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9.00 KB
- 2023-06-24 发布
新干二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段考
生物(理普)试卷
命题人:邹冬如 2017.3
(第Ⅰ卷 选择题)
一、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 )
A.CO2、血红蛋白、H+、尿素 B.呼吸氧化酶、抗体、激素、H2O
C.Na+、O2、葡萄糖、血浆蛋白 D.Ca2+、载体、氨基酸
2.如图为人体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的激素③分泌过多
B.缺碘时激素①和②浓度都高于正常水平
C.图中共有3处箭头表示负反馈调节
D.垂体还能分泌与激素③有相似生理效应的激素
3.如图表示人体通过体液免疫消灭破伤风杆菌外毒素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2、细胞3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
B.仅细胞4中含有合成物质a的基因
C.②、③过程与细胞膜上蛋白质有关
D.细胞5属于保留分裂能力的细胞
4.下列不属于植物体内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的物质是( )
A.2,4﹣D B.赤霉素 C.细胞分裂素 D.脱落酸
5.下列信息传递的实例中,属于利用信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的是( )
A.莴苣在适宜波长下才能萌发生长 B.雄鸟求偶时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
C.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信息 D.昆虫通过性外激素吸引异性
6.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图中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乙),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该图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速率接近0
B.种群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若该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的防治必须在c点进行
D.K值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不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7.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垂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缓解了种间竞争
C.其结构主要由水分决定 D.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
8.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的叙述错误的( )
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甲图所示
B.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丙所示
C.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竞争、捕食关系
D.图丙中实验初期,种内互助与竞争并存,后期X的种内斗争加剧
9.“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背天”,这句话体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是( )
A.间接价值 B.直接价值 C.经济价值 D.潜在价值
10.研究发现有机物X可解除植物的顶端优势.为探究有机物X的作用部位,研究人员用适宜浓度的含有有机物X的溶液、若干生长状况相同的幼苗为材料进行实验.以未经处理的幼苗为对照组,实验组的处理方式为( )
选项
处理方式
A
在①②处同时涂抹等量有机物X溶液
B
切除②,一组在①处,另一组在②处涂抹等量有机物X溶液
C
切除①,一组在①处,另一组在②处涂抹等量有机物X溶液
D
一组在①处,另一组在②处涂抹等量有机物X溶液
A.A B.B C.C D.D
11.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①~④表示相关过程的能量流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分解者获得的能量最少
C.图中②/①的比值代表草→兔的能量传递效率
D.③和④分别属于草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
12.油菜在盛花期因一场大雨影响了正常授粉,为防止减产可采取的补救措施是( )
A.喷施硼肥 B.追施氮肥
C.喷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 D.以上方法均不奏效
13.假设图中两个含生长素(IAA)的琼脂块和两个胚芽鞘尖端所产生的生长素量相同,则一段时间后对a、b、c、d、e、f、g七个空白琼脂块中所含生长素量的分析正确的是( )
A.f>a=b=d=e>g>c B.a=f>d=e>b=g>c
C.c>a=f>d=e>b=g D.c>f=d>a=b>e=g
1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兔子吃了1公斤的草,则这1公斤草中的能量就流入到了兔子体内
B.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则这只兔子中约有10%﹣20%的能量流入到狼的体内
C.生产者主要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到生物群落
D.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的
15.如图表示两细胞间发生某种信息传递的过程,①②分别代表不同的细胞,A表示物质,不符合该模型的是( )
A.①效应T细胞,②被病原体侵染的细胞,A抗体
B.①传入神经元,②神经中枢的神经元,A神经递质
C.①胰岛A细胞,②肝细胞,A胰高血糖素
D.①性腺细胞,②下丘脑细胞,A性激素
16.如图为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若E生物种群同化的总能量为8.1×109kJ,B生物种群同化的总能量为2.15×108kJ,从理论上计算,A同化的总能量最少为( )
A.8.1×107kJ B.6.95×107kJ
C.5.95×107kJ D.2.15×107kJ
17.如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A、B两点间的距离与B、C两点问距离相等,当在B点给予较强的电流刺激时,甲、乙电流表的指针发生的变化正确的是( )
A.甲不偏转,乙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B.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乙不偏转
C.甲只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发生偏转 D.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18.如图是有关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①表示种群密度,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B.春运期间,北京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②③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了⑤
19.如图所示为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简图,A、B、C、D、E是生态系统的各个成分,①~⑤是各个生理过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过程只能表示光合作用
B.B、C、D表示消费者
C.碳元素在B和C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D.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各自独立完成的
20.一个正常人从35℃的环境进入一室温只有18℃的空调房间,机体发生的变化是( )
A.散热减少,产热随后增加 B.散热增加,产热随后减少
C.散热减少,产热随后减少 D.散热增加,产热随后增加
21.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因素是( )
①年龄组成 ②性别比例 ③出生率和死亡率 ④迁入和迁出的个体数量.
