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7.50 KB
- 2023-12-21 发布
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 选择题(44*1.5=66)
1.《左传》记载,西周初,周王责令鲁国国君赴镐京贡献鲁国特产;春秋初年,周桓王、周顷王曾先后派人去鲁国求丧葬费、“告饥”、“求车”。这一转变突出体现了
A.周王室衰微 B.周王室受到各年诸侯的摆布
C.鲁国国君服从周王的调遣 D.鲁国是当时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
2.商纣王有两个同母的哥哥,长兄叫微子启。纣王的父母都想让微子启为太子,但有大臣据理力争,说:生微子启时商纣王的母亲为妾,生纣王时其母为妻,有妻的儿子在,就不能立妾的儿子为太子,虽然母亲是同一个。这位大臣之所以力争的主要目的是 ( )
A.保证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
B.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中央集权制度
C.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
D.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维护等级制度
3.结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下列对丞相的职权表达错误的有
A.西周的三公类似于后世的丞相,却无总理全国政务的权力
B.秦朝的丞相有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的权力
C.汉朝的丞相由皇帝左右的亲信近臣构成,且权力集中
D.唐朝的丞相权力比较分散,办事效率高
4.我国历代王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先后推行了各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按照时序排列,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①行省制 ②州郡县制 ③郡县制 ④道州县制
A.①②③④ B.③②④① C. ③④②① D. ②④①③
5.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仨月遍地红”,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
A.山东富有革命传统 B.顽固派暗中支持义和团
C.山东所受宗教侵略严重 D.山东遭受帝国主义侵略空前严重
6.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致电国民党,提出了“召集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代表会议,集中全国人才,共同救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等主张。这表明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B.中国共产党内出现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倾向
C.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
D.中国共产党将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交给了国民党
7.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变,是因为这次革命
A.实现了“平均地权”的主张 B.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民国
C.给予了人民充分的民主和自由 D.结束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8. 下边图片与下列哪些方面有关
①国共关系 ②红军创建 ③中共诞生 ④抗日战争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①②
9.胡锦涛在《五四运动八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五四运动树立了一座推动中国历史进步的丰碑。”其“推动”主要体现在
①明确了反帝反封建的纲领 ②推动了新的救国救民思想传播
③显示了新阶级力量的作用 ④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统治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③④
10.中华民国成立后,列宁高度评价了孙中山及其革命的卓越贡献,并认为孙中山领导的这场革命“正在破坏欧洲资产阶级的统治”。列宁的这一看法肯定了
A.革命派从此登上中国政治舞台 B.孙中山防止社会的贫富分化
C.孙中山为救国救民而不懈努力 D.辛亥革命打击了列强在华势力
11.毛泽东在1949年致信宋庆龄:“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将在华北召开,中国人民革命历尽艰辛,中山先生遗志迄今始告实现。”以下关于当时孙中山遗志即将实现情况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推翻帝国主义势力,取得民族独立
B.建立新民主主义政权,保障民主权利
C.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民生幸福
D.扫除现代化发展障碍,迈向民族振兴
12、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是毛泽东在1935年2月写下的《忆秦娥·娄山关》中的一句,其中“从头越”反映了
A.南昌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B.进军井冈山,“农村包围城市”
C.遵义会议,红军获得新生 D.长征胜利,红军开始抗战
13、在长征时期,中国共产党
①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中央领导
②发表了“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八一宣言”
③ 从组织上、军事上、思想上彻底清算了“左”倾错误
④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①③④
14、1932年7月8日,刘长春从上海出发,在长达二十天的航程中,他与船友不可能的聊的历史事件是
A.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 B.联合国的建立
C.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 D.中日甲午战争
15、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下列关于中共‘一大’的叙述,符合实际的是
A.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农民运动
B.认识到建立革命武装的重要性
C.决定进行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北伐战争
D.明确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是党的革命任务
16、《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这描述的是中共哪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
A.第四次反“围剿 ”
B.第五次反“围剿”
C.红军长征
D.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17、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写这首诗的背景是
A.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B.平津战役取得胜利
C.渡江战役取得胜利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8、抗日战争结束后,国共之间爆发了内战。下列各项中,符合下图所示战役的是
A.刘少奇和邓小平指挥了这场战役
B.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跃进至江淮流域
C.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余万人
D.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
19、美国一位历史学家说:“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也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毛泽东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材料中“新的革命策略”指
A.开展武装起义的策略
B.采用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
C.实行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D.遵义会议上取得领导地位
