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0 MB
- 2021-06-07 发布
必考点
11
空间分布的表述
专题三
自然地理事象的空间分布和原理
栏目索引
明考向
对点练
析考点
悟真题
01
02
03
04
考向
1
地图的判读应用
1.(2016·
江苏地理
)5
月初,几位
“
驴友
”
到我国东南部某山区旅游。下图为该山区地形示意图,图中
①
~
⑥
处为露营和观景的备选地点。读图回答
(1)
~
(2)
题。
悟
真题
(1)
最适宜作为露营地的是
(
)
A
.
①
B
.
②
C
.
③
D
.
④
解析
√
解析
②
地位于山谷附近,并且等高线稀疏,地形平坦开阔,最利于作为露营地
。
而
①
地位于河谷,易受水灾
;
③
地位于陡崖处,不安全
;
④
地位于山顶附近,气温较低,地势较陡。
(2)
最适宜观日出的地点是
(
)
A.
③
B
.
④
C
.
⑤
D
.
⑥
解析
√
解析
5
月初,我国日出东北方向,观日出需要海拔较高,视野开阔且不受阻挡,从图中看出
⑥
地地势高,其东北方向无遮挡物,最宜观赏日出。
2.(2013·
天津文综
)
某中学地理小组
对
右
图
所示区域进行考察。读图回答下题
。
为了
保护生态环境,当地政府计划将图中
a
、
b
、
c
、
d
四处居民点集中到一处。地理小组建议居民点集中建在水源最丰富的地方,该地应选在
(
)
A.a
处
B.b
处
C.c
处
D.d
处
解析
根据等高线弯曲看,图中只有
a
地处于山谷开口处,地势平坦,水源丰富
。
√
解析
考向
2
等值线的判读应用
(2014·
安徽文综
)
根据材料和图,结合
所学知识,回答下题。
霾是一种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
10
千米的空气普遍浑浊现象。其形成和分布通常主要由污染源和气象条件决定
。
右
图
表示某地区
1961
~
2008
年霾的年平均日数分布。图中甲地霾日数夏季少于冬季
。
描述图示地区霾的年平均日数空间分布
特点。
解析答案
解析
分析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点时主要从数量、分布及其变化趋势入手。从年等霾日数线分布图中可以看出,图中各地霾日数差别很大,重点描述多发区和少发区的差异即可
。
答案
总体上,中部、西南部多,自中部和西南部向周边地区减少,西南
部最多;太行山东麓、燕山南麓多
(
冬季风背风坡多
)
,华北平原东南部较少,
坝上高原少;城市地区较多,乡村地区较少
。
考向
3
“
3S
”
技术的应用
1.(2016·
江苏地理
)
下图为某地区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示意图。读图回答
(1)
~
(2)
题
。
(1)
以下图层组合最适合用遥感
(RS)
技术获取信息的是
(
)
A.
①②④
B
.
①③⑤
C.
③④⑥
D
.
②③⑥
√
解析
解析
遥感
主要获取地表地物的影像信息,结合各图层可判断
①②④
正确,故答案为
A
。
(2)
进行农业适宜性评价可以利用的图层组合是
(
)
A
.
①②④⑤
B
.
②③④⑤
C.
②③④⑥
D
.
①③⑤⑥
解析
此
题实质是考查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即地形、土壤、水源等,对比分析可推断正确答案为
C
。
√
解析
2.(2015·
江苏地理
)
图
1
为某冰川所在区域遥感影像,图
2
为根据
1973
、
2009
年遥感影像提取的该冰川分布图层
(
局部
)
,图中每个方格面积表示
900
平方米。读图回答
(1)
~
(2)
题。
解析
(1)
图
1
中甲点所处的地形是
(
)
A.
山谷
B
.
山脊
C.
冲积扇
D
.
盆地
解析
在
遥感影像图中,海拔高处多积雪和冰川,反射率高,在遥感影像上表现为颜色较浅,海拔低处较灰暗,甲所在处较灰暗,且比两侧暗,应为低海拔处,该地位于山顶附近,结合灰暗处的延伸形状,可判断甲位于山谷中
。
√
解析
(2)
图
2
所示区域冰川面积变化的情况是
(
)
A.
减少了
1 800
平方米
B
.
