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5.33 KB
- 2023-10-15 发布
2017 年江西省南昌市高考一模生物
一、选择题(共 6 小题,每小题 6 分,满分 36 分)
1.在大蒜根尖分生区细胞的一个细胞周期中,在同一时期发生的变化是( )
A.中心体的移动和纺锤体的形成
B.DNA 双链解旋和蛋白质的合成
C.DNA 数目加倍和染色体数目加倍
D.核膜、核仁的消失和赤道板的形成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A、大蒜是高等植物,其细胞中不含中心体,A 错误;
B、DNA 双链解旋和蛋白质的合成都发生在分裂间期,B 正确;
C、DNA 数目加倍发生在分裂间期,染色体数目加倍发生在分裂后期,C 错误;
D、核膜、核仁的消失发生在前期,而赤道板不是真实存在的结构,不会形成,D 错误。
答案:B
2.下列是以洋葱为材料进行实验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经染色后,在高倍镜下能观察低温诱导洋葱细胞染色体数加倍过程
B.经染色后,在高倍镜下能观察到洋葱根尖分生区多数细胞的染色体
C.洋葱鳞片叶细胞在发生质壁分离复原时,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降低
D.内表皮经甲基绿吡罗红染色后,能观察到细胞中大部分区域呈绿色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DNA、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
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A、由于在制作装片过程中,要进行解离,使细胞失去活性,所以在显微镜下不可能观察到
染色体加倍的连续过程,A 错误;
B、大多数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间期,看不到染色体,故观察洋葱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经染
色后,只能观察到少数细胞的染色体,B 错误;
C、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随着细胞逐渐吸水,细胞液浓度逐渐降低,细胞吸水能力逐渐降低,
C 正确;
D、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染色 DNA 和 RNA,结果是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可观察到红
色比绿色区域广泛,D 错误。
答案:C
3.胃内的酸性环境是通过质子泵维持的,质子泵催化 1 分子的 ATP 水解所释放的能量,可驱
动 1 个 H+从胃壁细胞进入胃腔和 1 个 K+从胃腔进入胃壁细胞,K+又可经通道蛋白顺浓度进入
胃腔,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甘氨酸可能是组成质子泵的单体之一
B.胃内酸碱度是机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之一
C.H+从胃壁细胞进入胃腔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D.K+由胃壁细胞进入胃腔不需要质子泵的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内环境的理化特性;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
A、质子泵起到载体的作用,其化学本质可能是蛋白质,因此甘氨酸可能是组成质子泵的单
体之一,A 正确;
B、胃是消化道,不属于内环境,B 错误;
C、H+从胃壁细胞进入胃腔需要消耗 ATP,所以其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C
正确;
D、K+可经通道蛋白顺浓度进入胃腔,不需要质子泵的作用,D 正确。
答案:B
4.有研究认为,一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致病机理是:由于患者体内某种辅助 T 细胞数量
明显增加,释放的淋巴因子增多,引起效应 T 细胞与胰岛 B 细胞结合并使其裂解死亡,下列
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效应 T 细胞将抗原呈递给胰岛 B 细胞致其裂解死亡
B.这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自身免疫功能异常引起的
C.辅助 T 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能促进 B 淋巴细胞增殖分化
D.该患者体内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量低于正常生理水平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A、效应 T 细胞不能呈递抗原,效应 T 细胞与胰岛 B 细胞结合并使其裂解死亡,A 错误;
B、这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自身免疫功能异常引起的,B 正确;
C、辅助 T 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能促进 B 淋巴细胞增殖分化,C 正确;
