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0 MB
- 2021-06-17 发布
第二课时 地球的公转运动及其地理意义
课时过关·能力提升
基础巩固
1.关于下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此图为公转轨道图,公转轨道是正圆
B.地球过A点时的运动线速度略大于B点
C.地球运行至A点时大致是1月初
D.地球从A点到B点的公转速度渐快
解析:地球公转的轨道不是一个正圆,而是一个近似正圆的椭圆形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1月初,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快;7月初,地球公转至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慢。
答案:D
读下图,完成第2~3题。
2.下列四点中白昼时间最长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②地的日落时刻是( )
A.16时 B.18时 C.20时 D.22时
解析:由图可知,北极圈出现极昼,为夏至日,北半球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全球经度平分为12份,相邻两条经线间隔30°。先找出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此刻为6时,它与②点相隔30度,由此推断出②点的日出时间为4时,进而推断出②点的日落时刻为20时。
答案:2.B 3.C
4.读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移动示意图,9月1日开学时,太阳直射点与下图①②③④四处中的哪一处最接近? ( )
9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9月1日位于夏至日与秋分日之间,与秋分日接近,故选②。
答案:B
下表为三地连续两日日出与日落时刻(北京时间)。据此完成第5~6题。
时间
当日
次日
日出
日落
日出
日落
①
9:00
23:00
8:58
23:02
②
7:19
18:41
7:20
18:40
③
5:40
18:48
5:39
18:49
5.三地按纬度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①②
6.若③地为北京,则此时( )
A.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北移
B.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
C.北极圈内极昼的范围逐渐扩大
D.各地昼夜长短相差最小
解析:第5题,由三地当日的日出与日落时间可知,①地的昼长为14小时,②地的昼长为11小时22分,③地的昼长为13小时8分。与12小时(赤道的昼长)的差越小,纬度位置越低;反之,纬度位置越高,故B项符合题意。第6题,若③地为北京,当日昼长13小时8分,次日昼长 13小时10分,说明昼长夜短且白昼变长,太阳直射北半球且向北移;北极圈内极昼的范围逐渐扩大;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慢;太阳直射赤道时,各地昼夜长短相差最小。
答案:5.B 6.C
7.下图为“12月22日光照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在图左侧画出太阳平行光线,并用阴影来表示夜半球。
(2)此时正值 (节气),太阳直射点在 上。自这一天后,太阳直射点将向 (方向)移动。
9
(3)这一天,正午太阳高度由 向南、北两侧递减。 纬线及其以 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小值。
(4)这一天,哈尔滨、徐州、海口、杭州四城市白昼由长到短排序是 。
(5)这一天,A、B两地日出较早的是 ;B点的夜长为 小时。
(6)再过3个月,北京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北半球的季节是 。
答案:(1)如图:
(2)冬至 南回归线 北
(3)南回归线 0° 北
(4)海口、杭州、徐州、哈尔滨
(5)B 12
(6)昼夜等长 春季
能力提升
下图为某地天文爱好者在一天中连续拍摄的太阳视运动轨迹,拍摄日期为北半球夏至日,且M位于正南,据此,结合图完成第1~2题。
1.拍摄地点可能位于( )
A.23°26'S以南 B.23°26'S以北
C.23°26'N以南 D.23°26'N以北
2.此时,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 )
A. M点 B. N点
C.近日点 D.远日点
解析:由材料可知,该地夏至日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故太阳直射点位于该地南方,该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夏至日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正接近远日点。
9
答案:1.D 2.A
3.下列各图所示日期,代表北半球白昼最长的一天的是 ( )
解析:北半球白昼最长的一天应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图A和图C的北极圈上出现极夜现象,图B的南极圈上出现极昼现象,均为北半球的冬至日。
答案:D
(2015·山东济宁高一检测)济宁市(约为35°N)某中学高一学生对网上一页日历产生了兴趣,以下是他们根据图示信息作出的判断。据此完成第4~5题。
4.秋分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 )
A.0° B.12°26'N
C.23°26'N D.23°26'S
5.从白露到秋分期间,下列信息描述正确的是( )
A.济宁正午太阳高度变小
B.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
C.济宁昼短夜长
D.地球绕日公转速度逐渐变慢
解析:第4题,秋分太阳直射赤道。第5题,白露到秋分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向南移,济宁正午太阳高度变小。
答案:4.A 5.A
太阳能光热电站(下图)通过数以十万计的反光板聚焦太阳能,给高塔顶端的锅炉加热,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据此完成第6题。
9
★6.若在北回归线上建一太阳能光热电站,其高塔正午影长与塔高的比值为P,则( )
A.春、秋分日P=0 B.夏至日P=1
C.全年P<1 D.冬至日P>1
解析:结合题意作下图,则P=L/H。当P=0时,L=0,此时无影子,则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为夏至日;当P=1时,正午太阳高度为45°,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正午太阳高度=90°-太阳直射点纬度与所求地点纬度差”可知,太阳直射21°34'S,日期为冬至日前几天或后几天。由此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和21°34'S之间时,P<1;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和21°34'S之间时,P>1,故答案:选D。
答案:D
下表中所列的是12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的白昼时间,根据表中数据完成第7~8题。
甲地
乙地
丙地
丁地
白昼
时间
5小时
30分
9小时
09分
11小时
25分
13小时
56分
7.四地中属于南半球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8.四地所处纬度按从高到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丁 B.甲、乙、丁、丙