增加了
1 800
平方米
C.
增加了
2 700
平方米
D
.
减少了
2 700
平方米
解析
由
图
2
可知,
2009
年非冰川方格的数量增加到
10
个,比
1973
年多了
3
个,由于每个方格面积表示
900
平方米,说明图示区域冰川面积减少了
2 700
平方米
。
√
解析
3.(2014·
山东文综
)
右
图
为
“
我国某区域冬季某日
8
时至次日
8
时的降雪量和积雪深度分布图
”
,该时段该区域风向主要为偏东风,云量分布差异不明显。道路积雪会影响交通,应用
GPS
技术可以
(
)
A.
获取道路积雪影像数据
B.
解译积雪遥感影像
C.
分析道路积雪空间分布
D.
确定待救援车辆
位置
√
解析
GPS
具有导航、定位功能,而
“
获取
”
是
RS
的主要功能,
“
解译
”
“
分析
”
是
GIS
的主要功能,所以选
D
。
4.(2013·
重庆文综
)
右
图
为某城市主要道路分布图,标注数字表示道路长度。老师要利用学校建成的
GIS
了解全班同学居住点的空间分布状况,主要用到的
GIS
功能是
(
)
A.
输入
B
.
管理
C
.
分析
D
.
输出
解析
了解全班同学居住点的空间分布状况,需要对已输入的全班同学的个人空间数据进行分析、加工,主要是利用的
GIS
的空间分析功能,
C
项正确。
√
解析
返回
明考向
返回
1.
经纬网图的相关应用:空间定位、判断方向、最短航线的方向。
2.
等值线图的判读与应用。
3.
等高线图的判读与应用。
4.
“
3S
”
技术的应用。
析考点
1.
利用经纬网进行空间定位
地球上任何一个地理事物的区域位置都可以通过一组具体的经度和纬度来确定。利用经纬网进行定位是区域定位中最常见、最准确的方法,这种定位方法要求学生熟悉重要地理事物的经纬度位置,不仅要脑中有图,而且要脑中有网
(
经纬网
)
,要用经纬网覆盖脑中的地图,特别要注意掌握一些重要的经纬线,其他经纬线根据这几条推算即可
。
记住一些经纬线的交点,然后将其作为坐标参考点,附近的区域位置也就一目了然了,如经纬网经典参考位置:
“
坐标原点
”
(
即经度
0°
,纬度
0°
交点
)
位于非洲几内亚湾;
“
双
30
”
(
即
30°N,30°E)
,位于开罗附近;
“
双
60
”
(
即
60°N,60°E)
是亚欧分界线的乌拉尔山;
40°N
分别与
80°E(
塔里木河西头
)
、
90°E(
塔里木河东
)
、
100°E(
河西走廊北
)
、
110°E(
黄河大拐弯内
)
、
120°E(
秦皇岛附近的渤海沿岸
)
相交;四川盆地大致处于
30°N
上
100°E
与
110°E
之间的位置;秦岭山脉位于
34°N
;杭州大致位于
120°E
经线和
30°N
纬线的交点附近;海口大致位于
110°E
经线和
20°N
纬线的交点附近;新奥尔良位于
90°W
经线和
30°N
纬线的交点附近
(
即密西西比河入海口处
)
。
2.
等值线的判读
(1)
等值线的共性特征
①
同一条等值线上各点的数值相等。
②
相邻两条等值线值可以相等
(
如河谷两侧相邻的等高线
)
,也可以按周边地区趋势依次递减或递增;同一幅图中相邻两条等值线的间隔相等。
③
同一幅图上任意两条等值线一般不相交也不重叠
(
陡崖除外
)
。
④
等值线一般是闭合曲线,在局部图中受图幅所限不一定全部闭合,但一定在相邻的多张拼接图中闭合
。
⑤
等值线弯曲度越大,其弯曲处的两侧变化越大
。
⑥
若坡面等高线高处密、低处疏表示凹坡,站在地势高处向低处看,凹坡不会对视线形成障碍,通视状况良好,凸坡视线常被阻挡,很难通视。如图所示
:
(2)
等值线的弯曲规律和特点
①
大大小小规律
下图中,
a>b
,则甲
>a
,乙
b>c
,甲图可表示山脊、高压脊或暖流经过,乙图可表示山谷、低压槽或寒流经过
。
③
1
陆南、
7
陆北
(
或
“
点南陆南,点北陆北
”
)
下图中陆地等温线向南凸,则图示为
1
月份,可推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
④
河流向凹规律
右
图
中
a
、
b
、
c
为等高线,且海拔
a>b>c
,则河流从
A
处
流向
B
处
。
⑤
洋流向凸规律
图示海水等温线温度
a>b>c
,则甲为北半球暖流,乙为南半球寒流
。
3.
