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39 KB
- 2024-03-18 发布
内蒙古包头市第四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3月)历史试题
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一、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 周人经过克殷之战和周公三年东征,消灭了许多地方势力,造成了广大地区的权力真空,周得以“制五等之封,凡千百七十三国”。这说明分封制( )
A. 以政治权力重构为前提 B. 从西周时期开始实行
C. 确立周代基本政治原则 D. 稳定西周的统治范围
2. 汉武帝时“尚书”一职日益重要,大臣们的奏疏不能直接进呈皇帝,要送尚书署,后来尚书台就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汉武帝还任用一些上书言事的贤良、文学,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这一做法的作用是( )
A. 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B. 制衡丞相势力,强化君主专制
C. 重用儒家学者,提高儒学地位 D. 任用外戚权臣,削弱丞相权力
3. 中国社科院知名学者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 行省制必然导致地方势力膨胀 B. 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对较大
C. 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D. 行省是元朝最高的行政机构
4. “秦汉帝国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人设计的,而是经过旧中国时代的列国纷争、一个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以下最能反映该观点的是( )
A. 皇帝制度 B. 世袭制度 C. 大一统制度 D. 郡县制度
1. 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 )
A. 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B. 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 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D. 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2. 钱穆先生认为:“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据此,下列“现实”与“制度变动”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
A. 西周灭亡——秦朝郡县制 B. 秦朝灭亡——汉初郡国并行制
C. 藩镇割据——唐朝三省六部制 D. 丞相擅权——明朝内阁制
3. 有学者认为,帝王将相可能不怕天不怕地,但怕史官,在乎自己的历史形象。唐代以前,皇帝无权阅读史官对他的记录,史官地位相当特殊。这说明( )
A. 重视以史为鉴成为历代的传统 B. 青史留名成为制约皇权的力量
C. 儒家伦理对古代帝王形成制约 D. 史官与皇权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4. 清朝明确规定:入值军机参与机密的军机大臣必须在三品以上。皇帝在选用军机大臣时,必须顾及社会舆论和臣工态度。材料意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
A. 限制了皇帝的用人权 B. 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C. 导致了政治体制僵化 D. 易于机要事务的保密
5. 郡县制是我国古代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下列关于郡县制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
①郡县制是秦朝统一全国后最早开始实施的
②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
③郡的最高长官称监御史
④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A. ①②③④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②④
6. 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
A. 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 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 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 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1. 学者认为,科举制是一种由中央确定标准,决定取舍的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比如说,唐代的“乡贡”,地方官不再掌握推荐的权利,只不过奉命行事,按照中央规定的具体选官标准进行资格审查和预选而已。明清的“乡试”,实际上成为全部由中央操办的全国统一的分区考试。根据以上材料,科举制的确立( )
A. 扩大了统治社会基础 B.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 培养大量高素质人才 D. 选才标准越来越公平
2. 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表反映出的主要问题( )
秦朝
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
两汉
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
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隋朝
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
唐末
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
A. 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
B. 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
C. 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D. 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3. 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 )
