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4.50 KB
- 2021-06-07 发布
黄陵中学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
高二重点班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46道,共计69分)
1. 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小到大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A. 太阳系→银河系→地月系→总星系
B. 河外星系→银河系→太阳系→总星系
C. 地月系→银河系→总星系→河外星系
D.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天体系统的层次。题中要求由小到大,D项正确。故选D。
【考点定位】天体系统的层次
2. 液态水的存在是地球生命起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下列叙述中与地球“液态水存在”有密切关系的是 ( )
①地球上昼夜更替的周期较适中 ②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
③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 ④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中
A. ①④ B. ①②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与地球“液态水存在”有密切关系的是昼夜更替周期较适中,气温变化幅度不太大,①对。大气成分中有氧气不是液态水存在的原因,②错。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与液态水存在关系不大,③错。与太阳距离比较适中,气温适宜,④对。B对,A、C、D错。
【考点定位】地球上液态水存在的条件。
3. 下列关于太阳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黑子数目最多的地方和时期,耀斑等其他形式的太阳活动就很少出现
B. 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可以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C. 太阳黑子多少的周期变化大约为11年,耀斑多少的变化周期大约分若干分钟
D. 太阳大气层从里向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层,黑子和耀斑就出现在光球层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在黑子数目最多的地方和时期,耀斑等其他形式的太阳活动就出现较多,A错。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可以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B对。太阳黑子多少的周期变化大约为11年,耀斑多少的变化周期也是11年,C错。太阳大气层从里向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黑子出现在光球层,耀斑出现在色球层,D错。
【考点定位】太阳活动类型及特征,太阳外部大气结构及主要太阳活动。
读下图,回答下面小题。
4. 图中四地的自转线速度大小关系是( )
A. 甲>乙>丙>丁 B. 乙>丙>甲>丁
C. 丙>乙>丁>甲 D. 丁>丙>乙>甲
5. 图中四地的自转角速度大小关系是( )
A. 甲>乙>丙>丁 B. 乙>丙>甲>丁
C. 丙>乙>丁>甲 D. 丁=丙=乙=甲
【答案】4. A 5. D
【解析】试题分析:
5. 地球自转角速度规律是除南北两极外,自转角速度处处相等,故四地的角速度相同,所以D正确。
考点: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下图为“东半球部分图”,AB为晨昏线的一部分,C地的昼长为8小时。完成下面小题。
6. 此刻太阳直射点的坐标为( )
A. 23°26′S,0° B. 23°26′S,20°W
C. 23°26′N,160°E D. 23°26′N,180°
7. 此刻国际标准时间为( )
A. 0时 B. 12时 C. 13时20分 D. 10时40分
【答案】6. B 7. C
【解析】
6. AB为晨昏线的一部分, C地的昼长为8小时,判断北半球昼短夜长,AB为昏线。此刻,A点是昏线与赤道交点,时间是18点,图示为东半球,所以左侧经线是20°W,时刻是12点。北极圈是极夜现象,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太阳直射点的坐标为23°26′S,20°W,B对。A、C、D错。
7. 结合上题分析,20°W经线时刻是12点,经度每差1°时间差4分钟,国际标准时间是0°经线的时间,此刻国际标准时间为 13时20分,C对。A、B、D错。
点睛:C地的昼长为8小时,小于12小时,北半球昼短夜长。结合晨昏线倾斜方向,AB为昏线。从20°W向东到160°E是东半球,所以左侧经线是20°W,根据等份判断时刻是12点。
8. 地球上四季更替的根本原因是 ( )
A.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B. 昼夜长短变化
C. 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D. 黄赤交角的存在
【答案】D
【解析】地球上四季更替的根本原因是黄赤交角的存在,D对。有了黄赤交角存在,才有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A、B、C错。
9. 下列两幅图分别是两条大河河口图,图中小岛因泥沙堆积而不断扩展,最终将与河流的哪岸相连( )
①甲岸 ②乙岸 ③丙岸 ④丁岸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地转偏向力。
