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5.50 KB
- 2024-03-03 发布
第一师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商鞅变法采取了奖励耕织的措施,主要目的是
①提高人们的生产积极性
②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③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④增强国家的实力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商鞅变法采取了奖励耕织的措施提高了农民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以及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增强国家的实力,D正确。
2.“商君虽死,秦法未败”。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 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支持
B. 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C. 顺应了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历史趋势
D. 顺应了从割据走向统一的需要
【答案】C
【解析】
【详解】商鞅虽然身亡,但是其新法并没有废除,根本原因在于新法能够壮大秦国的经济实力,促使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故选C。A项属于政治因素;B项属于经济影响;D项属于国家统一,都从属于C项。
【点睛】一场改革能否成功,有许多因素必不可少。最根本的是看这场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社会的进步,阻碍历史潮流的改革必然是以失败告终;同时改革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如统治者的支持、方法策略等。
3.商鞅变法实行按军功授爵,下列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A. 标志赐爵制的开始
B. 使宗室贵族失去授爵机会
C. 宗室贵族仍可“衣食租税”,保留军籍
D. 使秦逐渐成为“虎狼之国”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识记知识和分析知识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实行军功爵制,使秦国的军事实力大增,军队战斗力增强,从而使其逐渐成为“虎狼之国”,成为七个诸侯国中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D项符合题意;赐爵制此前早已开始,排除A;B项失去授爵机会,表述错误;商鞅实行军功爵制,取消贵族的世袭特权,C项错误。故选D。
4.春秋战国时期最早改革土地所有制实行“相地而衰征”的是
A. 吴起
B. 商鞅
C. 管仲
D. 李悝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齐国管仲改革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识记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齐桓公时期任用管仲进行改革,管仲实行“相地而衰征”,C项正确;A、B、D三项同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
5.下列是《史记》中对商鞅变法的描述,其中体现了经济制度转型的是
A.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B. 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C. 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D.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答案】D
【解析】
【详解】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从法律确立的土地私有制,有利于小农经济的确立,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A项是按军功授爵,打破了世卿世禄制,不符合题意,应排除;B项的措施是有利于树立改革的诚信,不符合题意,应排除;C项是实行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6.下列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选项中,因果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A. “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促进民族交融
B. “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激化民族矛盾
C. “班赐冠服”——废除鲜卑文化
D. “初立党、里、邻三长,定民户籍”——削弱国家对人民的控制
【答案】A
【解析】
“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就是断绝“北语”即鲜卑语的流传,而把“正音”即汉语作为官场通用的语言,促进了民族融合,故A正确;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激化了阶级矛盾,不是民族矛盾,B错误;班赐冠服是按官位不同赐给汉官服装,有利于民族融合,没有废除鲜卑文化,C错误;“初立党、里、邻三长,定民户籍”,加强了国家对人民的控制,D错误。
7.“至唐(中期),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不复给授,故均田制为空文。”上述言论
A. 说明均田制被破坏是偶然的
B. 没有涉及均田制被破坏的根源
C. 全面分析了均田制被破坏的原因
D. 说明唐朝没有实行过均田制
【答案】B
【解析】
依据题文可知言论作者认为:唐中期均田制成为空文的原因是“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即人口众多,政府掌握的闲田不足。此言论没有涉及均田制被破坏的根源:封建土地私有制,故B项为正确选项。A、C、D三项的说法不符合史实。
8.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在内容和影响上的相同点包括
①对社会风俗领域进行改革
②推行新的土地制度
③采取一些打击守旧势力的措施
④促进了政权向封建化过渡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孝文帝政策的理解。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进行汉化,商鞅变法也改变社会风俗;商鞅变法确立秦国实行封建土地制度,北魏孝文帝也确立了均田制;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都是一场封建化的改革,所以都对守旧势力进行了打击,因此①②③④都对,所以选D选项。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特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特点
