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2 MB
- 2024-03-06 发布
第二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学习目标定位
知识体系预览
1.
识记: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条件、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进程。
2.
理解: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3.
应用:学会分析经济发达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地理
工业化
考点一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
[
核
心
知
识
再
现
]
一、对外开放的前沿
1
.
特定的国际、国内背景
读
1970
~
1990
年美国的产业结构变动图,回答问题。
(1)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①
产业结构变化:第一、二产业比重
______
,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②
工业内部结构变化: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下降,
__________________
产业比重上升。
(2)
国家的
_________
政策。
下降
技术、知识密集型
对外开放
2.
有利的地理条件
(1)
良好的区位。
(2)
全国最大的
______
之一。
侨乡
【特别提醒】
珠三角地区得以迅速发展的其他原因:
①
人们思想观念开放,意识超前并富有开拓精神;
②
开放、开发早,为以后的发展赢得先机。
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有哪些?
提示
(1)
矿产资源和能源缺乏;
(2)
位于我国南部沿海,经济腹地较小,辐射的国内市场范围有限。
二、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读
1985
年与
2002
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的比较图,回答问题。
增多
扩大
城市
随着经济的发展,三次产业比重有何变化?
提示
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先上升后下降,第三产业比重逐渐上升。
城市化水平越高,是不是工业化水平越高?
提示
不是。城市化水平越高,第三产业越发达,第三产业的产值超过工业产值。
[
高
分
素
养
提
升
]
(2017·
河南郑州模拟
)
读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曲线图,回答
(1)
~
(2)
题。
(1)
图示时间段后期,推动城市化的直接动力主要是
(
)
A.
农业
B.
工业
C.
第三产业
D.
采矿业
(2)
目前,郑州市不少工业企业厂址选择在郊区,最重要的原因是
(
)
A.
市区道路网密度较小
B.
郊区环境优美
C.
市区劳动力短缺
D.
郊区地价较低
解析
第
(1)
题,由图可知,图示时间段后期,城市化水平提高,而工业化水平降低,据此可推断推动城市化的直接动力不是农业、工业、采矿业,而是第三产业。选
C
。第
(2)
题,由于工业企业占地面积大,支付地租能力低,而郊区远离市区,地价较低,且土地广阔,因此厂址选择在郊区可以降低投资成本。选
D
。
答案
(1)C
(2)D
1.
珠江三角洲地区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和条件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有着特定的国际国内背景和有利的地理条件,具体如图所示:
2.
珠江三角洲工业化推进过程中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时间
1979
~
1990
年
1990
年以后
优势
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政策优势、侨乡
工业实力大大增强
劣势
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贫乏
政策优势已不明显,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逐渐丧失
背景
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为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寻找新的出路
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
主导
产业
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
在全
国的
地位
一些生产生活消费品的工厂迅速成长为国内同类产品的主要生产厂家
广东省的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稳居各省级行政区之首
3.
区域工业化、城市化道路的差异
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在改革开放后有了明显提高,主要表现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城市数量增多以及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等,但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并非没有差异,不同的地域表现也不尽相同,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种模式。
模式
主要推动力
过程
珠三角模式
工业化
对外开放
→
外资企业建立
→
工业化
→
城市化
温州模式
工业化
小商品经营
→
个体私营企业
→
工业化
→
城市化
东北模式
工业化
资源开发
→
国有大中型企业
→
工业化
→
城市化
苏南模式
工业化
靠近大城市
→
大城市扩散
→
乡镇企业发展
→
工业化
→
城市化
云南德宏模式
边贸发展
边境贸易发展
→
城市化
【技巧点拨】
1.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条件分析方法
分析一个区域工业化、城市化的条件,一般可从国家政策、资源条件、交通运输条件、劳动力条件、技术条件等方面进行。
2.
