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8.00 KB
  • 2024-03-01 发布

语文卷·2018届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三毕业班9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1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2018届高三毕业班模拟试题(九月)‎ 语文 第I卷 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的官印为何由方变圆?‎ 在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圆形官印出现之前,方形印章是不二之选。但是,方形印章在当代中国却有了不同命运,仅存的硕果是人民币背面的“行长之章”和“副行长章”,而圆形公章已通行于世。‎ 中国最早的印章出现于春秋时期,当时文字写在竹简上,印章主要是用来钤印封泥,起到保密作用。《周礼•地官•司市》有“凡通货贿,以玺节出入之”的记录,当时公私印章都可以称为“玺”。秦始皇规定玺为天子专用,臣民印章只能称为“印”。‎ 中国印章图案最初完全由文字组成,字形的形体美对印章布局之美起决定作用,最常见的是篆书,宋元以后隶书、楷书和各种宋体书也开始出现在印章中。由于汉字本身结构,无论采用何种文字入印,汉字整体形状都呈方块状,为体现对称之美,从秦代到明清,皇帝、王侯、官署的正式印章都是方形的。‎ ‎《大明会典》和《大清会典》对印章的规格和尺寸做了规定。皇帝、皇后、太后、太子、亲王的玺印称为“宝”或“玺”,用玉和金制作,印钮为龙或龟。正一品至九品官员的印章用银或铜铸造,印的边长从三寸四分到一寸九分、厚度从一寸到二分二厘不等。文官的印钮均为直钮,只有御史的印钮上面有穿孔,而总督、将军等高级武官的印钮为虎钮。‎ 古代玺印中青玉地位高于白玉。明初六玺中,等级高的天子之宝、信宝、行宝是青玉制,次一级的皇帝之宝、信宝、行宝是白玉制。金玺再低一级,主要是皇后、太后、太子用。这些宝玺分别用于不同的场合。比如祭天时用“皇帝奉天之宝”,颁发诏书用“皇帝之宝”,祭享百神用“天子之宝”,调兵征伐用“皇帝信宝”,调发番兵用“天子信宝”,册赏赐劳用“皇帝行宝”,册封藩邦用“天子行宝”等。‎ ‎《大明会典》中记栽的明朝传国宝玺有二十四方。清朝的传国玺在乾隆时期最终完备,大体上仿照明朝,但增加了一颗“大清嗣天子宝”•变为二十五方宝玺。此外,乾隆帝传位嘉庆后,又用青玉制作了一方“太上皇帝之宝”,但这方宝玺只使用了一代。‎ ‎1912年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后,制作了五方印玺。1927年国民政府完成北伐后,着手制作五方新国玺,其设计尺寸均大于袁世凯时期的旧玺。1949年以前中国普遍使用方形公章,例外情况:一是圓形的邮政印章(邮戳),一是中国海关日戳。目前收藏于国家博物馆的“中 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印应当可以算作中国最早的圆形官印。它与传统中国印章最大的区别是将图徽符号加入印章,打破了以往中国印章只有文字而无图徽符号的结构,为追求对称以及必须将镰刀锤子图案置于中央,只能选择圆形。‎ 实际上在50年代前半期,新政权各级机关和地方政府所使用的印章都是方印,但是到1955年之后统一改成了圆形公章。等级最高的是国印,直径七公分,中央为国徽,国徽外刊印“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字,使用时由国务院报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钤用。‎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春秋时期,为保证写在竹简上往来信件的保密性而使用封泥,“钤印”应运而生。‎ B. “玺”为天子专用,臣民印章称为“印”,明淸时期皇后、亲王的印章也可称为“玺'‎ C. 我国古代正式印章采用方形,主要由印章上汉字字形的形体美、印章布局之美决定。‎ D. 明清前各朝代对印章的规格、尺寸、材质都有明确规定。明清时代的规定更具体严格。‎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官印的形状为主要内容、以历史沿革为主线呈现了中国官印的演变与发展。‎ B. 文章以我国官印“由方变圆”的演变为论题,阐述了不同的形状所代表的不同意义。‎ C. 在论述过程中使用很多具体可考的实例,就增强了材料的权威性和观点的说服力。‎ D. 对于官印形状,文章先综述观点,接着介绍印章起源,最后分析“由方变圆”的原因。‎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要根据一方文物印章推断其使用者,其材质、尺寸、印钮等细处特征均是重要参照。