C.丙、丁、乙、甲 D.丁、丙、乙、甲
解析: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昼短夜长,故丁地位于南半球。昼长与12小时的差值越大,距赤道越远,纬度越高。
答案:7.D 8.B
下图为“北半球某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第9~10题。
9
9.图中最接近春分日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0.该地纬度约为( )
A.10°N B.20°N
C.40°N D.60°N
解析:由图可知,该地有两次太阳直射,故该地位于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②位于两次直射之间,应为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由②时该地正午太阳高度的数值可知该地纬度约为10°N,①日期最接近春分日。
答案:9.A 10.A
下图为“6月22日与12月22日地球表面四地正午太阳高度”。读图完成第11~12题。
★11.四地按地球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排列,依次是( )
A.甲、乙、丙、丁
B.乙、丙、丁、甲
C.丙、丁、甲、乙
D.丁、甲、乙、丙
★12.四地自北向南排列,依次是( )
A.甲、乙、丙、丁
B.甲、丙、丁、乙
C.丁、乙、丙、甲
D.甲、丙、乙、丁
解析:第11题,从图中可看出,四地中乙地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最小,纬度最低,自转线速度最大;甲、丙、丁三地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均较大,但丙地6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为90°,说明丙位于北回归线上;甲、丁两地最大正午太阳高度均小于66°34',但甲更小,说明甲的纬度最高,丁次之,因此三者纬度由低至高分别为丙、丁、甲。第12题,甲、丙两地6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较大,乙、丁两地12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较大,由此可判断出甲、丙位于北半球,乙、丁位于南半球,再结合上题的结论,可知四地自北向南依次是甲、丙、乙、丁。
答案:11.B 12.D
一些课外活动小组,分别观测了其所在学校旗杆日出时的影子OM和正午的影子ON之间夹角——∠MON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第13~14题。
13.某校一年之内绝大部分时间∠MON接近直角,该校可能位于( )
A.中亚 B.西亚
9
C.东南亚 D.南欧
14.江苏某学校,在一个月内观测到∠MON发生了小—大—小的变化。该月是( )
A.3月 B.6月
C.9月 D.12月
解析:该组题的设置意图在于运用探究实验的形式,验证相关地理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第13题,通过题干分析,∠MON一年之内绝大部分时间接近直角,说明该地在赤道附近地区。第14题,在一年中,6月22日前后∠MON最大,12月22日前后∠MON最小。
答案:13.C 14.B
2015年某日出现了日食现象。在四幅日照图中,深色阴影为夜半球,浅色阴影为当时可观测到日食的地区范围。读下图,完成第15~16题。
15.发生日食的这天,在图中所示四地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6.在图中所示四地中,观测者正朝西南方向观测日食的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第15题,考查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从图中夜半球的分布可以看出,晨昏线经过北极点附近,全球接近昼夜平分,太阳直射赤道附近,纬度越低,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甲、乙、丙、丁四地均位于北半球,且甲地纬度最低,因此甲地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选项A正确。第16题,考查地方时与太阳方位。从图中看出,甲、乙、丙三地观测日食时均为上午,太阳位于东南方向,观测者应朝东南方向观测日食;丁地观测日食时为下午,太阳在西南方向,观测者应朝西南方向观测日食。选项D正确。
答案:15.A 16.D
★17.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9
(1)图甲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为晨昏线的一段,请将其转绘到图乙中。
(2)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是 。
(3)图乙的M、P、Q三点中,地转偏向力最大的是 点,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 点。
(4)Q点的正午人影朝 方向,M点的昼长为 小时,Q点的正午太阳高度是 ,Q点的日出时间是 时。
(5)此时地球公转位于 点附近,公转速度较 ,北京时间为 月 日 时,与北京属于同一日期的范围共跨 个时区。
解析:图甲中66°34'N及其以北有极昼,135°W为夜半球正中央经线,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23°26'N,45°E)。地转偏向力大小、自转线速度大小与纬度高低有关。由图乙中Q点的纬度可知正午太阳高度及所在方位;M点位于北极圈,此时昼长为24小时,Q点位于赤道,昼夜等分,日出地方时为6时。由图甲中光照情况可知此时北半球为夏季,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由135°W的时间可推算北京时间。
答案:(1)见下图
(2)(23°26'N,45°E)
(3)M Q
(4)南 24 66°34' 6
(5)远日 慢 6 22 17 21
18.读“不同地点昼长随北半球季节变化统计曲线图”,完成下列各题。
9
(1)判断A、C、D三地的地理纬度:A ,C ,D 。
(2)昼夜长短因季节不同而变化,但 地区例外,这里全年昼夜 。
(3)从A到D四幅图中可以发现,昼夜长短变化幅度的规律是 。
(4)判断A、C两地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幅度值:A ,C 。
(5)当太阳直射在10°N时,D地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特征是 。
答案:(1)0° 66°34'S 90°N
(2)赤道 平分
(3)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
(4)23°26' 46°52'
(5)整日太阳高度保持在10°
9
相关文档
- 高中数学必修1人教A同步练习试题及2021-06-17 12:06:444页
- 2020高中历史第六单元西方人文精神2021-06-17 12:05:4912页
- 高中数学:2_2《直线、平面平行的判2021-06-17 11:59:356页
- 高中物理 欧姆定律2021-06-17 11:58:253页
- 2019-2020学年高中化学课时作业4元2021-06-17 11:54:5011页
- 2020学年高中化学 课时跟踪训练(十)2021-06-17 11:42:357页
- 高中化学选修4课件_19电解原理的应2021-06-17 11:41:2144页
- 高中地理老师学习总结 学习教学经2021-06-17 11:37:567页
- 2020版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情动于衷2021-06-17 11:37:4213页
- 2020高中数学 课时分层作业12 事件2021-06-17 11:37:4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