要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记录,边活动边记录,培 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 2.这份学生活动手册,既要让学生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也要作为一份 班级汇总表以恰当的方式呈现在黑板上,便于对所有学生(小组)的数据 进行汇总分析。 3.表格中要填写打入的空气“筒数”,不一定要 20 筒,可多可少,关 键需要根据打气筒的大小和气密性,选择一个合适的数量,教师要提前做 好“下水实验”,以便在指导学生开展实验时,做到心中有数。 【作业设计】 1. 下 面 哪 种 物 体 与 我 们 实 验 时 打 的 20 筒 空 气 的 质 量 较 接 近 ( )。 A.4 颗绿豆 B.4 枚回形针 C.4 个乒乓球 2.小明称出 20 筒空气的质量大概等于 5 颗红豆的质量,那么请问 200 筒空气的质量大概等于( )颗红豆的质量。 A.25 B.50 C.100 6.我们来做“热气球” 【教材简析】 通过前面五课学习,学生已经知道空气具有质量、能占据空间,还可以 被压缩。本课从热气球的升降现象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并尝试根据自己 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有逻辑地解释热气球的升降现象。 聚焦板块通过观察热气球以及热气球加热上升的图片,思考热气球上升 的原因并做出初步的解释。 探索板块,主要通过指导学生制作和放飞“热气球”,让学生对“热空 气会上升”的现象形成感性认识,并通过研讨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 有逻辑地进行解释。本课实验现象所指向的物理概念是:空气受热膨胀, 密度减小,导致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学生只需要通过简单的热气球模 拟实验方法,对空气的这种物理性质有一个感性直观的认知,知道热空气 会上升,空气变冷后会下降就可以了,不需要对相关的物理原理进行深入 学习。 拓展板块,通过出示“孔明灯”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解释其飞行的原 理,对所学的知识加以巩固和应用。 本课还渗透了课程标准中有关“运动”、“热”的内容:“物体的运动 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来描述”以及“热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以不同 方式传递,热是人们常见的一种能量表现形式”。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需要对以上内容给予适当关注。雪花老师小学资料制作微信:x3481913332 【学情分析】 热气球是生活中比较有趣的一个物件,三年级的学生对此很感兴趣,甚 至有一些学生有过亲身体验的经历,对热气球具有一定的认识,具备了了 解“热气球是需要靠热才能进行升空”的这一前概念,但是对“热气球受 热后是怎样飞起来的?”这一问题不能做出具体的解释,这正是本节课的 着眼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学生通过放飞“热气球”活动,了解空气受热后温度升高,体积膨胀 上升。 2.学生通过放飞“热气球”活动,了解热气球能升空是由于里面的空气 受热膨胀变轻,从而带动了热气球升空,空气冷却后热气球又会降下来。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放飞“热气球”的活动中,能描述热气球上升和下降的现象,并对 类似的现象进行解释。 2.在放飞“热气球”的活动中,能运用绘画、书写等形式进行设计和记 录实验现象。 科学态度目标 1.学生通过放飞“热气球”活动,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科学实验是可重 复的。 2.在放飞“热气球”的活动中,能针对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或问题提出自 己的解决方案。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学生通过拓展活动,了解孔明灯的飞行原理以及危害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尝试让“热气球”升空并在此过程中了解“热空气”的上升现象。 难点:用概括性的语言有逻辑地解释“热气球”升空及降落的现象。 