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0. 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地球圈层正确的有 ( )
A. ①为地壳 B. ②为岩石圈
C. ③为软流层 D. ④为下地幔
11. 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
A. ①圈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B. ②圈层的厚度陆地较海洋大
C. ③圈层横波不能穿过
D. 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体
【答案】10. C 11. B
【解析】试题解析:
10. 由图可知①为大气层的垂直向上的第二层,属于平流层,A对;②为地面以下平均厚度33千米,属于地壳,属于岩石圈的一部分,B错;③位于地表以下80--400千米处属于上地幔的下部,C错;④在地面以下2900千米以下,属于外核,D错。故选A。
11. 由上题分析可知:①圈层是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A错;②圈层为地壳,地壳的厚度陆地较海洋大,陆地平均33,海洋平均6千米,B对;③圈层为上地幔,其物质具有固态特征,横波可以穿过,(横波不能在液体中传播),C错;横波不能在④圈层中传播,起物质状态为液态或者熔融状态,D错。故选A。
考点:地球的圈层结构
读地球外部圈层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12. 图中A,B,C,D所代表的圈层分别是( )
A. 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水圈
B. 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
C. 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
D.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13. 图中关于B圈层特点的正确叙述是( )
①连续且规则的圈层 ②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③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④处于不断的循环之中
A. ① ④ B. ② ③ C. ① ③ D. ② ④
【答案】12. B 13. D
【解析】
12. 图示为地球外部圈层,图中A位于地面下,代表岩石圈。B位于海洋部分,代表水圈。C跨越三个圈层,代表生物圈。D位于大气层,代表大气圈。所代表的圈层分别是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B对.A 、C、D错。
13.
图中B圈层是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①错,②对。通过海陆循环等形式,处于不断的循环之中,③错,④对。D对,A、B、C错。
读下图,回答下面小题。
14. 图中表示变质作用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5. 下列有关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通过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
B.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不能改变地表形态
C.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只进行物质交换不进行能量传输
D. 变质岩不能转化成沉积岩
16. 大理石被广泛应用于家庭装潢,其主要原因是( )
A. 大理石价格昂贵,用它装潢,显示富有 B. 大理石质地坚硬,美观耐用
C. 大理石能放出对人体有益的稀有元素 D. 大理石能够较好地调节室内气温
【答案】14. C 15. A 16. B
【解析】
14. 变质作用形成的是变质岩,根据箭头方向,图中表示变质作用的是③,C对。①是冷却凝固作用,②是外力作用,④是高温熔化作用,A、B、D错。
15. 通过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A正确。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能改变地表形态,B不正确。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同时有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C不正确。变质岩受外力作用能转化成沉积岩,D不正确。
16. 大理石被广泛应用于家庭装潢,其主要原因是大理石质地坚硬,美观耐用,B对。与大理石价格昂贵,显示富有无关,A错。大理石不能放出对稀有元素,C错。大理石对调节室内气温作用不大,D错。
点睛:变质作用形成的是变质岩。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大理石质地坚硬,美观耐用,被广泛应用于家庭装潢。大理石对调节室内气温作用不大。
电视剧《闯关东》中的场景:“主人公朱开山为了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了柴草……”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7. 关于图中a、b、c、所代表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 )
A. a代表大气的直接热源
B. a、代表是太阳辐射
C. b代表的辐射主要被大气中的臭氧吸收
D. c代表的辐射与天气状况无关
18. 朱开山一家燃烧柴草防御霜冻的做法,有利于( )
A. 增强a辐射 B. 增强b辐射
C. 增强c辐射 D. 改变b的辐射方向
【答案】17. B 18. C
【解析】试题分析:
17. 结合大气的热力作用过程图示可知:a表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b表示地面射向大气,故判断为地面辐射;c由大气射向地面,判断为大气逆辐射。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发出辐射的物体气温越高,辐射的波长越短;b为地面长波辐射主要被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c为大气逆辐射主要受云量的影响,故本题选B。
18. 朱开山一家燃烧柴草增加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加强了大气逆辐射(C),把大部分能量还给了地面,对地面起保温作用,故本题选C。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大气受热过程。
读某地热力环流示意图(a、b表示等压面),回答下面小题。
19. 图中四点气压高低的比较正确的是( )
A. ③>④>①>② B. ③>②>①>④
C. ①>④>③>② D. ②>③>④>①
20. 关于该热力环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引起该环流形成的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
B.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复杂的形式
C. 近地面风由③地吹向②地
D. ③地多晴朗天气
【答案】19. D 20. A
【解析】试题分析:
19. 在垂直方向上,随海拔的的升高气压降低,因此图中②、③的气压值大于①、④的气压值;在等压线图中,可依据“高高低低”的规律判断气压高低,即等压线向高处凸的位置为高压区,向低处凹的位置为低压区。据此可判断近地面②、③两处中②为高压区,③为低压区;高空①、④两处中①为低压区,④为高压区,因此选D。
20.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故选A;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排除B;风由高压吹向低压,近地面应由②地吹向③地,排除C;③地为近地面低压,气流上升,多阴雨天气,排除D
考点:该题考查大气运动。
21. 下面四种热力环流示意图错误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受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城市上空的气温比郊区同一水平面处的气温高,因此城市上空形成低气压,郊区上空形成高气压,近地面大气会从郊区向城市运动,高空大气从城市向郊区运动,从而形成城市风,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旨在考查城市风的形成
【知识拓展】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
1、海陆风:
白天陆地增温比海洋快,造成近地面的陆地气压低于海洋,于是风就由海洋吹向大陆,形成海风;夜晚陆地降温快于海洋,近地面形成高压,风由大陆吹向海洋,形成陆风,如下图所示:
2、城市风:
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并不断增多,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和工业生产、交通工具消耗大量燃料,释放出大量的人为热量,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由于热岛存在,引起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在城市和郊区之间形成了小型的热力环流,叫城市风,如下图所示:
3、山谷风:
白天山坡上空增温比谷底上空快,形成低压,风从谷底吹向山顶;夜晚,山坡上空降温比谷底上空快,形成高压,风从山顶吹向谷底。如下图所示:
读关于大气运动的简图,完成下面小题.
22. 图中数码表示的内容正确的是( )
A. ①极地高气压带 B. ②副热带高气压带
C. ③东南信风带 D. ④副极地低气压带
23. 关于气压带、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全球近地面共有6个气压带、6个风带
B. 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
C. 高气压带近地面气温总是比低气压带低
D. 南北半球的中纬西风带风向相同
24.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有规律地南北移动的原因是( )
A.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B. 各纬度间的冷热不均
C.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D. 海陆分布的影响
【答案】22. C 23. B 24. C
【解析】
22. 根据图示位置和气流运动方向,图中数码①、②表示副极地低气压带,A、B错。③位于赤道以南,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C对。 ④是副热带高气压带,D错。
23. 全球近地面共有7个气压带、6个风带,A错误。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B对。副热带高气压带对应的近地面气温较高,C错。南半球的中纬西风带风向是西北风,北半球西风带是西南风,D错。
24.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有规律地南北移动的原因是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C对。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海陆分布的影响无关,A、D错。各纬度间的冷热不均是气压带形成原因,B错。
读图“北半球某区域等压线分布图”,回答下面小题。
25. 图中A,B,C,D四个箭头中正确表示风向的是( )
A. A B. B C. C D. D
26. 图中A,B,C,D四处风力最大的是( )
A. A B. B C. C D. D
【答案】25. C 26. C
【解析】