20、在特定的历史阶段,脍炙人口的口号、标语往往有着巨大的政治感染力。下列口号、标语与国共十年对峙(1927一1937年)相关的是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坚持抗战,反对妥协
C.内惩国贼.外争国权
D.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21、“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长期没有举行过会议。这反映当时
A.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B.政治协商制度被抛弃
C.多党合作制度一度停止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断
22、 村民杨明在2000年通过直接选举成为村民委员会主任。他能当选的法律依据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C.《刑事诉讼法》
D.《民事诉讼法》
23、新中国成立初,建立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其中不包括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
24.《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与国家的关系。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与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共同点是
A.都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B.都是中央政权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
C.前者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后者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D.前者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后者有利于实现祖国统一
25.1950年6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说:“光靠我们党是治不好天下的。”建国后能体现中国共产党上述思想的制度是 ( )
A.代表大会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民主集中制度
26.村民选举是我国农村自治的基础环节。近年来,每次村委会换届的参选率都在90%以上,一大批素质好、能力强、作风正的人走上了村委会的领导岗位,选举还培养了农民参与民主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这一事实表明村民选举 A.开辟了直接选拔政府管理人员的有效途径 B.体现了民主的广泛性
C.使农民拥有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D.使农民有能力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27. 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对以上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认识不正确的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一项根本的政治制度人民
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多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政策
D.基层民主选举是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一项重要制度
28.为了打破西方国家的封锁,新中国在外交上进行了不懈努力,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②参加万隆会议
③中日邦交正常化 ④重返联合国
A.①②④③ B.②①④③ C.②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9.1971年,周恩来在接见来访的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时说:“你们这次来,打开了两国人民友谊的大门。”这反映出当时中美关系解冻的特点是
A.以民促官 B.国际推动 C.官方交流 D.以官带民
30.1950年中苏两国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001年中俄等六国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这两次外交活动表明中国始终
A.坚定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B.坚定奉行友好结盟政策
C.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D.坚定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势力
31.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其主要促成因数不包括
A.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B. 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
C.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D. 中国政府长期的外交努力
32、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中,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实现了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的是
A.“一边倒”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另起炉灶” D.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33、被称为“人类历史上有色人种的首届洲际大会”是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亚非会议 C.第26届联合国大会 D.上海会议
34、雅典由贵族制走向共和制,而罗马却由共和制走向帝制。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 )
A.两国统治阶级的意愿 B.两国的地域大小
C.两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D.两国民族传统的差异
35、“部落和村社的划分不取决于血缘关系,而是由地域决定,因此不论在宗教或政治领域,基于出身的特权被毁灭了,以地域和财产为基础的政治社会代替了氏族社会。”与这一改革成就密切相关的人物是
A.梭伦 B.克里斯提尼 C.伯里克利 D.苏格拉底
36、伯里克利时代,雅典通过的一项法律规定:“对一切不相信现存宗教者和一切神明持不同见解者,立即治罪。”根据这项规定,有些人遭到陪审法庭的审判。这表明( )
A.雅典公民权利神圣不可侵犯 B.雅典公民只尊奉神明的意志
C.雅典民主制不能保障言论自由 D.伯里克利排斥“持不同见解者”
37、“苏格拉底案,公元前399年,经过抽签的方式,雅典从自愿报名的候选者中随机选出501人,组成陪审团,负责审判苏格拉底。在规定的时间内,苏格拉底为自己作了辩护。陪审团经过两轮投票,以多数票判其死刑。”根据上述材料,下列观点错误的是( )
A.苏格拉底案,在程序上符合雅典的制度和法律,是合理合法的
B.苏格拉底案是典型的冤案,反映了雅典民主被少数贵族操纵的现象
C.雅典的直接民主制是进步的,但是也会出现“多数人的暴政”的结果
D.苏格拉底案,体现了雅典民主的人民主权轮番而治的特点
38.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认为,世上有两种形式的平等,即数量平等和比值平等。数量平等是绝对平均主义,比值平等则根据个人的实际价值,按比例分配与之相称的事物。根据上述观点,通常所说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应该是( )
A.更接近于数量平等 B.更接近于比值平等
C.数量平等高于比值平等 D.既非数量平等又非比值平等
39、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说:“真正的法律,是广泛流传于所有人之中的、永恒不变的、与自然和谐一致的、健全的理性。为了避免法令违背这个法则,宗教决不能禁止或部分废止它,我们也无权通过元老院或人民使我们自己不受约束。”这说明西塞罗( )
①认为法律是理性的体现 ②以法律维护社会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③强调法律的广泛性和不可更改性 ④尊崇法律至上的原则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0、有学者指出:“从18世纪70--80年代起,一直到19世纪30年代……英国出现了这样一幅奇特的景象:保守主义的政治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同行。”这种怪相被打破得益于( )