【教学准备】 教师:蜡烛 1 支,点火器 1 个,塑料袋 1 个,纸筒 1 个,教学课件及视 频。每个小组:塑料袋 1 个,蜡烛 1 支,纸筒 1 个,点火器 1 个,学习 单,学生 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 3 分钟) [材料准备:教学课件] 1.教师课件出示热气球的图片,提问:有一些旅游景点会提供游客乘坐 热气球的服务,有没同学乘坐过热气球?你知道人们是怎样让热气球升上 去的吗?(预设:热气球是通过加热升上去的。) 2.教师出示人们加热使热气球上升的图片,提问:仔细观察,人们做了 什么使热气球升了上去?(预设:加热里面的空气。) 谈话:其实,人们在加热过程中并没有加热热气球本身,而是加热了里 面的空气,那么加热后空气发了哪些变化,热气球又是怎么升上去的,今 天我们在课堂上就要来做一个模拟热气球,通过模拟热气球来研究这个问 题。 3.板书课题——《我们来做热气球》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引出本节课研究的主题——热气球,调查本班中 有否乘坐过热气球的学生,如有乘坐的学生,可以让他凭经验先来介绍热 气球升空的过程。再通过热气球升空前的加热短视频,使本堂课研究的中 心从热气球本身聚焦到热气球里面的空气,引发学生思考:空气加热后的 到底产生了什么变化?) 二、探索:模拟“热气球”升空的活动(预设 22 分钟) [材料准备:每个小组塑料袋 1 个,蜡烛 1 支,纸筒 1 个,点火器 1 个,学习单,学生活动手册] 1.提供材料,尝试设计 (1)提问:老师有一个较大的塑料袋,这个就是今天我们课堂上的“热 气球”。当然,只有这一个塑料袋当然没法直接让它飞起来,还需要什么? (预设:用火来进行加热。) 教师出示蜡烛,演示用点火器点燃蜡烛,同时简单介绍点火器的使用方 法及注意事项。 (2)谈话:现在,我们能利用这个热源来让“热气球”升空了吗,谁 愿意上来试一下。 学生尝试,发现问题:直接用蜡烛加热塑料袋里的空气很难,容易使塑 料袋受热熔化变形。 (3)教师出示纸筒,提问:为了避免蜡烛火焰温度过高直接熔化“热 气球”,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纸筒,你们知道纸筒怎样使用吗?小组同学讨 论,并在学习单上画出纸筒和塑料袋的位置(画设计图)。 (4)展示学生的设计图,讨论优劣及分析需要注意的事项:纸筒带有 孔的一面靠下,需要进气;塑料袋的边缘不能过低,以免把进气孔堵住; 纸筒上端温度仍然较高,塑料袋尽量避免直接接触纸筒上端…… (设计意图:通过思考和尝试逐步引出材料,并在此过程中认识到每一 种材料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再通过画设计图,思考材料之间的组装方式, 同时清楚认识到活动过程中应该怎么做,需要观察什么。) 2.“热力”升空,感知变化 (1)谈话:接下来我们不仅要让“热气球”升空,更重要的是研究它 是怎样升空的。所以在活动开始之前,要首先看学生活动手册,来了解活 动中重点需要观察和记录的内容。 学生阅读活动手册,了解观察的重点及思考记录的方法。 (2)提供材料,学生活动:利用蜡烛、纸筒让“热气球”升空。 “升空”要点:小组同学要互相配合,袋口朝下尽量撑开,底部拉高使 塑料袋处在一个最优状态,保证蜡烛能加热到塑料袋中足量的空气但不会 加热到塑料袋本身;塑料袋需要加热比较长的时间,待它上升的趋势比较 明显时,小组同学一齐放手,尽量让塑料袋竖直升空。本次活动过程中, 学生可能会经历多次失败导致塑料袋受热熔化变形,所以教师需要多准备 一些塑料袋提供给学生。 (3)完成学生活动手册上的内容,上交材料。 (设计意图:“热气球”升空的高度并非本次活动的重点,本活动意在 通过模拟塑料袋的升空来了解加热后空气的变化,活动手册的记录尤为关 键,所以在活动前安排学生通过阅读来了解活动的目的及记录的主要内容, 以便在活动过程中找到观察的重点。在活动中,学生势必会在意“热气球” 上升的高度,这需要教师对小组活动进行指导,也需要进行多次尝试,来 熟悉升空的技巧及相互间配合的默契程度。) 三、研讨:实验发现及解释(预设 10 分钟) [材料准备:教学课件] 1.回顾活动,分析成败 (1)讨论:刚才的活动中,有些小组的“热气球”飞的很高,过了比 较长的时间才落下来,说说看,你们时怎么做的?有什么技巧吗? (2)讨论:也有些小组的“热气球”飞的没那么高,也来说说看,你 们是怎么做的?遇到了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活动的成败,反思活动中做的到位和不足之处, 便于再一次操作的改进。这个反思过程也是对于“热气球”升空原理的一 个认识过程。) 2.讨论分析,解释原因 (1)展示学生活动手册的记录情况,讨论:加热前后,塑料袋发生了 哪些方面的变化? 学生从袋子的体积,表面的温度,手拎的力度以及袋子的绷紧程度等方 面来描述袋子的变化。