9.“富强者并兼山泽……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①制度的实行是为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②制度没有触动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
③调整了国家和地主、国家和农民之间的关系
④其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为了保证了北魏政府的财政收入,北魏推行均田制,①正确;均田制没有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而且官僚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土地兼并必然还会发展起来,②正确;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地主阶级土地占有的前提下,政府把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要交纳赋税和服徭役,其实质是调整了国家和地主、国家和农民之间的关系,维护封建统治,③④正确。故选A。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改革的内容
10.读下图,判断发生在下列各地的历史事件,搭配正确的是
A. ①西安: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
B. ②开封: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
C. ③北京: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D. ④上海:康有为创办“万木草堂”
【答案】B
【解析】
秦朝的都城是咸阳,故A项错误;北宋的都城是开封,北宋时期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故B项正确;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是在南京,故C项错误;康有为创办“万木草堂”是在广州,故D项错误。
11.韦骧在《钱塘集》中描述:王安石变法后,“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形成“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
A. 青苗法、募役法
B. 保甲法、农田水利法
C. 免役法、更戍法
D. 将兵法、方田均税法
【答案】B
【解析】
“保兵知警守”属于保甲法的作用,“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说明和农田水利的措施相符,故B正确;青苗法属于贷款给农民,与材料信息无关,A错误;免役法属于免除赋役方法,材料信息无法体现,C错误;将兵法属于训练军队方法,与材料信息无关,D错误。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联系所学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分析解答。
12.王安石变法中的市易法规定:由政府拨出巨款设市易务,平价收购商贩不易脱售的货物,等到市场缺货时再卖出。商贩可向市易务交纳抵押品,成批赊购货物,半年出息一分。下列对市易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这是利用封建国家权力干预经济
②有利于限制大商人控制操纵市场
③它能稳定物价调节市场
④政府能增加国库收入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市易法是利用封建国家权力干预经济、有利于限制大商人控制操纵市场、它能稳定物价调节市场以及政府能增加国库收入,D符合题意。
13.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A. 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B. 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
C. 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
D. 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原文大意:富有人家的田间小路纵横相连,这是在为国守财啊。遇有盗贼兴乱,边境告急的危难之时,这些集中起来的财物,都乐于为国输送缴纳,都是我国之财物。 因此得出北宋政府对土地兼并采取放任态度,ACD都与材料不符。
考点:王安石变法
点评: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①北宋初年,宋太祖对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农民起义频繁,阶级矛盾激化;
②宋朝建国后,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专制集权,集中了军权和行政权。但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冗官、冗兵、冗费问题严重,形成“积弱”和“积贫”局面,,形成积贫积弱的局面;
14.史书记载,王安石变法后“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措施主要有
①农田水利法
②保甲法和保马法
③市易法和均输法
④改革科举制度和太学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
王安石变法经济方面的措施增加了财政收入,出现“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 ①③属于经济发面的措施,故C正确;②保甲法和保马法是军事方面的措施,④改革科举制度和太学是教育方面措施,②④与财政收入无关,排除②④;故正确答案为C. ①③。
【名师点睛】
由“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反映出财政充实,联系王安石变法经济方面的措施即可。
15.日本明治维新中“废藩置县”和1861年俄国“解放”农奴的共同之处是
A. 巩固了封建地主的统治
B. 缓和了阶级矛盾
C. 加强了中央集权
D. 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答案】D
【解析】
日本明治维新中“废藩置县”,目的是消除封建割据,建立统一的市场,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1861年俄国“解放”农奴,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故D正确;两次改革都属于资产阶级改良,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A错误;日本明治维新中“废藩置县”与缓和阶级矛盾无关,排除B;1861年俄国“解放”农奴与加强了中央集权无关,排除C。
16.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进步性集中表现在
①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政体
②实现了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
③广大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有利于工业革命的扩展
