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2.50 KB
- 2023-08-21 发布
蒙阴县实验中学2018级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
生物试题
一、 单选题(本题共50道小题,1~40每小题1.5分,41~50每小题2分,共80分)
1.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可发生许多生化反应,其中有 ( )
A.蛋白质消化分解成氨其酸 B.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
C.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D.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2.关于内环境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
A.内环境指的是细胞外液 B.血浆和红细胞内液之间可发生物质交换
C.与组织液成分最接近的是淋巴 D.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生活环境只有血浆
3.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人体代谢中的生物化学反应主要发生在细胞内
B.血红蛋白、递质、激素、葡萄糖和CO2都是内环境的成分
C.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渗透压、温度和pH保持不变
D.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组织液和消化液
4.下图是人体内环境示意图,若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质会降低,会引起增多的是 ( )
5.下列各项中,可以看作物质进入内环境的是:( )
A.喝牛奶,进入胃中 B.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结合
C.口服抗菌药物 D.肌肉注射青霉素
6.下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①③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
B.人体的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外液
C.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④为养料和氧气
D.⑥可表述为:体内细胞可与外界环境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
7.人的下丘脑如果发生病变,不可能产生的现象有 ( )
A.血糖调节功能减弱 B.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C.体温调节功能减弱 D.膝跳反射丧失
8.图示人体皮肤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维持体温的方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机体在炎热环境中产热/散热的比值比寒冷环境中产热/散热的比值小
B.从甲到乙是机体散热的唯一途径,从丙到丁表示机体产热途径
C.丙也能发生在寒冷环境中
D.从甲到乙的过程是体液调节,从丙到丁的过程是神经调节
9.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脑皮层是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
B.温觉感受器只分布于皮肤
C.人在剧烈运动时主要产热方式是骨骼肌的收缩
D.降低新陈代谢是人在炎热环境中散热的主要方式
10.糖尿病患者除了尿糖外,还有多饮多食的现象,与此同时,糖尿病患者逐渐消瘦,造成上述症状的原因错误的是( )
A.胰岛A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B.缺少胰岛素,血糖含量高,大量的糖随尿液排出
C.在排出大量糖的同时,也带走了大量水分,于是出现多饮多食现象
D.糖氧化功能发生障碍,体内脂肪、蛋白质的分解加强,导致机体消瘦,体重减轻
11.下列各选项与右图所给模型不相符的是 ( )
A.若X表示血糖含量,则②可能代表胰高血糖素
B.若X表示甲状腺激素,则①可能代表促甲状腺激素
C.若X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则②可能代表甲状腺激素
D.若X表示人体排出的尿量,则②可能代表抗利尿激素
12.给健康动物注射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不会引起 ( )
A.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的量增加
B.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量减少
C.神经系统兴奋性和细胞呼吸增强
D.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的量减少
13.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突触小体内的神经递质经突触前膜以胞吐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
B.神经冲动的传导不可能由树突→细胞体→轴突
C.神经调节过程不一定要经过反射弧
D.神经调节作用的时间短,但范围较广
14.在神经元之间传递兴奋时,突触小体完成的信息转换模式为( )
A.电信号→电信号 B.电信号→化学信号
C.化学信号→化学信号 D.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15.根据神经冲动通过突触的方式不同,突触可分为化学突触和电突触两种。电突触的突触间隙很窄,在突触前末梢无突触小泡,间隙两侧的膜是对称的,形成通道,带电离子可通过通道传递电信号,如下图所示,以下有关突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神经冲动通过电突触的传递速度较化学突触快
B.兴奋在化学突触和电突触中的传递都是单向的
C.兴奋通过化学突触时的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D.兴奋通过突触传递信息与细胞膜的功能有关
16.将灵敏的电流计的两极如图所示分别置于膝跳反射反射弧中的a处外表面和b处的内表面,若在c、d两点同时对神经细胞给以能引起兴奋的刺激,则刺激后电位计指针的偏转情况是(注意:ac=db)( )
A.先左后右,再向右 B.先右后左,再向左
C.先左后右,再向左再向右 D.先右后左,再向右再向左