等高线的判读与应用
(1)
陆地地形
判断
(2)
海底地形判断
(3)
判断河流特征
(4)
判断气候特征
①
海拔
②
坡向
(5)
判断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
“
3S
”
技术的应用
遥感技术
(RS)
的核心功能是
“
照相
”
获取信息;地理信息系统
(GIS)
的核心功能是对地理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协助人类完成问题的分析、预测、制定方案等;全球定位系统
(GPS)
的核心功能是确定地点。
易错点
(1)
利用指向标定方向时,若无标注说明,指向标指向北方。
(2)
在经纬网地图上,必须根据
“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
取劣弧
)
”
的法则来确定方向;不能简单地根据
“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
的法则确定方向,但当经纬网地图上的经线和纬线都是直线时,也可以利用这个法则确定方向。
(3)
在经纬网图上,位于东经度的地点不一定位于东方。当两点分别位于东西经线时,需要计算两点间的经度和。如果两点间经度数值和大于
180°
,则东经度的点就位于西侧。两点经度数值和正好等于
180°
时,则
“
可东可西
”
。
返回
(4)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判断河流流向时,要注意等高线的弯曲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5)
等高线的弯曲情况判读。等高线的弯曲凸起部分一般都符合
“
凸高为低,凸低为高
”
的高低变化规律,弯曲部分一般为山脊
(
等高线向低值凸起
)
或山谷
(
等高线向高值凸起
)
。
(6)
鞍部是山脊与山谷的交会处,因此,沿着山脊线经过鞍部的地势为两侧高中间低,但沿山谷线经鞍部的地势则为两侧低中间高。
题组
1
地图的判读应用
1.
某年秋末,我国南方某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地理考察活动,考察过程中发现图中同一槲树甲区域的树叶较乙区域明显要
“
红艳
”
,而且落叶较少。结合图回答
(1)
~
(2)
题。
对点练
1
2
(1)
甲区域的槲树生长有别于乙区域,因为甲区域
(
)
A.
东北部有高地
B
.
比乙区域海拔高
C.
比乙区域坡度缓
D
.
比乙区域更宽阔
解析
√
1
2
解析
图
中显示甲、乙两区域的中部有一个山脊,且甲处于迎风坡、乙处于背风坡,则甲区域光照和水分条件要好于乙区域,故树木生长较好。
1
2
(2)
图示公路的最大高差可能为
(
)
A.85
米
B.75
米
C.65
米
D.45
米
解析
√
1
2
解析
依据
图中
80
米和
180
米两条等高线及其间隔的等高线条数为
4
条,可判断图中等高距为
20
米。图中公路最小高度为
80
~
100
米之间、最大高度为
140
~
160
米之间,则最大高差接近
80
米,故
B
选项正确。
1
2
2.
“
坪
”
指山区中局部的平地
。
右
图
示意我国某地局部地形。读图完成
(1)
~
(2)
题
。
(1)
下列各村的村名中最可能含有
“
坪
”
的是
(
)
A.
①
村
B
.
②
村
C
.
③
村
D
.
④
村
解析
√
1
2
解析
图
中显示
④
村所在地等高线最稀疏,则相对其他三地来说地势坡度最小、最平坦,最可能含有
“
坪
”
。
1
2
(2)
下列各村通往
M
乡的公路中起伏最大的是
(
)
A.
①
村
B
.
②
村
C
.
③
村
D
.
④
村
解析
从
图中可看出,
①
村通往
M
乡的公路穿过的等高线最多,则公路起伏最大
。
解析
√
1
2
题组
2
等值线的判读应用
1.
下图是
“
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等值线分布图
”
。回答
(1)
~
(2)
题
。
(1)
图示区域大部分位于
(
)
A.
