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1.85 KB
- 2023-04-19 发布
黑龙江省伊春市二中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理)试题
一、选择题
1.如图表示生命系统的哪一层次
A. 种群 B. 群落 C. 生态系统 D. 生物圈
【答案】C
【解析】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2)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群落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物种种群的集合;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整体。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物成分即群落和非生物成分及无机环境。
【详解】由题图可知,阳光属于无机环境,虫、鸟、植物、细菌等构成生物群落。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及其生活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故题图表示的是生态系统这一结构层次。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关于蓝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单个细胞直径虽比细菌大,但肉眼是分不清的 B. 发菜、颤藻、念珠藻都属于蓝藻
C. 蓝藻的叶绿体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 D. 蓝藻是能自养的原核生物
【答案】C
【解析】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无根、茎、叶的分化,大多数藻类植物的体内有叶绿体,叶绿体中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是大气中氧的重要来源,少数体内没有叶绿素,如蓝藻,又叫蓝绿藻,大多数蓝藻的细胞壁外面有胶质衣,因此又叫粘藻,在所有藻类植物中,蓝藻是最简单、最原始的一种,蓝藻含有一种特殊的蓝色色素,蓝藻因此而得名。
【详解】A、蓝藻单个细胞直径虽比细菌大,但比真核细胞小,用肉眼是不能分清的,A正确;
B、蓝藻包括发菜、颤藻、念珠藻,B正确;
C、蓝藻属于原核生物,细胞内不含叶绿体,C错误;
D、蓝藻能进行光合作用,营养方式是自养,D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需要考生识记蓝藻是原核生物,掌握原核生物的基本结构,同时蓝藻虽然没有叶绿体,但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所以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3. 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装片时,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 将物镜对准通光孔 B. 先用高倍镜,后用低倍镜观察
C. 移动装片可确定污物在物镜上 D. 使用高倍镜时,用粗调节器调节
【答案】A
【解析】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第一步:对光,将物镜对准通光孔,转动反光镜使视野明亮;
第二步:在低倍镜下观察清楚后,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
第三步:用转换器转过高倍物镜。
①选好目标:一定要先在低倍显微镜下把需进一步观察的部位调到中心,同时把物象调节到最清晰的程度,才能进行高倍显微镜的观察。
②转动转换器,调换上高倍镜头,转换高倍镜时转动速度要慢,并从侧面进行观察(防止高倍镜头碰撞玻片),如高倍显微镜头碰到玻片,说明低倍镜的焦距没有调好,应重新操作。
③调节焦距:转换好高倍镜后,用左眼在目镜上观察,此时一般能见到一个不太清楚的物像,可将细准焦螺旋逆时针移动约0.5-1圈,即可获得清晰的物像(切勿用粗调节器)。
【详解】A、显微镜操作过程中,需要将物镜对准通光孔,A正确;
B、显微镜使用过程中,需要先用低倍镜,后用高倍镜观察,B错误;
C、污物的存在位置可能是玻片、物镜、目镜,移动玻片可确定污物是否在玻片上,但不能确定污物是否在物镜或目镜上,C错误;
D、使用高倍镜时,用细准焦螺旋调节,D错误。故选A。
4.关于“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的实验操作步骤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用于鉴定还原性糖的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可以直接用于蛋白质的鉴定
B. 脂肪的鉴定需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被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
C. 鉴定还原性糖时,要加入斐林试剂甲液摇匀后,再加入乙液
D. 用于鉴定蛋白质的双缩脲试剂A液与B液要混合均匀
【答案】B
【解析】1、斐林试剂由0.1 g/mI NaOH(甲液)和0.05 g/mI CuSO4(乙液)。斐林试剂的使用方法:一般将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等体积混合(或在2 mL甲液中滴4~5滴乙液),再将混合后的斐林试剂倒入待测液,水浴加热或直接加热(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一中为60℃水浴加热)。如待测液中存在还原糖,则呈现砖红色沉淀;如待测液中不存在还原糖,则仍然呈蓝色。
2、双缩脲试剂由0.1 g/mL的NaOH水溶液和0.01 g/mL的CuSO4水溶液.先在待测液中加入双缩脲试剂A 3mL,振荡均匀(营造碱性环境),再加入1~2滴双缩脲试剂B
,振荡均匀。如果待测液里含有蛋白质,那么会看到溶液变成紫色。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肽键的化合物皆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蛋白质的肽键在碱性溶液中能与Cu2+络合成紫色的络合物。颜色深浅与蛋白质浓度成正比。
【详解】A、用于鉴定还原性糖的斐林试剂甲液和双缩脲试剂A液一样,都是0.1g/ml氢氧化钠溶液,斐林试剂乙液为0.05g/ml硫酸铜溶液,双缩脲试剂B液为0.01g/ml硫酸铜溶液,A错误;
B、脂肪分子染色后要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B正确;
C、斐林试剂要甲液和乙液同时混合,现配现用,C错误;
D、鉴定蛋白质的双缩脲试剂要先加A液,后加B液,D错误;故选B。
【点睛】区别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组成及使用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5. 如图表示细胞中各种化合物或主要元素占细胞鲜重的含量,以下按①②③④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水、蛋白质、糖类、脂质;N、H、O、C
B. 蛋白质、糖类、脂质、水;O、C、N、H
C. 水、蛋白质、脂质、糖类;H、O、C、N
D. 蛋白质、水、脂质、糖类;C、O、H、N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细胞鲜重中各种化合物含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是:水、蛋白质、脂质、糖类;元素由多到少的排列顺序是:O、C、H、N.