A.②③ B.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22.图示某些生物学概念间的关系,其中Ⅰ代表整个大圆,Ⅱ包含Ⅳ.下列各项不符合图示关系的是( )
A.Ⅰ体液;Ⅱ细胞外液;Ⅲ细胞内液;Ⅳ组织液
B.Ⅰ突触;Ⅱ突触前膜;Ⅲ突触后膜;Ⅳ突触小泡
C.Ⅰ可遗传变异;Ⅱ突变;Ⅲ基因重组;Ⅳ染色体变异
D.Ⅰ免疫;Ⅱ特异性免疫;Ⅲ非特异性免疫;Ⅳ细胞免疫
23.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箭头表示循环方向.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碳在甲、乙、丙、丁构成的生物群落中以有机物形式传递
B.图中①②过程表示乙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①还可以表示化能合成作用
C.缺少类群甲则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能正常进行
D.由于呼吸作用的消耗,丁对碳的同化量远小于摄入量
24.如图表示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被植食动物利用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 )
A.①⑤之和为输入到生态系统的全部能量
C.⑤⑥⑦⑧之和为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B.植食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包含在⑦中
D.④占②的百分比为第一营养级传递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
2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B.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C.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
D.一块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第Ⅱ卷 非选择题)
二、本题包括5小题,共50分,除注明外每空1分
26(9分).请据图回答下列有关生长素的问题.
(1)从图甲中可以看出生长素的作用特点具有 ,不同植物器官对生长素敏感程度不同,对生长素最敏感是 .
(2)据图乙可知,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可以作为 作物田间 杂草的除草剂.
(3)图丙中,曲线的H点对应的浓度g为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请据图描述:OH段随生长素浓度增高, ;HC段随着生长素浓度高, .若植物幼苗出现向光性,且测得其向光一侧生长素浓度为m,则其背光一侧生长素浓度范围应为
;若植物水平放置,表现出茎的背地性,且测得其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2m,则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应为 ,若植物水平放置,则根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是 。
27(11分).研究人员对某草原生态系统进行了有关生态学调査.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人员要调查该草原生态系统中蒲公英的种群度,宜采用 法.要调查某种田鼠的种群密度,宜采用 法.如果在1公顷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田鼠,第二次捕获34只田鼠,其中带标记的田鼠15只,那么该草原中田鼠的种群密度约为 只/公顷.
(2)利用几十年所调査的该草原生态系统中该种田鼠种群数量数据,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为λ,并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
①分析曲线可知第9年该田鼠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 型,田鼠种群数量最少是第 年.
②第4到第8年间种群数最在下降,原因可能是 ;如果维持20年前后λ的增长趋势,种群数量将呈 型曲线増长.
(3)由于鼠害日益严重,该草原生态系统的植被遭受极大的破坏,这种现象说明草原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较弱.当人们意识到保护草原的重要性后,通过多种方式控制住了鼠害,草原植被也逐渐恢复,此阶段草原生态系统发生的演替属于 演替,在这种演替过程中,人类发挥了巨大作用,说明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 和 进行.
28(10分).如图甲是膝跳反射反射弧结构示意图,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据图作答:
(1)甲图中f表示的结构是 ,乙图是甲图中 (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乙图中的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 .
(2)膝跳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 ,兴奋由A传到B的信号转变是 .兴奋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是 .(2分)
(3)已知A释放的某种物质可使B产生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物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物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 .
(4)神经细胞合成的递质,经过 加工,形成突触小泡,释放到突触间隙,被突触后膜上相应的“受体”识别,引起反应,“受体”的化学本质是 .
29(9分)
.科学家研究发现一种树突状细胞(DC细胞),能参与人体的免疫的过程(如图示意),请回答下列问题:
(1)DC细胞处理抗原后,细胞外出现特定的结构能与T细胞有 作用的受体相结合,激活信号分子(S1、S2)从而激发T细胞出现免疫效应,此过程称为细胞间的 .
(2)T细胞发生免疫效应时,它产生的淋巴因子可以刺激 发生增殖分化,形成效应细胞和 ;另一方面,效应T细胞可直接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 ,使宿主细胞裂解死亡.
(3)由图知,DC细胞相当于免疫调节中的 细胞,在免疫调节中的具体功能是 .
(4)DC细胞能通过 方式将外来抗原摄入细胞内,同时免疫调节也可应对体内的异常细胞,这体现了免疫系统的 功能.
30(11分).如图一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m1、m2代表不同的能量形式.图二表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的变化示意图,其中a﹣g表示能量值.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中,m1、m2表示的能量形式分别为 、 .通常情况下,位于营养级Ⅳ的生物个体数量一般远远少于Ⅲ,主要原因是 .
(2)图二中,若A表示图一中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 ,C表示 .若图一中营养级Ⅰ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y,则营养级Ⅰ、Ⅱ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 (用图中所给字母的表达式表示).
(3)由图二可以总结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要特点是 .
(4)若图一中营养级Ⅰ、Ⅱ、Ⅲ各有一种生物甲、乙、丙,构成食物关系如图三.其中乙与丙的种间关系为 ,图三中缺少的生态系统组成成分是 ,甲的能量中,比例为x的部分直接提供给丙,则要使丙能量增加nkJ,至少需要消耗甲的能量 kJ(用所给字母的表达式表示).(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