17.Na+一K+泵是细胞膜上的一种重要载体,也是能催化ATP水解的酶。该泵每消耗1分子的ATP,就逆浓度梯度将3分子的Na+泵出细胞外,同时将2分子的K+泵人细胞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Na+一K+泵水解ATP时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
B.Na+一K+泵转运K+的方式与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相同
C.Na+一K+泵被破坏后的细胞膜允许K+自由通过磷脂分子层
D.Na+一K+泵正常工作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体积和静息电位
18.下图是人体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结构:图中表示从树突到胞体到轴突,方框甲、乙代表神经中枢。当手被尖锐的物体刺痛时,先缩手后产生痛觉。对此生理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中E为感受器,A为效应器,痛觉在图中的甲方框处形成
B.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D处的电位分布是膜内为正电位,膜外为负电位
C.图中共有5个突触,当手被尖锐的物体刺痛发生缩手反射时,反射弧为A→B→C→D→E
D.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神经递质一定能引起乙的兴奋
19.获2013年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发现了与囊泡运输相关的基因及其表达蛋白的功能,揭示了信号如何引导囊泡精确释放运输物。突触小泡属于囊泡,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元中的线粒体为突触小泡的运输提供了能量
B.神经元特有的基因决定了突触小泡的运输方式
C.突触前膜的特定蛋白决定了神经递质的释放位置
D.突触小泡中运输物的释放受到神经冲动的影响
20.如图为突触的结构,并在a.d两点连接一测量电位变化的灵敏电流计,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
①图示的结构包括3个神经元,含有3个突触
②分别刺激b、c点时,指针都偏转2次
③如果B受刺激,C会兴奋;如果A、B同时受刺激,C不会兴奋。则A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
④递质可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受体” 的化学本质一般是糖蛋白
⑤A、B一定是轴突,C一定是树突。
⑥若将电流计连接在a.b两点,并刺激a.b间的中点,则由于该点离两个接点距离相等,所以理论上指针不偏转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③④⑥
21.甲、乙是细胞表面受体和细胞内受体的作用机制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若图甲表示神经元间兴奋的传递,则信号分子为神经递质
B.细胞内外各种类型受体其结构都具有特异性,图乙中雄激素能被定向运送到靶细胞处
C.人体内胰岛素的作用机制与图乙所示机制不同
D.雄激素通过与靶细胞内特异性受体结合影响细胞基因选择性表达来调节细胞代谢
22.如下图所示,兴奋既可以在神经纤维上传导,也可以在神经元之间、神经元与肌肉细胞之间传递,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
A.a处可实现由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B.轴突膜内侧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C.②③之间,K+大量外流,③④之间,Na+大量内流
D.神经递质一经a传递到b,将会引起b的兴奋并传导
23.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若每次在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大脑皮层没有参与铃声刺激引起唾液分泌的过程
B.食物引起味觉和铃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不同的反射
C.铃声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和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弧相同
D.铃声和喂食反复结合可促进相关的神经元之间形成新的联系
24.突触小泡膜上分布有一种SB蛋白,在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接触后它可以引发膜的融合进而使神经递质释放。此过程中 ( )
A.体现了SB蛋白具有载体作用
B.伴随着生物膜的转化与更新
C.SB蛋白促使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
D.SB蛋白活性抑制剂可以抑制突触小泡的形成
25.下图甲表示动作电位产生过程示意图,图乙、图丙表示动作电位传导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将离体神经纤维放在高于正常海水Na+浓度的溶液中,甲图的c点将降低
B.图甲、乙、丙中发生Na+内流的过程分别是b、②、⑦
C.图甲、乙、丙中c、③、⑧点时细胞膜外侧钠离子高于细胞膜内侧
D.回复静息状态过程中K+外流需要消耗能量、不需要膜蛋白
26.人体受到某种抗原的刺激会产生记忆细胞,当其受到同种抗原第二次刺激时 ( )
A.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变长,机体抗体浓度增加
B.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变短,机体抗体浓度增加
C.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变短,机体抗体浓度减少
D.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不变,机体抗体浓度减少
27.下列有关动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激素由内分泌腺产生后通过体液运输到作用部位
B.一般情况下一种激素只选择作用某一种特定的靶器官或靶细胞
C.各种激素之间只有拮抗作用,没有协同作用
D.激素作用于靶细胞之后往往被灭活,从而保证机体调节适应多变的环境
28.新生儿出生后保留其脐带血,是因为脐带血内含有大量的造血干细胞,它不仅能够增殖分化成红细胞,还可以增殖分化成淋巴细胞,参与人体免疫调节。下列描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A.由造血干细胞形成淋巴细胞的过程中,细胞内基因没有发生改变
B.浆细胞在特异性识别抗原后,自身能合成并分泌抗体消灭抗原
C.吞噬细胞能识别抗原,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D.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并使其裂解死亡的过程属于细胞凋亡
