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5.50 KB
- 2023-12-03 发布
2018-2019 学年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调研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 20 个小题,,每小题 3 分,满分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
好社会人亊,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说明董仲舒( )
A. 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 B. 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
C. 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 D. 提高了儒家学说政治地位
2、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
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 )
A. 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B. 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C. 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D. 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3、谚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情绪。“神父的口袋最深”“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是
16 世纪德国社会中流行的谚语。这些谚语( )
A. 改变人们对上帝的虔诚信仰 B. 引发欧洲首次思想解放运动
C. 反映人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 D. 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1. 4、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主张人追求财富和现世的幸福,启蒙思想家考虑“要寻求一种结合
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由此可以看出启
蒙思想家思考的问题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相比,突出强调了( )
A. 要构建民权政府 B. 要批判神权统治 C. 人性解放 D. 平等自由
2. 5、他们面临着双重使命:既要把人从禁欲主义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又要避免滑向纵欲主义;
既要声张自我牟利的正当性,又要将社会引向公序良俗;既要正视古典美德共同体一去不复
返,又要展示现代社会是一个“全民嘉年华”的年代。“他们”( )
A. 开启了人文主义精神的先河 B. 恢复了被基督教泯灭的人性
C. 打破了民众对罗马教会的迷信 D. 开辟了否定权威的理性新时代
3. 6、马文•佩里在《西方文明史》中提出“此时的宇宙被描述成运动中的物质,受到充满宇宙
的无形的力的控制,无论是地面还是天空,这些力可用数学方式表现出。中世纪那幅封闭的。
仅限于地面并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图景被淘汰了,代之而起的是无限的。受普遍法则制约的
新宇宙,地球现在被看作其中的一颗行星。”材料中的“普遍法则”指的是( )
A. 达尔文的进化论 B.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C.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D. 普朗克的量子论
4. 7、下列言论,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机器制造之事,为今日御侮之资,为自强之本”
②“国人欲摆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③“将来民族革命实行以后……那恶劣政治的根本,不可不去”
④“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速立宪法”
A. ①④③② B. ④③①② C. ②④③① D. ③②④①
5. 8、从“中体西用”到“托古改制”,从“三民生义”到“民主科学”,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
提高、中学地位逐渐下降的原因主要是( )
A.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B. 列强的侵略和西学的涌入
C. 中国社会的变化和不断转型 D. 知识分子的思想渐趋激进
9、1902 年,梁启超发表了《新史学》,提出“善为史者,必研究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其公
理公例之所在”。该观点引起其它新学派呼应,从而改变了传统的“一治一乱”的循环史观
和“好古非今”的退化史观。 这反映出( )
A. 新史学成为近代民主思想的急先锋
B. 进化论的传入促进思维方式的改变
C. 史观的改变推动了维新变法的开展
D. 传统史观不符合反封建专制的需要
10、孙中山在分析太平天国何以失败时认为,“最大的原因,是他们那一班人到了南京之后,
就互争皇帝,闭起城来自相残杀”“那种失败,完全是由于大家想做皇帝”。为避免这种现
象的重演,孙中山提出要实行( )
A. 民族主义 B. 民权主义 C. 民生主义 D. 新三民主义
11、孙中山说:“所以我们在中国革命决定采用民权制度,一则为顺应世界的潮流,二则为
缩短国内战争,因为中国自古以来,有大志向的人,多是想做皇帝,……我们宣传革命主义,
不但是要推翻满清,并且要建设共和,……我们要把这种做皇帝的思想完全铲除,一概肃清。”
材料直接反映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 )
A. 从理论上解决了夺取政权与建设政权的问题
B. 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利益要求
C. 表达了人民要求民族性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
D. 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挽着民族危亡的强烈愿望
12、《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明确使用“节制资本”的概念。明确了“节
制资本”的“要旨”是“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同年,孙中山在广州作“三
民主义”演讲,阐明“节制资本”的具体内容包括“节制私人资本”和“发达国家资本”。
这表明( )
A. 振兴民族经济、增强国力 B. 资本完全国有化、保障民生
C. 节制私有资本、改善民生 D. 反对外来资本主义经济侵略
6. 13、以下论著中,有关经济建设的思考,反映了党在建国初期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
步认识,并在中央八大上被确定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战略方针。这篇论著是()
A. 《井冈山的斗争》 B. 《新民主主义论》
C. 《论人民民主专政》 D. 《论十大关系》
7. 14、毛泽东说:“很清楚的,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
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
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
会主义的社会。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这段话出自( )
A. 《新民主主义论》 B. 《论联合政府》
C. 《论人民民主专政》 D. 《论十大关系》
8. 15、1940 年,毛泽东曾指出:“我们所建立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
反动派的民主专政……对于这种政权性质的明确了解和认真执行,将大有助于全国民主化的
推动。”毛泽东所说的“政权”( )
A. 促成了国共合作抗日的局面 B. 成为边区苏维埃革命的中枢
C. 扩大了民族抗争的群众基础 D. 开创了中共民主建设的先河
9. 16、下列四张纪念邮票都以党的重要会议为主题,其中关键词表述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主要矛盾——国企改革——计划经济一科学发展观
B. 三大改造——经济特区——初级阶段——一国两制
C. 经济建设——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三个代表
D. 探索开端——改革开放——市场经济——邓小平理论
17、字形歧异,确实是战国时期文字发展演化的一个突出问题。一个“马”字,齐有三种写
法,楚、燕、三晋各有两种写法。一个“安”字,齐、燕各有两种写法,三晋竟有四种写法。
这反映出( )
A. 书写材料发生变化 B. 文化的发展具有多样性
C.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D. 政治分裂影响文化整合
18、20 世纪 20 年代开始,列宁在苏维埃俄国提出“新经济政策”,毛泽东在中国提出农民问
题,并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30 年代罗斯福在美国实施“新政”,
90 年代邓小平在中国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有这