解:细胞鲜重最多的化合物是水,对应柱状图是②;因为鲜重水最多,所以O元素含量最多,也对应的是②,这样就选择出正确的答案D.故选D.
考点:水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和作用;糖类的组成元素;脂质的组成元素.
6.赖氨酸的分子式为 C6H14O2N2,则赖氨酸的R基为 ( )
A. —C4H10 N B. —C4H10 O
C. —C4H10 ON D. —C5H11 N
【答案】A
【解析】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是含有氨基,羧基和氢连接一个中心碳原子。不加R基,一共有2个碳,2个氧,一个氮,四个氢。根据总的分子式。R基上的碳有4个,氢有10个,一个氮,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意在考查氨基酸的理解,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作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7.由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磷酸和一分子化合物a构成了化合物b,对a和b准确叙述是
A. a是核糖,b则为脱氧核苷酸 B. a是脱氧核糖,b则为脱氧核糖核酸
C. a是核糖,b则为核糖核酸 D. a是脱氧核糖,b则为脱氧核苷酸
【答案】D
【解析】核苷酸是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一个核苷酸是由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磷酸组成的。根据五碳糖的不同,可以将核苷酸分为脱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两种,DNA和RNA个含有4种碱基,组成二者的碱基种类有所不同。
【详解】A、a是核糖,b则是核糖核苷酸,A错误;
B、a脱氧核糖,b则为脱氧核糖核苷酸,B错误;
C、a是核糖,b则为核糖核苷酸,C错误;
D、a是脱氧核糖,b则为脱氧核糖核苷酸,D正确;故选D。
8.下列关于糖类和脂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糖类和脂质中共有的化学元素是C、H、O
B. 脱氧核糖核酸是染色体的主要成分之一
C. 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都属于脂质
D. 动物乳汁中的乳糖和植物细胞中的纤维素都属于多糖
【答案】D
【解析】糖类主要由C、H、O三种元素组成,脂质主要由C、H、O等元素组成;核酸根据五碳糖不同分为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脱氧核糖核酸与蛋白质一起形成染色体;糖类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糖原是动物细胞特有的多糖,纤维素是植物细胞特有的多糖;凡是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真核和原核)的遗传物质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大多数是DNA,少数是RNA。
【详解】A、糖类主要由C、H、O三种元素组成,脂质主要由C、H、O等元素组成,A正确;
B、脱氧核糖核酸与蛋白质一起形成染色体,B正确;
C、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其中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C正确;
D、乳糖属于二糖,D错误;故选D。
【点睛】辨识生物体中不同的有机化合物的组合元素和结构是本题解题的关键。
9. 下列关于细胞中水的含量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水是人体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
B. 老年人细胞中的含水量比婴儿的少
C. 冬季越冬的植物细胞内的自由水含量增多
D. 新陈代谢越旺盛,细胞中自由水越高
【答案】C
【解析】注意自由水与结合水功能及比例关系。自由水含量越多代谢越旺盛。
【详解】细胞中水的含量是占鲜重最多的化合物,A正确;人的一生中含水量是逐渐减少的,B正确;自由水含量越多代谢越旺盛,抗逆性越弱,所以抗旱、越冬的植物细胞内自由水含量少,C错误,D正确。故选:C。
10.英国医生塞达尼·任格在对离体蛙心进行的实验中发现,用不含钙的生理盐水灌注蛙心,收缩不能维持。用含有少量钙和钾的钠盐溶液灌注时,蛙心可持续跳动数小时。实验说明钙盐
A. 是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B. 对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C. 对维持细胞的形态有重要的作用
D. 为蛙心的持续跳动提供能量
【答案】B
【解析】无机盐的功能有:
a、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Fe2+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Mg2+是叶绿素的必要成分。
b、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如Ca2+可调节肌肉收缩和血液凝固,血钙过高会造成肌无力,血钙过低会引起抽搐。
c、维持细胞的酸碱度。
【详解】A、细胞内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血红蛋白需要铁离子,但是题干中的钙离子未体现此功能,A错误;
B、用不含钙和钾的生理盐水处理蛙心,不收缩,用含有少量的钙和钾的生理盐水处理蛙心,肌肉收缩,说明无机盐离子对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着重要作用,B正确;
C、题中使用的是少量钙和钾的钠盐,对渗透压影响不大,C错误;
D、无机盐不能提供能量,D错误。故选B。
【点睛】辨识不同无机盐的功能,并正确分析题干是本题解题的关键。
11.下列各项中,高等植物细胞有而动物细胞没有的细胞器是( )
A. 中心体、叶绿体 B. 叶绿体、液泡