区域工业化分析思路
(1)
三大产业比重变化统计图的分析: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反映区域内工业化的发展;工业生产数据的变化直接反映区域工业化的发展特点。
(2)
根据外来务工人员分析区域工业化特点:一般来讲,区域内外来务工人员增加,可直接反映出区域内工业化的发展;务工人员的素质可以反映出区域内主要的工业类型,若务工人员以低学历为主,则区域内的工业一般是传统工业或劳动密集型产业,若务工人员以高学历为主,则区域内的产业多是高新技术产业。
(3)
根据资源状况分析区域工业化:资源是一个区域工业发展的基础,一般来说,资源丰富区工业主要是采掘工业或资源加工业,因此多形成以传统工业为主的工业区。
[
真
题
考
向
探
究
]
考向一 城镇化进程与产业结构的演化
1.
(2015·
上海地理,
19
~
20)
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城镇化进程与产业结构演化相伴相随。下图为崇明县三大产业产值比重和城镇化率变化图。
(1)2000
年到
2012
年,崇明县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
)
①
第一产业效率提高,农村出现剩余劳力
②
第二产业长足进步,吸纳农村剩余劳力
③
第三产业产值稳定,城镇人口不断增加
④
产业结构基本稳定,就业人口基本不变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2)
崇明县需根据自身的环境和人才条件,调整第三产业,推进城镇化建设。其应该优先发展的行业是
(
)
A.
休闲旅游业
B.
高端金融业
C.
农贸批发业
D.
房地产业
解析
第
(1)
题,图中信息显示当地在
2000
年到
2012
年间,第一产业产值比重迅速下降,第二产业产值比重迅速上升,说明在此期间当地第二产业发展快,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变化不大,但当地经济总量变大,故在此期间第三产业产值也应快速增加。因此
A
正确。第
(2)
题,崇明县位于长三角地区,长三角区域内经济发达,居民消费水平高。崇明县独特的自然环境适宜发展休闲旅游业。
A
正确。
答案
(1)A
(2)A
考向二 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城市化的作用
2.
[2013·
浙江文综,
37(3)
,
8
分
]
2013
年
1
月
17
日,国务院批复《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舟山群岛新区成为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
下图为舟山市
2007
年和
2010
年三次产业就业构成图。
说出
2007
~
2010
年舟山市第二、三产业就业构成的变化特点,并说明其对推动城市化作用的差异。
(8
分
)
解析
变化特点可从第二、三产业比重大小分析。两大产业就业人口增加越多,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越大。
答案
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增加较少,对城市化发展推动作用较小;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增加较多,对城市化发展推动作用较大。
考点二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核
心
知
识
再
现
]
1
.
问题产生的原因
(1)
受地区产业基础和
_________
等条件的限制,对外资的吸引力正在下降。
(2)
缺乏合理的规划与管理。
市场腹地
2
.
问题与对策
主要问题
产生原因
解决措施
产业升级
面临困境
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基础、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都处于劣势;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南岭的阻隔,国内腹地范围较小,影响产业升级
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城市之间的协作,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重视科技、人才的引进;推进
“
泛珠三角
”
的区域合作
城市建设
相对落后
城市规模急剧膨胀,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滞后,
“
城中村
”
现象普遍
加强城市的规划和管理,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
三废
”
排放量大,水质型缺水严重
加强规划与治理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一般会出现哪些问题?
提示
无论是工业化还是城市化,其带来的问题均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占用耕地,二是环境污染,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工业、城镇过于集中,产业结构不合理等。
(2017·
安徽模拟
)
读我国农村产业的城镇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图,回答
(1)
~
(2)
题。
[
高
分
素
养
提
升
]
(1)
下列关于图示信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农村产业的城镇集聚推动了城市化发展
B.
城市化的发展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C.
农村产业化快速发展,农业产业比重上升
D.
优化城乡资源配置整体上提高了经济效率
(2)
生态城镇将城镇视为社会、经济、生态效益三者兼具的复合生态系统,目标是追求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下列关于生态城镇建设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改善现行土地管理制度,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B.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镇化经济快速发展
C.
