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00 KB
- 2023-12-05 发布
2018-2019学年河北省衡水中学四川分校·遂中外国语实验校高一上学期第一学段考试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卷I(选择题)
一、选择题(共30 小题 ,每小题 2 分 ,共 60 分 )
1.夏朝立国,开启了“家天下”局面。在政治制度上体现为( )
A. 国家大事由占卜决定 B. 分封制
C. 实行禅让制 D.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2.殷墟甲骨卜辞大多是占卜的记录。从10多万片甲骨卜辞中可以看出,一切民事都被涂上了“神事”的色彩。商王一年之中,无日不祭;大事小事,无事不卜。这反映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 宗法制度雏形已现端倪 B. 政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
C. 政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D. 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
3.《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一材料反映出西周时期实行(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世袭制
4.下列关于秦朝中央官制说法正确的( )
A.中央有三个最高官职,九个主要职能部门
B.丞相处理全国政事,太尉负责军事事务,御史大夫地位高于丞相
C.三公中丞相地位最高,但受御史大夫的牵制
D.御史大夫有兵权,太尉不常设
5.2016年2月8日是农历春节,春节就是农历一月初一。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A. 中央集权 B.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 独断性和随意性 D. 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6.《汉书》载:“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这一记载反映出汉初统治者( )
A.推行郡国并行制 B.强化君主专制
C.加强中央集权 D.解决土地兼并
7.我国目前34个省级级行政区划,其中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我国“省”这一称呼最早源于
A. 郡县制 B. 分封制 C. 宗法制 D. 行省制
8.有人评价中国古代的某一制度时说:“在此社会中,非无贫富.贵贱之差,但升沉不定,流转相通,对立之势不成。”下列对此说法解读正确的是
A.分封制有利于地方自治 B.等级制破坏了国家统一
C.科举制缓和了阶级对立 D.皇权专制有利于社会稳定
9.据《宋史·职官志》 记载,“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这说明北宋初期( )
A.分散中枢机构权力以加强皇权 B. 把地方财政大权全部收归于中央
C.财权归皇帝直接掌握以防止割据 D.强化财政管理进一步扩大税源
10.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言中说:“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一切制度传统,只要已经沿袭到一百两百年的,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作者主要强调传统制度( )
A.建设的延续性 B.创新的曲折性
C.存在的合理性 D.产生的必要性
11.《史记》《汉书》凡提及汉朝制度,不管是从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学术,必首标汉承秦制,如“汉因循秦制而未改”,“汉承秦制”,“汉初因秦法”,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这说明秦汉时期
A.社会演进趋势相同 B.政府注重强化思想控制
C.官方意识形态一致 D.统一多民族国家日益发展
12.据记载,宋代御史之责是“纠察官邪,肃正纲纪,大事则廷辨,小事则奏弹”,从宰相到一般小吏,都在御史监察弹劾之列。在地方上,设通判负责对地方官的监察。同时,皇帝还常派遣路一级的官员到各地监察,这就是外任御史。对以上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御史的权力和地位超过了宰相 B.重视地方监察,加强中央集权
C.重视制度建设,形成监察体系 D.御史有权廷辩,有效制约君权
13.清朝官员俸禄极低,一品官年俸才180两,官吏贪腐严重。雍正时实行“耗羡归公”,即征收赋税时“每两加耗羡五分”,从中提取“养廉银”,其数目远超官员正俸,督抚大吏每年可得一二万两。这说明清朝
A.借惩治贪腐增加官吏俸禄 B.各级官吏的腐败已到了无可救药地步
C.注重制度建设以澄清吏治 D.增加俸禄是杜绝官吏贪腐的最佳途径
14.从秦朝开始就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从秦至明清,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并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因此出现监察官员乃至监察机构贪赃枉法的情形,这种现象无法消失的根本原因是
A.监察体制的效能有限 B.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只是帝王的耳目
C.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的 D.监察官员不作为
15.“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逐渐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官僚互相推卸责任,大多不干实事,行政效率低下。军队数量一百多万,仅禁军就比宋初增加三倍多。官僚和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以下对材料主旨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北宋采取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 B.北宋冗官、冗兵、冗费形成的原因
C.北宋军队数量庞大,战斗力强 D.北宋官僚机构膨胀,行政效率低
16.下列关于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三者相同点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A.是重要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B.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C.维护了国家的长期统一 D.对后世影响深远,为历朝所沿用
17.“雍正七年,青海军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清人著的《军机处题名记》),材料说明设置军机房的目的
A.为了加强对地方行政管理 B.军机大臣只能跪受笔录,传达旨意
C.为了加强西北的边防 D.加强皇权,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
18.清代康熙皇帝有35个后妃和24个儿子,嫡长子胤礽被立为太子,后被废。最终康照帝根据自己的标准秘密选择皇子做继承人,秘密建储制由此开始。该现象在实质上
A.反映了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 B.体现了一夫多妻制的弊端
C.否认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 D.说明了宗法继承制度并非一成不变
19.宋仁宗年间,“刘保衡鬻卖房产案”曾给嘉佑政坛带来了不小的震动。三司使张方平因贱买了商人刘保衡的房产,遭御史中丞包拯弹劾而罢免外放。继任三司使宋祁因与宰相宋庠为兄弟,又遭包拯弹劾而离职改任。这表明宋代
A.回避制度能够有效杜绝官员的腐败 B.官场争斗十分激烈
C.注重通过监察制度来防范官员贪腐 D.文臣注重道德操守
20.秦朝的郡县制管理链不长,即便是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上级对下级也可以进行有效管理,不会出现顾此失彼之弊,郡县政府成为中央政府的执行机构,郡县政府就具有中央性,是中央机构的延长之手,中央指挥郡县如“身之使臂”,“治天下如运诸掌然”。这表明
A.各郡县机构仿中央而设置 B.各郡县由下到上层层负责