A.责任内阁制的正式形成 B.两党制的充分发展
C.1832年议会改革的实施 D.英国宪章运动的推动
41、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谈到“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源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仍可不变,于是每一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下列各项制度的发展演变能够体现上述观点的有 ( )
①中国的丞相制度 ②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③新中国政治协商制度 ④雅典的公民大会制度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42、2013年10月16日,美国债务危机风波再次上演:在部分政府部门长达16天的关门危机后,美国国会在最后一刻达成协议,通过了提高债务上限的议案,并经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形成立法。这一债务危机的演变过程是因为美国( )
A.总统对参议院和众议院负责 B.立法权高于行政权
C.联邦主权遭到削弱 D.实行分权制衡原则
43、2014年9月18日,苏格兰就是否脱离英国而独立举行公投,联合王国面临分裂危机,此前有些英国国会议员建议,女王应该介入。白金汉宫却罕见地发表公开声明说,女王在公投上将保持中立。英国女王之所以在苏格兰公投问题上“保持中立”是因为( )
A.英王只是国家统一的象征,对政治没有任何影响
B.独立公投是苏格兰内部事务,与英王无关
C.即便独立,女王还是苏格兰国家元首
D.根据英国法律,女王对政治议题须保持中立立场
44、近代西方国家机器的运行机制在不断演变。英国1882年制定的关于议会议事程序的“普遍法规”规定:议会开会的大部分时间应有政府成员参加。1887-1889年,英国政府参加议会会议的次数占全部议会次数的84.5%。美国在1885—1889年间,总统否决议案达324项。这些现象最能说明( )
A.政府权力开始凌驾于议会之上 B.议会始终是国家的决策中心
C.议会对国家行政部门有监控权 D.议会是国家最高的立法机构
二. 材料题
45(22分)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许多重大问题上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材料一:西藏社会民主政治巨变
时 间
重 大 事 件
1959年前
《十三法典》、《十六法典》等旧西藏的法律。(用野蛮、残酷的刑罚维护其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人们生而不平等)
1959年
开始实行民主改革,旧西藏的所有“法典”被宣告彻底废除。
1961年4月
西藏各地乡一级基层普选开始。
1963年3月
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39了《西藏自治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条例》。
1965年9月
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宣告了西藏自治区的正式成立。西藏人民从此享有了自主管理本地区事务的权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西藏自治区人大及常委会,加快了经济立法的步伐,相继制定了一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引导和规范市场行为的法规。
材料二:对于日本真正战败的原因,当事者历史学家意见不一。负责进行(一般性空中)战略轰炸的人断言,即使没有原子弹,日本在1945年年底也就完全被摧毁了。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的优势就足以获胜。苏联的观点出人意料地得到负责中国境内的空中作战的陈纳德将军的支持。他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是这样。……看来是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来到,但是有两个不变的和压倒一切的因素早已注定了日本的命运:首先是日本经济上的弱点——它的经济潜力只有美国的15%,……但是美国──这是第二个决定的因素——出色地动员和发挥了自己的力量。 ——H·米歇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有哪些意义? 结合所学知识,以西藏自治区的建立为例,说明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起到了哪些积极作用?(10分)
(2)概括材料二中关于日本战败原因的几种观点。如果站在“中国人民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的立场,请结合所学知识论证这一观点。(12分)
46、(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的共和政体吸收了雅典民主的理念,保障“人民”对政府的参与、信任和制约,意在追求“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它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同时,美国的建国者还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以防止政府某一分支侵夺或垄断权力,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总而言之,美国的共和政体在一定意义上是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
——李剑鸣《“共和”与“民主”的趋同——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
材料二 制宪会议取得制宪任务,不是基于人民的创意或同意……而是由于会议中代表自己的决定。参加会议的各州代表的产生,不是出于人民直接或间接的选举,制定出来的新宪法也未交人民表决。
——《高中历史教学用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共和政体“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表现。(6分)
(2)分析材料二,有人据此认为“美国1787年宪法没有反映广大人民的意见”,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简要说明理由。(6分)
景县梁集中学第七次调研考试高二历史试卷答案
一
1--5ACABD 6--10 CBABD 11--15 CCCBD 16--20 CCBBA
21--25 AADBB 26--30 BBAAA 31--35 ACBCB 36--40 CBBCC
41--44 ADDA
二
45(1)西藏的民主改革,彻底废除了旧西藏的一切法典;按照国家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西藏各族人民和全国各族人民一样,享有人身自由的权利,享有作为共和国公民所应享有的一切权利;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6分) 满足了少数民族人民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的平等,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繁荣。(4分)
(2)观点:战略轰炸的打击,优势的海军;综合因素——日本经济潜力小,美国的决定作用;苏联军队参战。(3分) “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国人民率先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并最先开创了世界反法西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战场;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后,中国坚持持久战方针,始终牵制了日本陆军主力,使太平洋战争推迟了大约一年半的时间,从而为美国提供了宝贵的战备时间;中国与美苏英等主要大国一起召开德黑兰会议,倡导建立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派远征军参加滇缅作战使盟国能集中全力,互相配合,按统一的战略部署打击法西斯轴心国;中国抗日战争消灭了日本陆军的主力,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人员和财产代价,是世界反法西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9分)
46(1)表现:实行代议制的民主形式;赋予总统极大的行政权;构建“分权制衡”机制。(6分)
(2)答案1:同意。立法程序脱离民意,导致出现忽视甚至损害人民权利的结果。如:没有提及人民的基本权利;承认黑人奴隶制等。
答案2:不同意。有利于维护人民的利益。如确立联邦原则,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促进经济发展;确立民主原则、分权制衡原则和共和政体,防止了独裁和暴政。(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