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7.00 KB
- 2024-01-05 发布
西藏林芝二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中“准考证号、姓名、考试科目”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第Ⅱ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试题卷上书写答案。
3.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外力作用表现形式的是 ( )
A. 变质作用 B. 侵蚀作用 C. 堆积作用 D. 风化作用
【答案】A
【解析】
【详解】选项中不属于外力作用表现形式的是 变质作用,属于内力作用表现形式,A对。侵蚀作用、堆积作用、风化作用都是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B、C、D错。
2.“桂林山水甲天下”,漓江风光、象鼻山、峰林、地下”神宫”,美丽的桂林山水,不知唤起了多少人对桂林的向往,形成这些旅游景观的岩石为 ( )
A. 岩浆岩 B. 石灰岩 C. 花岗岩 D. 变质岩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岩石类型。
【详解】桂林山水以喀斯特地貌为主,该地区的岩石为石灰岩,受流水化学溶蚀作用,形成千姿百态的地貌。B正确。
【点睛】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3.黄土高原上冲沟众多,地表支离破碎。导致这种地貌特征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A. 风力侵蚀 B. 风力堆积 C. 流水侵蚀 D. 流水堆积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黄土高原的相关知识。
【详解】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在夏季暴雨的冲刷下,水土流失严重,造成黄土高原地表形态是千沟万壑、支离破碎。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是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C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知识点简单,属于基础题。
读“人民币版面图”,完成下列各题。
4. 该版面景观是
A. 青藏高原 B. 桂林山水
C. 长白山 D. 泰山
5. 该地形景观的主要成因是
A. 冰蚀作用 B. 流水侵蚀作用
C. 风力侵蚀作用 D. 海浪侵蚀作用
【答案】4. B 5. 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流水侵蚀作用。
【4题详解】
图中一条秀丽的漓江,在柱立的奇峰中流动,为桂林山水。B正确。
【5题详解】
喀斯特地形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桂林山水景观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是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B正确。
【点睛】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及调动、运用地理知识能力。
6.塔里木盆地储藏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其地质构造应为
A. 地垒 B. 地堑 C. 背斜 D. 向斜
【答案】C
【解析】
【详解】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可推测塔里木盆地的地质构造为背斜,C正确。
【点睛】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利用向斜可找水;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利用背斜可找油、气;断层处易于找泉水,但大坝等工程建设应避开断层。
7.在内力作用中,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是( )
A. 变质作用 B. 火山爆发 C. 地壳运动 D. 岩浆活动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详解】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火山活动影响范围小,它们都不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C正确。
【点睛】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8.判断背斜和向斜最可靠的依据是 ( )
A. 岩层的弯曲形态 B. 地形的起伏状况
C. 岩层的新老关系 D. 岩层的坚硬程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判断背斜和向斜最可靠的依据是岩层的新老关系,背斜构造岩层中间老,两翼新。向斜构造岩层中间新,两翼老,C对。岩层的弯曲形态是一般依据,不是最可靠,A错。地形的起伏状况、岩层的坚硬程度不能判断地质构造,B、D错。
【点睛】判断背斜和向斜最可靠的依据是岩层的新老关系,背斜构造岩层中间老,两翼新。向斜构造岩层中间新,两翼老。
9.一般来说,在河流出山口地区形成典型地貌的是
A. 三角洲 B. 冲积扇 C. 冲积平原 D. 侵蚀平原
【答案】B
【解析】
【详解】在河流出山口地区由于地势平坦,河流携带的泥沙就在出山口形成典型冲积扇地貌,B对;三角洲主要在入海口、冲积平原主要在河流的中下游平原,平原多是堆积地貌,故ACD可排除。
10.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中,人们必须考虑其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互为制约的资源系统,这主要依据自然资源的( )