‎ B. 明初,宝玺需要做出之宝、信宝、行宝等三种类型以供使用,这是因为不同的玺用途不同。‎ C. 我国第一枚圆形官印将图徽加入印章,为追求对称及必须将图案罝于中央,只能选择圆形。‎ D. 1955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印也改成了圆形,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才有资格使用。‎ ‎【答案】1. A 2. B 3. D ‎【解析】‎ ‎1. 试题分析:B项,错误在于秦始皇之前公私印章均可称“玺”;C 项,主要由布局美(对称美)决定;D项,明清时期开始有严格规定,历朝历代的要求原文无据。‎ ‎2. 试题分析:无中生有,文章对于方形、圆形所代表的意义未有涉及。‎ ‎3. 试题分析:理解错误,国印由国务院报请国家主席使用。‎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下列小题。‎ 喀秋莎 田洪波 中午时分,响彻在两边战壕上空的枪声开始零星起来。渐渐地,硝烟也一丝丝散去,意味着酷烈的战斗进入一个休整的间隙,很多人都长出了一口气。十余个尚是娃娃脸的士兵全身心放松下来,逐渐恢复他们本真的一面,开始嘻闹起来。连长安德烈无声地笑笑。这样的场面他很欣慰,毕竟在德军猛烈的炮火中他们毫发未损。这是一支由多数青年人组成的步兵加强连,他们刚刚在与德军的交火中占了上风。‎ 时间真快啊!安德烈闭目想着心事。转眼几个月过去了,他领着这群孩子与德军奋战。当初,他们的父母信任地把孩子们领到他面前时,他还是有一丝担心的。可是,经过炮火的洗礼, 安德烈现在觉得他们已经是成熟的战士了。‎ 士兵们轻声哼起了歌,安德烈依然淡淡笑着。那是他再熟悉不过的旋律: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漂着柔曼的轻纱/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安德烈把身体往壕沟的深处偎了一下,摸出宽宽的烟叶卷了支烟叼在嘴上。喀秋莎,正义的喀秋莎,那是他们心灵深处最神圣的3个字了。‎ ‎“嘘,你们听!”突然有人把手指压在了唇上,示意大家注意德军那边传出的动向。‎ 安德烈急忙把烟按灭在焦黑的泥土里。大家都悄然侧起身,屏息静听德军的风吹草动。大家的笑容开始收紧了:她在歌唱草原的雄康/她在歌唱心爱的人儿/喀秋莎爱情永远属于他/啊, 这歌声/姑娘的歌声/跟着光明的太阳飞去吧!‎ 见鬼,居然有人在唱《喀秋莎》!是德国人在唱吗?他们也喜欢《喀秋莎》?怎么会呢?那是我们苏联人民的歌曲啊!安德烈惊诧地睡大了眼睛。他感觉周身的热血在沸腾。该死的德国佬,不许你们玷污神圣的喀秋莎!‎ 大家都听得真切,都把目光转向安德烈。安德烈分明听到自己身体里的每一个骨节都在炸响,他凛然着一张脸拿起了望远镜。果然,他看到几个德军士兵正围在一架留声机前,有滋有味地跟着哼唱。让安德烈万分气愤的是,他们居然那样陶醉,完全忘记了是在战场上。‎ 安德烈觉得这是不能熟视无睹的,他甚至认为,这全然就是德军在向他们挑衅!是的,他们拥有先进于己方数倍的武器,他们人数占优,他们中的许多人战斗经验丰富,但他们不可以唱我们国家的歌曲,不可以用这种方式蔑视我们!这就像自己的孩子,不共戴天的敌人可以随便地抱吗?可以肆意地喜欢吗?那无异于剜我们的心头肉!‎ ‎“准备战斗!”安德烈下达了命令。他的声音听上去很绝然。‎ 可是副连长瓦西里用手压住了他的枪身,事实上瓦西里一直在观察安德烈的情绪变化,现在他不能不挺身而出了。瓦西里緩和着语气说没有接到上级命令,这仗不能打!力量太悬殊了,刚才的胜利并不能说明什么。作为一连之长,你不能意气用事!”‎ 安德烈冷笑情况特殊,不请示也没错!就算我答应,那你问问孩子们答不答应?”安德烈等到的是青年人的一致响应,他们摩拳擦掌,义愤填膺,纷纷将子弹推进枪膀。瓦西里还想再说什么,安德烈已经大手一挥,指挥战士们各就各位,随着一声号令,密集的子弹就雨点一样向德军阵地射去,‎ 战斗又开始了,这一次持续的时间似乎更长,也更惨烈,双方都不断有人倒下去安德烈杀红了眼,带领几个勇敢的战士冲锋在前,打退了敌人,占领了德军刚刚还逍遥自在听歌的阵地。‎ 到处是残垣断壁,一些树木还在燃烧。在一条战壕里,安德烈看见那架留声机还在转动,《喀秋莎》的旋律还在他走上前用手搬开了唱针,拿起唱片。‎ 阵地上死一般寂靜。‎ 瓦西里悄悄站在安德烈身后,沙哑着嗓子轻声说孩子们……都牺牲了!”他看见安德烈身体摇晃了一下,然后那个庞大的身躯慢慢跪了下去,最后匐伏在地,哭成颤动的一团。‎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的环境描写突出了激烈的交战之后短暂的平静,年轻的战士们也恢复了本真的一面,这为后文哼唱歌曲、听到歌曲作了铺垫。‎ B. 德苏两军力量悬殊,然而处于劣势的苏军两次击退了敌人的进攻,说明《喀秋莎》的歌曲在战斗中起到了鼓舞人心的巨大作用。‎ C. 