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7.50 KB
- 2023-09-03 发布
宾县一中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生物试题
一、 选择题(每题1.5分,40小题,共60分)
1.下列过程,哪些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 )
①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 ②抗体和抗原的特异性结合
③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④神经递质和突触后膜受体的作用
⑤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⑥蛋白质在消化道中的消化分解
A. ②④⑤ B. ②⑤⑥ C. ①③④ D. ①③⑥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完成需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
B. 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完整不一定能形成反射
C. 感受器由感觉神经末梢组成,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组成
D. 兴奋是以神经冲动的形式沿神经纤维传导的
3.如图为反射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刺激a点,检测各位点电位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检测到c、d点有神经冲动,说明神经冲动在同一神经元上双向传导
B. b处检测不到神经冲动,是由于上个神经元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使b处于抑制状态
C. 神经冲动由d传导到e时,需要组织液为传导媒介
D. 如果de距离等于cd,刺激d点时,e处比c处更迟测到电位变化,这与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耗时较长有关
4.下列有关促胰液素发现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动物激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
B. 沃泰默设置的实验变量是有无通向小肠的神经
C. 斯他林和贝利斯成功的关键在于敢向权威观点挑战,大胆质疑、探索与创新
D. 促胰液素的作用是促进胰腺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5.有三只生存状况一致的小狗,分别切除它们的下丘脑、甲状腺、垂体,然后测量它们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变化,结果如下表所示: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促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激素
甲
-
-
-
乙
+
-
-
丙
+
+
-
(注:“+”代表增加,“—”代表减少)
甲、乙、丙三只小狗被切除的器官分别是( )
A. 垂体、下丘脑、甲状腺 B.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
C. 甲状腺、垂体、下丘脑 D. 垂体、甲状腺、下丘脑
6.某成年人从25 ℃的环境来到10 ℃的环境中,体温维持正常,其散热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b段的散热量少于产热量
B.b~c段散热加快是由于汗液分泌增加
C.c~d段皮肤血管逐渐舒张
D.d~e段的产热速率大于a~b段
7.如图表示水平衡调节机理,请据图判断甲、乙、丙依次是( )
A. 抗利尿激素、渴觉中枢、肾小管 B. 大脑皮层、抗利尿激素、肾小球
C. 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大脑皮层 D. 大脑皮层、抗利尿激素、肾小管
8.下列不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是( )
A. 吞噬细胞吞噬病毒 B. 溶菌酶杀灭细菌
C. 注射疫苗预防肝炎 D. 皮肤的保护作用
9.图示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请据图判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a、b、c、d、f
B. ⑤、⑥两种免疫依次表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C. HIV主要侵染细胞b,对⑤、⑥均有破坏作用
D. 细胞e→细胞d→③的过程发生在机体首次接触抗原时
10.下列五种反应依次属于( )
(1)某人一吃海鲜就出现严重的腹泻
(2)美国有一免疫功能异常的儿童,不能接触任何病原体,少量病菌感染亦可导致严重发病 (3)流感病毒侵入人体时,有时可作用于红细胞,使红细胞成为靶细胞,导致体内产生抗红细胞抗体,这种抗体也可对正常红细胞发生作用,引起红细胞裂解
(4)人体感染酿脓链球菌后,机体产生的抗体不仅向它发起进攻,也向心脏瓣膜发起进攻
(5)当细菌的外毒素进入人体后,体内产生特异性的抗体与之结合,使它丧失毒性
①正常免疫 ②自身免疫病 ③免疫缺陷病 ④过敏反应
A. ②③①④③ B. ④③②②① C. ②①④①③ D. ④③②①①
11.下列是关于植物生长素发现过程的一些说法,错误的是( )
A. 达尔文用设计简单而富有创造性的实验来证实人们熟视无睹的现象
B. 如果鲍森·詹森用玻璃片代替琼脂片,胚芽鞘产生的影响也能传递给下部
C. 温特用实验证实了植物的向光性确实和某种化学物质的分布不均匀有关,首次将该物质命名为生长素,但并不知道生长素的化学本质
D. 首次分离出的生长素不是在植物体内,而是在人的尿液中
12.某校生物兴趣小组把一个胚芽鞘尖端放在一块琼脂块上,琼脂块的中央被云母片隔开,同时被一个纸盒罩住,纸盒的一侧开口,有单侧光照(如图①所示)。经过以下三种方法处理一段时间:仅纸盒转动、仅胚芽鞘尖端及琼脂块转动、整个装置同时转动,然后分别把A、B所示琼脂块放在三个切去尖端的胚芽鞘的切口上(如图②)。胚芽鞘的生长状况分别是( )
A.直立生长、 向右弯曲生长、向右弯曲生长
B. 向左弯曲生长、直立生长、 向右弯曲生长
C. 向左弯曲生长、向右弯曲生长、直立生长
D. 向右弯曲生长、直立生长、 向右弯曲生长
13.下列关于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的事例中,不正确的是( )
A. 使用乙烯利,可以使菠萝提前成熟,做到有计划地上市
B. 使用赤霉素处理芦苇,可以使芦苇的纤维增加
C. 使用赤霉素处理大麦,可以使大麦种子无须发芽就产生人们需要的α-淀粉酶
D. 使用青鲜素处理马铃薯、大蒜,可以使它们的贮藏期延长,有利于人们食用
