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00 KB
  • 2024-03-07 发布

高中物理 第十三章 光 4 实验:用双缝干涉测量光的波长目标导引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3-4(通用)

  • 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4 实验:用双缝干涉测量光的波长 ‎ 一览众山小 诱学·导入 材料:把金属丝框浸入溶液内,当框从溶液内提出时,即可得一液膜.把框的底边朝下竖直放置,液膜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便呈上薄下厚的劈形.在阳光下,由于液膜里外两层的反射光产生干涉,而显出条状彩色的干涉条纹.若在暗处,燃一蜡烛,置烛焰于膜一侧,让烛光照射薄膜,仔细观察也可发现在膜中的烛焰像里也有以明暗相间为主的干涉条纹.条纹都如同产生在薄膜表面上,几乎都呈水平.若用细竹竿做的毛笔筒,蘸皂液,口吹肥皂泡,在阳光下可见五彩缤纷的干涉条纹布满在肥皂泡的球面上.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这是光的干涉“造就的美景”.‎ 问题:我们应如何测量光的波长呢?‎ 导入:光的波长是光的重要参数之一,测量光的波长的方法有很多,用双缝干涉实验测定光的波长的方法是相对准确的一种方法.‎ 温故·知新 ‎1.杨氏实验研究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光的干涉现象;光是一种波.‎ ‎2.在杨氏实验中,什么时候出现明条纹?什么时候出现暗条纹?‎ 答:当两个光源与屏上某点的距离之差等于半波长的偶数倍时(即恰好等于波长的整数倍时),两列光在这点相互加强,这里出现亮条纹;当两个光源与屏上某点的距离之差等于半波长的奇数倍时,两列光在这点相互削弱,这里出现暗条纹.‎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