小说善于使用细节刻画人物形象,同时辅以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凝练传神地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既有群体形象,也有个体形象。‎ D. 文中用“娃娃脸”“本真”“嬉闹”“孩子”等词语来形容这群年轻的士兵,字里行间饱含对这些保家卫国的靑年战士们的喜爱之情。‎ ‎5. 小说中《喀秋莎》的歌声出现了多次,请简要分析其在文章中的作用。‎ ‎6. 文章最后一段划横线的语句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答案】4. B 5. ①贯穿全文,是小说的线索,推动着情节的发展。喀秋莎是苏联战士心中正义和神圣的化身,德军的哼唱激起了他们内心的愤怒,进而引发又一次的战斗,到最后捧着唱片失声痛哭。②丰富了人物形象。当心中象征正义和神圣的喀秋莎被德军玷污,年轻的战士们拼死保护,甚至不惜为之献出生命,凸显了年轻战士誓死捍卫祖国尊严与荣誉的精神。③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战争的残酷与喀秋莎的正义神圣、温情形成鲜明对比。借美妙的歌声控诉战争的罪恶,表达战士们对美好爱情、安定生活的向往。 ‎ ‎6. ①这是特写,以慢镜头的方式展示了安德烈听到“孩子们都牺牲了”的噩耗后经受不住打击而倒下去的过程;特写产生了强烈的悲剧效果,从另一个侧面凸显了战争的残酷。②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安德烈的痛苦是因为自己的“意气用事”还是因为战友的牺牲,或许两者兼而有之,表现了他极度矛盾的心理。‎ ‎③结尾有艺术感染力,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从而升华了小说的主题。‎ ‎【解析】‎ ‎4. 试题分析:文中第一次战斗中没有提及《喀秋莎》的影响。‎ ‎5. 试题分析:注意从结构的角度分析“贯穿全文,是小说的线索”以及“推动着情节的发展”的作用,从内容的角度分析“丰富了人物形象”“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的作用。‎ 点睛:小说和散文中经常见到分析某个细节或某种物象在文中多次出现的作用的题目。回答这类题目首先在文中找到这些语句,然后结合文章的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分析时主要从反应人物的心理、推动情节的发展和主旨的表达的角度进行,有时还是文章的线索。散文主要分析结构上的照应、线索,内容上的强调情感和文章的主旨。此题注意从线索、推动情节发展以及深化主旨的角度分析。‎ ‎6. 试题分析:注意一道分析场面描写的作用的题目,答出“侧面凸显了战争的残酷”“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具体的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7月27日。中国电信率先宣布9月1日起取消国内长途费和漫游费,随后联通和移动也先 后响应,这意味着,三大运营商将提前一个月完成国务院制定的“提速降费”的目标之一。‎ 长途漫游费起源于模拟时代的“高端商旅服务”。手机刚面世时,没有数字蜂窝网络,老式的模拟机信号很差,出了当地基站的信号范围就用不了了,各地的模拟手机网只能供当地手机使用。你去外地还想用当地手机卡,首先要打电话到运营商去“申请漫游”,告诉他们你要到外地。当地就通知外地,这个号码是我们的合法用户,明天它接你们网络,请允许接入提供服务, 这需要非常麻煩的沟通、调试环节。你在外地打电话,占用了外地的频段资源,却按照当地标准收费,所以当地的运营商会收取你更高的话费,把多收的分给外地的运营商,这就是“漫游费”!到数字时代,手机网络不存在分省注册的问题了,但各省移动基站建设、维护还各自为政,外地的手机用户来当地,占用了当地的网络頻段当然要为当地的网络建设和维护掏钱;另外各地运营商的网络建设投入、当地的运营成本都会有高低差异,还有只能在本地使用的超低资费套餐的存在,为防止各地通信发展的不平衡,漫游费继续收。‎ ‎(摘编自人民网)‎ 材料二 随着通讯技术升级,国内漫游业务成本几乎为零,但利润可观,2012年中国的移动漫游费收入累计达到718.5亿元,占通信收入8-10%。运营商们很长时间不愿放手由此带来的收益。‎ ‎2015年10月,欧盟决定将于2017年3月取消成员国之间的漫游费,引发了我国“取消漫游费”的讨论。受经济建设“多城联合”的推动,国内许多城市小规模试行了取消漫游费:2013 年广西南宁、北海、防城港、钦州四市通信资费同城化,云南2015年取消昆明、曲靖、玉溪、楚雄之间的长途通话费、漫游费,去年8月京津冀首次实现了跨省取消漫游费。‎ 另外,随着基站密度逐渐增多,对新建基站的需求也就不再迫切,同时,出现了统合三大运营商基站资源的“第四势力”^铁塔公司。‎ ‎(摘编自《中国靑年报》)‎ 材料三 当前,我国手机用户已超过13. 