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31 KB
- 2023-06-06 发布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三次检测高二年级
生物学科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选择题)
一、 选择题:(1--30小题各1分,31--40小题各2分,共5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右图表示人体三种细胞外液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甲和丙
B. 乙中含有尿素、脂肪酸、溶菌酶、血红蛋白等物质
C. 乙的蛋白质和氧气含量高于丙
D. 甲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乙中
2.下列有关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进而引起组织水肿
B. Na+和 Cl-是形成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无机盐离子
C. 体内细胞的生存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
D. 稳态是仅指内环境成分的相对稳定状态
3、下列关于生物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一般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这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B. 神经系统的某些结构也能分泌激素,参与体液调节
C. 母鸡出现“牝鸡司晨”现象,与性激素的调控有关
D. 神经递质、激素和淋巴因子等都是有机物,但不都是大分子
4. “重症肌无力”的发病机理:病人的神经与肌肉接头处的乙酰胆碱受体被当作抗原而受到攻击,致使神经冲动传递效率低下,肌肉收缩无力。其发病机理与哪种病最相似
A.系统性红斑狼疮 8.过敏反应 C.艾滋病 D.肌无力
5.下列关于人体免疫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免疫活性物质除溶酶体外还有抗体和淋巴因子
B.血浆和泪液中的杀菌物质均属于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C.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没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能力
D.淋巴因子等免疫活性物质都可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作用
6.关于过敏反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发生过敏反应的人,之前必定接受过同种过敏原的刺激
B.反应特点是发病迅速,反应强烈,但消退较慢
C.室内粉尘、青霉素、宠物的皮屑都可以成为过敏原
D.过敏反应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7.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发育中的果实产生的生长素可促进种子的发育
B. 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
C. 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在植物体中含量很少
D. 达尔文在金丝雀虉草胚芽鞘向光性实验中发现了生长素
8
.科学家温特做了如下实验:把切下的燕麦尖端放在琼脂块上,几小时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将琼脂块切成小块。再将经处理过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燕麦胚芽鞘一侧,结果胚芽鞘会朝对侧弯曲生长。但是,如果放上的是没有接触过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胚芽鞘则既不生长也不弯曲。该实验证明了( )
A.生长素是极性运输 B.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尖端产生的某种化学物质
C.胚芽鞘会弯向光源生长 D.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
9.在农业生产上,移栽棉花的产量比非移栽棉花的产量高许多,通过比较发现移栽棉花的根系发达,其侧根比非移栽棉花的侧根多且密.这是因为在移栽过程中( )
A.破坏了主根的顶端优势 B.促进了侧根产生生长素
C.抑制了侧根生长素的产生 D.促进了侧根产生赤霉素
10.关于“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在正式实验前做预实验的目的是减少实验误差,与避免浪费无关
B.用生长素类似物浸泡处理枝条时,最好在遮阴条件下进行
C.不同组的实验材料处理的时间可以不同
D.此探究活动中不存在任何形式的对照实验
11.下列各组实例中,均能够体现生长素两重性的一组是( )
A. 胚芽鞘的向光性和根的向地性 B. 顶端优势和根的向地性
C. 茎的背地性和生长素类似物除杂草 D. 无子番茄的培育和顶端优势
12.在早春低温时为了让水稻种子早发芽,稻农常将种子置于流动的河流或溪水中浸泡一段时间,这种做法与下列哪种激素变化的相关性最大( )
A.脱落酸 B.细胞分裂素 C.赤霉素 D.生长素
13.有关动物生长激素和植物生长素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化学成分均为蛋白质 B.均由特定的内分泌器官产生
C.两者作用的靶细胞都有其受体 D.两者之间的关系体现激素的协同作用
14、如图所示,用燕麦胚芽鞘进行实验,一段时间后,会引起直立生长的是( )
(注:锡箔小帽不透光,云母片不透水)
A. ③⑤ B. 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④⑤
15.某同学完成了“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的对照实验,对照组( )
A.土壤不做处理,自然状态 B.土壤进行处理
C.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 D.应适当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
16.预测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数量的发展趋势主要来自( )
A.居住人口不同年龄组成的比例 B.现有人口数量和密度
C.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 D.人口男女性别比例
17.关于群落水平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草原生态系统具有群落水平结构而森林生态系统没有
B. 环境条件分布不均匀是形成群落水平结构的原因之—
C. 湖泊各个水层中分布着不同种动物属于群落水平结构
D. 种群中的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水平结构
18.下列调查活动中,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
A. 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部分标志物脱落
B. 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某些田鼠因曾被捕变得狡猾而不易被重捕
C. 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
D. 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统计样方内和正好在样方线上的所有个体
19.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B. 种群的种内斗争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
C. 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D. 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
