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8.00 KB
- 2024-03-31 发布
静海一中2017-2018第一学期高二化学(理)(10月)
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试卷
考生注意:
1. 本试卷分第Ⅰ卷基础题(80分)和第Ⅱ卷提高题(20分)两部分,共100分。
2. 试卷书写规范工整,卷面整洁清楚,酌情减2-3分,并计入总分。
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P:31 S:32
知识技能
习惯养成
总分
内容
化学能与热能
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
卷面整洁
100
分数
60
40
2-3
第Ⅰ卷基础题(80分)
一、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为消除目前燃料燃烧时产生的环境污染,同时缓解能源危机,有关专家提出了利用太阳能制取氢能的构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H2O的分解反应是放热反应
B.氢能源已被普遍使用
C.2 mol H2O具有的总能量低
于2 mol H2和1 mol O2的能量
D.氢气不易贮存和运输,无开发利用价值
2.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ΔH的绝对值均正确)
A.S(s)+O2(g)===SO3(g) ΔH=-315 kJ·mol-1(燃烧热)
B.NaOH(aq)+HCl(aq)===NaCl(aq)+H2O(l)
ΔH=-57.3 kJ·mol-1(中和热)
C.C2H5OH+3O2===2CO2+3H2O ΔH=-1 368.8 kJ·mol-1(反应热)
D.2H2O(g)===2H2(g)+O2(g) ΔH=-483.6 kJ·mol-1(反应热)
3.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反应的ΔH前者大于后者的是
①C(s)+O2(g)===CO2(g) ΔH1 C(s)+O2(g)===CO(g) ΔH2
②S(s)+O2(g)===SO2(g) ΔH3 S(g)+O2(g)===SO2(g) ΔH4
③H2(g)+O2(g)===H2O(l) ΔH5 2H2(g)+O2(g)===2H2O(l) ΔH6
④CaCO3(s)===CaO(s)+CO2(g) ΔH7
CaO(s)+H2O(l)===Ca(OH)2(s) ΔH8
A.① B.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4.下列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温度
B.反应速率用于衡量化学反应进行快慢
C.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的速率都为0
D.增大反应物的量或提高反应温度一定能增大反应速率
5.某反应由两步反应 A BC构成,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曲线
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两步反应均为吸热反应 B.三种化合物中C最稳定
C.加入催化剂会改变反应的焓变 D.整个反应的ΔH=E1-E2
6.对于可逆反应A(g)+3B(s) 2C(g)+2D(g),在不同条件下的化学
反应速率如下其中表示的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A.v(A)=0.5 mol·L-1·min-1 B.v(B)=1.2 mol·L-1·s-1
C.v(D)=0.4 mol·L-1·min-1 D.v(C)=0.1 mol·L-1·s-1
7.少量铁粉与100 mL 0.1 mol/L的稀盐酸反应,若想减慢此反应速率而不改变H2的产量,可以使用如下方法中的
①加H2O ②加NaOH固体 ③滴入几滴浓盐酸 ④加CH3COONa固体 ⑤加NaCl溶液 ⑥滴入几滴硫酸铜溶液 ⑦加NaNO3溶液
A.①⑤⑦ B.③⑥ C.①②⑤ D.①④⑤
8.在密闭容器中进行X2(g)+2Y2(g)Z(g)的反应,X2、Y2、Z
的起始浓度依次为0.2mol/L、0.3mol/L、0.3mol/L,当反应达到其最大限度(即化学平衡状态)时,各物质的浓度有可能的是
A.c(Z)=0.45mol/L B.c(X2)=0.3mol/L c(Z)=0.1 mol/L
C.c(X2)=0.5mol/L D.c(Y2)=0.5mol/L
9.下列方法中可以证明A(s) + 2B2(g) 2C2(g) +D2(g)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①单位时间内生成了2molC2的同时也生成了1molA
②一个B — B键的断裂的同时有一个C — C键的生成
③反应速率v(B2)=v(C2)=1/2v(D2) ④c(B2):c(C2): c (D2) = 2:2:1
⑤温度、体积一定时, B2、C2、D2浓度不再变化
⑥温度、体积一定时,容器内的压强不再变化
⑦在绝热装置中,体系的温度不再变化
⑧温度、体积一定时,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
⑨百分组成 B2% = C2% = D2%
A.①③⑥⑨ B.②④⑦⑧ C.①⑤⑥⑦⑧ D.①⑤⑦⑧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已知a g乙烯气体充分燃烧时生成1 mol CO2和液态水,放出b kJ的热量,则表示乙烯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C2H4(g)+6O2(g)===4CO2(g)+4H2O(l) ΔH=-4b kJ·mol-1