2亿,手机费占居民收入的5.43%,手机资费每人每月平均 为71.72元,全球鲜见 。2G、3G、4G网络手机资费支出明显不同,如下图所示:‎ ‎(摘编自《2016年通信运营业统计公报》)‎ 材料四 目前4G套餐用户已基本没有漫游费,此次取消主要针对超过4亿的2G、3G用户,资费计算简化、套餐简化,对用户、运营商都有好处。但随着微信等即时通讯软件的普及,现在人们对流量的需求早已多于通话,用户对运营商何时能取消本地流量和全国流量的区别、手机流量价格下降的渴望愈发边切。‎ 漫游费和长途费的取消,象征着通信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对于运营商而言,应以此为契机摆脱那种依靠收取漫游费、长途费“躺着赚钱”的经营模式;对于整个通信也来说,则要继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降低通信成本,提升宽带速度,为“互联网+”背景下的信息社会发展夯实基础,建好“信息高速路”。因此,取消漫游费和长途费,与其说是一种结束,不如说是另一个开始。‎ ‎(摘编自《经济日报》)‎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手机网络发展经历了模拟时代和数字时代,模拟机信号很差,各地的模拟手机网信号覆盖范围小,手机只能在当地网络范围内使用。‎ B.‎ ‎ 出差到外地,你需要先向当地运营商申淸漫游,通过当地、外地运营商的沟通、调试,你的手机才能接受外地网络提供的服务。‎ C. 长途漫游费的产生,是因为外地的手机用户来当地,占用了当地的网络频段资源,当然要为当地的网络建设和维护掏钱。‎ D. 取消漫游费,对4G套餐用户影响甚微,受益者主要是超过4亿的2G、3G用户,但资费计算简化、套餐简化对运营商也有好处。‎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模拟时代,漫游是一种比本地手机服务更髙端的商旅服务,由于电信运营商要付出较高的成本,所以要求高回报多收费,这完全是合情合理的。‎ B. 图表显示,从2015年开始,以2G用户为主的漫游业务开始缩减,而3 G、4G用户的流世使用剧增,这是运营商取消漫游费的根本原因。‎ C. 随着通讯技术升级,国内漫游业务成本几乎为零,但运营商们长时间内不愿放手由此带来的收益,是其“躺者赚钱”的思维模式作怪。‎ D. 强化通信业基础设施建设,使通信成本降低,让“提速降费”的所有目标早日实现,这是对整个通信业取消漫游费和长途费之后的新期待。‎ E. 随着微信等通讯软件的普及,居民对流量的需求多于通话,每月平均71. 72元的资费中,流量费用占了 36.4%,用户迫切渴望流量价格下降。‎ ‎9.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三大运营商取消国内长途费和漫游费的原因。‎ ‎【答案】7. A 8. AD ‎ ‎9. 环境推动:欧盟及国内部分地区取消漫游费带来的影响。政策支持:年初国务院制定了目标。技术发展:随着通讯技术升级到数字时代,手机网络不存在分省注册的问题了。成本下降:随着基站密度逐渐增多,对新建基站的需求也就不再迫切,国内漫游业务成本几乎为零同时,出现了统合三大运营商基站资源的“第四势力”——铁塔公司。利润降低:从2015年开始语音通信、短信业务缩减,流量业务增加。‎ ‎【解析】‎ ‎7. 试题分析:理解错误,当地手机通过申请漫游也能使用外地网络。‎ ‎8. 试题分析:B项,只是原因之一,非根本原因; C项,“躺着赚钱”是经营模式而非思维模式;E项,流量占了36.4%是运营商的收入而非居民的支出。‎ ‎9. 试题分析:注意根据各则材料概括“环境推动”“政策支持”“技术发展”“成本下降”“利润降低”等原因。‎ 点睛:信息筛选、概括内容要点或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和综合两种,局部指答题的区间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指答题的区间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还是综合,局部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徐阶,字子升,松江华亭人。嘉靖二年进士第三,性潁敏,有权略。‎ 皇太子出阁,召拜司经局洗马兼翰林院侍讲。丁母忧归。服除,摧国子祭酒,寻改吏部。故事,吏部率鐍门,所接见庶官不数语。阶折节下之,见必深坐,咨边腹要害,吏治民瘼。皆自喜得阶意,愿为用。尚书熊浃周用皆重阶用卒闻渊代自处前辈取立断阶意不乐求出避之命兼翰林院学士寻进礼部尚书。‎ 帝察阶勤,又所撰青词独称旨,召直无逸殿,赐飞鱼服及上方珍馔,上尊无虚日。廷推吏部尚书,不听,不欲阶去左右也。‎ 嵩怙宠弄权,猜害同列。既仇夏言置之死,而言尝荐阶,嵩以是忌之。一日独召对,语及阶,嵩徐曰:“阶所乏非才,但多二心耳。”