A. 整体性 B. 差异性 C. 有限性 D. 不可替代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中,人们必须考虑其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互为制约的资源系统,这主要依据自然资源的整体性,A对。差异性主要体现区域间的不同特征,B错。有限性、不可替代性不能体现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特点,C、D错。
11.近年来,长江洪灾频繁发生,其主要自然原因是 ( )
①中游地区围湖造田
②中下游地势低平
③流域内降水丰沛
④上中游砍伐森林,破坏植被
⑤支流众多,雨季涨水集中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②③⑤ D. ①③⑤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长江的洪涝治理与开发利用问题。
知识百科
【详解】一直以来长江流域经常发生洪涝灾害,其中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就是东部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②中下游地势低平,③流域内降水丰沛,⑤支流众多,一遇雨天洪水一并涌入长江干流;人为因素主要是:④在上中游地区,滥伐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导致水土流失严重;①中游地区的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蓄水量大减,中下游地势低平,在暴雨季节来临之时容易引发洪涝灾害;C正确。
【点睛】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12.“牵一发而动全身”说明了地理环境的
A. 差异性 B. 综合性 C. 整体性 D. 区域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详解】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是一个整体,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说明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B正确。
【点睛】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
人口问题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针对人口问题,各国政府也制定了一些人口政策。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3. 下列属于目前人口超过1亿且政府仍然大力推广鼓励生育政策的国家是( )
A. 日本 B. 中国
C. 印度 D. 美国
14. 目前该国人口自然增长的特点为( )
A.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B.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C. 低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D.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答案】13. A 14. D
【解析】
【分析】
主要考查了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增长模式分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过渡型(较高出生率,低死亡率,较高自然增长率)和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13题详解】
属于人口超过1亿且政府仍然大力推广鼓励生育政策的国家是日本,日本人口增长缓慢,老龄化现象严重.A正确。
【14题详解】
日本经济发达,人口增长缓慢,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人口特征是人口出生率进一步下降,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距进一步缩小,自然增长率很低,特点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D正确。
【点睛】本题难度较小,属于基础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人口增长模式.
2014年2月1日以来,新华网、凤凰网等多家媒体报道称:俄罗斯拟恢复征收无子女税,无子女家庭每月须上缴6%的薪水。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15. 俄罗斯欲制定该项政策的目的是解决
A. 人口增长过快问题 B. 就业率低问题
C. 移民迁入过多问题 D. 人口负增长问题
16. 以下国家人口增长模式与俄罗斯最相似的是
A. 中国 B. 美国 C. 德国 D. 印度
【答案】15. D 16. C
【解析】
【分析】
人口的自然增长主要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联系,近几十年来,随着生活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婴儿死亡率逐渐降低,人的寿命不断延长,这样就促使世界人口迅速增长,对人口增长率低的国家需要鼓励生育。
【15题详解】
由题中材料可知,根据该项政策的内容“无子女家庭每月须上缴6%的薪水”可以看出其目的是惩罚不生育,因而主要解决的是人口负增长问题,D正确。
【16题详解】
俄罗斯人口增长模式属于“三低”型,且出现负增长,最相似的是德国,中国、美国、印度人口正增长,C正确。
【点睛】本题以俄罗斯局部地区人口分布图为背景,属于知识性试题,考查了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人口政策及影响,解题时应注意结合实际情况。
17.北京市某学生的爷爷在年轻时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边疆,携带全家人到了新疆定居;爸爸在北京寻到好工作后,携带全家落户北京;叔叔求学移民美国,并且在美国结婚定居。 关于该同学的爸爸迁移的说法,错误的是
A. 迁移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因素
B. 迁移方向是从落后地区向较发达地区迁移
