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50 KB
- 2021-06-07 发布
2018-2019学年陕西省城固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理科)
命题人: 审题人: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综合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3.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选择题)
一、 本卷共35题,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的要求。
1.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是( )。
A、农业 B、商业 C、手工业 D、纺织业
2.我国最早使用牛耕技术是在( )。
A、东汉时期 B、夏商时期 C、西汉时期 D、春秋战国时期
3.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主要反映了( )。
A、手工业的进步 B、土地制度的变化
C、耕作方式的进步 D、赋税制度的变化
4.下列引文中,能反映井田制实质的是( )。
A、“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B、“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C、“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D、“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
5.2018年5月12日是四川汶川大地震10周年纪念日,在四川地震中有一处修建于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没有受到严重损害,这一著名的水利工程是( )。
A、郑国渠 B、都江堰 C、大运河 D、井渠
6.下列现象中能够体现出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特征的是( )。
A、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B、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
C、均有无而通万物 D、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7.乾隆时期,苏州地区“佣工之人,计日受值,各有常主。其无常主者,黎明立桥头以待唤”。这种情况说明了( )。
A.苏州失业人数较多 B.清朝对人身的控制较为严格
C.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D.江南地区手工业发展速度下降
8.某校高中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及其对外贸易”课题时,得出以下部分结论。你认为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B.东汉时期出现了水力鼓风冶铁的新技术
C.唐朝能够制作精美的青瓷和白瓷
D.清代开始实行海禁,阻碍对外贸易发展
9.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化有( )。
①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加快②近代企业开始出现
③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④各地经济发展日趋平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0.下表是1913-1920年中国轻纺织业工厂数量变化表
时间
织布机(台数)
纱厂(家)
缫丝厂(家)
新建面粉厂(家)
1913年
2016
32
170
84家
1920年
4310
69]
433
上表材料说明这一时期( )。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取得快速发展 B.受帝国主义压制手工业发展缓慢
C.封建专制势力阻挠民族工业发展 D.军阀统治使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期”
11. 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南方谈话,推动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南方谈话的理论贡献是( )。
A.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
B.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C.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D.深刻阐明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12.《极限挑战》是上海卫视推出的大型励志体验真人秀节目。此节目主要发挥了电视的()功能。
A.休闲娱乐 B.传播资讯 C.艺术熏陶 D.教化民众
13.
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于2018年08月18日至2018年09月02日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举行。世界各地的人们第一时间获知亚运会信息的主要途径是( )。
①电影 ②电视 ③广播 ④互联网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4.“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是人类工业文明进程中的里程碑,它们都( )。
A.始于纺织业 B.与交通工具的革新相关
C.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D.以电力作为能源
15.全球因焚烧矿物燃料而释放出的以二氧化碳形式存在的碳排放量节节攀升,产生的温室效应必然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这种现象的出现起始于( )。
A.经典力学体系的形成 B.蒸汽机的大量使用
C.发电机等发明的出现 D.人类对核能的利用
16.罗斯福说:“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制度的新应用。”这表明罗斯福新政( )。
A.沿用传统的资本主义经济政策
B.既实行资本主义,又实行社会主义
C.政治上民主,经济上专制
D.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政策性调整
17.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下列新变化中,深受罗斯福新政影响的是( )。
①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②福利国家在战后得到发展
③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④以知识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出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8.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则是阳光灿烂。”这里的“阳光灿烂”与政府颁布的哪项政策有关(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工业化政策 D.农业集体化政策
19.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时候,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文中所说的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独特实验”是指(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赫鲁晓夫改革
20.对于经济全球化,有人认为它能带来幸福的“馅饼”,也有人认为它是一个“陷阱”
。这说明( )。
A.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B.经济全球化有百害而无一利
C.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一帆风顺
D.发展中国家是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
21.下图展示的是哪一区域性集团的旗帜及货币( )。
A.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B.北美自由贸易区 C.欧洲联盟 D.华沙条约组织
22.“各个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各国货币围绕着美元转”。确立美元这一特殊地位的历史事件是( )。
A.《关税贸易总协定》签定 B.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建立
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23.《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与《2000年世界投资报告》公布的数据相比:跨国公司增加了2000家,国外分支机构增加了10万家。这表明( )。