再由袋子的变化思考空气加热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2)讨论:塑料袋加热后会上升,怎么解释?后来又慢慢落下来,为 什么? 学生需要用自己的语言,比较有逻辑性的解释塑料袋升空及落下的原 因,在解释的细节中,尤其希望学生能形象地描述加热前后袋中空气的变 化。如果学生能用前面学习到的微粒来表征,说明学生的解释水平达到了 较高的水平。 (设计意图:要解释热气球升空的原因,首先要基于现象,所以首先讨 论袋子加热后的变化,通过袋子的变化分析空气的变化,认识到袋子升空 实际是由空气受热膨胀带动它升空所致。第二个问题需要学生组织语言进 行解释,考察学生的表达及逻辑能力,教师可以让多个学生来进行表达和 重复,以便让学生的认识更为深刻。) 四、拓展:孔明灯飞行原理及危害的认识(预设 5 分钟) [材料准备:教学课件] 1.教师课件出示孔明灯图片,提问:孔明灯是一种能够长时间自由飞行 的飞行灯,我国一些地区有元宵节放飞孔明灯的习俗,谁来说说孔明灯飞 行的原理?(预设:它和热气球的原理一样,利用热空气膨胀会上升带动 孔明灯飞行。) 提问:为什么孔明灯飞行的时间会更长?(预设:孔明灯的火源与灯一 起飞行,可以持续加热。) 2.教师课件播放视频——燃放孔明灯的危害,提问:谁再来说说你对孔 明灯有什么新的认识?(预设:孔明灯降落的地方可能会引起火灾,所以 不能在户外随意放飞孔明灯。) 3.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学习单】 在下图中画出纸筒和塑料袋的位置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本节课的活动手册,有 3 部分的内容。 1.观察活动记录上有完成实验的一些要点提示,比如:加热前,塑料袋 不遮挡入气孔,小心不要点燃塑料袋或者烧伤自己。 2.记录加热后袋子的状态,不用约束学生画在方框内,可以画在超过方 框的地方,比如:袋子飞到高处。 其中,学生受第三课《压缩空气》中用小圆圈代表空气的颗粒的启示, 想到画空气分子的运动方向,教师可以肯定学生的想法。 3.记录自己对加热后塑料袋子的状态变化的解释。 【作业设计】 1. 在 放 飞 “ 热 气 球 ” 的 过 程 中 , 以 下 哪 一 项 不 正 确。 A.“热气球”的袋口边缘高于纸筒的进气孔。 B.加热到“热气球”绷紧时,小组成员同时放手。 C.“热气球”加热导致变形,继续用这个“热气球”进行实验。 2.空气在加热过程中, 。 A.体积会被压缩 B.会往上升 C.会往 下降 3.孔明灯能持续飞行,主要是因为 。 A. 孔 明 灯 体 积 大 B. 孔 明 灯 的 热 源 温 度 高 C.孔明灯的热源与灯一起飞行 7.风的成因 【教材简析】 本课探究风的成因是上节课热空气会上升的学习活动的延续。当热空气 上升时,空出来的区域将由附近的冷空气来填补,流动的空气就形成了我 们感受到的风。本课中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观察到“冷空气会向热空气方向 流动从而形成风”这一现象,以此现象作为证据,尝试解释自然界中风的 成因。 聚焦板块,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到生活中我们根据需要经常会制 造“风”。制造“风”的办法有很多种,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或者课堂上 体验一下。然后,聚焦到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大自然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呢? 探索板块,主要是学生进行模拟实验来探究风的成因,这个实验需要用 到“风的形成”演示装置。通过模拟,学生发现在无风的环境中,我们点 燃的蚊香的烟雾往上飘;在点燃盒子内的蜡烛时,竖直的烟就飘向盒子里。 烟雾的运动的方向就是空气运动的方向。 研讨活动,学生在上一节课“热空气上升”的基础上,用空气的流动性 来解释模拟实验中看到的现象,进而用模拟实验的原理来解释自然风的形 成。 【学情分析】 有了上节课“热空气会上升”的知识基础,学生解释“风的成因”模拟 实验的现象就容易很多。但是,要把模拟实验的原理和自然风的形成原因 建立联系,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本节课只要求学生通过模 拟实验能观察到“冷空气会向热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风”这一现象,举 出与此相类似的生活现象就可以,不需要给出更深入的解释。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学生通过交流生活经验,知道有多种方法可以制造风。 2.