D、胰岛素能够促进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也就是促进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
因此该患者体内胰岛素缺乏,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发生障碍,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量低于正
常生理水平,D 正确。
答案:A
5.科学工作者为了监测和预报某草原鼠害的发生情况,对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行调查,
发现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 1.5%,据此分析错误的是( )
A.研究者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估算该地区田鼠的种群数量
B.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种群增长模型可构建为 N1=N0λt,其中 λ 为 1.015
C.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的生存环境是空间条件充裕、食物充足、气候适宜
D.数月之后,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A、调查某地区的田鼠的种群数量,采用标志重捕法,A 正确;
B、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种群增长模型可构建为 Nt=N0λt,由于种群数量每天增加 1.5%,所
以 λ 为 l。015,B 正确;
C、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的生存环境是空间条件充裕、食物充足、气候适宜,属于理想条件,
种群数量呈 J 型曲线,C 正确;
D、数月之后,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不是防治鼠害的
最佳时期,有害动物的防治越早越好,D 错误。
答案:D
6.如图为某家系遗传系谱图,已知Ⅰ2 患白化病,Ⅲ3 患红绿色盲症,如果Ⅳ1 两对基因均为
显性纯合的频率为 ,那么,得出此概率值需要的限定条件是( )
A.Ⅱ4、Ⅱ5、Ⅲ1 均携带相关致病基因
B.Ⅱ5、Ⅲ1 均没有携带相关致病基因
C.Ⅱ4、Ⅱ5 携带白化病基因,Ⅲ1 不携带白化病基因
D.Ⅲ1 携带白化病基因,Ⅲ2 同时携带白化病、红绿色盲症基因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伴性遗传;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根据分析可知,Ⅱ4 的基因型为 AaXBXb,Ⅱ5 不携带相关致病基因,即其基因型为 AAXBY,则
他与Ⅱ4(AaXBXb)所生Ⅲ2 的基因型为 AAXBXB、 AAXBXb、 AaXBXB、 AaXBXB.在此基础上,如
果Ⅲ1 不携带相关致病基因(AAXBY),则他与Ⅲ2 所生Ⅳ1 的基因型为 AAXBXB、 AAXBXb、
AaXBXB、 AaXBXB.因此Ⅳ1 两对基因均为显性纯合的概率是 时,需满足的条件是Ⅱ5、Ⅲ1
均不携带相关致病基因。
答案:B
二、解答题
7.(11 分)电镜下观察小肠上皮细胞,发现细胞膜上有许多种不同的膜蛋白,如:与 Na+和葡
萄糖转运有关的膜蛋白 A、与细胞粘着性有关的膜蛋白 B、能与某种激素发生结合的膜蛋白
C、水解二糖的膜蛋白 D 等,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膜蛋白的合成场所是_______,导致四种膜蛋白分子结构差异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细胞的分化;酶的特性;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蛋白质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阶段,其中转录的模板是 DNA
的一条链,翻译的模板是 mRNA,因此导致四种膜蛋白分子结构差异的根本原因是转录的 mRNA
不同(转录的 DNA 基因不同)。
答案:核糖体 转录的 mRNA 不同(转录的 DNA 基因不同)
(2)膜蛋白 D 的特性是_______(写出两点即可),膜蛋白 C_______(填“能”或“不能”)与
促甲状腺激素相结合。
解析:膜蛋白 D 能水解二糖,是一种酶,其特性有: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温和;促甲
状腺激素只能作用于甲状腺,因此小肠上皮细胞上的膜蛋白 C 不能与促甲状腺激素相结合。
答案:高效性、专一性 不能
(3)发生癌变的小肠上皮细胞的膜蛋白_______(填“A”或“B”或“C”或“D”)减少,将发
生癌变的小肠上皮细胞用含 3H 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培养液培养,一段时间后再移
至普通培养液中培养,不同间隔时间取样,检测到被标记的癌细胞比例减少,出现上述结果
的原因是_______。
解析:细胞癌变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导致细胞之间的黏着性降低,因此发生癌变的
小肠上皮细胞的膜蛋白 B 减少;将发生癌变的小肠上皮细胞用含 3H 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
苷酸的培养液培养,一段时间后再移至普通培养液中培养,依据 DNA 半保留复制特点,移到