④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
1861年 俄国农奴制改革并没有制定宪法,君主的权力并没有受到制约,没有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政体,故①错误;1861年 俄国农奴制改革,使俄国实现了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广大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有利于工业革命的扩展;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故选B. ②③④。
17.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改革完成以后,真正掌握国家政权的主要阶级是
A. 以封建地主阶级为主,资产阶级为辅
B. 以资产阶级为主,封建地主阶级为辅
C. 资产阶级单独掌权
D. 无产阶级夺取了政权,成为国家的主人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改革完成以后,真正掌握国家政权的主要阶级是以封建地主阶级为主,资产阶级为辅;B项错误;C项比较片面;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A。
考点:历史上的改革回眸·俄国农奴制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影响
【名师点睛】俄国农奴制改革内容:
(1)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
(2)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
(3)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拿钱赎买到一块份地。
18.有学者认为,经过明治维新后,日本从一个封建的东方农业国转变为深受西方明影响的工业化国家,但并未完全实现“脱亚入欧”的目标。其主要的历史依据是
A. 实行义务兵役制并同时组建常备军
B. 重建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体制
C. 推行小学义务教育并扶持高等教育
D. 引进西方技术设备和现代产业制度
【答案】B
【解析】
1868年,日本开始了以学习西方为目的明治维新,发展资本主义。经过明治维新,日本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建立了近代军队和近代教育体制,但在政治方面,日本依然保留了天皇制,根据1889年宪法,天皇享有大权,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政权在日本建立起来了,这与西方普遍的民主政体截然不同,故选B;ACD无法明显体现与西方文明的不同,不能反映“未完全实现‘脱亚入欧’的目标”,排除。
19.导致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多种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A. 倒幕力量得到天皇的支持
B. 废藩置县,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
C. 倒幕派推翻幕府统治,掌握政权,大力推行改革
D. 引进西方科学技术,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答案】C
【解析】
面对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要挽救日本的民族危亡,改变落后的状况,实现民族振兴,就必须用武力推翻腐朽的幕府统治,进行社会改革。倒幕派推翻幕府统治以后,掌握了政权,明治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改革。故答案为C项。倒幕力量得到天皇的支持有利于推翻幕府统治,而不是直接推动改革,排除A项;B、D项是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不是导致改革成功的主导因素,均排除。
20.1880年,日本政府的一项教育指令称:应利用“古今之画像照片”宣传忠孝精神;与其过分关注搞深的理论和外语,不如对农商庶民施以生存的实际教育。结合所学判断,该指令
A. 试图阻止西方科技的传播
B. 旨在培养掌握现代技能的忠顺臣民
C. 旨在强化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度
D. 表明忠孝精神已在日本瓦解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应利用‘古今之画像照片’宣传孝忠精神”、“不如对农商庶民施以适于生存的实际教育”可知,日本的该指令更多的想要培养掌握现代劳动技能的忠顺臣民,故B项正确。
材料中不能体现该指令试图阻止西方科技的传播,相反,该指令希望农商庶民可以学会适于生存的实际教育,这种教育内容就包括了西方科技,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说该指令要求宣传孝忠精神,不能表明孝忠精神在当时的日本已经瓦解,故D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强调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度,故C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21.下图漫画体现了作者希望将日本联结成为一体,喻指日本明治维新中的哪一改革举措
A. “四民平等”
B. “文明开化”
C. “废藩置县”
D. “殖产兴业”
【答案】C
【解析】
依据题干“将日本联结成为一体”和图示中的“缝补”以及画面内容,结合所学可知,废藩置县消除了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形成统一的市场奠定基础,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
A、B、D三项均不符合“将日本联结成为一体”和图示中的“缝补”以及画面内容,应排除。
【名师点睛】
本题考查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需要掌握废藩置县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信息“将日本联结成为一体”和图示中的“缝补”以及画面内容,结合废藩置县的影响解答即可。
22.日本天皇制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统治秩序基本确立的标志是
A. 1868年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成立
B. 1869年明治政府迁都东京
C. 1885年日本实行内阁制
D. 1889年《日本帝国宪法》的颁布
【答案】D
【解析】
1889年宪法是在以中小资产阶级和地主为主体的“自由民权运动”的影响下制定和颁布的。宪法承认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和参政权,标志着天皇制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统治秩序的基本确立,故D正确。
23.有研究指出,中国近代化模式主要存在三种:
①“早期启蒙”模式
②“冲击——反应”模式
③“侵略——革命”模式。如果按这些模式进行历史分期研究,中国近代化的起点分别是
A. 鸦片战争、洋务运动、明中后期
B. 明中后期、鸦片战争、太平天国
C. 太平天国、辛亥革命、维新运动
D. 明中后期、鸦片战争、维新运动
【答案】B
【解析】