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理解自然界的风是由冷热不同的空气流动形成 的。 科学探究目标 1.学生能用画图的方式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2.学生通过教师指导和教材引领,能够按步骤完成模拟实验。 3.学生能够借用多种手段观察空气的流动方向。 科学态度目标 1.学生通过探究,形成大胆假设、细心求证的科学态度。 2.学生乐于在情境中学习,保持对一个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学生通过了解空气的性质,体会它们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2.学生感受到大自然中风的神奇,形成热爱自然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探究实验,认识风是由冷热不同的空气流动形成的。 难点:在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上,对实验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准备】 教师:风的成因实验装置、小风车、打火枪。 小组:风的成因实验装置、打火枪、蜡烛、蚊香、学习单。 【教学过程】雪花老师小学资料制作微信:x3481913332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 5 分钟) [材料准备:小风车] 1.出示小风车,提问:你有哪些方法让小风车转起来?(预设:用嘴吹、 用扇子扇、拿着风车跑) 提问:是什么让它转起来的?(预设:风) 2.提问:这些方法为什么能形成风?引导学生知道外力的作用让空气流 动形成了风。板书:外力 空气流动 3.讲述:风看的见吗?在生活中,我们需要通过看其他事物的变化,才 能间接地看到风。比如看到大树摇晃、国旗飘扬、炊烟飘散、风车转动就 知道起风了。 4.提问:大自然中的风没有外力的作用,又是怎样形成的呢?揭示课题: 风的成因(板书)雪花老师小学资料制作微信:x3481913332 二、探索:风的成因模拟实验(预设 20 分钟) [材料准备:风的成因实验装置、打火枪、蜡烛、蚊香、学习单] 1.课件出示一幅“炊烟飘散”的图片,提问:从烟的方向能判断空气流 动了吗?没有外力,是什么让空气流动起来的呢?上节课的热气球也许能 帮助我们找到答案。 2.提问:同学们刚才在纸筒中点燃蜡烛,热空气会怎么流动?空气受热 上升后,纸筒内就没有空气了吗?引导学生说出外面的冷空气会从小孔中 补充进去。 3.提问:但是我们看不见空气有没有进去,可以借助什么间接看到空气 的流动?出示蚊香。 4.讲述:蚊香的烟可以让我们看到空气是否会流进纸筒,但纸筒里面是 怎么流动的还是看不见。出示风的成因实验装置。 5.提问:如果我把燃烧的蜡烛放到塑料盒中,里面的空气会怎样?(预 设:空气会从盒子边上的小孔中补充进去) 6.讲述:实验步骤(1)不点蜡烛,观察烟的流动方向;(2)点燃蜡烛, 放进盒中,观察烟的流动方向。强调蜡烛、蚊香放置的位置,指导用打火 枪点燃蜡烛和蚊香的方法。 7.小组实验,并通过画图和文字做好记录。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 15 分钟) 1.学生按照“我们是怎么做的”、“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汇报实验结果。雪花老师小学资料制作微信:x3481913332 2.师生共同梳理:(1)点燃蜡烛前后,蚊香的烟流动方向是怎样的? (2)点燃蜡烛后,烟会横向流向塑料盒中,说明什么?(3)模拟实验中 的风是怎么形成的? 3.学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得出实验结论:空气受热会上升,周围的 冷空气会补充进来,形成了风。 4.提问:大自然中的风和模拟实验中的风形成的原理类似。这个实验因 为蜡烛让空气有了冷热温差,所以空气流动形成了风。大自然中也有一根 “蜡烛”在提供热量,你觉得是什么? 5.播放“风的成因”视频。 6.学生结合模拟实验的现象和原理,尝试解释自然风的形成原因 【板书设计】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在活动手册中的实验演示图上,画出蜡烛点燃前后蚊香烟的流动方 向。注意盒外盒内烟的流动轨迹都要画出来。 2.在演示图下面“我的解释”处,用文字解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作业设计】 1.在“风的成因”模拟实验中,点燃蜡烛并放到盒中,盒外蚊香的烟会 ( )。 A.进入盒子中 B.垂直往上飘 C.向四面八方飘 2.大自然中的风是由( )形成的。 