普通培养基的被标记细胞,(第 1 次增殖的结果是标记细胞仍占 100%),随着细胞增殖次数
的增加,不被标记的细胞开始出现并不断增多,故被标记细胞比例减少。
答案:B 依据 DNA 半保留复制特点,移到普通培养基的被标记细胞,(第 1 次增殖的结果
是标记细胞仍占 100%),随着细胞增殖次数的增加,不被标记的细胞开始出现并不断增多,
故被标记细胞比例减少
8.(11 分)有两种植物,分别生长在强光下和隐蔽处,现从这两种植物体上各取一片彼此相
似的叶片,分别放在两个透明盒子中,在适宜温度条件下,逐渐增加光照强度,测定叶片放
氧速率,结果如表:
光强(μmol 光子) 0 10 25 50 100 250 500 600
放氧速率[μ
molO2/(m2•s)]
叶片 A - -10 -5 -1 5 15 30 30
叶片 B - -0.5 1.5 3 6 10 12 11
(1)由表中数据可以推测,取自强光下的叶片是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由表中数据可知,叶片 A 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均高于叶片 B,并且叶片 A 的最大光合速率
高于 B,因此叶片 A 取自强光下。
答案:A
(2)光照强度>500μ mol 光子/(m2•s)时,可推知叶片 A 放氧速率的主要限制因素是_______,
叶肉细胞呼吸作用产生的 CO2 转移途径是_______。
解析:光照强度>500μ mol 光子/(m2•s)时,叶片 A 已经达到光饱和点,表明光照强度已经
不是光合作用的限制因素;又由于题干中提出,实验条件为“适宜温度条件”,因此叶片 A
放氧速率的主要限制因素是 CO2 浓度;由于此时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因此叶肉细胞呼吸
作用产生的 CO2 转移途径是从线粒体进入叶绿体。
答案:CO2 浓度 从线粒体进入叶绿体
(3)若将 A、B 两叶片放氧速率绘制成曲线图,大约在 175μm mol 光子/(m2•s)时两条曲线相
交,则此交叉点的生物学含义是_______。
解析:根据题意,大约在 175μmol 光子/(m2•s)时两条曲线相交,此交点的生物学含义是 A、
B 两叶片净光合作用速率相等。
答案: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的净光合速率相等(A、B 两叶片净光合速率相等)
(4)为提取叶片 B 中的色素,研磨前在研钵中除加入剪碎的叶片外,还应加入_______,经快
速研磨、过滤,将滤液收集到试管中,塞上橡皮塞,将试管置于适当的光照条件下 2-3min
后,试管内的氧含量_______。
解析:为提取叶片 B 中的色素,研磨前在研钵中除加入剪碎的叶片外,还应加入无水乙醇、
碳酸钙、石英砂(二氧化硅),经快速研磨、过滤,将滤液收集到试管中,塞上橡皮塞。由于
研磨后叶绿体遭破坏,只有色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试管内氧气含量基本不变。
答案:无水乙醇、碳酸钙、石英砂(二氧化硅) (基本)不变
9.(8 分)棉花幼铃(幼果)获得光合产物不足,会导致其脱落,为研究某种外源激素对棉花光
合产物调配的影响,某课题组选择生长整齐的健壮植株,按以下步骤进行实验:激素处理
24h→用放射性物质喂饲叶片 30min→24h 后测定该叶片和幼铃等的放射性强度,激素处理方
式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上述处理不影响叶片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强度)。
注:数字分别为叶片和幼铃的放射性强度占全株总数放射性强度的百分比
(1)该放射性物质中被标记的元素是_______,由实验结果推断,幼铃脱落显著减少的是
_______组。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植物激素的作用。
题中研究外源激素对棉花光合产物调配的影响,光合作用产物一般用碳元素标记。首先标记
CO2,CO2 被固定为 C3,C3 被光反应提供的[H]还原为糖类和 C5。由题干可知,幼铃脱落是光
合产物不足导致,对比 A、B、C 三组,发现 C 组幼铃中有机物占比最高,因而幼铃脱落显著
减少。
答案:碳 C
(2)B 组幼铃放射性强度百分比最低,是因为 B 组叶片的光合产物_______,为优化实验设计,
增设了 D 组(激素处理叶片),则各组幼铃的放射性强度百分比由高到低的顺序是_______,
由此可知,正确使用该激素可改善光合产物调配,减少幼铃脱落。
解析:B 组中叶片的放射性强度的百分比较高,说明有机物占比较多,输出较少。由题中数
据可知,激素可抑制叶片有机物的输出,有利于幼铃有机物的输入,因而用激素处理叶片,
导致叶片有机物输出明显较少,且小于 B 组,因而幼铃的放射性强度百分比由高到低依次为
C>A>B>D。
答案:输出减少 C>A>B>D
(3)若该激素不能促进插条生根,却可促进种子萌发和植株增高,该激素最可能是_______。
解析:赤霉素能够促进种子萌发和植株增高,但不能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答案:赤霉素
10.(9 分)水稻的非糯性和糯性是一对相对性状,非糯性花粉中所含的淀粉为直链淀粉,遇
碘变蓝黑色,而糯性花粉中所含的淀粉为支链淀粉,遇碘变橙红色,现在用纯种的非糯性水
稻(AA)和糯性水稻(aa)杂交,获得 F1。
(1)取 F1 花粉加碘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结果是_______,出现该结果的原因是_______,
