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2.00 KB
- 2023-12-11 发布
昌九一体化是我江西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南昌是江西省的行政中心城市,九江是江西省的门户城市,两城地缘相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双核”。读下图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昌九区域经济发展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A.南昌市应发挥资金、技术优势,进行产业升级
B.九江市应发挥交通区位优势,融入长江经济带
C.昌九发展轴应发挥地缘优势,承接产业转移
D.生态“蓝肺”应发挥空气质量优势,发展光伏产业
2.下列关于昌九一体化积极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有利于区域产业合理布局,促进工业化 ②有利于构建长江下游城市群,推进城市化
③有利于发挥聚集效应,提升区域竞争力 ④有利于全省均衡发展,增强区域辐射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参考答案】1.D 2.A
2.昌九一体化有利于区域产业合理布局,促进工业化,①对;与构建长江下游城市群,推进城市化关系不大,②错;有利于发挥聚集效应,提升区域竞争力,③对;是区域内合作发展,不是全省均衡发展,④错。故选A。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一、工业化与城市化
1.影响: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 ① 。
2.相互关系:区域 ② 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二、对外开放的前沿
1.工业变化
(1)20世纪80年代前:工业基础比较薄弱,主要分布在广州市。
(2)现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主要的 ③ 之一,且成为仅次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密集区。
2.国际国内背景及地理条件
国际背景
发达国家和
地区的 ④
契机
一方面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另一方面,在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要在世界其他地区寻找新出路
国内背景
国家的 ⑤ 政策
先机
我国将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并给予许多优惠政策
地理条件
良好的区位
内因
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 ⑥ ,靠近东南亚
全国最大的
⑦ 之一
与港澳同胞、海外华侨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和亲密的血缘关系
三、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1.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进程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时间
1979—1990年
1990年以后
优势
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政策优势、侨乡
工业实力大大增强
劣势
原有工业基础薄弱, ⑧ 贫乏
政策优势已不明显, ⑨
成本低的优势逐渐丧失
背景
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为
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寻找新的出路
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
主导产业
⑩ 产业
⑪ 产业
在全国
的地位
一些生产生活消费品的工厂迅速成长
为国内同类产品的主要生产厂家
广东省的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稳居各省级行政区之首
2.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四、问题与对策
1.问题出现的原因
受地区 ⑬ 和市场腹地等条件的限制,珠江三角洲地区对外资的吸引力正在下降,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后劲日益不足;加之缺乏合理的 ⑭ ,该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2.出现的问题
(1) ⑮ 面临困境
A.与长江三角洲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基础、 ⑯ 和人才队伍都处于劣势。
B.外商投资区位的选择由原来追求降低成本转变为扩大 ⑰ ,而珠江三角洲受南岭的阻隔,国内腹地范围较小。
(2) ⑱ 相对落后
(3)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A.大气污染日益加剧,特别是 ⑲ 的危害;
B.水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
C.噪声扰民,城市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D.耕地锐减,土壤肥力下降;
E.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3.对策
(1) ⑳ 调整:以广州市为基地,发展石化、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
(2)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加强各城市的分工与合作,构建以 21 、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3)加强 22 :制定发展规划;加强交通、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和 23 的治理;加强对外来人口的管理。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近五年相关产业占地区生产比重及平均增长率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据图可推知,该城市
A.轻工业所占比重上升 B.农副产品加工及食品制造业发展空间较小
C.批发和零售业可优先培育为主导产业 D.主导产业发展优势明显
2.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该城市可采取的措施是
①改善环境质量,引进新兴产业 ②大力发展传统产业,吸收剩余劳动力
③利用资源优势,延长产业链 ④培育新兴产业,取代传统产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依据城市化的推动因素,该地区城市化模式最接近
A.珠三角模式 B.东北模式 C.温州模式 D.苏南模式
4.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的、可持续的协同发展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面是京津冀地区略图。
材料二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对京津冀三地未来发展方向有明确定位。北京城市功能定位是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天津城市的功能定位是构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宜居生态城市。河北省作为原材料重化工基地、现代化农业基地和重要的旅游休闲度假区域,是京津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研发转化及加工配套基地。
(1)京津冀都市圈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三极,请分别从资源、位置、科技等方面谈谈该区域发展的区位优势。
(2)城市群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群内城市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京津冀三地如何进行产业分工才能实现优势互补?
(3)分析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意义。
(4)试分析解决京津冀三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促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应该采取的措施。
【答案】1.A 2.C 3.B
2.该地区以石油资源开采和加工为主,环境污染严重,应改善环境质量,引进新兴产业,而不是大力发展传统产业;该地区资源丰富,可利用资源优势,延长产业链;培育新兴产业,但新兴产业不一定要取代传统产业。C正确。
3.从图中看该地区石油化工和石化产品制造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最大,超过60%,最接近东北模式,B正确;珠三角、温州、苏南地区矿产资源都不丰富。
4.【答案】(1)地理位置优越;矿产资源丰富;科研机构众多;经济基础雄厚,经济腹地范围广。
(2)根据不同城市的特点和优势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分工体系。北京充分发挥其人才优势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天津利用其现代化制造业的基础和天然的港口优势积极发展第二产业;河北应充分利用其资源丰富和劳动力众多的优势,积极承接京津两地产业的转移,并积极发展第一产业,为京津两地提供农副产品。
(3)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区域内发展水平差异;缓解区域环境污染问题,改善生态环境;减轻京津冀等大城市的城市化问题,促进中小城市发展;增加就业;促进社会发展。
(4)适当控制京津人口,加快河北城市化进程,使河北成为京津人口的疏散地;明确三地功能定位和产业分工,调整三地产业结构,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工与互补;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促进城市分工协作,提高城市群一体化水平;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促进三地互联互通,加快一体化进程;加强三地大气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