C. 自发的国内人口迁移
D. 国家有组织、有计划进行的迁移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爸爸在北京寻找到好的工作后携全家落户北京,主要原因是经济因素,从落后地区向较发达地区迁移,属于自发的国内人口迁移,ABC均正确;与国家有组织、有计划进行的迁移无关,D错误。故选D。
18.影响我国西部环境人口容量的“短板”是
A. 土地资源 B. 淡水资源 C. 热量资源 D. 能源资源
【答案】B
【解析】
【详解】影响一个区域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资源状况,而根据短板效应,其容量大小是由最短缺的资源决定的,西部地区水资源短缺,是限制环境人口容量的短板,故选B。
19.城市等级与数目、服务范围的关系是:
A. 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多,服务范围越大
B. 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大
C. 城市等级越低,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小
D. 城市等级越低,数目越多,服务范围越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大;反之,城市等级越低,数目越多,服务范围越小。故选B项。
读某城镇略图,完成下列各题。
20. 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城市功能区分别是( )
A. 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 B. 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
C. 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D. 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
21. 从环境效益的角度考虑,在甲处布局皮革厂主要是因为其( )
A. 距离城市较远 B. 靠近铁路 C. 地处盛行风下风向 D. 位于河流下游
22. 该城镇对乙处进行规划,最合理的是( )
A. 风景名胜区 B. 高新技术开发区 C. 电子商务区 D. 普通住宅区
23. 若丙处为新开楼盘,下列房地产开发商的广告词中,能反映其优美自然环境的是( )
A. 视野开阔,俯瞰全城 B. 交通便利,四通八达
C. 绝版水岸名邸,上风上水 D. 毗邻大学,学术氛围浓厚
【答案】20. A 21. D 22. B 23. C
【解析】
【20题详解】
图示①位于市中周围,且主要位于河流上游,盛行风的上风向,所以应为住宅区;图示②位于市中心,交通便利,人口流动量大,应为商业区;图示③位于市中心周围,且位于河流下游,盛行风的下风地带,应为工业区。故选A。
【21题详解】
皮革厂排放污水多,而甲处位于河流下游,对城区的水污染小,故选D。
【22题详解】
乙处位于河流上游,盛行风上风向,备考坡地,自然环境优美,西部又要高等院校,科级力量雄厚,布局高新技术开发区较为合适,B正确。
【23题详解】
视野开阔,俯瞰全城并不是描述的自然环境;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和毗邻大学,学术氛围浓厚是描述的社会经济条件;绝版水岸名邸,上风上水才是描述的优越自然条件,C正确。
24.发达国家城市化的主要特点是
①起步晚,发展快
②起步早,水平高
③城市发展不合理
④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大,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目前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对应②和④;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发展速度快,城市发展不合理,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25.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 )
A. 城市人口数量的多少 B. 城市数目的多少
C. 城市用地规模大小 D.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答案】D
【解析】
【详解】城市化的三大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其中城市人口比重是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标志。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6.常见的河流堆积地形有( )
A. 河流阶地、大峡谷 B. 喀斯特地貌、陡崖
C. 角峰、U型冰川谷 D. 河口三角洲、冲积扇
【答案】D
【解析】
【分析】
河口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口处,冲积扇位于山麓地带河流出山口处,流水堆积作用形成。河流阶地、大峡谷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
【详解】常见的河流堆积地形有河口三角洲、冲积扇,河口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口处,冲积扇位于山麓地带河流出山口处,D对。河流阶地、大峡谷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 ,A
错。喀斯特地貌是流水溶蚀、侵蚀作用形成,陡崖可能是内力作用形成,B错。角峰、U型冰川谷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C错。
27.冲积扇常常形成于( )
A. 滨海地带 B. 河源地带 C. 河流中下游 D. 山麓地带
【答案】D
【解析】
【分析】
冲积扇常常形成于山麓地带的河流出山口处,滨海地带形成的是河口三角洲。河源地带水量小,侵蚀弱,没有冲积扇形。
【详解】冲积扇常常形成于山麓地带的河流出山口处,D对。滨海地带形成的是河口三角洲,A错。河源地带没有冲积扇形成,B错。河流中下游形成的是冲积平原,C错。
28.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差异较明显的地区是( )