A. 地方无选官权 B. 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 察举制的弊端 D. 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4.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在英国人看来,这场战争是一场报复性的战争,是一个捍卫他们的通商权利、维护其国家荣誉、纠正在华英国官员和臣民所受不公正待遇,以及确保未来开放的必要行动。在中国人看来,这场战争主要是一场对鸦片的清剿。”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肯定英国人发动战争的正义性
B. 中国禁烟运动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C. 国家立场影响战争的性质
D. 都抹杀了鸦片战争发生的实质
1. 李鸿章对与列强签订的条约认识经历了四个阶段,即19世纪60年代以前的金帛议和,羁縻怀柔;19世纪70年代的羁縻勿绝,恪守条约;19世纪80年代的援例订约,追求平等;19世纪90年代及以后的放弃宗藩,谨守约章。这些变化说明李鸿章( )
A. 始终没有接受西方政治思想 B. 大国中心外交观念逐步削弱
C. 未尽到外交家应尽之责 D. 由保卫主权转向了卖国
2. 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开始废除移民禁令,鼓励民众前往东北、西北、西南、东南等地垦荒,并于1884年设立新疆行省、1885年设立台湾行省.其主要目的是( )
A. 缓解财政压力 B. 推动民族交流 C. 促进农业发展 D. 应对边疆危机
3. 上海的《申报》受台民爱国精神的感召及反割台舆论的影响,派“访事人”在厦门收集有关台湾的消息,还大量转载、翻译上海和香港各地的中文与西文报纸,尽可能提供有关反割台运动的新闻,并及时予以评论。这反映了( )
A. 舆论对割台的关注和对台民的支持
B. 反割台斗争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C. 报刊的关注推动反割台运动的兴起
D. 清政府鼓励人民支持反割台斗争
4. 著名维新人士容闳与友人论时局时说:“汝以为义和团为乱民乎,此中国之民气也。民无气则死,民有气则动,动为生气,从此中国可免瓜分之局……中国下层愚氓,民气已动,将及于士大夫。”容闳在这里( )
A. 肯定义和团民众蕴藏的力量 B. 认识到义和团运动发生的原因
C. 强调义和团民众的愚昧无知 D. 指明了义和团运动失败的根源
1. 1900年6月,清廷以光绪帝名义向英、美、法等十一国宣战,而两广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人却在东南各省违抗“支持义和团”的诏令,使列强没有入侵东南的借口。他们的理由是清廷的宣战诏书,是义和团“矫诏”,胁持朝廷所下的“乱命”。据此可知( )
A. 汉族地主官僚抗清排满意识凸显 B. 清朝中央政府威权下降
C. 中央与地方开始出现分歧 D. 地方督抚缺乏民族精神
2. 《中英虎门条约》第六款规定:“广州等五港口英商或常来居住,或不时来往,均不可妄到乡间任意游行,更不可远入内地贸易,中华地方官应与英国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地势,议定界址,不许逾越,以期永久彼此相安。倘有英人违背此条禁约,即听该地方民人捉拏,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这表明( )
A. 清政府摆脱了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 英国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C. 清政府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D. 英国攫取了在华的重大权益
3. 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中心之一。中国农业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一系列发明创造。形成独特的生产结构、地区分布和技术体系,在农艺水平和单位面积产量等方面居于古代世界的前列。如表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 )
时期
内容
备注
春秋战国
牛耕、铁农具
-
都江堰、郑国渠
-
测知二十四节气
有利于安排农事
秦汉
耧车
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A. 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 B. 注重总结推广农业经验
C. 注重农时,改进耕作技术 D. 精耕细作的模式形成发展
1. 《管子》记载:“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有一鍼(针)、一刀,若(然后)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小马车)辇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由此可知当时( )
A. 各行业分工比较细致 B. 精耕细作农业技术已经成熟
C. 官营冶铁业相当发达 D. 铁器在生产生活中地位重要
2. 明中叶,在江南地区的濮院镇,“机杼为阖镇恒产,男女赖此养育……余若丝绸牙行,若市坊,并一切贸易莫不仰给于是”。这说明当时江南一些市镇( )
A. 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发展兴盛 B. 对外丝绸贸易较为兴盛
C. 丝织业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D. 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
3. 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人为的原因是( )
A. 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合工商业发展
B. “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压制
C. 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大量外流
D. 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
4. 三国时期吴国以一隅之地与中原的曹魏相抗衡,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材料反映出( )
A. 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的状态 B. 南北对峙阻断了经济文化交流
C. 北方社会安定有利于恢复生产 D. 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经出现
5. “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这里“相通的地方”应包括( )
A. 重视道德和教育的作用 B. 宣扬理性主义
C. 代表新兴工商业者的利益 D. 强调个人自由
1. 中国历史上,明代的言官(负责监督与上谏)声名显赫。在许多重大问题中,言官冒死上谏,秉直弹劾,甚至多次出现集体跪谏、不畏死难,或前赴后继、持续极谏的场面。明代言官这些行为( )
A. 说明言官政治地位高于百官 B. 源于儒家伦理和道德的影响
C. 奠定了制约腐败的政治基础 D. 表明明代皇权受到有效制约
2. 汉代的儒学是经学,孔子依附于六经;宋以后则是先“四书”后“六经”,使孔子真正取得了独尊地位。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罢黜百家的结果 B. 科举制度的繁荣