盖以其尝请立太子也。阶危甚,度未可与争,乃谨事嵩,而益精治斋词迎帝意。寻兼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务,密疏发咸宁侯仇鸾罪状。阶与鸾尝同直,嵩欲因鸾以倾阶。及闻鸾罪发自阶,乃愕然止,而忌阶益甚。‎ 帝既诛鸾,益重阶,数与谋边事。时议减鸾所益卫卒,阶言:“不可减。又京营积弱之故,卒不在乏而在冗,宜精汰之,取其廪以资赏费。”皆用之。一品满三栽,进勛为柱国;满六载,再录子为中书舍人;满九载,改兼吏部尚书。‎ 杨继盛下锦衣狱,嵩属陆炳究主使。阶戒炳曰:“即不慎,一及皇子,如宗社何!”又为危语嵩曰:“上惟二子,必不忍以谢公,所罪左右耳。公奈何显结宫邸怨也。”嵩惧,乃寝。倭躏东南,帝数以问阶,阶力主发兵。又念边卒苦饥,请收畿内麦数十万石,自居庸输宣府,紫荆输大同。帝悦,谕行之。‎ 万历十一年卒,年八十一,赠太师,谥文贞。‎ ‎(节选自《明史,徐阶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尚书熊浃周用皆重阶/用卒/闻渊代自/处前辈/取立断/阶意不乐/求出避之/命兼翰林院学士/寻进礼部尚书/‎ B. 尚书熊浃/周用皆重阶/用卒/闻渊代/自处前辈/取立断/阶意不乐/求出避之/命兼翰林院学士/寻进礼部尚书/‎ C. 尚书熊浃/周用皆重阶/用卒/闻渊代自/处前辈/取立断/阶意不乐求/出避之/命兼翰林院学士/寻进礼部尚书/‎ D. 尚书熊浃周用皆重阶/用卒/闻渊代/自处前辈/取立断/阶意不乐求/出避之/命兼翰林院学士/寻进礼部尚书/‎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 出阁,即出阁读书,皇太子出阁造明朝培养太子的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出阁有隆重的讲学仪式。‎ B. 服除,守丧期满。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期满后就官复顷职。‎ C. 青词,又称绿章,道教举行斋醮时献给上天的奏章祝文,嘉靖因帝笃信道教,常让臣下写青词同进献。‎ D. 飞鱼服,是补色为飞鱼图案的袍服。被赐予飞鱼服是极大的荣宠,后多为东厂和锦衣卫头领所穿。‎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徐阶很被皇帝看重。廷推他做吏部尚书,皇帝不愿他离开左右,没让他任职;进入内阁官居一品后,九年之内一再加官进爵,钱多次和他谋划边境亊宜。‎ B. 徐阶非常关心边事。仇鸾被诛,时议减去他增加的卫卒,徐阶没有同意,倭寇侵犯东南,徐阶力主发兵,还请求收畿内麦数十万石运输到边关,皇帝大多同意了。‎ C. 徐阶行事讲求谋略。在吏部折节庶官,庶官皆愿为用。自度不可与严嵩争锋,恭谨事奉他,且更加精心写青词迎和帝意。杨继盛一案,又用危语使严嵩害怕罢手。‎ D. 徐阶深遭严嵩忌惮。严嵩害怕夏言置他于死地,而徐阶又与夏言关系密切,所以对徐阶忌惮有加,曾借独对的机会诋毁他,又想借仇鸾事件扳倒他,都没有成功。‎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阶折节下之,见必深坐,咨边腹要害,吏治民瘼。‎ ‎(2)阶戒炳曰:“即不慎,一及皇子,如宗社何!”。‎ ‎【答案】10. B 11. B 12. D ‎ ‎13. ‎ ‎(1)徐阶屈尊(降低自己身份)礼遇(礼待)他们。会见必定久坐,咨询边塞腹地要害,吏治的情况和民众的疾苦。(2)徐阶告诫陆炳:"如果不谨慎,一旦涉及皇子,宗庙社稷该怎么办!"‎ ‎【解析】‎ ‎10. 试题分析:参考标点:尚书熊浃、周用皆重阶。用卒,闻渊代,自处前辈,取立断。阶意不乐,求出避之,命兼翰林院学士,寻进礼部尚书。‎ ‎11. 试题分析:期满后不一定官复原职,可以提拔。‎ 点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服除”期满后不一定官复原职,可以提拔。‎ ‎12. 试题分析:严嵩仇恨夏言,置夏言死地后,因夏言曾推荐徐阶,所以对徐阶忌惮有加。‎ ‎13. 试题分析:注意重点词语“折节”译为“降低自己身份”、“下”译为“礼遇”、“咨”译为“咨询”、“瘼”译为“疾苦”、“戒”译为“告诫”、“即”译为“如果”、“一”译为“一旦”、“如何”译为“怎么办”。‎ 参考译文:‎ 徐阶,字子升,松江华亭人。嘉靖二年(1523)考取进士第三名,性情聪颖机敏,有权术谋略。‎ 皇太子出阁读书,皇帝召拜他为司经局洗马兼翰林院侍讲。遭逢母亲丧事归乡。守丧期满,被提拔为国子监祭酒,不久调任吏部。旧例,吏部总是大门紧闭,接见下层官吏不多言语。徐阶屈尊礼遇他们,会见必定久坐,咨询边塞腹地要害,吏治民疾。他们都高兴自己被徐阶赏识,愿意为其所用。尚书熊浃、周用都看重徐阶。周用死后,闻渊接替他,以前辈自居,做事独断。徐阶不乐意,恳请将自己调出以回避他,被任命兼任翰林院学士,不久晋升礼部尚书。‎ 皇帝明察徐阶的辛勤,加之唯独他所撰写的青词合乎圣意,召他值宿无逸殿,赐给飞鱼服和宫廷饮食,皇帝对徐阶优礼不断。