A. 低纬地区 B. 中纬地区 C. 高纬地区 D. 赤道地区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差异较明显的地区是中纬度地区,由沿海向内陆,降水量的差异变化明显,B对。低纬地区、高纬地区、赤道地区陆地面积小,受海洋影响大,地域差异不明显,A、C、D错。
【点睛】中纬度地区,陆地面积广,由沿海向内陆,降水量的差异变化明显,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差异较明显。
29.形成由赤道向两极分异规律的基础条件是
A. 水分 B. 热量 C. 水热组合 D. 海陆分布
【答案】B
【解析】
【详解】形成由赤道向两极分异规律的基础条件是热量,B对。水分是由沿海向内陆分异规律的基础,A错。水热组合是山地垂直分异规律的基础,C错。海陆分布不是基础因素,D错。
30.下列地区中城市最为密集的是
A. 雨林地区的平原 B. 中纬度地区的高原
C. 干旱地区的绿洲 D. 河口三角洲
【答案】D
【解析】
【详解】雨林地区平原炎热潮湿,蚊虫较多,不适宜人类居住,人口少,城市数量和规模较小,故A错误;中纬度地区高原,生态环境脆弱,环境人口容量较小,人口较少,城市数量少,故B错误;干旱地区的绿洲,水资源比较缺乏,城市规模小,数量少,且分散,故C错误;河口三角洲土壤肥沃,农业产量高,为城市提供物质供给,地形平坦开阔,便于城市建设,城市密集,D正确,故该题选D。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
31.读“某地的地质剖面图”,回答下列各题。
(1)判断甲、乙两地地质构造:甲为_________,乙为__________。
(2)在地貌上,甲构造顶部部分缺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乙构造上覆盖有岩层,该岩层是由__________作用形成的。
(3)若在该地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甲、乙两地中,选择__________地比较好,原因是_________。
(4)在甲、乙两地中,若想打一眼水井,应该选择在____地,若想钻探石油应该选择在_____地。
【答案】 (1). 背斜 (2). 向斜 (3). 顶部受张力 (4). 岩石疏松易被侵蚀 (5). 甲 (6). 天然拱形构造,不易坍塌;便于排水 (7). 乙 (8). 甲
【解析】
【详解】(1)由图可知,甲的岩层向上拱起,故甲为背斜,乙的岩层向下弯曲,则乙的地质构造为向斜。
(2)在地貌上,甲是背斜,其顶部受张力影响,岩石破碎导致岩石疏松容易被外力侵蚀,从而导致背斜的顶部部分缺失,在地貌上形成谷地地形。乙构造为向斜,其上覆盖有岩层,图中显示该岩层不连续且有参差的侵蚀面,说明该岩层岩石疏松易被侵蚀。
(3)隧道应选择在稳定、安全、基本无渗漏的地段修建,一般选建在背斜构造上。结合图示可知,若在该地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则应选择甲地较好,原因是甲为背斜,为天然拱形构造,不易坍塌;便于排水;乙为向斜,容易发生渗漏。
(4
)在甲、乙两地中,若想打水井,应该选择在乙地,因为乙地属于向斜,便于储存地下水,若想钻探石油应该选择在甲地,因为甲地为天然拱形,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地。
【点睛】地质构造是指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的变形和变位。是内力作用下形成。
1、地质构造类型:褶皱(包括背斜和向斜)、断层(包括地垒和地堑)等。
2、可用如下歌谣来区分背斜向斜:背上拱,成山岭,中间老,两翼新;向下弯,成谷盆;两翼老,中间新。背斜顶,受张力,易侵蚀,成谷地;向斜槽,物致密,抗侵蚀,成山岭。
3、地质构造与工程建设的关系:
背斜岩层封闭,是良好的储油构造,易于储油、储气;背斜呈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是隧道的良好选址地;背斜顶部受张裂作用,裂隙发育,岩石破碎,顶部可建采石场。
向斜岩层向下凹,易集水,是地下水的储藏区。
断层岩层不稳定,容易诱发断层活动,破坏工程;水库水易渗漏,故断层是铁路、公路、桥梁、隧道、水库等的回避处。地下水沿着断层线出露;岩石破碎,这里易被侵蚀为洼地,有利于地表水汇集,所以,断层是泉水、湖泊的分布地且多河谷发育。
32.《红楼梦》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妙玉把梅花瓣上的白雪收集在一个个坛子里,在地下埋3年,再拿出来泡茶喝。而在今天的某些城市,这样的雅趣已不可能有了。煤烟和汽车尾气造成的混合型污染,使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面积扩大。如果再像妙玉一样收集“纯洁”的水,不知含有多少致癌物质,哪里能喝?有关城市政府已采取措施,控制污染,保护环境。比如:制定行政法规;严格执法,指示法院对造成重大污染的企业的法人代表绳之以法;加大科普宣传力度,增强市民环境意识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城市环境污染主要有________污染、________污染、________污染、________污染。
(2)说明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答案】(1)大气 水体 噪声 固体废弃物 (2)分散城市职能,建设新城市和卫星城;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对城市的管理;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解析】
(1)城市环境问题分为城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据材料可知,城市环境污染主要有大气污染、水体污染,以及包括工业废弃物、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等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等。
(2)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解决城市交通拥挤和阻塞的有效措施,也是改善城市环境的有效途径,如全面开展大气、河流、噪声等方面的防治工作;加强绿化;发展城市交通以及建新城和卫星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