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50 KB
- 2023-10-04 发布
静海一中2017-2018第一学期高二语文
期末终结性检测试卷
考生注意:
1. 本试卷分第Ⅰ卷基础题(36分)和第Ⅱ卷提高题(114分)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 试卷书写要求规范工整,卷面整洁清楚,如不符合要求,酌情减3-5分,并计入总分。
知 识 与 技 能
学习能力
习惯养成
总分
内容
语言文字基础
古代诗文
阅读表达
(学法)
卷面整洁
150
分数
36
31
88
4
减3-5
第Ⅰ卷 基础题(共36分)
一、基础知识(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 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载(zài)体 供(ɡònɡ)认 和稀泥(huò) 揆情度理(duó)
B.旋(xuán)涡 木讷(nè) 档案袋(dànɡ) 氰化物(qīnɡ)
C.神祇(qí) 勾(ɡòu)当 发横财(hènɡ) 擂(léi)鼓助威
D.谂知(shěn) 豢养(huàn) 吃空饷(kōnɡ) 龇牙咧嘴(cī)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校车安全管理条例(草案)》。赋与校车通行优先权,对校车最高时速和严禁超载做了明确规定。
B.在这月色溶溶的深夜里,望着那宽阔的街道,街道两侧的农舍、草垛和睡去的杨柳,内心会感到分外平静。摆脱了一切辛劳、忧虑和不幸,隐藏在朦胧夜色的庇护下,村子显得那么温柔、凄清、美丽。
C.在提问过程中,马英九多次以俏皮的口吻质疑辩论对手蔡英文,让紧绷的辩论现场,添加了软性情绪,而马英九如此伶牙利齿的表现,也属罕见。
D.此次农展会,个大鲜绿的黄田辣椒、粗长肥厚的栗木莲藕、清甜化渣的芳林马蹄等散发着浓浓“土”味的特包农产品,得到了消费者的亲睐。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苏轼擅长书法,他取法颜真卿,但能________,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代四大家。
②她在居委会又哭又闹,要与丈夫离婚。让她上法院解决问题,她又找借口________不去。
③远山含黛,近水楼台。夜幕中,________的好溪楼变得一片璀璨。昨晚,好溪堰源头首次亮灯,古朴的亭台楼阁在灿烂的灯火下变成天上宫阙。
④除夕之夜,辞旧迎新,所谓“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儿童强不睡,相守夜天哗”是守岁场面的写照,“________”中也寄寓着古代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A.不落窠臼 推托 精妙绝伦 寒灯短烬方烧蜡,画角残声已报春
B.独树一帜 推托 美轮美奂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C.独树一帜 推脱 精妙绝伦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D.不落窠臼 推脱 美轮美奂 寒灯短烬方烧蜡,画角残声已报春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实行“限购令”后,有些房产中介权钱交易,违规操作,天津市检察院最近就处罚了一批利用非法手段办理房产过户的职务犯罪案件。
B.六部委联合举办的“中华赞”诗词征集活动,将围绕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个传统节日为主题征集原创性诗词。
C.许多人的办公桌椅高度存在问题,久坐会产生疲劳感,并出现腰酸背痛的毛病,应该根据工作性质先把办公桌调整到合适的高度,再调整座椅的高度。
D.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办幼儿园与民办幼儿园都要满足老百姓最基本的愿望——有园上、离家近、上得起,但目前两者在经营理念上却存在着较大差距。
5.下面四首诗,各自描写了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令的情景。按节令的顺序,四首诗依次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