些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实事求是”这一人类智慧的意义是世界性的
B.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
C. 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
D.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互相学习借鉴
19、《红楼梦》中贾府四位小姐的名字分别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其谐音为“原应叹息”;
第五回中有茶名为“千红一窟”、有酒名为“万艳同杯”,其谐音为“千红一哭”“万艳同
悲”。这种创作风格反映了该作品属于
A. 爱国主义 B. 浪漫主义 C. 现实主义 D. 现代主义
20、“它创造的艺术世界基于现实,但又不是模拟现实的‘镜像世界’,而是一个想象
的、超现实的、主观化了的世界。因此它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常常会改变生活原有的形态,
在感情和理想的强烈作用下,大胆地、人为地、创造出虚构的意向、人物或环境。”下
列作品表现的风格与材料描述一致的是
A. B. C. D.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40.0 分)。
21、(16 分)如何对待西方文明是近现代中国人,一直以来探讨的重要话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仿效,可以盲从,搬进中国来也可以行得通。如果
不管中国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象学外国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
那便是大错。
——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权主义,第五讲》
材料二 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
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大罪。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
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
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
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材料三: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
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
-----福泽
谕吉《文明论概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对西方文明的态度?结合孙中山的实践活动加以说明。
(2)材料二中,陈独秀又是如何对待西方文明的?这给新文化运动带来了什么影响?
(3)材料三中福泽谕吉在向西方学习的问题上提出了怎样的观点?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
遵循了这一主张吗?说明理由。
22、(14 分)史学研究方法影响人们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评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的优越地位在十八世纪归功于优越的政治制度……在十九世纪初期则几乎完
全归功于机械技术。在 1740 年,“效法英国”一词已经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而到 1830 年,
英国已成为“工业欧洲的老师”……
--C.W.克劳利《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九卷
材料二《世界近代史》和《全球通史:1500 年以后的世界》摘目
第一编 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
第一章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二章 十七、十八世纪欧洲大陆主要
国家
第三章 美国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各国
独立战争
第四章 法国大革命
第五章 法兰西第一帝国 维也纳会
议
第二编 进入工业资本主义时代
第三编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
第一编 1500 年以前诸孤
立地区的世界
第二编 新兴西方的世界,
1500-1763 年
第三编 西方据优势地位时的世界,
1763-1914 年
(一)优势的基础
第十章 科学革命
第十一章 工业革命
第十二章 政治革命
一、政治革命的格局
二、英国革命
--摘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高等教育
出版社 2011 年版)
三、启蒙运动
四、美国革命
五、法国革命
……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1500 年以后的世界》(中国社会科学
院出版社 1999 年版)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英国对于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贡献。
(2)据材料二,指出两本著作对英国革命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有何不同认识。
(3)依据材料二所反映的斯塔夫里阿诺斯研究历史的视角,说明近代西方是如何取得“优势
地位”的。
23、(10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缘夫天下之大,非
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夫治天下犹曳(yè,拖拉)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
之人也。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如图是法国画家大卫于 1787 年创作的油画《苏格拉底之死》,描绘了为坚持自由
和真理而死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许多艺术史家认为,对大卫作品的解读,往往被赋予
现代政治的含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黄宗羲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创新。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解读图 3 作品的现代政治含义。你如何理解该作品的历史价值。
2018-2019 年第一学期第二次调考
答案和解析
【答案】
1. A 2. B 3. C 4. A 5. D 6. B 7. A 8. C 9. B 10. B
11. A 12. C 13. D 14. A 15. C 16. D 17. D 18. A19. C 20.A
21.
(1)
态度:西方物质文明可以仿效,但政治文明不可照搬。
说明:仿效西方物质文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借鉴西方的政治文明,确立三权分立制和责任内阁制,
同时强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并将民权与反帝相结合。
(2)
对待:完全肯定西方文明。
影响: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但使运动带有偏激性,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3)观点:学习西方文明,要先学思想、后学制度、再学技术。
近代中国人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没有遵循这一主张,是先学技术、后学制度、再
学思想。
22. 故答案为:
(1)君主立宪制(代议制民主政治)的确立,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政治上的示范;
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为其他国家提供了经济上的典范。
(2)前者强调英国革命的开创性,把它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后者也承认英国革命的重要性,但只把它作为政治革命的一部分。
(3)斯塔夫里阿诺斯从全球化的视角研究历史,西方“优势地位”是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逐
步确立的。
它既是西方自身发展领先于世界的结果(西方开辟新航路、拓展世界市场,科技革命、
政治革命、工业革命等都领先于世界),
也是西方对其他民族和地区侵略和掠夺的结果(西方殖民扩张不断扩大,亚非拉很多地
区沦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23.
(1)继承:以民为本(民本思想,民贵君轻);保留君主制。创新:反对君主专制(君臣分
治);君臣平等。
(2)政治含义:作者力图宣扬一种自由高于一切的精神,这与法国当时政治腐败、启蒙思想
传播、第三等级要求自身权利的政治需要是相一致的。历史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
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态度,但毕竟是艺术作品,还需要其他史料相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