“冲击——反应”模式中“冲击”是与西方列强侵略有关,中国最早受到西方列强侵略的是鸦片战争,故②相对应的近代化起点是鸦片战争。“侵略——革命”模式中中国最早的反抗运动是太平天国运动,故③相对应的近代化起点是太平天国运动。“早期启蒙”模式中“早期启蒙”思想出现在明末清初,故①相对应的近代化起点是明中后期。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24.19世纪末,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基本方式是
A. 开设银行和争当中国的债主
B. 在中国投资筑路和开办工厂
C. 大量倾销工业品和资本输出
D. 控制中国的海关和其他税收
【答案】C
【解析】
19世纪末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因此经济侵略的方式也在商品输出基础上主要以资本输出为主,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这是早期的经济侵略形式;B选项只体现出资本输出部分,没有商品输出部分;D选项是早期商品输出的内容。
点睛:解答本题要清楚地认识到一点:虽然垄断资本已经形成,但并不代表着原来的商品输出形式被抛弃,只是在原来商品输出的基础上增加了资本输出,且资本输出的比例较高而已。
25.1898年6月16日,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皇上勿去旧衙门,而唯增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唯擢小臣。多召见才俊之士,不必加其官,而唯委以差事,赏以卿衔,准其专折奏事足矣。”这段话最能反映维新派在变法中的态度是
A. 要光绪帝在变法中讲究策略
B. 要光绪帝加强对封建官吏的控制
C. 要使更多的维新派参与政权
D. 在封建势力面前表现出妥协性和软弱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勿去旧衙门,而唯增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唯擢小臣”可知康有为意识到改革阻力很大,在封建势力面前表现出妥协性和软弱性,故D
正确;材料体现的主旨是同封建势力妥协,不是在变法中讲究策略,故A错误;材料未体现加强对封建官吏的控制,故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新旧衙门和官员的问题,使更多的维新派参与政权仅体现了材料部分内容,故C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维新变法。材料“勿去旧衙门,而唯增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唯擢小臣”可知康有为意识到改革阻力很大,保留旧衙门、旧官僚,在封建势力面前表现出妥协性和软弱性。
26.资本输出是甲午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其根本目的就是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那么,以下哪种情况不属于资本输出给中国造成的影响:
A. 主观上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B. 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C. 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 有利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列强对华资本输出主要是对华开矿、投资、办厂、贷款等。结合所学B、C、D符合所学,A表述不当。故选A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戊戌变法·戊戌变法的背景
27.甲午战争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是指
A. 列强侵略使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B. 列强给中国带来了先进技术
C. 列强的贷款提供了资金
D. 列强的侵略打破了洋务企业的垄断地位
【答案】A
【解析】
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创办近代工业,给中国带来了先进技术,不是客观影响,排除B;清政府同列强的贷款主要用于甲午战争赔偿,洋务企业的垄断地位仅是相对于国内企业而言,排除CD;资本主义发展需要自由劳动力和市场, 而列强的经济侵略, 特别是廉价商品的倾销,使中国的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从而造成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扩大, 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A正确。
28.戊戌变法失败的最主要的客观原因是
A. 袁世凯出卖维新派
B. 维新派的软弱妥协
C. 封建顽固势力非常强大
D. 帝国主义的破坏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当时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客观原因是因为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势力非常强大,囚禁光绪皇帝,发动戊戌政变,导致了戊戌变法的失败。袁世凯的背叛是戊戌变法失败的外部原因。戊戌变法的失败与帝国主义的破坏没有直接关系。故选C。
29.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下列关于其原因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使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了更多的外国投资
B. 列强的资本输出使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C. 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 维新变法运动的刺激
【答案】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侵华进入资本输出阶段,大量外国资本涌入中国,进一步是自然经济解体;清政府为了赔款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实业救国思潮兴起,这些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故ABC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为维新变法提供了经济基础,故D项错误,但是符合题意。所以本题答案为D项。
30.中国近代在学习西方政治模式的历程中,其学习对象经历的演变是
A. 英日式——美法式——俄国式
B. 英日式——俄国式——美法式
C. 美法式——英日式——俄国式
D. 俄国式——美法式——英日式
【答案】A
【解析】
中国在向西方学习过程中,先是维新变法运动中的学习英日的君主立宪制,然后是美法的民主共和制度,最后走的是俄国的社会主义道路,所以正确的是A项,其他时间错误。
二、材料题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58年,吉田松阴在《对策一道》中写道:“夫以战为主者,锁国之说;以和为主者,航海通商之策。以国家大计之言,欲与发展雄图而驭四夷,非航海通商又何以为之耶?如仍闭关锁国,坐以待之,则势屈力缩,非亡又何待耶?”