C. 叶绿体、液泡、中心体 D. 中心体、细胞壁、线粒体
【答案】B
【解析】细胞器分布的归纳:动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中心体(低等植物细胞也有);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叶绿体和液泡;动植物细胞共有的细胞器: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核糖体.
【详解】高等植物细胞没有中心体,动物细胞有中心体,A
错误;叶绿体和液泡只存在于高等植物细胞,动物细胞没有,B正确;高等植物细胞无中心体而动物细胞有中心体,C错误;高等植物细胞无中心体,而动物细胞有线粒体与中心体,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结构的相关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掌握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异同,能根据题干要求准确判断各选项.
12.与分泌蛋白合成和运输有关的细胞器是
A. 核糖体、中心体、内质网
B. 核糖体、中心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C.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D. 中心体、线粒体、叶绿体、溶酶体
【答案】C
【解析】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详解】A、中心体与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与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无关,A错误;
B、中心体与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无关,B错误;
C、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为: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由此可见,与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直接有关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C正确;
D、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但与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无关,溶酶体内含有许多种水解酶,能够分解很多种物质以及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同样与分泌蛋白合成和分泌无关,D错误;故选C。
【点睛】理解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的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13.科学家在单细胞伞藻的幼体嫁接的实验中,将甲的伞柄嫁接到乙的假根上,长出了乙的伞帽。下列有关评价合理的是( )
A. 该实验证明了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
B. 该实验证明了细胞核是代谢的调控中心
C. 欲证明细胞核的功能,需同时进行对照实验
D. 该实验证明了细胞质是遗传的控制中心
【答案】C
【解析】分析题干信息可知,甲的伞柄嫁接到乙的假根上,长出了乙的伞帽,这说明乙的伞帽形成可能与假根有关,该实验中缺少对照实验,不能证明细胞核的功能,要证明细胞核的功能必须再增添对照实验,故选C。
14. 大量事实表明,在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中,常有较大的核仁。这有利于支持下列哪一科学结论
A. 细胞中蛋白质主要是由核仁合成的
B. 核仁可能与组成核糖体的必需物质的合成有关
C. 无核仁的细胞往往不能合成蛋白质
D. DNA的转录和翻译通常发生在核仁中
【答案】B
【解析】蛋白质合成场所是核糖体,A错误;核仁可能与组成核糖体的必需物质的合成有关,B正确;原核细胞无核仁,但也能合成蛋白质,C错误;DNA转录主要是在细胞核染色体进行的,且翻译是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进行的,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核仁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15.将洋葱细胞放入大于细胞液浓度的KNO3溶液中,一段时间后用显微镜观察发现该细胞未发生质壁分离,其原因可能是该细胞
①是死细胞 ②大量吸水 ③是根尖分生区细胞 ④大量失水 ⑤质壁分离后又自动复原
A. ①②③ B. ①③⑤ C. ②③⑤ D. ②④⑤
【答案】B
【解析】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条件:有大液泡、生活状态的细胞、膜内外有浓度差,①③分别不满足第一、第二条件,因此可以产生如题的现象;⑤是植物细胞在KNO3一类溶液中发生的特殊现象,原因是一段时间后细胞通过主动运输吸收K+、NO3-,使细胞内浓度逐渐高于外界浓度,导致细胞重吸水恢复原状。
【详解】①死细胞的细胞膜失去选择透过性,不能发生渗透作用,也就没有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①正确;
②植物细胞置于大于该细胞细胞液浓度的硝酸钾(KNO3)溶液中,细胞应该失水,发生质壁分离,②错误;
③根尖分生区细胞是幼小的植物细胞,没有大液泡,同样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③正确;
④植物物细胞置于大于该细胞细胞液浓度的硝酸钾溶液中,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则在显微镜下能观察到质壁分离,④错误;
⑤活的成熟的植物细胞在浓度大于细胞液的硝酸钾溶液中,由于渗透作用失水,发生质壁分离,又由于植物细胞主动吸收溶液中的钾离子和硝酸.
