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9.00 KB
- 2021-02-26 发布
哈密第十五中学 2019—2020 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
史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中,记载了贾府在除夕夜
隆重祭祀祖先的活动。这种祭祀活动要追根溯源的话,要追溯到
A. 分封制
B. 封建社会
C. 宗法制
D. 禅让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中国传统文化里历来重视家族和血缘关系,逢年过节祭祀祖先是传统风俗,这种
风俗起源于宗法制,宗法制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答案 C。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对宗法制的认识和理解,要求学生能用这一概念解释题
干一类的现象。
2.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 481 年,齐国的大夫田成子杀死齐简公,自立为相,其后人田
和取代姜氏正式成为国君。这反映出
A. 春秋时期分封制已遭到破坏 B. 齐国已确立了新的社会制度
C. 春秋时期中国社会动荡不安 D. 齐国率先废除了旧制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田氏取代姜氏成为齐国国君,违背了分封制的规定,反映出春秋时期分封制已经遭
到破坏,故答案为 A 项;材料没有反映社会制度的变化,排除 B 项;C 项结论以偏概全,材料
没有涉及当时的社会状况,排除 C 项;这一事件表明分封制在齐国遭到破坏,而不是齐国明
确废除旧制度,排除 D 项。
【点睛】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亲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
后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以拱卫王室,从而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
列。通过分封,西周诸侯与王室之间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
并承担各种义务。周天子正是通过分封制对各诸侯国实行有效的统治。
3.图中秦代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践此万岁”。其中“海内皆臣”反映的
历史信息主要是( )
A. 交通发达,水陆并用
B. 疆土辽阔,臣民众多
C. 国家一统,皇帝集权
D. 法律严苛,覆盖全国
【答案】C
【解析】
“海内皆臣”实际是指秦始皇统一了全国,都是臣,说明皇帝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A 和 D 在
题干中没有反映,B 项只是对题干的表面化解释,没有深入本质,答案为 C。
4.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道:“行中书省是由中央宰相府分出一个机关驻扎在
外面,这因蒙古人征服中国,不敢把政权分散,要完全把握集中在中央。行省就是一个行动
的中书省。”从此番议论中可以看出行省的主要职能是
A. 为了从军事上控制地方 B. 为了监视和管理地方
C. 为了地方自治的方便 D. 为了提高汉族官僚的权力支配之意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
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行省制度本来就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才实
行的一个制度,而不是为了地方自治的方便,材料中的“不敢把政权分散,要完全把握集中在
中央”也能反映出这一点,所以此番议论中可以看出行省的主要职能只能是为了监视和管理地
方, 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 B。另外,行省不仅仅是为了从“军事”上控制地方,蒙古人也
不可能提高汉族官僚的权力支配。
5.嘉定二年(1210 年),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临终前写下了那首千古绝唱:“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按两宋中央官制,负责筹划“王师
北定”事务的是
A. 尚书省
B. 参知政事
C. 军机处
D 枢密院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问的是两宋中央官制,而且是管理军事的,枢密院是中央官僚机构,负责管理
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故 D 正确;两宋时期,尚书省的制度名存实亡,不具体负责军事,
排除 A;参知政事分割丞相的行政权,不负责管理军事,排除 B;清朝设立军机处,C 时间不
符合题意,排除。
6. 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
A. 宗法制的终结 B. 察举制的完善
C. 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 科举制的推行
【答案】D
【解析】
A 项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崩溃,但其影响深远,故排除;B 项察举制主要在汉朝实施,时间不
符;C 项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与官爵、门第没有必然联系,故选 D 项。
7.《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
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引文认为,君主的哪一举动符合荀子的观点
A. 建立上传下达的邮驿制度
B. 经常巡游天下
C. 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察
D. 深入民间体察民情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而人主之守司,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反映了荀子主张国君
要知道各个地方发生的事情,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加强对中央与地方官员的监
察,故 C 项正确;邮驿制度、巡游、深入民间与材料无关,故 ABD 项排除。
8.公元前 453 年,由三名贵族组成的罗马考察团前往希腊,经过近年的考察,认为雅典的政治
制度是“外观的民主,实质的独裁”。这种说法的主要理由是
A. 雅典 民主制度是一种直接民主制
B. 广大妇女不能参加城邦的公民大会
C. 城邦的实权掌握在少数奴隶主手中
D. 向雅典城邦纳税的外邦人无选举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的民主政治的实质是少数奴隶主阶级的民主。材料“外观
的民主,实质的独裁”是对雅典民主实质的描述,C 选项符合题意;A 选项属于雅典民主的方
式,与材料无关,排除;BD 选项体现的是雅典民主范围的狭小,与材料无关,排除。
9. 罗马法是罗马文明留给后人最持久的遗产,最初是从习惯法发展而来,但罗马法更重要的
是成文法。要研究罗马习惯法首选的历史文献是
A. 《十二铜表法》
B. 公民法
C. 万民法
D. 自然法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十二铜表法》是罗马习惯法的汇编,故选 A。公民法、万民法、自然法不是具体
的历史文献,不选 BCD。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十二铜表法》
10. 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托马斯·潘恩在《常识》中告诫民众:“君主政体意味着我们自身的堕
落和失势,同样地,被人当作权利来争夺的世袭,则是对我们子孙的侮辱和欺骗。”这一观点
的理论依据是
