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4 MB
- 2024-03-15 发布
湖北省襄阳四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地理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是我国某城市分布图。该城市有20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南船北马,七省通衢”。 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焦柳铁路线,穿过该城市多采用高路基(如图二)或公路涵洞的方式。读图完成1-2小题。
1. 该城市形成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A.地形 B.气候 C.铁路交通 D.水运
2. 在当时条件下,铁路线穿过城区设计成高路基或公路涵洞的形式,考虑的主要因素可能为( )
A.形成立体交通,对城市交通干扰小 B.防城市内涝
C.阻止行人穿行,加强交通安全 D.夯实地基,防止地面下沉.
读“某地区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图中a、b、c分别表示1930年、1970年、2000年的人口年龄结构状况。据此回答3-4题。
3.图中反映出人口变化趋势的一个突出特征是
A. 年轻劳动力过剩 B. 自然增长率上升 C. 人口老龄化显著 D. 人口出生率较高
4. 下列国家中,与该地区人口再生产类型类似,且人口超过1亿的是
A. 德国 B. 菲律宾 C. 尼日利亚 D. 日本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下图示意江西省从建国初期至今人口自然增长轨迹示意图,X表示初期,Y表示末期。读图完成第5-6题.
5. 下列有关图中人口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A.I阶段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
B.O拐点出现是受政策因素影响
C.Ⅱ阶段会出现劳动力严重短缺
D.从X到Y,人口自然增长速度一直加快
6. 单独二胎政策的实施将对江西近十年产生的影响
A.老年人口数量会有所下降 B.出生人口性别趋衡
C.家庭抗风险能力降低 D.城市就业压力增大
下图显示某国移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读图,完成7-8题。
7. 如图所示的①、②、③、④四幅图中,符合该国人口增长特征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8. 该国人口增长数量最多的时段为
A. 1910-1930年 B. 1930-1950年
C. 1950-1970年 D. 1970-1990年
读“甲城市人口增长率曲线图”和“乙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随时间变化曲线图”,完成9-10题
9. 甲城市人口呈现正增长的开始时期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0. 关于乙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①时人口数量比③时多 B. ④时人口数量达最小值
C. ②时人口数量达最大值 D. ③时人口数量达最大值
上世纪80年代前,我国很多平原地区在各集镇形成周期性集市。逢一、三、五日期在甲地,逢二、四日期在乙地,逢六、七日期在丙地,逢八在丁地,逢九在戊地,如图所示(以农历计,初一、十一、廿一为逢一,其余类推)。据此回答11-12题。
11. 该地区
A. 集镇分为两级 B. 集市的周期为3天
C. 甲地的服务范围比乙地小 D. 丙地的服务功能比戊地齐全
12. 图中丁地不能每日都成为集市的根本原因是
A. 供交换的商品种类太少 B. 为方便各地居民的日常生活
C. 当地居民的购买力不足 D. 各集镇之间交通不便
下图是“城市形成与发展区位示意图”,图中a、b、c表示城市发展过程。读图完成13-15题。
13. 有关城市发展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的形成都经历了a过程 B.b过程只出现在沿海地区
C.c过程早期与商业活动关系密切 D.大城市的形成只受一种因素影响
14. 下列城市的形成经历了a过程的是
A.武汉 B.兰州 C.大庆 D.深圳
15. 以a过程形成的大城市,为防止出现城市问题应
A.扩大城市面积,分散布局工业 B.控制外来人口,减小就业压力
C.优化产业结构,关停并转污染企业 D.植树造林,退工还农,恢复生态环境
下图为某城市功能分区示意图。读图回答16-17题。
16.图中最有可能是住宅区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7. 沿甲-乙方向,气温、地租变化趋势曲线最有可能的
A. A B. B C. C D. D
下图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读图完成18-19题。
18.国际上有两类城市化扩容模式:一类是“外延式”,该模式建筑密度较低,主要在两维空间内扩大城市空间容量;另一类是“内涵式”,该模式既保持城区较高的建筑密度,又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若图中的B-E阶段,“内涵式”为其城市化扩容的主要模式,则该国家可能是
A.美国、日本、德国 B.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
C.日本、韩国、新加坡 D.加拿大、俄罗斯、巴西
19.图中E-F阶段反映的是
A.城市化进程进入加速阶段 B.城市化进程进入衰退阶段
C.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D.城乡差距扩大
读高速公路与城市建成区空间关系示意图,完成20-21题。
20. 分析两种模式的高速公路对城市建成区的影响,可知
A. 甲模式不占用城市建成区用地
B. 乙模式需要占用城市建成区用地
C. 甲模式对城市建成区景观与环境的影响比乙模式大
D. 乙模式对城市建成区内部交通联系影响比甲模式大
21. 从高速公路与城市建成区关系的动态变化看,可推断
A. 城市化初期,高速公路遇到城市时一般会采用甲模式
B. 随着城市建成区不断扩展,乙模式有向甲模式演变的趋势
C. 在城市化快速推进时期,甲模式会消失
D. 大城市发展到成熟期,不会同时存在甲模式和乙模式
热岛效应强度是指城区与郊区的气温差。下图示意北方某特大城市城区2008年6月和12月热岛效应强度分布。读图完成22-23题。
22. 图中甲、乙、丙三地所在的功能区依次是
A.商住混合区、轻工业区、生态区 B.轻工业区、商住混合区、生态区
C.商住混合区、生态区、轻工业区 D.生态区、轻工业区、商住混合区
23. 导致该城区6月和12月热岛效应强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人口数量 B.天气状况 C.建筑物密度 D.交通通达度