朝廷推举徐阶为吏部尚书,皇帝没有同意,不想徐阶离其左右。‎ 严嵩恃宠弄权,猜嫉加害同列。因为仇视夏言,置其于死地,而夏言曾推荐过徐阶,严嵩因而忌恨他。一天皇帝单独召对严嵩,谈及徐阶。严嵩缓缓地说:"徐阶缺的不是才干,仅多二心罢了。"大概因为他曾奏请册立太子吧。徐阶岌岌可危,考虑到不能与其争执,于是谨慎事奉严嵩,而且更精心撰写青词迎合皇帝心意,不久晋升兼任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要事务。秘密上书告发咸宁侯仇鸾罪状。严嵩认为徐阶与仇鸾曾经共执政事,打算以仇鸾事打倒徐阶。待听说仇鸾的罪行是徐阶告发,才愕然作罢,但对徐阶更加猜忌。‎ 皇帝诛杀仇鸾后,更重视徐阶,屡次同他谋划边疆事务。当时商议减去仇鸾所增加的卫兵,徐阶说:"不能减。京营积弱的原因,终不在疲乏而在于闲散,应当做精选淘汰,提取他们的粮饷作为奖赏的花费。"都听从了徐阶的意见。徐阶一品三年满期,功勋有加,任柱国;六年考满,并任用其子为中书舍人;第九年,改兼吏部尚书。‎ 杨继盛被打入锦衣卫的牢狱,严嵩嘱托陆炳追究主使人。徐阶告诫陆炳:"如果不谨慎,一旦涉及皇子,宗庙社稷怎么办!"又说了令人害怕的话劝阻严嵩:"皇上只有两个儿子,必定不忍心开罪于皇子,以回答你的质询,以此来向您道歉,问罪的只是左右朝臣。您为什么要公开同宫邸结仇怨呢?"严嵩闻言惊恐,才算了结。倭寇蹂躏东南,皇帝几次询问徐阶,他力主发兵。又念及边关士卒苦于饥饿,奏请征收京都辖区的麦子数十万石,自居庸输往宣府,从紫荆输往大同。皇帝很高兴,下诏实施这个方案。‎ 万历十一年(1582)徐阶去世,享年八十一岁,被追封为太师,谥号文贞。‎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下列小题。‎ 归嵩山作 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紧扣题目中的“归”字,描写诗人归隐出发时的情景和车马的动态,说明诗人心态闲适。‎ B. “暮禽”句言外有意,流露出诗人自己归隐态度坚决,暗示对现实政治失望厌倦的归隐原因。‎ C. “闭关”既指关门的动作,也含闭门谢客之意,以此点明辞官归隐的宗旨:要与俗世隔绝。‎ D. 读完全诗,可隐约触摸到作者感情的细微变化:由安详从容,到凄淸悲苦,再到恬静澹泊。‎ E. 对于写景与抒情,本诗更注重后者,意境幽美清新自然,写景中寄寓深情,情感真切动人。‎ ‎15. 苏拭在《东坡题跋·书摩诘》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请结合颈联分析这一特征。‎ ‎【答案】14. BE 15. ①这两句描写了傍晚野外的秋景图: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 ‎②这幅图以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的意象,体现了黯淡、凄凉的色彩之美。画面感突出,层次鲜明。‎ ‎【解析】‎ ‎14. 试题分析:B项,本句不能体现归隐态度的坚决,“流水”句体现“一去不返”的态度。 E项,本诗写景抒情并重,“本诗更注重后者”错误。‎ ‎15. 试题分析:答出“诗中有画”的画面的内容“傍晚野外的秋景图”,概括画面的内容和意境特征。‎ 点睛:概括诗歌画面的内容是诗歌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首先描述画面的内容,然后概括意境特征,一般为“通过……等景物,描绘出一幅……(意境特征)+时令+地点图景。有时后面在加上情感。‎ ‎(三)名句名篇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赤壁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紧承“如怨如慕”,借助意象,把洞箫的哀音表现得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 ‎(2)《陋室铭》中点明陋室不陋的原因且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如泣如诉 (2). 余音袅袅 (3). 不绝如缕 (4). 斯是陋室 (5). 惟吾德馨。‎ ‎【解析】试题分析:理解性默写的题目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选准诗句,然后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注意提示语中的“洞箫的哀音表现得形象真切”“陋室不陋的原因”,这样就能准确的答出题目,注意“袅”“馨”的写法。‎ 第II卷 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他虽然看不上谄媚者,但是未能免俗,有时为了一己之私,也会违心地对领导说一些言不由衷的话,回来以后又觉得心里隐隐的不舒服。