25. 风斜穿等压线从高压吹向低气压,北半球右偏,故C正确。A、B、D风向从低压吹向高压,故错误。
26. 同一幅图中,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C处等压线密集,故风力最大。C正确。
27. 对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有巨大作用的洋流是 ( )
A. 北太平洋暖流 B. 墨西哥湾暖流
C. 阿拉斯加暖流 D. 北大西洋暖流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对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有巨大作用的洋流是北大西洋暖流,增温增湿;北太平洋暖流影响太平洋,不影响欧洲;阿拉斯加暖流 、墨西哥湾暖流主要影响北美洲。选D正确。
考点:主要考查洋流分布及影响。
28. 寒流对沿岸气候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增温、增湿 B. 降温、减湿 C. 降温、增湿 D. 增温、减湿
【答案】B
【解析】寒流对沿岸气候影响是降温、减湿,B对。暖流对沿岸气候影响昌增温、增湿,A、C、D错。
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的方法之一。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29. 如果此图为海陆热力环流侧视图,⑤线代表地表,那么甲地可能是( )
①白天的海洋 ②白天的陆地 ③冬季的海洋 ④冬季的陆地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30. 若此图为三圈环流中的低纬度环流侧视图,⑤线代表地表,那么丁地为( )
A. 副热带高气压带 B. 副极地低气压带
C. 赤道低压带 D. 中纬西风带
31. 如果此图表示海陆间水循环,⑤线代表地表,则( )
A. ①表示大气降水 B. ②能塑造地表形态
C. ③表示植物蒸腾 D. ④为地表径流环节
32. 如果此图表示北太平洋洋流分布,⑤线代表赤道,则( )
A. 洋流①为寒流 B. 洋流②为西风漂流
C. 洋流③为寒流 D. 洋流④为赤道暖流
【答案】29. C 30. A 31. B 32. C
【解析】试题分析:
29. 如果此图为海陆热力环流侧视图,甲处空气受热上升,丁处空气遇冷下沉;甲表示白天的陆地或冬季的海洋,丁表示白天的海洋或冬季的陆地。选C正确。
30. 若此图为三圈环流中的低纬度环流侧视图,甲处空气受热上升,为赤道低气压带,丁处空气下沉为副热带高气压带,甲丁之间的②表示信风带。选A正确。
31. 如果此图表示海陆间水循环,甲处箭头①表示海洋水蒸发,通过箭头④表示空中水汽输送,带到陆地上空,丁处箭头③表示陆地降水,箭头②表示径流输送。选B正确。
32. 如果此图表示北太平洋洋流分布,应是中低纬度的大洋环流,箭头①由低纬流向高纬为暖流,箭头②应是北赤道暖流,箭头③由高纬流向低纬为寒流,箭头④是中纬度西风漂流。选C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热力环流、三圈环流、海陆间水循环、洋流运动分布知识。
北半球某地(约75°W,45°N),河流清澈,森林茂密,风景宜人……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33. 一条大河由西南向东北流经该地,进入解冻季节时,该河流容易出现的现象是( )
①凌汛②水土流失③河岸决堤④水位暴涨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34. 该河流注入的海域毗邻世界某著名渔场,该渔场位于( )
A. 北太平洋西部 B. 北太平洋东部
C. 北大西洋东部 D. 北大西洋西部
【答案】33. C 34. D
【解析】试题分析:
33. 一条大河由西南向东北流经该地,是流向较高纬度,进入解冻季节时,该河流容易出现的现象是凌汛,①对。刚解冻,没有水土流失,②错。可能冰凌堵塞河道,导致河流水位暴涨,河岸决堤,③、④对。C对。
34. 该河流注入的海域毗邻世界某著名渔场,结合该地经纬度位置,该地位于北美东部,该渔场是纽芬兰渔场,位于北大西洋西部,D对。A、B、C错。
考点:区域定位,河流水文特征及成因,世界大渔场的分布位置。
【名师点睛】掌握凌汛发生的条件,区域有结冰期,河流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凌汛现象容易引发决堤等危害。记住世界性大渔场分布位置,熟悉世界主要大陆的轮廓,根据海陆轮廓,判断区域的位置。
下图表示某国两大经济地带的基本资源指标(%),读图判断下面小题。
35. 该国西部地区的特点是( )
A. 面积大 B. 人口少
C. 科技力量强 D. 淡水资源丰富
36. 该国家最有可能是( )
A. 美国 B. 俄罗斯
C. 澳大利亚 D. 中国
37. 该国东部河流多注入( )
A. 印度洋 B. 大西洋 C. 太平洋 D. 北冰洋
【答案】35. C 36. B 37. D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主要的国家。
35. 直接根据图示资料综合分析,该国的土地面积主要分布于东部地带,A错误;人口主要分布于西部地带,B错误;科技力量主要集中于西部,C正确;淡水资源主要集中于东部,D错误;
36. 结合上题分析,该国的东部地域广阔、人口稀少,经济落后,而西部经济、科技发达,人口稠密,面积较少,故判断为俄罗斯。
37. 结合上题分析,俄罗斯东部的地势南高北低,故主要河流多注入北冰洋。
38. 某地各月气温都高于20℃,一月干燥,草木枯黄,七月湿热,植物茂盛,该地属( )
A. 热带雨林带 B. 热带草原带 C. 温带草原带 D. 亚寒带针叶林带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某地各月气温都高于20℃,说明位于热带,C、D错。一月干燥,草木枯黄,七月湿热,植物茂盛,该地属于热带草原带,B对。热带雨林带全年降水多,气候湿润,A错。
考点:气候类型及特征,自然带类型。
【名师点睛】了解温度带的划分,最冷月气温高于15℃为热带,排除温度带不符合的选项。根据降水变化,说明降水的季节变化大,热带雨林气候降水季节变化不明显,对应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气候干湿季变化明显,对应热带草原带.