14.如图是有关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①表示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之一
B. 春运期间,北京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②③
C. 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 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了⑤
15.下列有关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B.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C. 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个体被捕捉的概率应相等,而与年龄和性别无关
D. 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16.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为2 hm2
的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由于灰苍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推测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最可能( )
A. 小于92只 B. 大于92只 C. 小于161只 D. 大于161只
17.如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平均值)随时间(单位:年)的变化关系。经调查在第5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为200只。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由图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其种群数量一直呈“J”型增长
B. 理论上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400只
C. 导致第5年到第9年这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下降、种群数量减少的原因主要包括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等
D. 如果该种群为东方田鼠,则将其数量控制在200只左右可有效防治鼠患
18.下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
B. 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 bc段其天敌捕食的成功率增加
D. 比较曲线Y与曲线X,表明在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超出理想状态下的最大增长速率
19.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错误的是( )
A. 培养液和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
B. 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应将培养瓶轻轻震荡几次
C. 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后再计数
D. 应在每天的同一时间从同一培养瓶中吸出等量培养液进行计数
20.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生物群落是由不同的种群形成的
B. 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中各生物之间的关系
C. 生物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D. 生物群落是同一时间内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21.下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
B. 乙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
C. 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
D. 用乙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
22.早在宋代,我国就产生了四大家鱼混养技术。下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现象是群落的水平结构
B. 鲢鱼和鳙鱼混合放养时为共生关系
C. 此图表明四种鱼类在能量流动上的关系为:鲢鱼→鳙鱼→草鱼
D. 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鲢鱼数量在短时间会增加
23.关于演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演替是群落根本性质发生变化的现象
B. 只有群落的结构受到外界因素干扰或破坏,才会出现群落的演替
C. 演替过程只要不遭到人类破坏和各种自然力的干扰,总趋势是会导致物种多样性的增加
D. 不论是成型的群落或是正在发展形成过程中的群落,演替现象一直存在着,它贯穿于整个群落发展的始终
24.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
B. 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
C. 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
D. 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
25.如图表示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该食物网包含了12条食物链
B. 鹰处于第三营养级
C. 牧草与杂草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竞争
D. 要了解某种牧草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样方法
26.如下图所示的食物网中,除生产者外还有一种生物的灭绝会导致另一种生物随之灭绝,这种生物是( )
A. 乙 B. 丙 C. 丁 D. 戊
27.如图表示Ⅰ、Ⅱ两个特定生态系统的生态金字塔,下列有关解释正确的是( )
A. 生物富集现象只能发生在Ⅰ中,而不会发生在Ⅱ中
B. 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传递效率随营养级的升高而逐级递减