29.现有大小和生长状况相同的同一品系小鼠甲、乙、丙及另一品系小鼠丁,并对甲、乙、丙分别做如下处理 ( )
分组
甲
乙
丙
处理方式
不作任
何处理
将丁的皮肤小片移植到乙体表上,
14天后,皮肤片结痂脱落
切除
胸腺
两周后,再将丁的皮肤小片分别移植到甲、乙、丙体表上,则移植的皮肤小片最易脱落和最易成活的分别是
A.乙、甲 B.乙、丙 C.丙、丙 D.丙、甲
30.如图为过敏反应的原理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过敏反应为抗原首次进入机体引起的免疫反应,表现为发作迅速,反应强烈
B.图中首次进入人体的过敏原与再次进入的过敏原的类型可相同,也可不同
C.过敏反应属于特异性免疫中的细胞免疫,其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
D.过敏反应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图中靶细胞释放的组织胺等物质可引起毛细血管扩张,平滑肌收缩等
31.下列有关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非特异性免疫是能够遗传的
B.胃液中的盐酸属于人体第二道防线
C.机体通过非特异性免疫产生记忆细胞
D.非特异性免疫只对某些病原体起作用
32.当细菌进入体内组织后,吞噬细胞会对细菌进行吞噬,并处理呈递,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巨噬细胞特异性地识别并吞噬细菌抗原
B.溶酶体参与抗原的加工处理过程
C.加工处理后的抗原可直接呈递给B淋巴细胞
D.抗原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只存在于体液免疫
33.2014年西非地区爆发了埃博拉疫情。埃博拉病毒(EBV)是一种RNA病毒。埃博拉病毒侵入人体后 ( )
A.刺激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与该病毒结合
B.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与该病毒结合
C.被吞噬细胞特异性识别
D.与特定的抗体结合可失去致病能力
34.浆细胞产生抗体是免疫调节中的重要环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浆细胞与记忆B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种类有差异
B.浆细胞与效应T细胞中的遗传信息有明显差异
C.浆细胞内对抗体进行加工的细胞器中含有DNA
D.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浆细胞的表面
35.乙酰胆碱能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某病人血清中含有对抗乙酰胆碱受体的抗体,该病人所患疾病及表现为 ( )
A.自身免疫病,痉挛 B.自身免疫病,肌无力
C.过敏反应,肌无力 D.过敏反应,痉挛
36.人体受到某种抗原的刺激会产生记忆细胞,当其受到同种抗原第二次刺激时( )
A.记忆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变短 B.产生的浆细胞均自记忆细胞
C.记忆细胞可迅速增殖产生大量抗体 D.记忆细胞受到刺激而引起过敏反应
37.下图中的曲线显示了两种使人体获得免疫力的方法。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当一个人被狗咬伤时,可能会感染狂犬病病毒,此时采用方法②进行免疫比较好
B.采用方法①可以使人获得比方法②更持久的免疫力
C.采用方法②使人体获得抗体的过程叫细胞免疫
D.医学上一般采用方法②进行免疫预防
38.下列有关免疫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与机体免疫有关
B.艾滋病患者有很多死于癌症,与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下降有关
C.广泛用于预防接种的疫苗的本质是抗体
D.浆细胞能分泌抗体但不能分裂
39.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侵入了人体深部的组织细胞并大量繁殖,下列关于该菌的细胞呼吸类型和消灭该菌首先要通过的免疫途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无氧呼吸和体液免疫 B.无氧呼吸和细胞免疫
C.有氧呼吸和体液免疫 D.有氧呼吸和细胞免疫
40.免疫是机体的一种重要的保护性功能。下列不属于免疫过程的是 ( )
A.花粉引起体内毛细血管扩张 B.移植的器官被排斥
C.抗SARS病毒的抗体清除SARS病毒 D.青霉素消灭肺炎双球菌
41.下图为人体体液免疫过程的示意图。当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a、b、c、d四种免疫细胞中,能迅速增殖分化的是 ( )
A.a B.b C.c D.d
42.下列有关人体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抗利尿激素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以后立即失去活性
B.水盐平衡调节的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
C.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分泌
D.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产生渴觉
43.当人所处的环境温度从25℃降到5℃时,耗氧量、尿量、抗利尿激素及体内酶活性的 变化依次为 ( )
A.增加、增加、减少、不变 B.减少、减少、增加、不变
C.增加、减少、增加、不变 D.增加、增加、减少、降低
44.褐色脂肪组织(BAT)是小型哺乳动物适应性产热的主要部位。研究人员以长爪沙鼠为实验材料,研究动物在寒冷条件下BAT消耗量及相关激素的变化,结果如下表(TRH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组别
环境温度
(℃)
实验结果
BAT重量
(g/100g体重)
下丘脑中TRH含量
(pg/mg蛋白)
血浆甲状腺激素含量
(ng/mL)
①
24
0.33
86.73
0.55
②
4
0.27
63.94
0.76
A.①、②组的实验表明,寒冷条件下动物能通过消耗脂肪来维持体温
B.①、②组的实验表明,TRH和甲状腺激素作用的靶细胞为褐色脂肪细胞
C.②组的下丘脑TRH含量比①组低,是因为寒冷刺激促进下丘脑释放TRH
D.②组的甲状腺激素含量比①组高,是神经与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
45.神经电位的测量装置如图所示,其中箭头表示施加适宜刺激,阴影表示兴奋区域。用记录仪记录A、B两电极之间的电位差,结果如曲线图。若将记录仪的A、B两电极均置于膜外,其他实验条件不变,则测量结果是 ( )