20.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A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 )
A. 新的种间关系不利于害虫A B. 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A
C. 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D. 乙和害虫A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
21.一个完整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
A.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B.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C.物质循环、能量流动 D.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环境
22.下列关于食物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只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
B.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是食物链的起点[来源:学_科_网]
C.各种植物都属于第一营养级,植食性动物都属于第二营养级
D.如果一条食物链上某种生物减少或消失,它在食物链上的位置可能会由其他生物来
取代
23.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相关表述错误的是( )
A.生物的种群特征会受阳光、温度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共同进化
C.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两个完全独立的过程
D.捕食等种间关系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
2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B.各种消费者的存在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食物链与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渠道
D.食物网的复杂程度仅取决于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
25. 下列4种现象中,不适宜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规律进行合理分析的是( )
A. 虎等大型肉食动物容易成为濒危物种 B. 蓝藻易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爆发
C. 饲养牛、羊等动物,成本低、产量高 D.蓝鲸以大量的微小的浮游动物为食
26.运用生态学原理可以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中将蚕粪喂鱼,提高了生态系统能量的传递效率
B.引进外地物种一定能增加本地的生物多样性,并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C.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雄虫的目的,是通过提高害虫死亡率来降低其种群密度
D.建立珠江口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有利于提高中华白海豚种群的K值
27.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物理信息的来源只能是无机环境
B.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能够传递信息
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一样都是单向的
D.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动物属于化学防治[来源
28.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所说的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B.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C.物质在生物群落内部也可循环
D.这里的物质指的是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
29.“气候变暖将是一场灾难”,下列关于这种说法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将给人类带来无法估计的灾难
B.为防止气候变暖,人类要尽量减少CO2的排放量
C.为防止气候变暖,人类要尽可能植树造林,保护植被
D.海水温度升高时,海水向大气释放的CO2将减少,有利于阻止气温升高
30.下表是某农田生态系统中田鼠种群摄食植物后能量流动情况,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田鼠粪便量占其同化量的33%
B.田鼠用于其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占其同化量的35%
C.田鼠的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3.5×1010J/(hm2·a)
D.以田鼠为食的天敌最多可获得的能量为1.4×109J/(hm2·a)
3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人们保护藏羚羊的目的是保护遗传的多样性和物种的多样性
B.“森林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解气候”体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濒危物种的最后手段
D.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32.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主要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
B.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
C.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不循环和逐级递减的
D.呼吸作用散失掉的热能只有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才能返回生产者
33.科研小组对某地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并研究Nt+1/Nt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下图(图中Nt表示第t年种群数量,Nt+1表示t+1年的种群数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t2时乙种群的数量最少
B.t3后甲种群的数量稳定不变
C.t2~t3段甲乙种群的数量都增加
D.t1~t3段乙种群的数量先增加再减少后不变
34.光裸的岩地上长出森林,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地衣阶段形成土壤颗粒和有机物逐渐增多,苔藓不会使岩石分解
B.草本植物阶段比灌木阶段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多,分解者的功能强
C.森林阶段的群落中不能找到地衣、苔藓,但能找到草本植物和灌木
D.人类在弃耕农田的活动会改变弃耕农田演替至森林的速度和方向
35.图1是将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一段时间后,测定胚芽鞘弯曲的情况(弯曲角度用α表示);图2是生长素浓度对胚芽鞘生长的作用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为b点时,α具有最大值
B、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不同,但可能形成相同的α