强化城镇辐射作用,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D.
构建稳定的生物群落,推进城镇可持续发展
解析
第
(1)
题,随着农村产业向城镇不断集聚,人口向城镇集中,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城镇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农村经济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实现城镇和农村产业结构升级;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产值上升,但农业产业比重可能会下降。选
C
。第
(2)
题,题干中提到生态城镇
“
目标是追求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
”
,故生态城镇主要强调的是生态功能,
A
、
B
、
C
表述的是社会、经济功能。选
D
。
答案
(1)C
(2)D
1.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存在问题与解决措施
分类
问题
解决对策
工业化问题
①
大量占用耕地;
②
城镇和工业过度密集;
③
环境污染严重;
④
产业结构层次偏低等
①
建立山水城市生态模式;
②
寻找最佳状态的城市规模扩张模式;
③
高效合理的产业结构模式
城市化问题
①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完善;
②
城市占用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③
珠江水质恶化;
④
城市酸雨现象严重;
⑤
城市固体废弃物污染加剧
2.
经济发达地区的环境治理措施
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带来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等问题。为应对这些问题,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应采取以下措施:
(1)
做好区域规划和调整,合理布局城镇,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发展模式。
(2)
搞好城镇规划,防止城市过度膨胀,使人口、生产规模与当地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3)
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4)
优化产业结构,尤其要淘汰耗能大、成本高、污染重的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立生态工业园区。
[
真
题
考
向
探
究
]
考向 区域城市化的发展与措施
(2012·
上海地理,
14
分
)
就地式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一般不离开居住地,而农村逐步向城镇转化,这是城市化的一种新趋势。
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乐清市地处浙江省东部沿海,
2010
年常住人口约
138.93
万人,其中农村人口约占
82.6%
。据
2009
年统计,农林牧渔业的从业人员为
16.31
万人,比
1999
年减少了约
25%
。
材料二
2009
年以来,乐清市实现了电话、有线电视家家通;自来水受益村数达到
858
个,比重为
94%
;垃圾集中处理村数达
811
个,比重为
89%
;村级全民健身苑达
715
个,篮球场
506
个。
“
十一五
”
期间,该市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
60
周岁以上农村居民基础养老金享受率达到
100%
。
(1)
归纳乐清市城市化过程中劳动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发生的变化。
(4
分
)
(2)
在城市化进程中,乐清市就地式城市化方式起到了显著作用。分析乐清市就地式城市化过程中采取的主要措施。
(6
分
)
(3)
乐清市农村就地式城市化进程对我国城市化发展有什么意义?
(
4
分
)
解析
本题组综合考查对乐清市就地式城市化方式评价,其实是对人地关系问题的深入思考的考查。第
(1)
题,考查提取资料信息能力,注意仅归纳流动劳动人口结构、产业结构的变化即可。第
(2)
题,考查城市化过程其实就是产业城市化、人口城市化和地区城市化的三大有机联系、相辅相成的过程,具体就
“
就地式
”
语言组织具体化一点即可。第
(3)
题,考查其具体意义,可调动相关城市化意义并结合我国特色来回答。
答案
(1)
从劳动人口结构变化看:从事农林牧渔业的从业人员
2009
年比
1999
年减少了约四分之一,表明农业劳动人口数量急剧下降。从产业结构变化看:
2010
年与
1978
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显著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均明显上升。
(2)
建设现代化生活、文化娱乐和信息等基础设施;积极发展第二、三产业;加强环境建设,提高环境质量;建立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使农民享受城市人口一样的教育和养老服务,又保持乡村的特色生活方式。
(
任答三点即可
)
(3)
为我国广大农村城市化建设探索了一条新路;就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缩小城乡差别;可以避免城市过度膨胀所带来的
“
城市病
”
(
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污染等
)
。
(
任答两点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