①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直到天头无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
②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③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 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
④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A.④②①③ B.②④①③ C.④②③① D.①②④③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 6—8题。(每小题3 分,共9分)
《何谓文化》,深沉中的思考
“一切文化都沉淀为人格”,这是近读余秋雨先生《何谓文化》一书中对荣格名言的引用。从这句话的角度,我做两种理解,一是社会文化的熏陶和传承塑造了一个类型的人格群体;二是个性的人格形成是和他成长过程中的文化氛围密不可分的。
由此可以推论,文化其实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群体和个体人生的成长与人生现的形成的,在文化相对缺失,但渴求程度却空前高涨的现代社会,如何使文化指导人生,进而由正确的个体世界观、人生观汇集为正能量的群体社会人格就成了一个硕大的社会学命题。
首先是文化的概念,从理论上言,这个概念很广,又可以夹杂若多定语,比如社会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等,且众说纷纭.从实例而言,去年曾做过一个民菅企业文化的调研,也总结了很多实证。应该说两者综合会有个清晰的脉络和概念了吧,恰恰不是!如此多的东西塞在脑海里,犹如掉进了五彩缤纷的万花筒,瞧这个也好,那个也妙,就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也是文化,那也是文化,到底哪个才是文化!?其实概念也是一个积累和顿悟的过程,积累到一定程度,醍醐灌顶般的一记重锤下来,才会豁然开朗,开朗后(自认为)才明白,没有明确文化概念的原因恰恰在于没有坚持自己对文化的思索思路,往往被一个个花哨的说法和好听的口号带到了歧途。想想看,这些企业的文化,有哪些是完全相同的?又有哪个不是坚守坚持才成型的呢?这些文化总结起来就是两个共同词汇:特点和积累。综合其它方面的理解,我大胆给文化一个自己的定义:文化是长期积累汇集,具有符合自身独特特点的,能引导群体精神和行为方式趋同的总结。
解决了文化概念的问题,就要分析文化对人生影响的问题了。这个方面,不用假装学术,只直接说理解就好了。
我们应该怎样面对人生?我想先要问自己的是需要一个怎样的人生,是活出自己还是随波逐流,是真实简单还是伪装繁复,是直截了当还是隐忍融合,等等。因为不同的追逐目标决定了不同文化方式、行为方式的存在,不同文化和行为的影响又造就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和结果。
再请注意到文化的定义,并没有正面、正确、正能量一类的词汇。这是因为,是有负面文化的,但负面的也是文化,也是很多人孜孜不倦追求执行的,能引导群体行为趋同的东西。这种文化是很危险的,因为它会扭曲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和社会群体的正确视角。
比如余秋雨先生对文化表述里面所说的民粹文化,虚假但又惑众,让人误读民主,追捧错误。当功利、扭曲、目的性强的思维模式遭到认同趋同,歪风邪气压倒正气的时候,文化就成了负面的文化,参与到其中的人也形成了负面人格,最危险的是,这些人有的绝然不知,有的假装糊涂,把不正常现象当成正常现象,把歪门邪路当成阳关大道,把负面人格当成正面人格,还跳梁小丑般表来演去,钻到小众的圈子里以慰快感,博得圈里人的表面喝彩和暂时支持,殊不知这种民粹文化的最终结局还得归落为低俗的热闹散去,悲凉的人生到来。推而广之,我理解民粹文化的概念可以演绎为一切看似正确实际却错误的逻辑,比如好人文化,其实是会混淆试听,不分黑白的;又比如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文化,其实是会剥夺一些不哭闹守规矩孩子的机会,而且间接鼓励所有的孩子都哭的。还有类似余先生提到的文化弊病,如疏于公共空间的文化,疏于实证意识的文化等等。一个人的人生若是始终被这些若有心,若无心的负面文化包裹,始终被它们所指引,可谓悲哉!