A. 人文主义 B. 民族主义 C. 天赋人权说 D. 三权分立
学说
【答案】C
【解析】
的
【详解】根据“被人当作权利来争夺的世袭,则是对我们子孙的侮辱和欺骗”可得知其强调
的是天赋人权的思想 ,故 C 正确。
11.下列宪法中,赋予议会制约政府的权力最小的是
A. 1787 年宪法
B. 1871 年宪法
C. 1875 年宪法
D. 1912 年《中华民国临时宪法》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四部宪法中,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深厚 专制色彩,
赋予议会制约政府的权力最小,B 项正确;其它美国 1787 年宪法、1875 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宪法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三权分立和限制政府权力上,都赋予议会的权力很大,ACD 三项
不符合题意。
12.1840 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这主要是因为
A. 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打败
B. 长期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
C. 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严重破坏
D. 专制君权受到强烈冲击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直接结
果是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严重破坏,中国由此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中国的历
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答案选 C,A 项表述错误, B D 两项不符合题意要求。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 至 1900 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
13.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被称为亚洲第一个“美国式”的共和国。其政权的组织形式也就被
称为美国的“仿制品”,究其主要原因是这一政权
A. 实行民主共和制 B. 在美国支持下建立
C. 实行责任内阁制 D.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答案】A
【解析】
的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规定,中华民国实行三权分立的
民主共和制,是一个“美国式”的共和国,故选A。中华民国并非在美国支持下建立,B 项表
述不符合史实,排除;美国没有实行责任内阁制,仿效之说无从谈起,排除 C;美国并不是君
主立宪制国家,仿效之说同样无从谈起,排除 D。
14.1919 年 5 月 5 日,天津《大公报》刊登“北京特约通讯”,标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
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烧/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从上述标题中能获得
的信息是:
A. 京津两地区罢工游行
B. 学生爱国浪潮遍及全国
C.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D. 北洋军阀逮捕大批学生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19 年 5 月 5 日”、“青岛问题”、“曹汝霖”、“章宗祥”等关键信息可
知是五四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高举“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
口号,故 C 项正确。京津两地工人罢工游行,与材料中“北京学界”不符,排除 A。材料中只
提及五四运动在北京的情况,而不是学生爱国浪潮遍及全国,排除 B。材料没有涉及北洋政府
逮捕学生的信息,而是体现五四运动发生在北京的情况,排除 D。
15. 莫里循是澳大利亚人,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他居住
北京达 20 余年(1887~1920 年),亲历了近代中国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他的大量报道、通
讯与日记成为研究这一段中国历史的重要素材,下面这些资料里,你认为哪些不可能是他亲
身经历留下的( )
①火烧圆明园的现场报道 ②八国联军侵华的照片 ③临时大总统誓词的照片 ④南京大
屠杀的有关报道
A. ①④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②
【答案】A
【解析】
【详解】
①火烧圆明园是 1860 年 ④南京大屠杀是 1937 年,这两个年份他都不在中国,故 A 符合题
意。
16. 美国《时代》周刊曾这样报道:“对西方而言,这一事件已是巨大灾难;对共产主义而言,
这是自俄国革命以取得的最伟大胜利;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这样将意味着和平。”文中“这一
事件”隐含着作者某种强烈的价值判断的是
A. 中国赢得民族抗战伟大胜利 B. 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C. 解放战争即将取得最终胜利 D. 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对共产主义而言,这是自俄国革命以取得的最伟大胜利;对大多数中
国人而言,这样将意味着和平”来看,这一事件应当是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解放战争的
胜利使得西方帝国主义势力支持的国民政府垮台,内战结束,和平到来。故答案为 C 项。抗
战胜利后蒋介石发动内战,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并未给中国带来和平,排除 A、D 项;
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与“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这样将意味着和平”无关,排除 B 项。
17.1999 年,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教授们以推选方式和英国广播公司(BBC)在网络上以投
票方式先后进行了“千年第一思想家”评选活动,结果都是马克思位居第一。马克思位居第
一是因为
A. 马克思学说对人类社会的进程产生深远影响
B. 马克思支持工人运动
C. 马克思学说继承了人类历史的一切文明成果
D. 马克思学说指出了各国现代化的唯一道路
【答案】A
【解析】
【详解】“千年第一思想家”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故选A;
B 只是涉及马克思的个人实践活动,排除 B;马克思学说继承了当时人类历史的优秀文明成果,
排除 C;各国国情不同,现代化的道路不同,排除 D。
18.俄国十月革命在人类政治文明发展中的主要作用是
A. 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现实
B. 促进了国家工业化
C. 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D. 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社会主义
从理论变为现实,深刻影响了人类政治文明,A 项正确;十月革命为俄国现代化创造了前提,
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只是对俄国历史的发展的作用,BD 项不符合题意;1848 年《共产党宣
言》的发表标志着社会主义从空想转变为科学,C 项不符合题意。