A.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B.经济本土化趋势加强
C.世界统一趋势加强 D.单极格局趋势加强
2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出现了一系列国际经济组织。下列组织的建立最能说明(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B.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C.国际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 D.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25.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我们的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下列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人类所面临的问题中,最能佐证恩格斯这一观点的是( )。
A.恐怖活动 B.毒品泛滥 C.金融危机 D.全球变暖
26.军用的兵器和装备,供宗庙陵墓使用的祭祀用器,以及皇族的服饰玩好这些产品主要是手工业的哪种经营形态生产的( )。
A 、官营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家庭手工业 D、田庄手工业
27.1956年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其依据是( )。
A.国民经济开始恢复 B.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
C.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D.中共八大召开
28.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以电子形式展出了《清明上河图》。其原作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北宋汴京城内外社会生活和习俗,“折射出了时代的风采”。“时代的风采”最可能是指( )
A、民营经济的主导地位 B、货币经济占主导地位
C、城市商品经济的发达 D、安定繁荣的盛世局面
29.鸦片战争后,我国东南沿海农业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主要“新”在( )
A、鸦片战争后,引进了许多农业新品种
B、鸦片战争后,东南沿海地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
C、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出现了近代化农业
D、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农业的耕作方式出现了质的飞跃
30.19世纪60年代,有人写道:“火轮船自入中国以来,天下商民称便,以是知火轮船为中国必不能废之物。”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已有新式交通工具 B.组建了近代海军
C.商民反对轮船运输 D.禁绝外来事物
31.鲁班复姓公输,名般,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工匠。传说他发明了锯子、刨子、钻子、凿子、铲子等木工用具。这些工具的发明主要得益于( )
A.小农经济的发展 B.政府政策的支持
C.冶金技术的进步 D.“百家争鸣”的出现
32.“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徽州人,那个地方就只有村落了。徽州人住进来了,他们就开始设立店铺,然后逐渐扩张,就把这个小村落变成了个小市镇。”据此判断这一现象应出现在( )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33.明清时期“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所起的相似作用在于①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②延续了自然经济的瓦解过程③延续了汉唐以来对外交往的局面④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4.1957-1966年是我国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其历史阶段特征是( )
A、正确与失误、成就与挫折错综交织
B、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
C、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35.1978年以后,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强调在管理上的宏观调控
C、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方式
D、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第Ⅱ卷(综合题)
二、本卷共2题。第36题16分,第37题14分,共30分。
36、(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联产承包责任制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这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必将使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的具体道路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
――《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1983年1月)》
材料二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春天的故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可知,在农村地区我国实行了什么经济政策?(3分)
(2)1979年,随着“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这第一批 “崛起”的“座座城”具体指哪些城市?(4分)1992年“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3分)
(3)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一次会议,并且在这会议上明确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目标。这次会议及目标分别是什么?(6分)
37、(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案例研究”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有效途径,一个典型的“案例”能够折射出一段完整的历史画面。荣氏家族企业的兴衰史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全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应的问题。
材料一:1896年,荣氏兄弟决定筹办面粉厂。在办厂审批时因为没有送礼遭到当地士绅的反对,幸好两江总督刘坤一是倡导兴办实业的官员,一连下了八道批示要求地方官支持实业。最终才导致保兴面粉厂、振兴纱厂等企业的创办。
材料二:1914年“一战”爆发。西方列强忙于战争,中国市场进口棉纱减少,还纷纷向中国大量订购面粉,荣氏企业便大力扩充规模……荣氏企业在每个袋装面粉中塞入一个铜板,以博取顾客的中彩心理,引发了大家竞相购买……机制面粉价廉物美,并毫无毒素,很快便在面粉业立足、发展起来。
材料三:抗战时期,荣氏工厂惨遭浩劫。抗战后,荣氏企业试图东山再起。但是继之而来的是同根相煎,再加上美国产品的涌入,以及通货膨胀,荣氏企业始终难恢复战前的辉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荣氏企业在创办初期的有利和不利因素?(4分)
(2)全面概括材料二中荣氏企业得以发展的因素。(8分)
(3)材料三中的“同根相煎”是何意?(2分)
城固一中2018-2019年度高二第一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试题(理科)答案
选择题
1——5 ADCAB 6——10 BCDAA
11——15 DACBB 16——20 DABCA
21——25 CDADD 26——30 ACCBA
31——35 CDCAD
36(16分)
(1)经济政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3分);
(2)城市: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分);
历史事件:邓小平南巡(或邓小平的南方谈话)(3分)
(3)会议:中共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十四大)(3分);
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分)。
37(14分)
(1)地方士绅的阻挠和反对;地方实力派官员倡导办实业。(4分)
(2)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荣氏企业抢抓机遇;善用促销手段;产品质量好。(8分)
(3)国民党发动内战,社会政局动荡。(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