那么,我们应该追逐的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文化和人生?从个体而言,就是善良和爱。这也是余先生所阐述的大文化的终极目标,我非常赞同。只有有了善良和爱心,才能从急功近利、物欲横流中解脱出来,个体解脱出来,群体才能解脱出来,反过来影响其它个体,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同样,国家要富强,也要有文化的凝聚力,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上就是购买国货、热爱公共空间、互相关爱赞美、摒弃对谣言的爱好等,这也是爱国心的映射与爱国文化的趋同。从行为方式上,我们完全可以不走邪路文化和守旧文化而得到自己想要的真实人生。我相信简单和真挚的追求,是不用委屈自己屈就那些负面文化的,当明确自己的正确理想和追求之后,我们就可以从容的对待工作和生活的关系,清晰的处理同事和朋友的关系,擎着真正的文化大旗,打开全新的处世模式,活出真我的快乐空间。
6.结合文本内容,下列有关“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类型的人格群体、个性的人格形成都离不开社会文化的熏陶和传承,这是作者对“一切文化都沉淀为人格”的理解。
B.如何使文化指导人生,进而由正确的个体世界观、人生观汇集为正能量的群体社会人格是文化相对缺失的一个较大的社会学命题。
C.文化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积累和顿悟的过程,文化是长期积累汇集,具有符合自身独特特点的,能引导群体精神和行为方式趋同的总结。
D.没有明确文化概念、没有坚持自己对文化的思索思路,被一个个花哨的说法和好听的口号带到了歧途。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由于文化的定义没有正确、正面、正能量—类的词汇,所以就出现了很多人孜孜不倦追求的负面文化。
B.人生与文化相互作用,不同的追逐目标决定了不同文化方式、行为方式的存在,不同文化和行为的影响又造就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和结果。
C.扭曲一个人的人生态度和社会群体的正确视角,是十分危险的文化。
D.当明确自己的正确理想和追求,就不会屈就那些负面文化,就可以从容的对待工作和生活的关系,活出真我的快乐空间。
8.结合文本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文化是会把会哭孩子的机会送给一些不会哭的守规矩孩子的机会,而且间接鼓励所有的孩子都哭的。
B.购买国货、热爱公共空间、互相关爱赞美、摒弃对谣言的爱好等是爱国心的映射与爱国文化的趋同,都需要文化凝聚力!
D.一切正确实际却错误的逻辑就是对民粹文化的一种演绎,比如好人文化,其实是会混淆试听,不分黑白的。
C.只要有了善良和爱心,就能从急功近利、物欲横流中解脱出来,个体解脱出来,群体才能解脱出来,反过来影响其它个体,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3 题。(9-12题,每小题3分,13题8分,共23分)
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也。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遨少好学,敏于文辞。唐昭宗时,举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欲携其妻子与俱隐,其妻不从,遨乃入少室山为道士。其妻数以书劝遨还家,辄投之于火,后闻其妻子卒,一恸而止。遨与李振故善,振后事梁贵显,欲以禄遨,遨不顾,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
其后,遨闻华山有五粒松,脂沦入地,千岁化为药,能去三尸,因徙居华阴,欲求之。与道士李道殷、罗隐之友善,世目以为三高士。遨种田,隐之卖药以自给,道殷有钓鱼术,钩而不饵,又能化石为金,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
,遨一不受。唐明宗时以左拾遗、晋高祖时以谏议大夫召之,皆不起,即赐号为逍遥先生。天福四年卒,年七十四。
遨之节高矣,遭乱世不污于荣利,至弃妻子不顾而去,岂非与世自绝而笃爱其身者欤?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人间多写以缣素,相赠遗以为宝,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屋壁,其迹虽远而其名愈彰,与乎石门之徒异矣。
与遨同时张荐明者,燕人也。少以儒学游河朔,后去为道士,通老子、庄周之说。高祖召见,问“道家可以治国乎?”对曰:“道也者,妙万物而为言,得其极者,尸居衽席之间可以治天地也。”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荐明闻宫中奉时鼓,曰:“陛下闻鼓乎?其声一而已。五音十二律,鼓无一焉,然和之者鼓也。夫一,万事之本也,能守一者可以治天下。”高祖善之,赐号通玄先生,后不知其所终。
(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 隐逸传》)