19.2009 年是新中国成立 60 周年,下列各项为新中国民主法治建设奠定基础的是
A. 推翻国民党政权
B 颁布过渡时期总路线
C. 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提前完成“一五”计划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考查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主要体现在三大基本政
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 正确;A 项不符合题意;B、D
项属于经济建设方面。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详解】
20. 一部法律文件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
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这部法律是
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 年)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 年)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75 年)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 年)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内容属于过渡时期的总
路线,1954 年宪法符合这一阶段特征,故 B 项正确;A 项的主要内容是恢复国民经济,与题
干信息不符,排除;CD 两项都不属于过渡时期,排除。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1954 年宪法
21.“几个小时前我还是皇家警察,但现在我已是一名堂堂正正的香港警察了。”该警察说这
句话的背景是
A. 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B. 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C.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颁布
D.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答案】D
【解析】
【详解】题干中“现在我已是一名堂堂正正的香港警察了”说明香港刚刚正式脱离英国的殖
民统治,回归祖国。1997 年 7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故答案为 D
项。20 世纪 80 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排除 A 项;1984 年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
的《联合声明》,排除 B 项;《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颁布于 1990 年,排
除 C 项。
【点睛】根据“一国两制”原则和中英联合声明,1997 年 7 月 1 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
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香港终于回到了伟大祖国的怀抱。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
的百年国耻。
22.新中国建立后,在外交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维护了中国的独立与主权
B. 1954 年日内瓦会议后中国与许多欧洲国家建交
C. 改革开放后中日两国正式建交
D. 中美建交后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答案】A
【解析】
A 选项正确,“另起炉灶”针对的是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这体现
出维护了中国的独立与主权。B 选项错误,日内瓦会议之后中国依旧没有打开欧洲国家的大门,
故排除;C 选项错误,中日建交发生在 1972 年,此时还处于十年文革期间;D 选项错误,中
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发生在 1971 年,中美建交发生在 1979 年。
23.孔子曾提出过“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
冲突”,运用这种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取得成功的范例是( )
A. 日内瓦会议 圆满成功 B. 美苏争霸局面的出现
C. 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D. 协约国集团的成立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现代中国的外交。依据所学可知,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求同
存异”的方针。故应选 C。
考点:现代中国的外交•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24.下列有关马歇尔提出的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的表述,正确的是
A. 自始至终只援助欧洲的资本主义国家
B. 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C. 亚洲的日本也是马歇尔计划的受益国
D. 提出时的援助对象不适用于东欧国家
【答案】B
【解析】
马歇尔计划是美国推行“冷战”政策在经济方面的表现,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
分。故答案为 B 项。马歇尔计划提出时也想援助欧洲的社会主义国家,但遭到拒绝,排除 A、
D 项;亚洲的日本不属于该计划的适用范围,排除 C 项。
点睛:马歇尔计划又称为欧洲复兴计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
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尽快恢复,加速了西欧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欧洲的一体化进程;马歇尔
计划的政治影响亦不亚于其经济影响,从东西方关系的角度来看,“马歇尔计划是走向冷战
的最后一步”。
25.历史课上,张晓明同学以流行歌曲形式诠释了二战后日美两国关系的演变:“跟着美国走
——紧抓住梦的手”“多边自主外交——我要我的滋味”“命运共同体——休戚与共不离弃”。
该内容反映了
A. 日本已经成为世界政治大国 B. 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的
C. 美国霸权主义不得人心 D. 世界形势的缓和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跟着美国走——紧抓住梦的手”“多边自主外交——我要我的滋味”等反映了日本对
美国由依赖到自主的过程,反映了日本争取成为政治大国的心态,反映了世界格局多极化的
趋势。故选 B。A 项不符合史实,可以排除;题干没有体现 C、D 两项,可以排除。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日本的崛起及其影响。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26.材料一 唐朝中央机构示意图
材料二 美国联邦政府机构示意图
材料三 19 世纪七十年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结构示意图
(1)据材料一,指出唐朝中央机构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2)据材料一、二,说明两种政治制度在形式上有何共性?在本质上有何不同?