根离子,最终导致细胞液浓度大于硝酸钾溶液,通过渗透作用吸水,又会自动发生质壁分离复原,⑤正确。
所以①③⑤正确,故选B。
【点睛】理解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原理,并正确分析选项是关键。
16.下图是某同学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中的基本操作步骤,其中步骤D在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实验中分别属于( )
A. 实验组,对照组 B. 实验组,实验组
C. 对照组,对照组 D. 对照组,实验组
【答案】A
【解析】该实验属于自身对照实验,所谓自身对照是指对照组和实验组在同一研究对象上进行,是实验前后之间的对照。步骤D是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过程,在质壁分离实验中属于实验组,而在质壁分离复原实验中属于对照组。因此,A项正确,B、C、D项错误。
【考点定位】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
【名师点睛】关于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的4个注意点
(1)将发生质壁分离的植物细胞置于低浓度的溶液或蒸馏水中,植物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复原,但如果所用溶液为葡萄糖、KNO3、NaCl、尿素、乙二醇等,发生质壁分离后因细胞主动或被动吸收溶质而使细胞液浓度增大,植物细胞会吸水引起质壁分离后的自动复原。
(2)质壁分离过程中,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质壁分离程度越大,植物细胞吸水能力越强;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
(3)质壁分离与复原过程中水分子的移动是双向的,总结果是单向的。
(4)本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了三次,第一次与第二次形成对照,第三次与第二次形成对照,该对照方法为自身对照。
17.如图是胡萝卜在不同的含氧情况下从硝酸钾溶液中吸收K+和NO3—:的曲线。影响A.B两点和B、C两点吸收量不同的因素分别是
A. 载体数量、能量 B. 能量、载体数量
C. 载体数量、离子浓度 D. 能量、离子浓度
【答案】B
【解析】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有三种: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吸收K+和NO3-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协助,消耗能量ATP;A、B两点表示不同温度下吸收NO3-的量,则载体相同,影响因素是能量,B、C两点表示在同一氧浓度下吸收K+和NO3-的量,则能量相同,影响因素是载体。
【详解】无机盐离子的吸收是主动运输,与载体和能量有关,据图可知:A、B两点在同一曲线(吸收NO3-)上,载体数量相同,因变量是氧浓度,A点大于B,A点有氧呼吸较强,提供能量较多,则主动运输吸收的NO3-较多;而B、C两点对应的氧浓度一样,说明有氧呼吸提供的能量一样,不同是B所在的曲线NO3-载体数量多于A所在曲线K+载体数量。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物质的跨膜运输的影响因素,难度中等,理解主动运输的条件,物质跨膜运输的影响因素:①影响自由扩散的因素:细胞膜内外物质的浓度差;②影响协助扩散的因素:a.细胞膜内外物质的浓度差;b.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③影响主动运输的因素:a.载体(核糖体);b.能量(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18.将一张洋葱鳞片叶放在某一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制成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有 3 种状态的细胞,如图所示,你认为这 3 个细胞在未发生上述情况之前,其细胞液的浓度依次是 ( )
A. B<A<C B. A<B<C C. B>A>C D. A>B>C
【答案】D
【解析】1、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等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
2、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外界溶液中,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液泡逐渐缩小,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即发生了质壁分离.浓度差越大,细胞失水也多,质壁分离现象越明显。
【详解】据图分析,A细胞没有吸水和失水,说明A细胞液浓度等于蔗糖溶液浓度。B和C都处于质壁分离状态,说明细胞液浓度都小于蔗糖溶液浓度,但是C质壁分离程度较大,故C与蔗糖溶液浓度差更大,说明C细胞液浓度小于B细胞液浓度,故这3个细胞原来细胞液浓度的高低关系是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