C.郡县制可有效治理国家 D.郡县制消除了割据隐患
21.史载:“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期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下列选项中与材料所表达的观点一致的是
A.“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建庙宇,统理海内”
B.“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皆不鉴秦设相之患”
C.“(大事)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
D.“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22.赵翼《簷曝杂记》载“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处,儤直(官吏值勤)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后名军机处。……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出于是矣。”这说明清朝
A.内阁权力被大大削弱 B.军机处取代了内阁
C.军机处成为决策机构 D.中央机构分权制衡
23.史学界曾经有这样一种说法:“东周以上无信史”。也就是说东周以前没有可靠的历史记载,这个观点的主要错误在于研究历史
A.局限于权威观点 B.只重视古代神话传说
C.局限于考古研究 D.局限于文字记载
24.康熙晚年曾有“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的感悟,从中可以折射出( )
A.中西方文化分歧巨大 B.中西方差距开始拉大
C.恐惧并戒备西方国家 D.中国的国力急速衰退
25.“品”是我国古代官吏的级别,分一到九品。在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到了明代提升为正二品。直接原因是因为明代
A.官员晋升相对容易 B.中枢机构设置调整
C.科举选拔趋向严格 D.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26. “经济上的暴力强制”是近代历史上外国对华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连外国人也承认在华洋商“个个都是大恶棍”,美国公使承认:“我们的国旗曾经用来庇护在中国的所有“流氓”。外国政府“庇护”在华外国人所依据的是( )
A.永久居住权 B.海关管理权 C.领事裁判权 D.片面最惠国待遇
27.1938年,蒋廷黻先生在其所著《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材料中人们认识的变化主要表明( )
A.五口通商危害减弱 B.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影响加大
C.民族危机日益深重 D.人们的国家主权意识逐渐增强
28.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29.林增平《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写道: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1894年约有1亿多美元,到1914年时已增至9.6亿多美元……这些投资有很大部分不是来自于国外的资本流入,而是由对中国的暴力掠夺转化而成的。依据材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全部来源于国内的剩余资本
B.甲午战争以后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增长迅速
C.资本输出为中国民族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
D.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结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
30.“
在二十世纪中国,西方因其帝国主义侵略行径而受到仇视,又因其掌握聚集财富和增强国力的秘密而受到推崇,这样一来,同时攻击西方侵略行径及其近代化秘密的义和团,有时大受称赞,有时则遭到痛斥.”对义和团的不同评价说明
A.义和团的行为自相矛盾 B. 历史评价没有客观标准
B.史学研究难以获取真相 D. 观察角度影响研究结论
卷II(材料解析题)
二、材料解析题(共 2 小题 , ,共 40 分 )
31.材料一: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
——摘自《左传》、《史记》等
材料二: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时期
秦汉
隋唐
宋
元
明
清
高层政区
州(东汉)
道
路
________
布政使司(省)
省
统县政区
郡
州
州
路、府、州
府、州
府、直隶州
县级政区
县
县
县
县
县
州、县
——据人民版《历史必修》、《历史必修图册》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周、秦地方政治制度。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秦地方政治制度的历史作用。(10分)
(2)请完成材料二表格中括号部分的填空。结合所学,简述元朝“高层政区”设置的历史意义。(4分)
(3)综上,指出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4分)
32.选官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郡国举孝廉,率取年少能报恩者,耆宿大贤,多见废弃”。
-范晔《后汉书﹒樊条传》
材料二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者也。
-《晋书•刘毅传》、《晋书•王沉传》
材料三 中国历代开科取士录取文、武状元人数一览表;
朝代
年代
开科次数
登科人数
有名可查一甲人数
武状元人数
备注
进士
诸科
特奏
小计
状元
榜眼
探花
唐朝
618−907年
263
6656
6656
158
29
19
41
宋朝
960−1279年
118
42459
16336
38477
97272
118
95
83
78
材料四 1905年慈禧太后发布上谕停止科举考试。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的是何种选官制度?选官的标准各是什么?(8分)
(2)相对于材料一、二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具有什么特点?并据此分析科举制的意义。(14分)
历史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D
B
A
C
D
C
D
C
A
C
A
C
C
C
B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A
C
A
C
C
B
A
D
C
B
C
D
C
B
D
31.周:分封制;(2分)秦:郡县制.(2分)
历史作用:郡县制的实行,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2分)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2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促进中央集权制形成.(2分)
省或行省.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2分).元朝行省制度是我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2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4分)
32. (1)制度:材料一是察举制(2分),材料二是九品中正制;(2分) 依据:察举制是品行(2分),九品中正制是门第声望.(2分)
(2)特点:选官标准从门第出身转变为通过考试选官;(2分)选官权收归中央;(2分)意义: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2分)(扩大了官吏的来源)有利于扩大了统治基础;(2分)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2分)推动了读书风气的形成;(2分)选官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2分)有利于了公平公正风气(2分)(意义任答5点得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