9.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 字:人的表字
B.遨与李振故善 善:友善,交好
C.与乎石门之徒异矣 徒:门徒
D.世目以为三高士 目:看作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 及其所之既倦
B.遨乃入少室山为道士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鼓无一焉 或师焉,或不焉
D.因徙居华阴,欲求之 因击沛公于坐
11.下列各句中,均能说明郑遨“节高”的一组是 ( )
①遨少好学,敏于文辞
②后闻妻子卒,一恸而止
③欲以禄遨,遨不顾
④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
⑤遭乱世不污于荣利
⑥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
A.①②⑥ B.③④⑤ C.②③⑥ D.①④⑤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郑遨与道友李道殷、罗隐交情深厚,三人虽屡受朝廷征召,但均未出仕,被世人看作是三位高洁之士。
B.郑遨年轻时好学能文,后来考进士却落第了,又恰逢社会动荡,于是隐居山林,当了道士。
C.张荐明与郑遨同为当时著名的隐士,他曾喜好儒学,后来则一心崇奉道家学说,他认为道家学说对治国大有裨益。
D.郑遨隐居山林,但经常有诗稿散落民间,人们对这些诗稿珍爱有加,甚至把它们誊写在丝绢上,作为馈赠佳品。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3分)
(2)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2分)
(3)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3分)
第II卷
四、古诗鉴赏
1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水龙吟
辛弃疾
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觉来幽恨,停觞不御,欲歌还止。白发西风,折腰五斗,不应堪此。问北窗高卧,东篱自醉,应别有,归来意。
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吾侪心事,古今长在,高山流水。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甚东山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
注:此词约作于公元1194年(光宗绍熙五年),那年辛弃疾已经五十五岁,秋天又被罢官,于是感伤世事人生,不免慨叹,遂引归耕隐居的陶渊明为“知己”。
(1)如何理解开篇的“老来曾识渊明”?(3分)
(2)结合全词的内容说说词人借“凛然生气”和“高山流水”的典故各表达了什么思想情感?(3分)
五、古代诗文默写
15. 请在对应横线上补写空缺的部分(10分)
(1)心非木石岂无感? 。
(2) ,惟有幽人自来去。
(3)出师未捷身先死, 。
(4) ,使我不得开心颜。
(5)吴楚东南坼, 。
(6)女娲炼石补天处, 。
(7)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8)开琼筵以坐花, 。
(9) ,梦入芙蓉浦。
(10)未老莫还乡, 。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21分)
鼻子底下就是路
张晓风
⑴走出地下铁,只见中环车站人潮汹涌,是名副其实的“潮”,一波复一波,一涛叠一涛。在世界各大城市的地铁里香港因为开始得晚,反而后来居上,做得非常壮观利落。但车站也的确大,搞不好明明要走出去的却偏偏会走回来。
⑵我站住,盘算一番,要去找个人来问话。虽然满车站都是人,但我问路自有精挑细选的原则:
第一、此人必须慈眉善目,犯不上问路问上凶煞恶神。
第二、此人走路速度必须不徐不急,走得太快的人你一句话没说完,他已窜到十公尺外去了,问了等于白问。
第三、如果能碰到一对夫妇或情侣最好,一方面“一箭双雕”,两个人里面至少总有一个会知道你要问的路,另一方面大城市里的孤身女子甚至孤身男子都相当自危,陌生人上来搭话,难免让人害怕,一对人就自然而然地胆子大多了。
第四、偶然能向慧黠自信的女孩问上话也不错,他们偶或一时兴起,也会陪我走上一段路的。
第五、站在路边作等人状的年轻人千万别去问,他们的一颗心早因为对方的迟到急得沸腾起来,哪里有情绪理你,他和你说话之际,一分神说不定就和对方错过了,那怎么可以!
(3)今天运气不错,那两个边说边笑的、衣着清爽的年轻女孩看起来就很理想,我于是赶上前去,问:
(4)“母该垒,(不该你,即“对不起”之意)‘德铺道中’顶航(顶是“怎”的意思,航是“行走”的意思)?”我用的是新学的广东话。
(5)“啊,果边航(这边行)就得了(就可以了)!
(6)两人还把我送到正确的出口处,指了方向,甚至还问我是不是台湾来的,才道了再见。
(7)其实,我皮包里是有一份地图的,但我喜欢问路,地图太现代感了我不习惯,我仍然喜欢旧小说里的行路人,跨马走到三岔路口,跳下马唱声喏,对路边下棋的老者问道:
(8)“老伯,此去柳家庄悦来客栈打哪里走?约莫还有多远脚程?”