‎ ‎②随着新品牌纷纷进入,整个净水器行业也出现了品牌泾渭分明、安装复杂、保养困难等诸多问题,缺乏技术创新是整个净水行业的难言之隐。‎ ‎③“QS世界大学排名”显示英国大批名校排名下滑,个中原因众口难调,有的专家将之归咎为高校科研经费不足,有的专家则认为是生源水平下降。‎ ‎④一个人对阅读真正有了浓厚的兴趣,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环境,都能专心致志的读书。反之,再优秀的作品也会觉得索然寡味,收获不大。‎ ‎⑤作为一名领导干部,每个人都希望职工对自己纳谏如流,经常建言献策;而自己能够虚怀若谷,听信建议并适当地用于管理工作。‎ ‎⑥我们正处于风华正茂、精力充沛的年龄,如果不全力以赴于学习,就好像墙面而立,将来会一无所知,往往会被社会淘汰。‎ A. ①③⑤ B. ①④⑥ C. ②④⑤ D. ②⑤⑥‎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未能免俗:没能够摆脱开自己不以为然的风俗习惯。泾渭分明: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众口难调:比喻做事很难让所有的人都满意。索然寡味:毫无意味或毫无兴致的样子。纳谏如流:接受劝谏就像流水那样自然。形容非常乐意听取别人意见。墙面而立:指面对墙壁。目无所见。比喻不学无术。②语境不当,③对象不当,⑤适用对象不当。‎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随着移动支付范围的扩大,二维码遍地开花,无论是在大城市的商场和农村的小店,都能看到它形式不一的图案。‎ B. 应从我国国情出发,制定符合我国特点的互联网管理法律与法规.研究不法分子利用互联网进行犯罪活动的特点,‎ C. 参加全运会的河北代表团不仅有望在乒乓球等传统项目七夺得金牌,而且也可能在游泳等项目上有所突破。‎ D. 国家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认为,国内专利申请的持续快速增长,表明我国公众的专利意识与研究水平不断提升。‎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项,关联词使用不当,把“和”改为“还是”;B项,语序不当,后面两个句子调换语序;D项,搭配不当,“意识”和“提升”搭配不当。‎ 点睛:语序不当是病句常见的类型,主要有定语语序不当、状语语序不当、修饰语语序不当、关联词语语序不当、逻辑语序不当等。多层定语语序注意和下列例句对照。她是国家队的(a.表领属性的――表“谁的”)一位(b表数量的――表“多少”)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c动词性短语――表“怎样的”)优秀的(d形容词性短语)蓝球(e名词)女(f 名词)教练。多层定语语序注意和下列例句对照。许多老师昨天(何时)在休息室里(何地)都(范围)热情地(何种情态)同他(何对象,“谁”)交谈。多层修饰语,看谁离谁最近,离得最近就应该紧挨着。关联词语,看前后主语是否一致,一致主语在前,不一致关联词语在前。“和”“或”顿号等注意查找逻辑对应和逻辑上的先后顺序。被字句,把字句前面加否定词或能愿动词要放在“把”和“被”的前面。此题B项逻辑语序不当。‎ ‎19.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我们家家教很严,令尊常常告诫我们,要善良诚信,到社会上要淸淸白白地做人。‎ B. 小明在《失物启事》中写道:“今天我在食堂丢失了宿舍钥匙,拾到的请从速交还。”‎ C. 学生会调查研究后提出了改进学校食堂服务质量的意见,并责成领导尽快落实。‎ D. 九寨沟地震以后,班级团委倡议同学们向灾区捐款捐物,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项,令尊是敬称,应用“家父”;B项,“从速交换”用词不当,C项,“责成”使用对象不当。‎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貼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宇。‎ 调查数据显示:校园送外卖车辆,58%为电动车。41%为自行车;在食品卫生方面,学生仅关注外卖食品的外包装是否卫生,对于食品原料来源、加工条件、经营单位是否证照齐全却了解甚少。因此,①___________,担心外卖食品安全和扰乱饮食服务审场、影响校园环境卫生以及存在交通安全隐患。更值得关注的是,外念进校园一定程度上 ②___________,甚至造成有的食堂正常经营难以维持,历史同期营业额下降近半,同时,③___________,特别是学生公寓内出现大量饭盒被随意丢弃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公寓卫生。‎ ‎【答案】 (1). 