C、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为d时,胚芽鞘向左侧弯曲
D、无需对照,只用图1实验即可证明生长素有促进生长的作用
36.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有几项( )
①脱落酸在果实成熟中促进细胞分裂和果实脱落
②生长素具有极性运输的特点,缺乏氧气会影响极性运输
③乙烯可以促进苹果和香蕉等果实的生长发育和成熟
④植物激素能够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
⑤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影响植物激素的合成
⑥遇到连续阴雨天,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向日葵就可避免损失
A.两项 B.三项 C.四项 D.五项
37.有关免疫细胞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记忆细胞再次受到相同抗原的刺激后都能迅速产生抗体
B.B细胞、T细胞和浆细胞经抗原刺激后都能不断进行分裂
C.所有B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都需要抗原的作用,而与淋巴因子完全无关
D.吞噬细胞不属于淋巴细胞,但它既可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又可参与特异性免疫
38.如图为某基因突变鼠和正常鼠运动对血糖浓度的影响,基因突变鼠出现图中状况的原因最可能是( )
A.胰岛B细胞受损
B.细胞缺乏胰岛素受体
C.细胞缺乏胰高血糖素受体
D.细胞无法吸收葡萄糖合成肝糖原
39.在离体实验条件下,突触后膜受到不同刺激,膜电位变化的两种情况如图所示,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突触后膜只能是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
B.突触后膜上有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的受体,发挥作用后即被灭活
C.电位1表示突触后膜受到兴奋性递质的作用,是K+大量内流导致的
D.电位2表示突触后膜受到抑制性递质的作用,可能是Cl﹣大量内流导致
40.如图是描述某种生命活动的模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A代表人体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a代表低血糖,则b可代表促进肝糖原分解,c可代表抑制葡萄糖的氧化分解
B.若A为某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a为上一级流入的能量,则b、c可分别代表流入下一级的能量和呼吸作用散失掉的热能
C.若A为调节中枢,a为渗透压升高,则b、c可分别代表抗利尿激素的减少和产生渴觉
D.若A代表人体B淋巴细胞,a为抗原刺激,则b、c可分别代表浆细胞以及记忆细胞的形成
第II卷
二、非选择题:
1.腐乳营养价值丰富,但因其较高的盐含量严重阻碍其摄入量及功能性的发挥,从而不能使腐乳发挥出它的保健功能,为此研发人员开发出了保持产品质量和风味的低盐腐乳。回答下列问题:(前5空各2分,后2空各1分,共12分)
(1)腐乳成熟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是 ,它通过分泌_____________酶将豆腐块中的大分子物质分解为易于被人体吸收的小分子物质。
(2)腐乳制作过程中需要加盐腌制,其作用是 。
另外还需要加酒,其浓度大约是 。
(3)为了检测低盐腐乳的营养价值,可以检测腐乳中___________(填“氨基酸态氮”或“蛋白质态氮”)的含量,一般来说,该物质含量越多,说明腐乳的营养价值越高。
(4)该研发小组首先将优选出的目标微生物置于试管的固体斜面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制作固体斜面培养基时要将试管倾斜,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含有目标微生物的培养基在25℃下培养2~3天后,获得大量的目标微生物的繁殖体(单细胞),然后制成细胞悬浮液,对悬浮液中的细胞数据进行计数时用到的主要工具有显微镜和 。
2.高温淀粉酶在大规模工业生产中是极为重要的酶制剂。研究者从热泉中筛选出了能高效产生高温淀粉酶的嗜热菌。其筛选过程如图所示。(每空2分,共14分)
(1) 一般在①之前先要进行选择培养,目的是 ,
②过程所使用的接种方法是_____________,用到的主要工具是 。
(2) 对培养基灭菌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灭菌,对于空气中的细菌可用紫外线杀灭,其原因是紫外线能使蛋白质变性,还能________________。
(3)部分嗜热菌在Ⅰ号培养基上生长时可释放___________分解培养基中的淀粉,在菌落周围形成透明圈;应挑出透明圈_______(填“大”或“小”)的菌落,接种到Ⅱ号培养基。
3.在河流经过的沿岸,常因长年淤泥而产生泥滩地(含有机物),进而形成如图甲所示的湿地。某生态研究小组对此淡水河生态系统进行了调查,请回答相关问题。(除标注的外,每空2分,共12分)
(1)该湿地的演替属于 演替。
(2)区别核心区和近水缓冲区群落的重要特征是 。
(3)图乙是淡水河中鲫鱼在调查期间出生率(Ⅰ)和死亡率(Ⅱ)的变化曲线,其中鲫鱼的种群个体数达到生活环境最大负荷量的时间点是 (填字母)。
(4)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意义之一: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 。
(5)图丙是该湿地中几种生物的食物关系,若鸟的食物仅为互花米草和植食性昆虫,那么由原来的2:1调整为1:1后,鸟的数量将变为原来的 倍(1分)(传递效率按20%计算)。a、b、c过程碳的流动形式为 (1分),而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中循环的形式是 。
4、下图一是某男子饥寒交迫时体内的一些生理变化过程示意图(A~D表示器官或细胞,①~④表示激素)。图二是神经系统对内分泌功能的调节的三种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前5空各2分,后2空各1分,共12分)
(1)体温调节中枢位于图一的 中(填文字或字母)。
(2)当激素③以B为靶细胞时,体现了激素的 调节机制。
(3)激素④的主要靶器官是 。
(4)该男子发生哆嗦的过程属于 反射,其效应器是 。
(5)冬季尿量增多的原因与图二中 激素的分泌减少有关。(答甲或乙或丙)
(6)如果切除图一中的器官B对图一中哪种激素的分泌影响最小?
(填数字)
(图一) (图二)
1
2
3
4
5
6
7
8
9
10
B
D
D
A
C
B
C
B
A
B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A
C
B
A
A
B
C
B
D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A
C
C
D
B
D
B
C
D
A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C
D
D
D
B
B
D
C
D
D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三次检测高二年级
生物学科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1--30小题各1分,31--40小题各2分,共5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二、简答题:
1、(前5空各2分,后2空各1分,共12分)
(1)毛霉 脂肪酶和蛋白
(2)析出豆腐中的水分,使豆腐变硬,并抑制微生物的生长(调味、浸提) 12%
(3)氨基酸态氮
(4)增大接种面积 血球计数板
2、(每空2分,共14分)
(1)增加目的菌的浓度(或增加能高效产生高温淀粉酶的嗜热菌的浓度)
稀释涂布平板法 涂布器
(2)高压蒸汽灭菌 破坏DNA结构(或使DNA损伤)
(3)淀粉酶 大
3、(除标注的外,每空2分,共12分)
(1)次生(演替)
(2)物种丰富度
(3)C
(4)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部分
(5)7/9 (1分) 含碳有机物(1分) CO2
4、(前5空各2分,后2空各1分,共12分)
(1)下丘脑
(2)(负)反馈
(3)肝脏
(4)非条件反射 传出神经及其所支配的骨骼肌
(5)乙 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