(9)老者抬头,骑者一脸英气逼人,老者为他指了路,无限可能的情节在读者面前展开……我爱的是这种问路,问路几乎是我的碰到机会就要发作的怪癖,原因很简单,我喜欢问路。
(10)至于我为什么喜欢问路,则和外婆有很大的关系。外婆不识字,且又早逝,我对她的记忆多半是片段的,例如她喜欢自己捻棉成线,工具是一只筷子和一枚制钱,但她令我最心折的一点却是从母亲那里听来的:
(11)“小时候,你外婆常支使我们去跑腿,叫我们到XX路去办事,我从小胆小,就说:‘妈妈,那条路在哪里?我不会走啊!’你外婆脾气坏,立刻骂起来,‘不认路,不认路,你真没用,路——鼻子底下就是路。’我听不懂,说:“妈妈,鼻子底下哪有路呀?”后来才明白,原来你外婆是说鼻子底下就是嘴,有嘴就能问路!”
(12)我从那一刹立刻迷上我的外婆,包括她的漂亮,她的不识字的智慧,她把长工短工田产地产管得井井有条的精力以及她蛮横的坏脾气。
(13)由于外婆的一句话,我总是告诉自己,何必去走冤枉路呢?宁可一路走一路问,宁可在别人的恩惠和善意中立身,宁可像赖皮的小幺儿去仰仗哥哥姐姐的威风。渐渐的才发现能去问路也是一种权利,是立志不做圣贤不做先知的人的最幸福的权利。
(14)每次,我所问到的,岂只是一条路的方向,难道不也是冷漠的都市人的一颗犹温的心吗?而另一方面,我不自量力,叩前贤以求大音,所要问的,不也是可渡的津口可行的阡陌吗?
(15)每一次,我在陌生的城里问路,每一次我接受陌生人的指点和微笑,我都会想起外婆,谁也不是一出世就藏有一张地图的人,天涯的道路也无非边走边问,一路问出来的啊!
16.选出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两项 ( ) (4分)
A. 在作者的叙述中,她是向两个边说边笑、衣着清爽的年轻女孩子问路的,她们不仅告诉了作者该怎么走,还将作者送到了正确的出口,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B. 第(9)段中的“怪癖”一词, 本来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但在文中作者借用这个词,突出了她对“问路”这种做法与众不同的态度和极度地喜欢。
C. 学会“问路”,其实是“圣贤”、“先知”在人群中以谦卑的姿态学会求助他人,摆脱自恃甚高的盲目,认识到得到善意的帮助也是幸福。
D. “每一次,我在陌生的城里问路,每一次我接受陌生人的指点和微笑,我都会想起外婆”, 因为问路是直接从外婆那学来。
E. 最后一段中作者所说的“一出世就藏有一张地图的人”,指的是无所不知的人。
17.请赏析第(1)段中的划线句。(3分)
18.作者为什么喜欢问路?文中交代了三条理由,请逐条概述。(6分)
19.“问路”的过程其实也是个体触碰陌生人心灵的过程,作者的这一爱好给了我们哪些体会和思考呢?(8分)
七、语言表达(关键环节考核题组)(9分)
20.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正午时分,暖阳高照。风轻云淡,水波漾漾,鱼帆点点,白鹭行行,不时有快艇往来,亦有渔舟穿梭。但见此岛染黄、彼岛黛青, 群山葱茏,美不胜收。
A. 波光云影抢入眼帘,渔樵云鸟栖隐出没
B. 渔樵云鸟抢入眼帘,波光云影栖隐出没
C. 波光云影栖隐出没,渔樵云鸟抢入眼帘
D. 渔樵云鸟栖隐出没,波光云影抢入眼帘,
21.请为下面的材料拟写一个标题,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15字。(3分)
东二环与北二环交叉口附近的银领时代花园小区10号楼2单元内,传出“着火了,快下楼”的呼喊声。从21楼冒出的浓烟迅速蔓延开来,很多居民来不及穿上外套,就仓促跑下楼。直到消防车赶到,大火才被扑灭。据悉,引起火灾的是停放在21楼的一辆电动车。事后,记者从消防部门获悉,因电动车在楼道里充电引发的火灾事故时有发生,且有增长趋势。
22.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段话表现李煜是“吟咏词句的高手”。要求:表达准确、连贯,恰当引用词句,不超过70字。(4分)
一部《南唐二主词》,让我认识了李煜。他是不称职的君王,却是吟咏词句的高手。
七、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山水画透过色彩浓淡的铺陈,就能显示出意境;有时千山万水,层峦叠嶂;有时风强雨急,枯枝败叶……这些不都像是人生的写照吗?