C. 吃玉米的人所获得的能量比吃牛肉的人获得的能量多
D. Ⅱ中的生产者比Ⅰ中的生产者个体更小、繁殖速度更快、纤维素含量更低
28.完整的生态系统结构包括( )
A. 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B.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C.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D.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环境
29.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在生产中应用的是( )
A. 利用人工合成的植物化学信息素吸引昆虫前来,提高传粉率和结实率
B. 利用昆虫的趋光性,诱捕有害昆虫
C. 适当延长光照时间,提高家禽产蛋率
D. 利用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进行保花保果
30.下列关于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调查农田中蚜虫、蚯蚓、田鼠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
B. 研究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可以采用构建概念模型的方法
C. 采集土壤小动物的方法主要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D. 制作的生态缸应密闭,放置在室内通风、阳光直射的地方
31.下列属于对生态系统功能的描述的有( )
①生产者的遗体、残骸、残枝败叶中的能量流向分解者
②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鼠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③蜜蜂发现蜜源时,就会通过“跳舞”动作“告诉”同伴去采蜜
④根瘤菌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成为无机含氮化合物被植物利用,最后重新回到无机环境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32.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其中ABC表示生态系统的不同成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③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 AB分别代表消费者和生产者
C. ⑦是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D. 疏松土壤可以加快⑤过程
33.保护生物多样性有三个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在这三个层次中,最核心并关系其他两个层次存亡的是( )
A. 基因多样性 B. 物种多样性 C. 群落多样性 D. 生态系统多样性
34.下列有关叙述中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是( )
①适时有计划采伐森林有利于森林生态系统的更新
②生物入侵加剧了生存斗争,有利于生物进化
③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④迁地保护为行将灭绝的生物提供了生存的最后机会
⑤工业生产大量排放SO2、CO2有利于植物生长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③⑤
35.生活在白蚁肠内的鞭毛虫,能消化白蚁肠中的木纤维素,若没有鞭毛虫,白蚁即饿死;植物中的菟丝子,要缠着大豆才能生长;大小草履虫必须分开培养,才能生长好。以上生物的种间关系分别为( )
A. 互利共生、寄生、竞争 B. 竞争、寄生、互利共生
C. 寄生、互利共生、竞争 D. 互利共生、竞争、寄生
36.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是由以下哪个器官分泌的( )
A. 下丘脑 B. 神经垂体 C. 腺垂体 D. 性腺
37.如图表示人剧烈运动前后血液pH的变化曲线,请分析AB段变化的原因( )
A.无氧呼吸产生丙酮酸释放到血液中 B.无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释放到血液中
C.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释放到血液中 D.无氧呼吸产生乳酸释放到血液中
38.人红细胞的渗透压与x浓度的食盐水相当。而浸在y浓度食盐水中的红细胞破裂;浸在z浓度食盐水中的红细胞收缩。则这三种食盐水的浓度大小依次为( )
A.x>y>z B.y>z>z C.z>y>z D.z>x>y
39.某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大量繁殖,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后期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早期不属于负反馈调节,后期属于负反馈调节
B.早期属于负反馈调节,后期不属于负反馈调节
C.早期、后期均属于负反馈调节
D.早期、后期均不属于负反馈调节
40.你专心解答上面的题目时,参与该过程的高级中枢主要有( )
①下丘脑 ②大脑皮层言语H区 ③大脑皮层言语S区 ④大脑皮层言语V区
⑤大脑皮层言语W区
A.④⑤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二、填空题(40分)
41.(8分,每空1分)图甲表示人体缩手反射的相关结构(虚线内表示脊髓的部分结构),图乙表示图甲中某部分结构的化学信号传递过程。请据图回答:
(1)在甲图中,A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乙图中,突触处传递信号的形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神经递质释放的方式是____________。
(3)为了探究某种药物(可阻断反射活动)的作用部位,可把图甲所示实验材料随机分为Ⅰ、Ⅱ两组。将该药物涂在Ⅰ组材料的____________(填字母)处,然后给予感受器一适宜刺激,观察肌肉是否收缩,以探究药物是否阻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将该药物涂在Ⅱ
组材料的____________(填字母)处,然后给予感受器一适宜刺激,观察肌肉是否收缩,以探究药物是否阻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4)丙图所表示的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____________(“单向”或“双向”)的,原因是在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这样就形成了____________,使兴奋依次传导,其中与传导方向相同的是____________(“膜内”或“膜外”)的电流移动方向。