C. 民间书院的兴盛 D. 宋明理学的影响
3. 顾炎武说:“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后人在传习和引用时,把后一句概括为( )
A. “三人行,必有我师”
B. “天下健,君子自强不息”
C.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4. 如图是根据汪盼玲《中国婚姻史》中统计的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绘制的柱状图.该图呈现的发展趋势,深刻表明( )
A. 清代统治者最重视妇女的贞节教育
B. 中国的传统主流思想逐渐趋于保守
C. 两汉以前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较小
D. 宋明理学对中华民族性格的积极塑造
二、材料题(共40分)
1. (共18分)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 (“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材料三:行省虽然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廷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而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
——中国论文网
材料四: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 材料一论述到的西周、秦朝和汉初的三项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3分)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8分)
(3) 据材料三,说明元朝行省制度为什么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4分)
(4) 政治制度“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但其“本原精神”“仍可不变”。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材料四中的“本原精神”是指什么?(3分)
1. (共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34年,清廷官员至英国使臣律劳卑广州住处商谈贸易问题,双方在各自应处的座位、方向、次序等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中方要求将自己的座位安排在会见大厅的北面(上席),英国则坚持将自己的座位置于大厅北面主席的突出位置。两者争执不
下,商谈未能进行。
——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1)材料一中,中英双方争执的内容是什么?反映了清廷官员怎样的心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使臣所持态度的国内背景。 (6分)
材料二: 1901年,虽经李鸿章讨价还价,清王朝仍被迫接受西方外交使团的礼仪要求,将外国使臣觐见清帝的礼仪说帖,作为《辛丑条约》的附件十九。其中规定:外国使臣递交国书时,清帝须派高于王公规格的轿子往来使馆迎送,同时派军队保护;清帝款宴各国使臣应在皇宫大殿内举行,并躬亲入座。
——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2)材料反映了中国怎样的外交地位?试从国际背景分析其原因。 (6分)
33.(共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祖宗承五代之乱……而又田制不立,田亩转易、丁口隐漏、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薄……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
——摘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田赋考》
材料二:
应将王安石变法置入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北宋处在中古田制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和文化理念等都有所改变……改革的成败得失,绝非改革者的执拗性格使然,也不能单从集团斗争上去寻找原因,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
——摘自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王安石变法的法令实施目的。(4分)
(2)材料二中的“社会转型”在经济上有何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安石改革成败得失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6分)
包头四中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月考
高二年级历史试题
答案
一、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D
B
B
D
C
B
B
A
C
C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B
C
D
B
D
A
A
B
D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D
D
D
B
D
A
B
D
C
B
二、材料题(共40分)
31. (18分)
(1)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汉初:郡国并行制。(3分)
(2)利于维护国家稳定;任用有才之人管理百姓;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8分)
(3)行省权力大而不专;采取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4分)
(4)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独立性。(3分)
32.(12分)
(1)内容:座位次序(外交礼仪之争)。 (2分)
心态:以天朝上国自居。(2分)
背景:英国进行工业革命,国力强盛。(2分)
(2)地位:屈辱的服从地位。 (2分)
原因:19世纪末,西方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输出资本,瓜分世界;资木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分)
33.(10分)
(1) 目的:均摊赋税;增加财政收入;抑制土地兼并。(答对其中2点即可得4分)
(2)表现:旧田制瓦解,租佃经济确立。(2分)
简析:长期以来遗留的弊端延续到北宋中期,各种社会矛盾交织;王安石试图扭转积贫积弱局面,契合时代要求;应将王安石变法成败得失置于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答对其中2点即可得4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