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79 KB
- 2021-06-07 发布
2018-2019学年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生物(文)
命题人:黄蓉
一、单选题(4分1题,本部分80分)
41.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被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
A. 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B. 种群增长量最大
C. 种群数量最大
D. 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
42.下列3个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图甲、乙、丙表示的种间关系依次是( )
A.竞争、捕食、互利共生 B.竞争、互利共生、捕食
C.捕食、竞争、互利共生 D.互利共生、捕食、竞争
43.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萤火虫通过闪光来识别同伴属于行为信息
B. 信息传递应用在农业生产中,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也可以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C. 任何生命形式,如果没有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就无法适应环境
D. 在任何生态系统中,能量、物质和信息三者之间的关系都是密不可分的
44.下列关于农田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农田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B. 农田生态系统中的农作物和杂草均处于第一营养级
C. 农田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低,抵抗力稳定性弱
D. 农田弃耕后逐渐演替为灌木林的过程为次生演替
45.运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规律分析下列四项中,能量不利于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的是
A.在森林中,使能量多储存在木材里
B.在草原牧场,使能量多流向牛和羊
C.能量流经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人的食物)
D.在养鱼池,让有机肥料以腐屑形式被鱼类或饵料动物直接摄食
46.促进植物果实成熟的激素有 ( )
A.生长素和乙烯 B.乙烯和赤霉素
C.脱落酸和乙烯 D.脱落酸和生长索
47.除下列哪种激素外,都能促进植物生长
A.生长素类 B.赤霉素 C.细胞分裂素 D.乙烯和脱落酸
48.在什么条件下种群数量才可能呈“J”型增长( )
A.只有当食物受到限制时
B.在物种适宜的环境中食物开始出现不足,但不至于影响到该物种的生存
C.只有在没有捕食者时
D.只有在实验室内的实验条件下或一种生物刚进入一个新环境时
49.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硝化细菌和蚯蚓分别属于( )
A. 生产者、消费者 B. 生产者、分解者
C. 分解者、消费者 D. 消费者、分解者
50.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隐喻了草原生态系统具有( )
①较强的恢复力稳定性
②较强的抵抗力稳定性
③较弱的恢复力稳定性
④较弱的抵抗力稳定性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51.下列哪一项不是植物生长素的作用
A.促进生长 B.促进果实发育
C.抑制生长 D.促进细胞分裂
52.不属于对生长素的两重性描述的是
A. 既能促进植物生长,也能抑制生长 B. 既能促进果实成熟,也能抑制果实成熟
C. 既能促进发芽, 能抑制发芽 D. 既能防止脱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53.园艺上常对果树进行“打顶”(即去掉顶芽),这是为了
A. 促进顶端优势,促进侧芽发育 B. 促进顶端优势,抑制侧芽发育
C. 解除顶端优势,促进侧芽发育 D. 解除顶端优势,抑制侧芽发育
54.下列各项所属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依次是
①一个细菌 ②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鲫鱼 ③一片草地 ④一个池塘中的全部生物
A. 细胞 种群 群落 生态系统 B. 细胞 群落 生态系统 种群
C. 个体 种群 生态系统 群落 D. 个体 群落 种群 生态系统
55.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第一次一共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次捕捉,在捕捉到的灰仓鼠中,未标记的个体52只,标记的个体13只。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大约为
A.50只 B.100只 C.200只 D.250只
56.针对下列各种生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采用恰当的是( )
A. 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跳蝻和蚯蚓的种群密度
B. 培养酵母菌的种群密度宜采用抽样检测法
C. 利用样方法调查某种土壤微生物的种群密度
D. 样方法要做到随机取样,标志重捕法中标志要醒目,易识别
57.关于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
B. 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都参与碳循环过程
C. 大气中的CO2要转变成含碳有机物只能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D. 如果碳循环过程不能进行,生态系统将会被破坏
58.下面属于生物群落的是( )
A.一个水库中所有的草鱼
B.一块稻田中的全部水稻
C.蛇岛上大大小小的所有蝮蛇
D.蛇岛上生活的各种蛇、鸟、其他动植物和微生物
59.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因素是
①年龄组成 ② 性别比例 ③ 出生率和死亡率 ④迁入和迁出的个体数量
A. ②③ B. 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③④
60.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B. 森林阶段动物的分层比灌木阶段的简单
C. 初生演替可发生在从来没有植被分布的地带
D. 森林阶段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更充分
二、非选择题(2分一空,本部分20分)
66.谚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1)请用必要的文字和箭头表示出以上谚语所描述环境中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____。上述食物链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生物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这种关系的形成是______________的结果。
(2)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组成角度考虑,该食物链中不具有的是______________。
(3)螳螂从上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是指其______________(填“同化量”或“摄入量”)。螳螂同化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形式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7.北方针叶林是地球上最大的森林带,约覆盖整个地球表面的11%,主要由常绿针叶树种组成,植物种类有红松、云杉和冷杉,是世界木材的主要产地,代表动物有驼鹿、雪兔、松鼠、黑熊、雷鸟和榛鸡等。回答下列问题:
(1)可采用___________法对某北方针叶林地中的雪兔种群密度进行调查。
(2)生态系统的利用应适度,对于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北方针叶林地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投入,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若某北方针叶林遭遇过度采伐,则该地生物群落会发生___________演替。
生物参考答案
41.B 42.B 43.A 44.A 45.C 46.C 47.D 48.D 49.B 50.B
51.D 52.B 53.C 54.C 55.D 56.B 57.C 58.D 59.B 60.B
66. 树(植物)→蝉→螳螂→黄雀 捕食关系 长期自然选择 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同化量 螳螂的遗体和其捕食者(黄雀)的粪便中的能量
67. 标志重捕法 物质 能量 次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