A.雷电 B.太阳 C.冷热不同 的空气流动 3.风和下列空气的( )性质有关。 A.能够压缩 B.会流动 C.有重量 8.《空气与我们的生活》 【教材简析】 本课从空气是一种资源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空气。地球是动植物和人类 的家园,通过本课开展的调查、交流、学习活动,学生能从更多维度、更 深入地了解空气与动植物以及人类生产、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本 课也是对本单元学习内容的总结和梳理,有助于学生连贯地思考本单元的 学习内容,并且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通过讨论,归纳,总结,提炼空 气的基本性质,聚焦到空气的资源属性,认识空气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让 学生了解到空气和我们生活密不可分,培养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环保 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学生分析】 空气与我们的生活,由于前面七节课的体验活动基本都已经做过,如果 直接运用,重复的内容,学生兴趣度也不高。同时,本课要求掌握的目标 又特别多,传统形式很容易出现满堂灌的情景。所以选择了火星这个更陌 生且没有适宜空气的环境。在教师的引领下,趣味化的进行学习,借助五 个微课片段,串联起故事,融入空气单元知识点,让学生用已有知识进行 解释,再进行资料补充学习,拓展提高。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学生通过研讨活动,知道地球被一层厚厚的空气包围着,人们称它为 大气层。 2.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交流研讨,知道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对生命 具有重要意义。 3.学生通过研讨活动,知道空气可以帮助燃烧。 4.学生通过研讨活动,知道风具有能量,风能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 科学探究目标:雪花老师小学资料制作微信:x3481913332 1.学生通过教师指导,尝试用图表的形式组织信息。 2.学生通过教师指导,能够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 3.学生通过教师指导,能回顾和反思整个单元内容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科学态度目标: 1.学生通过补充完善班级记录表,能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整理 信息的重要性。 2.学生通过教师指导,有分析、反思探究过程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学生通过教师指导,了解人类生活和生产可能造成大气的破坏,具有 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愿采取行动保护大气环境,节约资源。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通过教师指导,能够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 难点:学生通过教师指导,能够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第一节课画的气泡图等。 教师准备:之前课时的班级记录表,ppt,微课,板贴,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预设 5 分钟)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去火星旅行,想不想去? 那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地球和火星吧。板贴地球和火星图片 地球和火星表面都有一层厚厚的空气,有没有同学知道叫什么? 预设:大气层。板贴 2.它可以为人类提供什么,有什么作用? 预设:生存,呼吸,呼吸需要氧气,二氧化碳。板贴 3.再看看火星大气情况(ppt 出示火星大气情况)。我们这样可以直接 去火星么?你的理由?你有什么办法?根据生成进行板贴。 预设 1.需要宇航服,宇航服提供什么保护和支持?呼吸的氧气,温度, 保护。 预设 2.要用火箭,燃烧。 4.那我们就准备跟着探测器一起去火星了,去的路上,请解决这两个问 题。 