42.(8分,每空1分)下丘脑在人体生理调节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请据图回答问题(甲、乙、丙、丁为人体内某种结构或细胞,A、B、C、D为调节物质):
(1)图中下丘脑参与的生理调节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图中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在血液中的含量明显升高。
(2)图中物质B和C依次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3)在正常人体内血糖浓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血糖浓度调节过程中,图中可表现为协同作用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填字母)。
(4)血液中物质A的含量过高时,抑制下丘脑和甲的分泌活动的调节方式称为___________。
(5)下丘脑除参与图示调节过程外,还能分泌____________________,由甲释放到血液中,调节人体内水的平衡。
43.(8分,每空1分)如图甲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部分食物网简图,乙表示该食物网中昆虫种群的 λ 随时间变化曲线。
(1)图甲中,狐处在第_______________营养级;若草固定的能量为8×109kJ,昆虫同化的能量为1.0×108kJ,兔子同化的能量为2.0×108kJ,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则狐同化的能量为____________ kJ。
(2)由图乙可知,昆虫种群在前5年的种群数量呈____________型增长。在1~20年中种群数量最多的是第____________年;20~30年中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为____________。
(3)该生态系统中的狐能够依据兔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兔同样也能够依据狐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可见信息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该生态系统发生火灾后又慢慢恢复,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能力的大小取决于____________的复杂程度,其基础是________________。
44.(8分,除特殊标注外,每空1分)为研究生长素(IAA)和乙烯对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影响,选用番茄幼苗做了以下实验:
实验1:将去掉尖端的番茄幼苗作如图1所示实验处理,一段时间后观察幼苗生长情况。
实验2:将生长两周的番茄幼苗叶片分别进行A、B两种处理(A处理:不同浓度的IAA溶液处理;B处理:在不同浓度的IAA溶液中分别加入适宜浓度的乙烯处理),3h后测定细胞膜的透性,结果如图2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在番茄幼苗中,生长素可由______________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来;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____;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______________(填“极性”或“非极性”)运输(2分)。
(2)实验1中,幼苗将______________(填“向光弯曲”、“直立”或“不”)生长。
(3)实验2结果表明,在______________时,IAA对细胞膜透性的影响不显著。B组加乙烯处理后,随IAA浓度的提高,番茄叶片细胞膜透性显著增加,与A组高浓度处理变化趋势具有平行关系,请对这一实验现象提出合理假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5.(8分,每空1分)如图为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a表示______________系统,b表示______________系统,c表示______________系统。除了图中所标示出的各大系统外,参与内环境维持稳态的还有______________这一重要器官,它具有分泌汗液这一重要排泄功能。
(2)图中O2不从组织细胞进入组织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人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减少,会使血浆的______________下降,血浆中的液体进入组织液,从而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
(4)目前普遍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1.5分,40小题,共60分)
1-- 5 DCBDB 6--10 DDCCB 11--15 BDDBC 16--20 CBBDB
21--25 CDBAB 26--30 BDADB 31--35 BDDCA 36--40 ADDBA
二、填空题(40分)
41.(8分,每空1分)
(1) 效应器 (2)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胞吐
(3) Z X或Y (4)双向 局部电流 膜内
42.(8分,每空1分)
(1)神经调节和体液(或激素)调节 A和D (2)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
(3)0.8----1.2g/L (80----120mg/dL) C和D (4)反馈调节 (5)抗利尿激素
43. (8分,每空1分)
(1) 三、四 7.1×107 (2) J 10 0
(3)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4)营养结构(食物网) 负反馈调节
44.(8分,除特殊标注外,每空1分)
(1)色氨酸 吲哚乙酸 非极性 (2分)
(2)直立
(3)在无外源乙烯和低浓度IAA时
当IAA浓度增高到一定值后就会促进乙烯的合成,乙烯含量增加增大了细胞膜的透性(2分)
45.(8分,每空1分)
(1)呼吸 消化 泌尿 皮肤 (2)组织液的O2浓度高于组织细胞
(3)渗透压 组织水肿 (4)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