宅基地是专门用于农民居住的农村用地。在城乡转型进程中,农村由于人口非农业化转移带来“人走屋空”的现象,新建住房不断向外围扩展,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原宅基地废弃、闲置,形成空心化现象。下图为“城乡结合部典型空心化村庄发展演化模式图”
,读下图回答24-26题。
24. 图中a、b、c三条住宅基地变化率曲线,分别表示的是
A.村周边、全村、村中心 B.全村、村周边、村中心
C.全村、村中心、村周边 D.村中心、全村、村周边
25. 关于图示信息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到M点时,村中心住人宅基地面积减少趋势开始逆转
B.到N点时,村中心和村周边住人宅基地的变化趋势相同
C.到P点时,全村人口数量达到最大值
D.到R点时,全村宅基地的废弃和闲置最为严重
26. P—T时间段内,导致全村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化的持续推进 B.农村产业结构优化
C.农村宅基地面积减少 D.村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读下图,a、b、c分别表示0-14岁、15-64岁、65岁以上三种年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据此回答27-28题。
27. 图中①②③④四个国家中,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是
A. ④ B. ③ C. ② D. ①
28. 图中③国65岁以上年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大小及应采取的相应正确措施是
A. 25% 采取移民政策 B. 20% 鼓励生育
C. 75% 鼓励人员出国 D. 80% 计划生育
下表为2005年联合国城市研究机构发布的关于日本、沙特阿拉伯、泰国、英国等四国的城市化水平表。完成29-30题。
表1
国家
甲
乙
丙
丁
城市化水平(%)
90
83
66
32
29. 甲、乙、丙、丁依次代表的国家是
A. 日本、英国、泰国、沙特阿拉伯 B. 日本、英国、沙特阿拉伯、泰国
C. 英国、沙特阿拉伯、日本、泰国 D. 英国、日本、沙特阿拉伯、泰国
30. 下列关于乙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人口出生率低 B. 人口集中在东南沿海城市
C. 人口集中在中部平原城市 D. 人口集中在绿洲城市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31.(24分)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末我国总人口为13.397亿,超过60岁的老年人为1.776亿,约占总人口的13.26%,城乡老年空巢家庭比例不断上升,城市老年空巢家庭已达到49.7%,农村老年空巢家庭已达到38.3%,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未来五年将是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期,将呈现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加速发展的新特征。
材料二 下图为我国每隔5年的65岁及以上人口增长示意图(65岁及以上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7%,则出现人口老龄化)。
材料三 漫画“长大以后问题就更明显了”。
(1)以上材料反映出我国人口发展存在人口老龄化和____________问题。(2分)
(2)读材料一,分析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将产生哪些问题?(6分)
(3)面对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问题,有的专家提出应放宽生育控制、实行二胎化政策,对此,你是否赞成?理由是什么?(4分)
(4)材料三中“长大以后问题就更明显了”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你认为可采取哪些针对性措施。(6分)
32.(16分)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6年夏季,在一场场暴雨的洗礼下,北京等城市相继变成了“水城”。由此在中国长久以来被忽视的城市“雨涝”问题,突然变成了人们目光的焦点。
(1)有专家认为:“雨岛效应”是诱导和强化城市暴雨的因素之一。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城市“雨岛效应”的形成。(4分)
(2)根据上图,判断降水30分钟后草地的降水损失量大约是混泥土方砖地的多少倍?分析说明城市易出现雨涝的原因。(6分)
(3)为了应对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种种水资源问题,有人设计了第二幅图所示的“城市雨洪利用”新型的排放系统。试分析说明该系统对解决城市水资源问题的积极意义。(6分)
【全国百强校】湖北省襄阳四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
1-10 DACDB BACCD 11-20 DCCCC ACCCC 21-30 BABAC ABACD
31.(1)性别比例失调(2分)
(2)社会赡养费用上升,政府财政压力增大;社会需求不旺,影响经济增长;青壮年负担过重等。(6分)
(3)赞成。可以改变我国的年龄结构,减轻青壮年和社会的负担。(或不赞成。 理由: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仍很快;将进一步加大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4分)
(4)表现:造成未来男性婚配困难;影响社会秩序和安定;对就业和社会经济结构造成破坏。(6分)
措施:健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尤其是在农村;消除社会性别不平等(歧视)现象;加强文化教育,提高人口素质,改变生育观念;禁止非医学需要的性别鉴定等。(6分)
32. (1)人类活动排放大量余热,使城市成为“热岛”,空气对流运动增强,(2分)同时污染物的排放形成大量凝结核,降水增多。(2分)
(2)7—8倍(2分);城市建筑使用绿地减少,造成降雨损失量锐减,地表径流会在短时间内聚集而形成雨涝;(2分)城市地下水排水管道设计不合理,不能及时排水,甚至出现喷涌现象,加剧雨涝形成。(2分)
(3)通过透水广场、绿地和蓄水池,促使雨水下渗和储存,减少城市地表的暴雨径流量,延缓汇流时间,防治雨涝;(2分)储存在地下蓄水池(的水,通过净化,增加城市水资源;(2分)通过回灌井等又可及时补充地下水,防止因过度开采地下水而产生的地面沉降。(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