请以“人生就像一幅山水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静海一中2017-2018第一学期高二语文
期末终结性检测试卷答题纸
得分框
知识与技能
学习能力
(学法)
习惯养成
(卷面整洁)
总分
备课组长阅
第Ⅰ卷 基础题(共75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13.(1)(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1)(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10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__(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______________________(10)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4分)( )( )
17.(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8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2分)( )
21. (3分)
22.(4分)
70
静海一中2017-2018第一学期高二语文
期末学生学业能力调研试卷答案
1.答案 A 解析 B项,氰化物qínɡ;C项,勾(ɡōu)当;D项,“吃空饷”应读为kònɡ 龇牙咧嘴zī。
2.答案 B 解析 A项,“赋与”应该为“赋予”。C项,伶牙利齿→伶牙俐齿。D项,亲→青。
3.答案 B 解析 独树一帜:树,立;帜,旗帜。单独树起一面旗帜。比喻独特新奇,自成一家,形容人。不落窠臼:窠,鸟巢;臼,舂米的石器。比喻有独创风格,不落旧套,形容事物。推托,借故拖延。推脱,推卸不肯承担,如推脱责任。美轮美奂,原本多形容建筑物雄伟壮观、富丽堂皇。现在也用来形容雕刻或建筑艺术的精美效果。精妙绝伦,精巧美妙到了极点,多形容手工艺品。“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盼望新年丰收,古代重视农业,这是最大企盼;“寒灯短烬方烧蜡,画角残声已报春”仅是辞旧迎新。
4.答案 D 解析 A项,搭配不当。“处罚”的对象是人而不能是“案件”;B项,句式杂糅,“将围绕……为主题”应改为“将以……为主题”。C项,中途易辙,第一句的主语是“高度”,后几句的主语是“人”;
5.答案C 解析 ④元宵(正月十五)②寒食(每年清明节前一二日——清明节一般是公历4月5日前后)③七夕(七月初七,也称乞巧节等)①中秋(八月十五)
6.答案D 解析“没有明确的文化概念”与“没有坚持对文化的思索思路”之间是因果关系,这里混淆关系;“往往”去掉扩大了范围。
7.答案A 解析强加因果
8.答案B 解析A错在曲解文意; C将可能变成肯定D错在混淆关系;
9.答案 C解析 C项,徒:同一类的人。
10.答案 D解析 A项,代词,他;动词,到,往。B项,于是,就;竟,却。C项,都是语气词。D项,于是;趁机。
11.答案 B解析 ①讲郑遨对文学的热爱和才能,不关乎品格;②表现郑遨断绝世情,隐逸之志坚决;⑥写郑遨的生活情趣。
12.答案 A解析 A项,“三人虽屡受朝廷征召,但均未出仕”于原文无据。
13.答案 (1)后来李振获罪向南方逃匿,郑遨步行千里前往探望他,从此以后听说这件事的人更加尊重他的德行。
(2)郑遨曾经察验这件事,果真如此,却并不(向李道殷)探求这种道术。
(3)高祖很尊崇他的话(或:认为他的话很重要),将他请入内殿讲授《道德经》,拜(他)作老师。
参考译文
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唐明宗祖庙名遨,所以世人以其表字相称。郑遨年少时喜好学习,文思敏捷。唐昭宗时,郑遨考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了拂衣遁世的念头,想携妻带子和他一起归隐,他的妻子不同意,郑遨就进少室山当了道士。他的妻子屡次写信劝他回家,郑遨总是将信件扔到火里烧掉,后来听说妻子、儿子去世了,他大哭一声就停止了。郑遨与李振有旧交情,李振后来供职于梁国,地位显贵,想请郑遨到梁国任职,郑遨不予考虑。后来李振获罪向南方逃匿,郑遨步行千里前往探望他,从此以后听说这件事的人更加尊重他的德行。