A. B. C. D.
46.某些肿瘤细胞分泌免疫抑制因子FasL以抵抗人体免疫功能。其机制是:进入肿瘤组织周围的免疫细胞分泌Fas分子,Fas位于效应细胞的表面,肿瘤细胞分泌FasL并与Fas结合,激活免疫细胞的凋亡信号途径,诱导免疫细胞凋亡。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图中的效应细胞是由T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来的
B.激活细胞凋亡信号途径是通过激活相关基因的活动实现的
C.图中表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
D.如果FasL和Fas成分相似,二者的合成场所完全一致
47.兴奋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导过程中,有时存在一个突触引起的兴奋被后一个突触抑制的现象,如下图是突触2抑制突触1兴奋传导的过程示意图。突触2甘氨酸(Gly)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可作为神经递质,它的受体是膜上某些离子的通道。当兴奋抵达时,释放到突触间隙的Gly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A.Gly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后可使阴离子内流,导致A处的兴奋不能传至B处
B.图中没体现的内环境组成成分是血浆和组织液,左图a段表示静息电位,b点时膜外是正电位
C.上述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的功能是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和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D.Gly可通过主动运输回到本细胞再被利用,图中结构①表示载体蛋白
48.在某溶液中维持正常活性的离体神经纤维受到适当刺激时,受刺激部位细胞膜两侧会出现暂时性的电位变化,产生神经冲动。下图显示受刺激部位的膜电位变化趋势(曲线1)和膜内钠离子含量变化趋势(曲线2),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
A.a-c所需的时间和c点膜电位数值的大小均由膜内Na+浓度决定
B.b、d两点膜电位的数值均代表静息电位
C.曲线e-f段钠离子含量增多需要消耗能量
D.g点前后神经细胞膜内外始终存在离子的交换
49.右图示大鼠皮肤冷觉感受器和温觉感受器在不同温度时的传入神经放电频率(敏感程度),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不同的温度感受器有其特定的敏感温度范围
B.环境温度28℃时冷觉感受器最敏感
C.大鼠的正常体温接近于两个曲线交点对应的温度
D.当温度偏离感受器的敏感温度时传入神经放电频率增大
50.下列因果关系的搭配,正确的是 ( )
原因
结果
①
胰岛素能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二者在血糖调节中是拮抗关系
②
炎热环境,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
汗液分泌增加
③
局部电流在膜外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
引起未兴奋部位兴奋
④
延长光照时间
光合速率提高
⑤
记忆细胞迅速增殖产生大量抗体
二次免疫时,免疫效应更快、更强
A.①②④ B.②⑤ C.③④ D.②
一、 简答题(20分)
51.(10分)下图是人体内激素分子作用的模式图。甲〜丁表示激素分子作用的靶细胞或靶器官,A〜D表示不同的激素分子.请据图回答
(1)请写出激素分子的名称:A 、D .
(2)人体内的激素分子除了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外,还有 和 的作用特点。
(3)人体内产生的B被运往全身各处,只有[丁] 的细胞膜上含有该激素的受体。
(4)C代表 ,由 细胞分泌,作用的靶器官甲是 .
(5)调节D分泌的反射弧中的感受器为 ,D释放后作用于[乙] ,促进其对水分重吸收。
52.(10分)下图表示人体细胞受到病毒攻击后发生的免疫过程。请回答:
(1)免疫系统的功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清除。
(2)在人体的免疫系统中:
①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______________(填选项)的场所。
A.生成 B.成熟 C.集中分布
②免疫活性物质是______________(填选项)免疫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A.都由 B.不都由
(3)请写出图中以下细胞的名称:
细胞I:_____________细胞,细胞II:_____________细胞,细胞VI:_____________细胞。
(4)人体细胞再次受到该病毒攻击后,可增殖分化的细胞有______________(填选项)。
A.细胞I B.细胞II C.细胞III D.细胞VI
(5)图中所示①~④的4个途径中,不具有特异性识别过程的是途径_____________。
(6)图中某种初始状态T细胞分泌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其作用是促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蒙阴县实验中学2018级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
生物答案
单选题
1~10 DDABD; CDCCA 11~20 AAABB; CDCBD
21~30 BBDBC; BCBBD 31~40 ABDAB; ADCBD
41~50 DDABC; DBDDD
简答题
51 (1)甲状腺激素 抗利尿激素
(2)微量、高效 通过体液运输
(3) 甲状腺
(4)胰岛素 胰岛B 肝脏
(5)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肾小管、集合管
52 (1)防卫、监控
(2)①ABC ②B
(3)效应T 记忆T 浆
(4)BC
(5)①
(6)淋巴因子 B细胞增殖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