学校对外卖进校园忧心忡忡 (2). 影响了校内食堂的正常运转 (3). 也增加了校园的卫生清洁压力 ‎ ‎ ‎21.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认识语言的美,能帮助人更好地走向美的世界。理解语言的情感色彩,就能体会到语言的美,孩子们一旦发现了语言的美,就会产生极大的学习积极性。有的孩子会热情地收集词汇、成语、优美的句子,背诵经典的诗词,而语言的贫乏,常常使一些孩子用不恰当的语言表达情感或与人交流。甚至一些成年人,在球场上竟然集体用所谓的“国骂”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这都是语言贫乏惹的祸。‎ ‎①理解语言的感情色彩,不一定能体会到语言的美。‎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发现了语言的美,不一定会产生极大的学习积极性。 (2). 用“国骂”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不一定是语言贫乏惹的祸。‎ ‎【解析】试题分析:注意语段中表述绝对的句子“孩子们一旦发现了语言的美,就会产生极大的学习积极性”“这都是语言贫乏惹的祸”。‎ 四、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读书是指获取他人已预备好的符号、文字并加以辨认、理解、分析的过程,有时还伴隨着朗读、鉴赏、记忆等行为。一本书,深入阅读,才能得其精髄;一篇文章,沉浸其中,方能领会思想。因此,书要好好读,路要自己走。‎ 然而,现在出现了一种现象,请人来阅读某本书或者某篇文章,把读后的收获做成10—30分钟的录音或者视频。请人代替自己“读书”,就可以不用花费自己过多的时间,这种“读书”方式也获得了一部分人的认可。‎ 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或者想法?请结合材料内容和自己的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耳中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书要躬读 夤夜灯盏,翰墨书卷,精骛千载,思接圣贤。每每提到“读书”二字,脑海中都会浮现这样的画面。这画面中,有千古留香的书籍,有凝眸静观的读者,却没有滔滔不绝的录音或光影闪烁的视频。是以,这种请人读书的现象才让我尤为惊异——这喧腾时代中的浮躁风气,竟也沾染到最该踏实深入的读书行为了吗?在此,请允许我谈一谈:耳中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书要躬读。‎ 亲自深入阅读,才能体味精髓,领会思想。一部恢弘洋洒的巨著,一篇妙理无穷的文章,我们都需要亲自阅读、深入阅读甚至反复阅读,才能洞悉其中高拔的精髓和超迈的思想,才能升华自我,获得成长。明张溥,少时读书,每文必抄录七遍方止,终成“七录斋”的士林美谈;清玄烨,教育子孙读书,规定名篇必须背诵120遍方可,终传百余子孙无一人纨绔的教育佳话;今丰子恺,读书时如遇佳篇,必读22遍方休,终筑翻译巨匠的深厚功底。书中乾坤,非躬读不能领悟。‎ 只听他人解读,则易浮光掠影,难求甚解。一本好书,往往蕴含丰富,只凭不足30分钟的解读,势必无法将精华全部呈现。甚者,若解读者本身理解有误,这二手的知识则更是有害无益。我们若心态浮躁一味求快,只靠他人的录音、视频来了解书籍,则难免走马观花、印象不深,甚至偏听一词,堕入旁门。试想,若少陵只是“读书‘听’万卷”,又如何能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若东坡只是“旧书不厌百回‘听’”,又如何能明白“熟读深思子自知”的道理?书山有路,他人的解读或许是捷径,但终究难到终点。‎ 当然,不能只听他人解读,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对他人解读一味拒绝。当我们已有自己的理解时,他人的不同看法或许会帮我们打开思路;当我们确有难解之惑时,他人的独特剖析或许会帮我们点亮灵光。我想,对待这类录音、视频的最好方式,是在自己阅读的基础之上去批判借鉴。拿来主义,正在于此。‎ 当夤夜灯盏被灼眼的视频之光取代,当翰墨书卷被蚀耳的录音之声掩盖,当本应平静的灵魂被躁动的时代诱拐,能够踏实读书的人似乎真如《诗经》中“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一语所说的那样越来越少。但越是如此,我越要疾呼:耳中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书要躬读。愿我们都能重拾书本,深入阅读,拒走捷径,踏实成长。毕竟,书,要好好读,路,要自己走。‎ 慢慢读,会比较快。‎ ‎【解析】试题分析:‎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