B.已知:H2(g)+F2(g)===2HF(g) ΔH=-270 kJ·mol-1,则1 mol氢气与1 mol氟气反应生成2 mol液态氟化氢放出的热量小于270 kJ
C.500 ℃、30 MPa下,将0.5 mol N2和1.5 mol H2置于密闭的容器中充分反应生成NH3(g),放热19.3 kJ,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N2(g)+3H2(g) 2NH3(g) ΔH=-38.6 kJ·mol-1
D.已知:①C(s,石墨)+O2(g)===CO2(g)ΔH=-393.5 kJ·mol-1,②C(s,金刚石)+O2(g)===CO2(g) ΔH=-395.0 kJ·mol-1,则C(s,金刚石)===C(s,石墨) ΔH=-1.5 kJ·mol-1
11.在100 g 碳不完全燃烧所得气体中,CO占1/3体积,CO2占2/3体积且C(s) +1/2O2(g) = CO(g)ΔH = -110.35 kJ/mol ; CO(g) + 1/2O2(g) = CO2(g)ΔH = -282.57 kJ/mol 与这些碳完全燃烧相比,损失的热量是
A.392.92 kJ B. 2489.44 kJ C. 784.92 kJ D. 3274.3 kJ
12.室温下,将 4 mol A 气体和 2 mol B 气体在 2 L 的密闭容器中混合并
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2A(g)+B(g)XC(g),经 2 s后反应达平衡,测得 C 的浓度为 0.6mol/L,B的物质的量为1.4 mol,现有下列几种说法:
①用物质 A 表示的反应的平均速率为 0.3 mol/(L·s)
②反应前容器内的压强与平衡后容器内的压强之比为1:1
③ 2 s 时物质A的转化率为30% ④X=2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③④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3.一定条件下,下列反应中水蒸气含量随反应时间的变化趋势符合下图的是
A.CO2(g)+2NH3(g)CO(NH2)2(s)+H2O(g) ΔH<0
B.CO2(g)+H2(g)CO(g)+H2O(g) ΔH>0
C.CH3CH2OH(g) CH2==CH2(g)+H2O(g) ΔH>0
D.2C6H5CH2CH3(g)+O2(g) 2C6H5CH==CH2(g)+2H2O(g) ΔH<0
14.在298K、1.01×105Pa下,将32 g SO2通入750 mL 1 mol·L-1 KOH溶液中充分反应。测得反应放出x kJ的热量。已知在该条件下,1 mol SO2通入1 L 2 mol ·L-1KOH溶液中充分反应放出y kJ的热量。则 SO2与KOH溶液反应生成 KHSO3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SO2(g)+KOH (aq)===KHSO3 (aq) ΔH=-(4x-y) kJ·mol
B.SO2(g)+KOH (aq)===KHSO3 (aq) ΔH=-(2x-y) kJ·mol-1
C.SO2(g)+KOH (aq)===KHSO3 (aq) ΔH=-(2y-x) kJ·mol
D.2SO2(g)+2KOH (l)===2KHSO3 (l) ΔH=-(8x-2y) kJ·mol-1
15.在一体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A、B,发生反应
aA(g)bB(g) ΔH=Q kJ/mol。反应达到平衡时,B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00 mol·L-1。如保持容积不变只升高温度,则B浓度变0.80 mol·L-1;如果保持温度不变将容器的容积扩大一倍,B的物质的量浓度变为0.60 mol·L-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Q>0
B.a>b
C.温度不变,压强增大,B的质量分数减小
D.体积不变,升温温度,A的转化率增大
16.用来表示可逆反应2A(g)+B(g)2C(g)(正反应为放热反应),下图表示的图像中正确的是
17.在一定温度下,向容积固定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充入a mol NO2,发生如下反应:2NO2(g) N2O4(g);△H<0.达平衡后再向容器中充入amol NO2,再次达到平衡后,与原平衡比较,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相对平均分子质量增大 B.NO2的转化率提高
C.NO2的质量分数增大 D.反应放出的总热量大于原来的2倍
18.弱碱MOH(aq)与H2SO4(aq)反应生成1 mol正盐的ΔH=-24.2 kJ·mol-1,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中和热为ΔH=-57.3 kJ·mol-1。则MOH在水溶液中电离的ΔH为
A.-69.4 kJ·mol-1 B.-45.2 kJ·mol-1
C.+69.4 kJ·mol-1 D.+45.2 kJ·mol-1
二、简答题(本题包括三个小题,共44分)
19.在一定条件下,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将2 mol L气体和3 mol M气体混合,发生如下反应:2L(g)+3M(g)xQ(g)+3R(g),10s末,生成2.4 mol R,并测得Q的浓度为0.4 mol·L-1。计算:
(1)10 s末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
(2)前10 s内用M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为________。
(3)化学方程式中x值为________。
(4)在恒温恒容条件,往容器中加入1 mol氦气,反应速率________(增大、减小、不变)。
(5)在恒温恒压条件,往容器中加入1 mol氦气,反应速率________(增大、减小、不变)
20.热化学方程式中的ΔH实际上是热力学中的一个物理量,叫做焓变,其数值和符号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有关,也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键能有关。
(1)已知反应CH3—CH3(g) → CH2=CH2(g)+H2(g),有关化学键键能如下。
化学键
C—H
C=C
C—C
H—H
键能/kJ·mol-1
414.4
615.3
347.4
435.3
试计算该反应的反应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H2(g)+Br2(l)=2HBr(g);ΔH=-72 kJ/mol。蒸发1 mol Br2(l)需要吸收的能量为30 kJ,其它相关数据如下表:
H2(g)
Br2(g)
HBr(g)
1 mol分子中的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的能量(kJ)
436
a
369
则表中a为
(3)依据盖斯定律可以对某些难以通过实验直接测定的化学反应的焓变进行理论推算。试依据下列热化学方程式,计算反应
2C(s)+2H2(g)+O2(g)=CH3COOH(l)的焓变ΔH=________。
①CH3COOH(l)+2O2(g)=2CO2(g)+2H2O(l) ΔH1=-870.3 kJ·mol-1
②C(s)+O2(g)=CO2(g) ΔH2=-393.5 kJ·mol-1
③H2(g)+1/2O2(g)=H2O(l) ΔH3=-285.8 kJ·mol-1
(4)如下图Ⅰ所示表示的是NO2和CO反应生成CO2和NO过程中能量变化示意图,请写出NO2和CO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
(5)图Ⅱ表示氧族元素中的氧、硫、硒(Se)、碲(Te)在生成氢化物时的焓变数据,根据焓变数据可确定a、b、c、d分别代表哪种元素,试写出硒化氢发生分解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6)已知:
①Fe2O3(s)+3CO(g)===2Fe(s)+3CO2(g);ΔH=-25 kJ·mol-1,
②3Fe2O3(s)+CO(g)===2Fe3O4(s)+CO2(g);ΔH=-47 kJ·mol-1,
③Fe3O4(s)+CO(g)===3FeO(s)+CO2(g);ΔH=+19 kJ·mol-1
请写出CO还原FeO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火箭推进器中盛有强还原剂液态肼(N2H4)和强氧化剂液态双氧水。热化学方程式为:N2H4(l) + 2H2O2(l) == N2(g) + 4 H2O(g) △ H=-644.25 kJ/mol。又已知H2O (l) == H2O (g) ΔH=+ 44 kJ/mol。则64g液态肼
与液态双氧水反应生成液态水时放出的热量是 kJ。
(8)焙烧产生的SO2可用于制硫酸。已知25 ℃、101 kPa时:
2SO2(g)+O2(g)2SO3(g) ΔH1=-197 kJ·mol-1;
H2O(g)===H2O(l) ΔH2=-44 kJ·mol-1;
2SO2(g)+O2(g)+2H2O(g)===2H2SO4(l) ΔH3=-545 kJ·mol-1。
则SO3(g)与H2O(l)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
21.可逆反应3A(g) 3B(?)+C(?) ΔH>0,达到化学平衡后,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不变。
(1)升高温度:
①若B、C都是气体,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用“变大”、“变小”或“不变”填空,下同);
②若B、C都不是气体,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
③若B是气体,C不是气体,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
(2)增大压强:
①若B是气体,C不是气体,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②若B、C均为气体,则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第Ⅱ卷 提高题(20分)
22.实验室利用如图装置进行中和热的测定。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中有两处未画出,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操作正确的前提下,提高中和热测定准确性的关键是_________。
(3)如用0.5 mol/L的盐酸与NaOH固体进行实验,则实验中所测出的“中和热”将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原因是_________。