这以后,郑遨听说华山有五粒松,树脂流入地下,千年以后化为药材,能去掉三尸,于是迁居到华阴,想寻求这种药材。郑遨和道士李道殷、罗隐之交情深厚,世人把他们看作三位高尚脱俗之人。郑遨种田,罗隐之靠卖药来自给自足,李道殷有钓鱼之术,只用鱼钩不用鱼饵就能钓起鱼,又能够点石成金,郑遨曾经察验这件事,果真如此,却并不(向李道殷)探求这种道术。节度使刘遂凝多次赠给他贵重的物品,郑遨都不接受。唐明宗时用左拾遗、晋高祖时用谏议大夫的官职征召他,都不出仕,于是赐给他逍遥先生的称号。郑遨天福四年去世,时年七十四岁。
郑遨的节操可谓高尚了,身逢乱世而不被荣名利禄所玷辱,甚至抛妻离子而远离家乡,难道不是与世隔绝并且十分珍爱自身品行的人么?但是郑遨喜好饮酒下棋,经常写诗文散落民间,人们大多将这些诗文誊写在丝绢上,作为珍品互相馈赠,甚至有人将他的容貌描画在屋壁之上,把玩观赏,他的踪迹虽远离红尘但声名越来越大,与乎石门这些人真是不同啊。
与郑遨同时的还有一个叫张荐明的,是燕地人。张荐明年少时凭借儒学修养在河朔一带受到称赞,后来离家作了道士,通晓老子、庄周的学说。高祖召见他,问“道家思想可以用来治国么?”他回答说:“道,涵盖万物奥妙而成就一家之言论,得到它的精华,安居于衽席之上就可以治理好天下。”高祖很尊崇他的话(或:认为他的话很重要),将他请入内殿讲授《道德经》,拜他作老师。张荐明听到宫中报时的鼓声,对高祖说:“陛下听到这鼓声了么?它的声音单一,五音十二律,鼓声不在其中,但是能调和这些声音的却是鼓。一,是万事之本源,能坚守一的人可以治理好天下。”高祖认为这话很正确,赐给他通玄先生的称号,后来没有人知道他是如何终老的。
四、 诗歌鉴赏(8分)
14.(1)辛弃疾年轻时就过着驱驰疆场,积极抗金、收复失地的生活,这当然与极力脱离尘嚣、回归田园的陶渊明的生活是不一样的。然而,如今的辛弃疾因受到压抑与排斥,闲来无事才想起了陶渊明。才理解了陶渊明为什么归隐。
(2)借“凛然生气”赞誉陶渊明的归隐田园的思想,以及“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辛弃疾借用“高山流水”的典故来说明词人与陶渊明之间是千古知音。
15.略
16. C. D.
17. 开头中“一波”、“一涛”的复沓描写,具有潮水迭起的音效,形象地写出了人潮如海潮;也是铺垫——这么多的人作者会找谁问路呢?
18. ①我不喜欢地图的“现代感”而喜欢古老的问询方式; ②所问对象和他的回答具有一定的未知性,给人以好奇和遐想;③我对外婆的崇敬和她对我的教诲。
19.①形形色色的陌生人,都是可能问询的对象,但要问得真切,必当有所选择;
②每一次问询都意味着与一颗心灵接近,陌生人给予的温暖常常感动我们的内心;(或:在问路的过程中,感受那种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互相帮助的善良和温情。)
③幼时外婆的教诲,其实是让我学会与他人沟通,获取可得的帮助;
④在漫长人生中的每一次跨越和发现,都需要以谦卑的姿态获取;
⑤“问路”的过程也是检验自我和体察他人的过程,“问”本身也是真诚的试金石。
⑥当我们在繁华世界,为光影迷惑而感到精神孤立与无助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对津口的问询与寻找。
⑦人如果具有一种不耻下问的精神是十分珍贵的,人不是一出生就是万能的,干任何事无非是有“问”才干成功的。
20. D.
21.楼道里乱停,电动车“火”了(电动车也有“坏脾气”)
22.例:他的词艳丽如画,如“桃花谢了春红”;他的词情浓似酒,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他的词自然如水,如“一棹春风一叶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