(3)据材料三,比较英、美两国政治体制的主要异同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英两国国家
元首最大的不同点。
【答案】(1)特点:分工明确;互相牵制、互为补充;皇权独尊。
作用:提高了办事效率;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影响深远。
(2)共性:中央(政府)机构间的权力互相制约与监督。
不同:唐三省六部制体现封建专制统治;美国三权分立体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3)异同点:①同: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②异:英国是君主立宪制;美国是总统共和制。
国家元首:德意志帝国皇帝拥有实权;英国国王“统而不治”,没有实权。
【解析】
【详解】(1)一问,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可知为唐朝三省六部制度,故可从职责分工、权力
制约、服务皇权等角度概括其特点,二问结合所学从加强皇权、行政效率提高、权力制约及
对后世影响进行概括。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可知为美国三权分立体制,故可从三权分立体制与三省六部制关于
职司分工、权力制衡角度分析其共同点,从政治体制的属性分析其差异即可。
(3)一问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可知英美两国皆为代议制度,其差异表现在二者政治体制上,
二问可结合德国《德意志帝国宪法》、英国《权利法案》关于总统产生、权力进行归纳即可。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金田起义百年纪念》邮票之一 《金田起义百年纪念》邮票之二
材料二
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封面
材料三
中共一大上海会议会址 农村革命根据地形势图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三分别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哪些阶级所进行的民主革命?三则材料所反映
的历史事件分别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过程中处于什么地位?
(2)材料一所反映历史事件中,有哪些文献提出了改造中国社会的方案?
(3)材料二反映的是中国社会在 20 世纪发生的第一次巨变,它大大促进了社会进步。可是,
有人却说它失败了,为什么?
(4)材料三反映了中共探索出一条什么样的革命道路?结果如何?
【答案】(1)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材料一反映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
承担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揭开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材料二反映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
命,是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材料三反映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使中国
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并找到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
(2)《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3)因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夺取,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根本
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4)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或“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取得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民主革命历程,主要考查学生根据材料信息联系所学有关内容解决问
题的能力。
(1)联系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
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联系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辛
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最终
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
(2)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太平天国运动,提出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3)材料二反映的是辛亥革命。联系所学可知,有人说它失败了的原因是,其胜利果实被袁
世凯所夺取,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根本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4)联系所学可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国共产党开创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
权”的革命道路。最终取得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28.新中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对外关系的新篇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在尼克松回忆录中,尼克松回顾道:我知道,1954 年日内瓦会议时,杜勒斯拒
绝同周恩来握手,使他深受侮辱。因此,我走完梯级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
当我们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材料三 邓小平在 1984 年 5 月接见外宾时指出:“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
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
(1)材料一体现了新中国奉行怎样的外交政策?为什么要确立这样的外交政策?
(2)材料二反映出 20 世纪 70 年代初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化的
原因。
(3)材料三反映了新时期中国怎样的外交政策?并指出其影响。
(4)综合上述内容,就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变化,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外交政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原因: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资本
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的政策。
(2)变化:中美两国结束长期对立,开始走向正常化。原因:美国的霸权地位面临着苏联的
挑战;长期敌视中国的政策破产;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中苏关系恶化。
(3)政策:独立自主;不结盟。影响: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赢得了有利的发展环境,为
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4)认识:外交政策的发展变化必须符合国家利益;外交政策要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而适时
调整;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主要考查学生根据材料信息并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
力。
(1)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等信息可以看出,反映的是新中国的一边倒政策。
确立这一政策的原因应当联系所学,从二战后两极对峙格局、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
的政策等方面来回答。
(2)材料二反映的是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联系所学可知,这一事件表明中美两国结束长期
对立,开始走向正常化。这一变化的原因应当联系所学,从美国的霸权地位面临着苏联的挑
战、美国长期敌视中国的政策破产和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中苏关系恶化等方面来回答。
(3)从材料中的“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可知,新时期中国实行
独立自主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其影响应当联系所学,从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赢得了有
利的发展环境、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等方面来回答。
(4)就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变化谈谈认识,可以联系所学从外交政策的发展变化必须符合
国家利益、外交政策要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而适时调整、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等方面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