(4)现将一定量的稀氢氧化钠溶液、稀氢氧化钙溶液、稀氨水分别和1 L 1 mol·L-1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其反应热分别为ΔH1、ΔH2、ΔH3,则ΔH1、ΔH2、ΔH3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
(5)取50mL 0.5mol/LNaOH溶液和30mL 0.5mol/L硫酸进行实验,实验数据如下表:
温度
实验次数
起始温度t1/℃
终止温度t2/℃
平均温度差(t2-t1)/℃
H2SO4
NaOH
平均值
1
26.1
26.3
26.2
30.5
2
27.0
27.4
27.2
34.3
3
25.9
25.9
25.9
30.0
酸碱溶液的密度均近似为1g/mL,中和后溶液的比热容c =4.18J/(g·℃)。则根据表中数据计算中和热△H 为
(6)该同学每次分别取0.50 mol·L-1 50 mL NaOH溶液和0.50 mol·L -130 mL硫酸进行实验,通过多次实验测定中和热ΔH= -53.5 kJ·mol-1,与57.3 kJ·mol-1有偏差,产生偏差的原因不可能是________(填字母)。
a.实验装置保温、隔热效果差
b.用量筒量取NaOH溶液的体积时仰视读数
c.分多次把NaOH溶液倒入盛有硫酸的小烧杯中
d.用温度计测定NaOH溶液起始温度后直接测定硫酸溶液的温度
23.向某密闭容器中加入0.15 mol·L-1 A、0.05 mol·L-1 C和一定量的B三种气体。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各物质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如甲图所示[t0时c(B)未画出, t1时c(B)增大到0.05 mol·L-1]。乙图为t2时刻改变反应条件,平衡体系中正、逆反应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1)若t4时改变条件为减小压强,则B的起始物质的量浓度为 mol·L-1。
(2)若t5时改变的条件是升温,此时v(正)>v(逆),若A的物质的量减少0.03 mol时,容器与外界的热交换总量为a kJ,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t1=15 s,则t0~t1阶段以C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v(C)=________ mol·L-1·s-1,A的转化率为________。
(4)t3时改变的某一反应条件可能是________(选填序号)。
A.使用催化剂 B.增大压强 C.增大反应物浓度
静海一中2017-2018第一学期高二化学(10月)
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考试答题纸
得分框
知识技能
学习能力
习惯养成
卷面整洁
总分
第Ⅰ卷 基础题(共80分)
一、 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36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题号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二、简答题(三小题,共44分)
19.(1) (2)
(3) ________(4) ________(5) ________
20.(1) (2)
(3)ΔH=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__
(5) _____________________
(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kJ
(8)
21. (1)① ② ③
(2)① ②
第Ⅱ 卷提高题(20分)
22. (1)
(2)
(3) ______
(4)_____________(5) (6) ________
23. (1) (2)
(3) ________ ________ (4) ________
静海一中2017-2018第一学期高二化学(10月)
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考试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C
B
C
B
B
D
D
D
C
题号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D
C
A
A
A
C
C
C
D
19. (1)0.2 mol·L-1 (2)0.12 mol·L-1·s-1 (3)1 (4)不变 (5)减小
20. (1) +125.6 kJ·mol-1 (2) 200(3) -488.3 kJ·mol-1 (4) NO2(g)+CO(g)===NO(g)+CO2(g);ΔH=-234 kJ·mol-1 (5) H2Se(g)===Se(g)+H2(g);ΔH=+81 kJ/mol
(6)FeO(s)+CO(g)===Fe(s)+CO2(g);ΔH=-11 kJ·mol-1(7)408.8125
(8) SO3(g)+H2O(l)===H2SO4(l) ΔH=-130 kJ·mol-1
21.(1)①变小②不变③变小 (2) ①不变②变大
22.(1)环形玻璃搅拌棒 烧杯上方的泡沫塑料板或硬纸板
(2)提高装置的保温效果 (3)偏大 固体NaOH溶于水放热
(4)ΔH1=ΔH2<ΔH3,(5)-56.2kJ/mol (4)b
23. (1)0.02 (2)3A(g)2C(g)+B(g) ΔH=+100a kJ·mol-1 (3)0.004 60% (4)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