北半球中纬度
B.
北半球低纬度
C.
南半球中纬度
D.
南半球
低纬度
解析
√
1
2
解析
本题组考查地球自转线速度
。南北纬
60°
的自转线速度为
837
千米
/
小时,根据图中线速度变化规律可知,该地主要位于南半球
60°
以北,即中纬度地区,选项
C
正确。
1
2
(2)
图中
a
、
b
两点纬度相同,但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明显不同,原因是
(
)
A.a
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
B.b
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
C.a
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
D.b
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
解析
√
解析
同
纬度地区,线速度大小还和海拔有关,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反之越小,从图中可以看出,
b
点线速度大于
a
点,因此
b
点地势高,
D
项正确。
1
2
2.(2012·
福建文综
)
气候生产潜力是指一个地区光、热、水等要素的数量及其配合协调程度
。
右
图
示意
“
中国东北地区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的空间分布
”
。读图,完成
(1)
~
(3)
题。
1
2
(1)
影响甲处等值线向北凸出的主要因素是
(
)
A.
纬度位置
B
.
大气环流
C.
地形因素
D
.
海陆分布
解析
√
1
2
解析
从
题目中提供的信息可知,气候生产潜力的大小取决于光、热、水等要素的数量及配合协调程度,而图中显示甲处的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等值线向低值方向凸,根据
“
凸低值高
”
可知甲处生产潜力大于同纬度其他地区,结合甲处位于东北平原,其东西两侧分别为长白山和大兴安岭,显然平原地区光、热资源优于山地。
1
2
(2)
在中国东北地区,与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的指标是
(
)
A.
≥
10
℃
积温
B
.
日照时数
C.
太阳辐射量
D
.
年降水量
解析
√
1
2
解析
从
图中可以看出生产潜力线大致由南向北递减,且在山区潜力小,这与东北
≥
10
℃
的积温一致。而日照时数和太阳辐射量与纬度位置、白昼长短、地形地势、天气状况等有关,并且很明显在大兴安岭西侧的日照时数和太阳辐射明显大于同纬度的其他地区,故
B
、
C
错
;
东北
地区年降水量应从东南向西北递减,故
D
错。
1
2
(3)
对东北地区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变化分析的手段属于
(
)
A.
计算机网络
B
.
地理信息系统
C.
全球定位系统
D
.
遥感
解析
√
1
2
解析
解答
本题的关键是从题干中的
“
空间变化分析
”
入手,四选项中只有地理信息系统可以进行空间分析。
1
2
题组
3
“
3S
”
技术的应用
1.
栅格模式是储存分析地理空间数据的主要方式之一。下图示意我国东南沿海某地不同地理图层的栅格图。读图,
EV
区域最可能是
(
)
A.
丘陵
B
.
耕地
C
.
海洋
D
.
沙漠
解析
√
1
2
3
解析
结合题干及图示信息,河流发源于西北山地并向东南流动,结合该区域位置知
EV
区域最可能是海洋。
1
2
3
2.(2012·
安徽文综
)
在农业方面,运用遥感技术能够
(
)
①
监测耕地变化
②
调查作物分布
③
估测粮食产量
④
跟踪产品流向
A.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
①③④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遥感的功能。遥感是人的视力的延伸,能监测耕地变化、作物分布及根据作物长势估测粮食产量等
。
√
解析
1
2
3
3.
读
“
我国地壳运动观测网图
”
,回答
(1)
~
(2)
题。
1
2
3
(1)
对地壳运动进行精确观测采用的主要技术是
(
)
A.
遥感技术
B
.
全球定位系统
C.
地理信息系统
D
.
数字地球
√
解析
1
2
3
解析
图中对地壳运动进行精确观测的基准站、基本站与区域站在我国分布的范围较广,但又相对集中在我国地质不稳定的地区,显然是通过对地壳运动的精确观测,判断各站点之间的距离位移,进行地震监测和预报,而各站点之间的距离位移则需要用
GPS
技术进行测量。
1
2
3
(2)
根据观测站的分布特点判断,建立地壳运动观测网最主要的目的是
(
)
A.
泥石流、滑坡的监测
和
预报
B.
大地高程测量
C.
地震监测和预报
D.
电离层研究
√
返回
1
2
3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