材料二明治元勋大久保利通说:“大凡国之强弱,由人民之贫富;而人民之贫富,系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虽以人民之勉励工业与否为其胚胎,然寻其源头,未尝不赖政府政官诱导奖励之力。”
材料三1860年,福泽谕吉第一次赴美时表示:“过去的西洋文明全是外国人引进的,从今以后,我们日本人要用自己的双手将西洋文明带入国内。东方人民风俗不同,思想自相悬殊,各国相沿的习惯已历数千百年之久,纵使利害十分明白,也不应骤然强搬硬套,吸收外国文明,当取则取,当舍则舍,这样才能调和适意。”
请回答:
(1)分别归纳上述三则材料的核心观点,不得摘抄原文。
(2)上述思想对日本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1)材料一反对闭关锁国,主张与外国进行通商贸易,实现互市互利,以求发展图强,富国强兵。材料二主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充分利用政府手段,鼓励支持民间资本发展,富国强兵从发展工商业入手。材料三倡导西洋文明,但反对全盘西化和生搬硬套,学习西方文明要结合本国实际。
(2)明治维新吸收这些思想,大力兴办工商业;推行富国强兵,使日本摆脱了沦为西方殖民地的困境,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日本明治维新,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概括归纳能力。
(1)从材料中的“如仍闭关锁国,坐以待之,则势屈力缩,非亡又何待耶?”可以看出,材料一反对闭关锁国,主张与外国进行通商贸易,以求发展图强,富国强兵。从材料中的“虽以人民之勉励工业与否为其胚胎,然寻其源头,未尝不赖政府政官诱导奖励之力”可以看出,材料二主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充分利用政府手段,鼓励支持民间资本发展,富国强兵从发展工商业入手。从材料中的“
也不应骤然强搬硬套,吸收外国文明,当取则取,当舍则舍”可以看出,材料三倡导西洋文明,但反对全盘西化和生搬硬套,学习西方文明要结合本国实际。
(2)联系所学可知,明治维新吸收了这些思想,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采取措施,使日本摆脱了沦为西方殖民地的困境,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32.材料一:凡君主专制、立宪和民主三法,必当——循序行之,若紊其序,则必大乱,法国其已然者矣……是故真有救国之心,爱民之诚,但言民权自由可矣,不必谈革命也。
——康有为《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书》
材料二:中国与法国民情最相反,路梭(卢梭)诸贤之论,施之于法国,诚为取乱之具,而施之于中国,适为兴治之机。……先生日虑及此,弟子窃以为过矣。……法国革命影响于全欧者多矣。弟子谓法人自受苦难,以易全欧国民之安荣,法人诚可怜亦可敬也。
——梁启超《致康有为书》(1900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的政治观点。结合所学,简析其提出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梁启超的观点与康有为的不同之处,并简要评价他的观点。
【答案】(1)观点:认为政治变革要循序渐进,反对激进的革命,主张实行君主立宪。(2分)背景:《辛丑条约》签订,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推行“新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等人坚持保皇改良立场。(6分)
(2)不同:反对全盘否定法国革命;主张用革命手段改造中国。(2分)评价:梁启超的观点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促进了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中第一小问对应材料一,从材料中“必当一一循序行之,若紊其序,则必大乱,法国其已然者矣……是故真有救国之心,爱民之诚,但言民权自由可矣,不必谈革命”不难概括出答案;第二小问依据所学从晚清时期政治、经济、思想以及戊戌变法失败的角度分析作答。第(2)中第一小问从材料二中“中国与法国民情最相反,路梭(卢梭)诸贤之论,施之于法国,诚为取乱之具,而施之于中国,适为兴治之机”的信息来比较不同之处;第二小问从梁启超顺应时代潮流以及对西方思想传播角度综合概括作答。
考点:近代中国社会的民主思想·戊戌变法·康有为梁启超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