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4 MB
- 2021-06-17 发布
合理规划和科学施工两方面
人类活动影响大熊猫栖息地的环境
(
森林
)
——
伐木、修路等人类活动会破坏森林
栖息地的面积大小、位置、分散程度等方面
知识迁移
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
分析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
描述栖息地范围变化
问题解读
(3)
(2)
(1)
题号
——
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
1998
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采伐作业,
1998
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
文字
信息
信
息
提
取
(3)
(2)
(1)
题号
108
国道及秦岭隧道的位置与栖息地的关系
108
国道、秦岭隧道建成通车;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1976
年、
1987
年、
2000
年大熊猫栖息地分布范围的大小、位置变化及分散程度
图中
信息
信
息
提
取
(3)
(2)
(1)
题号
题号
(1)
(2)
(3)
形成
答案
(1)20
世纪
70
年代
(1976
年
)
,栖息地连成一片;到
80
年代后期
(1987
年
)
,栖息地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
90
年代至
21
世纪初
(2000
年
)
,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
(2)
大规模采伐森林
(
对植被破坏大
)
,导致栖息地缩小;修建道路
(
国道、省道以及林区采伐道路
)
,导致栖息地碎片化;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减少
(
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
108
国道秦岭隧道通车等
)
,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与扩展。
(3)
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地;在经过野生动物栖息地时,建设野生动物穿越道路的生态廊道;修建道路时尽量减少对周边植被的破坏,修复因道路施工遭破坏的植被。
自然原因
①
气候因素;
②
地形因素;
③
地质因素;
④
植被因素
人为原因
①
过度放牧;
②
过度农垦;
③
过度樵采;
④
水资源利用不合理;
⑤
工矿交通建设
不注意环境保护
合理利
用水资源
在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碱化;在牧区减少水井数量;在干旱内陆地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在绿洲外围沙漠边缘,封沙育草、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在绿洲内部建立农田防护林网;在缺乏水源的地区设置沙障工程,拦截沙源,固阻流沙
调整土地
利用结构
合理配置农林牧业,优化林业结构
开发新能源
改变西北农村能源以生物能为主的能源结构,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开发农村沼气等能源,改善农村能源结构
自然
原因
地形
地形崎岖的山地、丘陵区
气候
夏季多暴雨
植被
植被稀少
土质
土质疏松
人为
原因
不合理的耕作制度
毁林开荒、乱砍滥伐等
工程建设和开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