1. 观察到哪些 和空气有关的现象? 2.能用学过的 知识进行解释 么? 设计意图:换一个陌生环境,让学生有新鲜感,利用宇航服完成大气层, 呼吸等知识点的教学,缺乏氧气难以生存,可以说明空气是一种资源,在 火星上属于稀缺资源。利用火箭,知道空气可以帮助燃烧。 二、探索研讨:系列化微课,一一突破(预设 25 分钟) 1.播放微课 1(大致内容:火箭发射,燃烧。探测器进入大气层,燃烧。 着落时缓冲,降落伞,缓冲火箭,气囊) 刚刚你看到了哪些利用了空气的现象。 预设:降落伞,缓冲火箭,气囊,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图片,外加实物 板贴。 利用了空气的什么特征或者作用?引导学生复习班级纪录表内容。 预设:缓冲,有弹性。压缩,占据空间。 2.探测器成功降落了,宇航员已经在工作了。播放微课 2(大致内容: 火星救援片段,宇航员遭遇风暴,撤退时主人公马克被击中,留在了火星, 其余队员逃离火星。) 出现了什么问题?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预设:出现了风暴,沙子被风吹起来了。 其实地球上也有很多类型的风。ppt 出示沙尘暴,台风,龙卷风图片。 风带来的都是坏处么?有没有好处? 预设:清凉,发电。复习前几课内容,板贴风力发电。 3.马克还活着吗?播放微课 3(大致内容:马克大难不死,在火星上种 土豆等待救援) 刚刚片段主要讲了什么? 预设:马克在火星上种土豆等待救援。 那植物需要空气么? 预设:有需要和不需要空气的,分别说说理由。同学进行讨论,得出结 论。 植物怎么利用空气? 预设:初级要求植物需要空气进行呼吸。部分同学会说利用二氧化碳进 行光合作用,氧气进行呼吸作用。板贴,根据生成画箭头。 4.马克很高兴的在火星上等待救援,真的这么顺利么?微课 4(大致内 容:马克的居住舱爆炸,土豆全部死亡,存活时间大打折扣。) 马克遇到什么困难了?原因是什么? 预设:居住舱爆炸,土豆死光了。 爆炸,可能原因 1:里面热,外面冷。蜡烛在里面,空气宝宝想往外流。 (风的形成) 可能原因 2:里面空气多,外面空气少,空气宝宝会想方设法往外流。 (压强差,学生前概念。) 原因 3:被风暴击中,出现破损。 5.马克只能度日如年的继续等待救援,能救援成功么?同样,带着这两 个问题哦。1.观察到哪些和空气有关的现象?2.能用学过的知识进行解释 么? 播放微课 5(大致内容:地球派救援来,但救援出了点问题,最后利用 空气进行推进,完成救援。) 刚刚观察到了哪些和空气有关的现象?你能解释么? 预设:利用压缩空气进行推进,改变运动方向。 解释:空气能被压缩,流动,占据空间。根据生成适时板贴。 6.历经千难万险,终于回到了地球。火星和地球,你更喜欢居住在哪里? 你的理由? 预设:说明理由都可以,复习本课内容。 7.PPT 出示大气污染图,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想。 星际移民太不容易了,要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爱护环境,绿色出行。 设计意图: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观看微课,发现微课中有哪些运用了 空气的现象,结合学过的知识,尝试用科学用语解释本质特征,迁移应用。 利用板画把每一个剧本的关键点贴出来,每一个关键点,解决一个教学目 标,6 个关键点串联起了整个故事,依次完成大气层,生物呼吸,燃烧,具 有能量,清洁能源,环境保护意识等本课目标和前七课已经掌握知识点的 梳理。 三、单元小结。(预设 10 分钟) 先集体梳理班级纪录表,把本课内容完善到纪录表上,完成单元班 级纪录表。用不同颜色的资料进行梳理,明确每一课的任务。 再让学生选择一种或几种合适的半结构的图表进行总结。 交流研讨。 设计意图:从概括、 归纳、 整理的角度, 引导学生对本单元有关空 气特征和作用的内容, 用多种形式总结提炼。 四、课外拓展: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总结。 可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复习,如创作诗歌,打油诗,改编热门 歌曲等。 【板书设计】 附件 1 班级记录表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无 【作业设计】 课外拓展: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总结。 可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复习,如创作诗歌,打油诗,改编热门 歌曲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