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00 KB
- 2021-06-08 发布
定州中学2017--2018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某国际组织在国际事务中声明:坚决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一切形式的外来统治与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建立国际经济新枝序。该国际组就是
A. 上海合作组织
B. 不结盟运动
C. 阿拉伯联盟
D. 亚太经合组织
2.宋明理学通过天理论、道统论,格物致知论和心性论构建起庞大的理论体系,高度重视个人道德修养,宋明理学客现上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历史进步性,其进步性主要体现在
A. 神化君主权威,维护专制统治
B. 重视社会伦理,维护社会稳定
C. 重视辩论教育,认识灵魂善性
D. 杂糅三教思想,实现三教归儒
3.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一些人以其显贵门第而坐至公卿,他们把辨姓氏、修家谱当作首要任务;他们身居朝廷要职,却无力胜任,醉心于清谈玄虚,不做实事。与此相关的选官制度是
A. 军功爵禄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4.有人将秦朝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归结为:“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 皇权至高无上
B. 宰相独揽大权
C. 秦律严苛细密
D. 郡县长官世袭
5.“英国革命圆满落幕了,我们不能不被它独有的特征所打动。这里,只有在这里,13世纪的君主制保存到17世纪而延续;而后没有议会代表的同意,任何立法文件都不能出台。”其意为:[来源]
A. 肯定了逐次渐进的模式
B. 推崇内容与形式的创新
C. 权力的更替未引发动荡
D. 遗留下君主专制的隐患
6.《十二铜表法》规定:罗马公民的成年儿子在广场、元老院或军营享有“人”的公权和私权,在家里他仅是“物”,任性的父亲可以将他像牛一样随心所欲转让或毁灭。这说明当时的罗马法:
A. 法律至上
B. 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C. 父权至上
D.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7.希腊半岛的地理特征对于其居住者的生存提出了很高的挑战:山多、石多,土地贫瘠,巴尔干山脉更是阻碍了人们的出行和交流。所以,城邦时代希腊社会的发展主要依靠:
A. 农业生产
B. 奴隶贸易
C. 海外殖民
D. 海外贸易
8.有学者认为,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既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否定,又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继承和发展。这里的“继承和发展”主要体现在:
A.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B. 皇位继承与家天下的政治原则
C. 郡县制与封国制的有机统一
D. 皇帝制度与公卿制度相互结合
9.从“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到“履至尊而制六合”,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的变化是:
A. 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
B. 从封邦建国到设置郡县
C.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D. 从诸侯争霸到中央集权
10.罗马的万民法和中国隋唐时期的科举制产生了相似的作用。它们都
A. 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B. 扩大了统治基础
C. 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
D. 实现了选贤任能
11.《十二铜表法》规定,“如有人缔结抵押自身或转让物件的契约,而有五个证人及一个司秤人在场,那么当时所作的诺言不得违反”。《民法大全》规定,“拷问用于查明犯罪真相,但不应作为首选方式。因此,首先应当求助于证据”。两则材料均强调罗马法
A. 保护私有财产
B. 反对刑讯逼供
C. 重视证据
D. 重视契约
12.公元前6世纪末,雅典克利斯提尼改革用10个地域部落代替了4个血缘部落。公元前3世纪晚期赢政在统一全国基础上用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二者的共同之处是
A. 打击了贵族政治
B. 推动了社会转型
C. 有利于中央集权
D. 建立了官僚政治
13.公元前430年,希米奥30岁,他是一个普通商人家庭中的男主人。有一天,他去参加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公民大会”,并在会上发言和表决,还领取了一份国家发放的津贴。这一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A. 梭伦执政时期
B. 克利斯提尼执政时期
C. 伯利克里执政时期
D. 西塞罗生活时期
14.衣冠作为权力的象征,历来受到统治阶级重视,明清在衣服上绣以飞“禽”走“兽”的区别,文官从一品至九品为:鹤、锦鹤、孔雀、雁、白鹇……武官从一品至九品为:麒麟、狮、豹、虎、熊……上述服饰的功能是
A. 御寒功能
B. 标识功能
C. 装饰功能
D. 遮羞功能
15.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一直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基本解决是在:
A. 明朝
B. 北宋
C. 唐朝
D. 清朝
16.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 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 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 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 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17.清朝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标志是
A. 军机处的设立
B. 察举制的设立
C. 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 内阁的设立
18.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其主要目的是
A. 提高办事效率
B. 削弱贵族势力
C. 加强专制皇权
D. 完善中央机构
19.我国古代人才选拔的标准从注重门第出身向注重真才实学的转变,是古代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实现这一转变的标志是
A. 察举制度的实行
B. 九品中正制的创立
C. 科举制度的创立
D. 八股取士制度的创立
20.传说古代先王在阴历一月决定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一月’叫政月。到了秦朝,由于赢政出生于一月,所以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并且“正”字的读音也改为“征”了。这反映出
A. 避讳现象开始出现
B.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C. 皇帝地位至高无上
D. 秦王赢政的独断专行
二、综合题
21.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公羊传·隐公元年》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1924年11月,孙中山在日本的演说《中国内乱之原因》中说:“说到和平统一,是我在数年前发起的主张。不过那些军阀都不赞成,所以总是不能实行这种主张。这次我到北方去,能够做成和平统一,也未可知。不过要以后真是和平统一,还是要军阀绝种;要军阀绝种,便要打破串通军阀来作恶的帝国主义。”……孙中山始终把武装斗争视为达到国家统一应采取的主要方式。为实现国家统一,孙中山一生都在不断与各派势力作斗争。在坚持武力统一的同时,孙中山从未放弃过和平统一的努力。
——摘编自王建《论孙中山的国家统一思想》
材料三
1982年l月10日,邓小平在接见来华访问的美国华人协会主席李耀基时说:“在实现国家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其反映的中国古代国家理念。结合所学,分析这一理念在中国秦、汉政治中分别是如何实现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的“国家统一”思想。
(3)材料三指的是现代中国关于国家统一的什么构想?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国家统一问题的认识。
2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三小题。
一个地名命名或其变更并非单纯来自偶然或者不自觉的语言因素,更多的是历史的折射与反应。
材料一
中国城市众多,但是城市的路名有很多相同之处,如胜利路,解放路,红旗路,三民路,中山路等。
材料二
法国巴黎有一个著名“路易十五广场”,1789年被改名为“自由广场”。1795年易其名为“协和广场”。1814年再次被改回“路易十五广场”。1830年路易•菲利普时代它又重新恢复为现在的名字:协和广场。
(1)材料一中的路名,你认为哪两个被当今中国大陆与台湾共同使用的频率会最高?分别说出大陆与台湾使用这两个路名的理由。结合史实说明大陆哪座城市最适合使用这两个路名?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路易十五广场”改名为“自由广场”的因素有哪些?广场名称的几经反复说明了什么实质性问题?
(3)综合上述材料,你从中得出什么认识?
参考答案
BBCAA CDBDB CACBA CACCC
21.
(1)理念:大一统。
实现:秦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结束了地方割据、天下混战的局面,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汉武帝颁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2)军阀割据是国家统一的主要阻力;帝国主义势力破坏着国家统一;坚持武力统一与和平统一相结合。(3分)
(3)构想:“一国两制”
认识:国家统一是自古以来的民族共识,是近现代中国仁人志士的政治理想。实现国家统一需要根据不同的形势采取不同的途径。国家统一尚未实现,需要两岸的交流和共同努力。(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22.
(1)三民路,中山路。理由:孙中山在大陆被称为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在台湾,孙中山是国民党的创始人(中华民国缔造者)。。城市及史实:武汉--武昌首义地(其他如广州、南京、中山皆可)。
(2)因素:启蒙思想影响;法国大革命爆发对封建势力进行打击。问题:民主与专制的斗争十分艰巨曲折(类似表述亦可)。
(3)认识:地名的变化不是偶然的;地名的变化有政治色彩;地名的变化能够反映出当时的时代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