此实验结果验证了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用纯种的非糯性稻和糯性稻杂交,得到 F1,则 F1 的基因型为 Aa,能产
生 A 和 a 两种基因型的配子,且比例是 1:1;已知非糯性花粉遇碘呈蓝紫色,糯性花粉遇
碘呈橙红色,所以 F1 的花粉加碘液染色后,在显微镜下随机选择多个视野,两种颜色的花
粉粒数量比例约为 1:1。由于 F1 水稻细胞中含有分别控制合成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一对
等位基因 AA.F1 形成配子时,A 和 a 分离,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含 A 配子合成直链淀粉,
遇碘变蓝黑色;含 a 配子合成支链淀粉,遇碘变橙红色,其比例为 1:1,该结果验证了基
因的分离定律。
答案:一半花粉呈蓝黑色,一半花粉呈橙红色 F1 水稻细胞中含有分别控制合成直链淀粉
和支链淀粉的一对等位基因 AA.F1 形成配子时,A 和 a 分离,分别进入不同配子中,含 A 配
子合成直链淀粉,遇碘变蓝黑色;含 a 配子合成支链淀粉,遇碘变橙红色,其比例为 1:1 基
因分离定律
(2)取 F1 花粉离体培养,获得的植株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
解析:取 F1 花粉离体培养,获得的植株是单倍体植株,其主要特点是植株弱小,高度不育。
答案:植株弱小,高度不育
选修【生物---选修 1:生物技术实践】
11.(15 分)如表为某微生物培养基的配方,请回答相关问题:
成分 含量 成分 含量
Na2HPO4 3g 尿素 1.0g
K2HPO4 1g C6H12O6 30g
MgSO4•7H2O 0.5g 琼脂 15g
FeSO4 0.01g H2O 1000mL
NH4NO3 0.3g
(1)按物理性质划分,该培养基属于_______培养基,无论配制何种培养基,在原料称量、溶
解之后都要先_______,然后分装、包扎并灭菌,常用的灭菌方法是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培养基对微生物的选择作用。
分析表格可知,该培养基中加入琼脂作为凝固剂,因此属于固体培养基。不论何种培养基,
在各成分都溶化后分装前,要先进行 PH 调整。培养基常用的灭菌方法为高压蒸汽灭菌。
答案:固体 调 pH 高压蒸汽灭菌
(2)根据培养基的成分判断,该培养基能否用于分离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_______,原因
是_______。
解析:根据培养基的成分判断,培养基中含有 NH4NO3,尿素不是唯一氮源,因此该培养基不
能用于分离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
答案:不能 培养基中含有 NH4NO3,尿素不是唯一氮源
(3)为检测尿素分解菌是否存在,还应加入_______,如果存在,将出现_______反应。
解析:为检测尿素分解菌的存在与否,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选择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
如果存在尿素分解菌,则指示剂将变红色。
答案:酚红 红色
(4)微生物常用的接种方法有_______。
解析:微生物常用的接种方法有平板划线法或稀释涂布平板法或稀释混合平板法。
答案:平板划线法或稀释涂布平板法或稀释混合平板法
【生物--选修 3:现代生物科技】
12.(15 分)人的血清白蛋白(HSA)在临床上需求量很大,通常从人血中提取,但由于艾滋病
病毒(HIV)等人类感染性病原体造成的威胁与日俱增,使人们对血液制品顾虑重重,如果应
用基因工程和克隆技术,将人的血清白蛋白基因转入奶牛细胞中,那么利用牛的乳腺细胞生
产血清白蛋白就成为可能,其大致过程如下:
Ⅰ、采用良种供体奶牛的卵母细胞和精子,通过体外受精,形成受精卵;
Ⅱ、将人血清白蛋白基因导入奶牛受精卵,形成重组细胞;
Ⅲ、电脉冲刺激重组细胞,促使其形成早期胚胎;
Ⅳ、将胚胎移植到受体母牛的子宫中,最终发育成转基因小牛。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步骤Ⅰ中,在体外受精前,需要对奶牛的精子进行_______处理,受精时,往往一个
卵母细胞只能和一个精子结合,受精过程中防止多精入卵的生理反应包括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动物细胞与组织培养过程;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胚胎工程的概念
及操作对象。
体外受精前,对精子要进行获能处理;阻止多精入卵的两道屏障是透明带反应和卵黄膜封闭
作用。
答案:获能 透明带反应和卵细胞膜反应
(2)实验步骤Ⅱ中,将人的血清白蛋白基因导入奶牛受精卵的最为有效的方法是_______。
解析: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
答案:显微注射法
(3)实验步骤Ⅲ中,进行动物早起胚胎的体外培养时,培养液中除了含有各种无机盐和有机
盐类、维生素、氨基酸、核苷酸等营养成分外,还要添加_______和动物血清。
解析:进行动物早起胚胎的体外培养时,培养液中除了含有各种无机盐和有机盐类、维生素、
氨基酸、核苷酸等营养成分外,还要添加激素和动物血清。
答案:激素
(4)实验步骤Ⅳ中,应选择性别为_______的奶牛胚胎进行移植。
解析:血清白蛋白要从乳汁中提取,只有雌性奶牛才能产生乳汁,因此胚胎移植时,必须选
取雌性奶牛的胚胎进行移植。
答案: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