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00 KB
- 2021-06-07 发布
第一类永动机
内某物质循环一周回复到初始状态,不吸热而向外放热或作功,这叫“第一类永动机”。这种机器不消耗任何能量,却可以源源不断的对外做功。
发展历史
欧洲,早期最著名的一个永动机设计方案是十三世纪时一个叫亨内考的法国人提出来的。
如图所示:轮子中央有一个转动轴,轮子边缘安装着12个可活动的短杆,每个短杆的一端装有一个铁球。方案的设计者认为,右边的球比左边的球离轴远些,因此,右边的球产生的转动力矩要比左边的球产生的转动力矩大。这样轮子就会永无休止地沿着箭头所指的方向转动下去,并且带动机器转动。这个设计被不少人以不同的形式复制出来,但从未实现不停息的转动。
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虽然右边每个球产生的力矩大,但是球的个数少,左边每个球产生的力矩虽小,但是球的个数多。于是,轮子不会持续转动下去而对外做功,只会摆动几下,便停在右图中所画的位置上。
热力学发展初期,热和机械能的相互转化是人们研究的主题。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工业上和运输上都相当广泛地使用蒸汽机。人们研究怎样消耗最少的燃料而获得尽可能多的机械能。甚至幻想制造一种机器,不需要外界提供能量,却能不断地对外做功,这就是所谓的第一类永动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促使人们都去研究热和机械能之间的关系问题。迈尔(J.R.Mayer)第一个提出了能量守恒定律,而此定律得到了物理学界的确认,却是在焦耳(J.P.Joule)的实验工作发表以后。
对永动机的反驳
焦耳在1840~1848年间做了大量实验,测定了热与多种能量的相互转化时的严格的数量关系。以往热的单位是cal(卡),功以erg(尔格)为单位,焦耳的实验结果为1cal=4.184×10^7erg,这就是著名的热功当量。此后,更准确地测定为4.184×10^7erg,即4.184J(焦耳)。焦耳实验表明,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具有能量,它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形式,但通过适当的装置,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在相互转化中,能量的总数量不变。能量守恒转换定律的建立,对制造永动机的幻想作了最后的判决,因而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另一种表述为:“不可能制造出第一类永动机”。由此可见,热力学第一定律就是涉及热现象领域内的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相关文档
- 2020版高中物理 第四章1 能量守恒2021-06-05 01:06:1915页
- 高中物理 模块要点回眸 第20点 热2021-06-02 00:06:482页
- 【物理】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13-12021-05-26 22:41:2513页
- 【物理】2019届二轮复习热力学第一2021-05-25 11:56:547页
- 【物理】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热力2021-05-24 22:36:148页
- 高考物理精做37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计2021-04-25 15:05:5420页
- 【物理】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热力2021-04-16 00:47:3812页
- 2019-2020学年高中物理第十章热力2021-04-14 01:56:589页
- 2020学年高中物理 第十章 热力学定2021-04-13 11:43:102页
- 【物理】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热力2021-02-26 21:47:35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