39. 埃及农耕区及世界重要的长绒棉产区是( )
A. 尼罗河各地和地中海沿岸 B. 地中海沿岸
C. 尼罗河沿岸和尼罗河三角洲 D. 红海沿岸
【答案】C
【解析】埃及农耕区及世界重要的长绒棉产区是尼罗河沿岸和尼罗河三角洲,C对。尼罗河各地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区,只有沿岸土壤较肥沃,灌溉水源充足。地中海沿岸只在三角洲处灌溉水源充足,A、B错。红海沿岸是热带沙漠气候,缺少灌溉水源,D错。
点睛:河流两岸灌溉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形成农耕区。地中海气候雨热不同期,缺少灌溉水源的区域不适宜农业生产。红海沿岸是热带沙漠气候,缺少灌溉水源。
40. 下列地跨两大洲的国家有( )
A. 埃及 B. 印度 C. 阿富汗 D. 摩洛哥
【答案】A
【解析】下列地跨两大洲的国家有埃及,跨亚洲、非洲两大洲,A对。印度、阿富汗属于亚洲,摩洛哥属于非洲,都只在一个大洲内,B、C、D错。
下图是南美洲略图,若欲由哥伦比亚首都圣菲波哥大搭乘飞机飞往巴西首都巴西利亚,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41. 巴西政府将首都由沿海的里约约热内卢迁往内陆的巴西利亚,主要考虑( )
A. 气候 B. 经济 C. 军事 D. 政治
42. 由圣菲波哥大飞往巴西利亚,其飞行方向为( )
A. 东北 B. 东南 C. 西北 D. 西南
43. 飞机沿途将飞越:①巴西高原 ②亚马孙平原 ③安第斯山地( )
A. ①②③ B. ②①③ C. ③②① D. ②③①
【答案】41. D 42. B 43. C
【解析】
41. 巴西政府将首都由沿海的里约约热内卢迁往内陆的巴西利亚,主要考虑便于国家对内地的管理,属于政治因素,D对。迁都不能影响气候、经济、军事状况,不是主要影响因素,A、B、C错。
42.
由圣菲波哥大飞往巴西利亚,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判断,其飞行方向为东南,B对。A、C、D错。
43. 结合南美洲的地形分布,飞机在圣菲波哥大飞越安第斯山脉。沿途经过亚马孙平原,到巴西利亚位于巴西高原上。沿途依次将飞越安第斯山地、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序号是③②①,C对。A、B、D错。
读下图,回答下面小题。
44. ①岛地热资源丰富,其原因是该岛( )
A. 位于板块交界处 B. 受海洋影响大
C. 纬度较低 D. 为火山岛
45. 图中②地的自然带是( )
A. 热带草原带 B.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C.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46. 下列关于图中⑤处水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河水和地下水均很丰富
B. 河水的补给主要来自东部山地的冰雪融水
C. 地下水盐度高,但可作牲畜饮水
D. 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来自当地降水下渗
【答案】44. A 45. B 46. C
【解析】
44. 读图,①岛是新西兰的北岛,地热资源丰富,其原因是该岛位于板块交界处,是板块消亡边界,A对。与纬度低、受海洋影响大无关,B、C错。北岛为大陆岛,D错。
45. 图中②地是地中海气候,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B对。热带草原带是热带草原气候的植被,A错。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植被,C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植被,D错。
46.
图中⑤处位于大自流盆地,位于背风坡,降水少,河水缺少,A错。河水的补给主要来自夏季大气降水,B错。地下水盐度高,但可作牲畜饮水,C对。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来自东部山地下渗,D错。
点睛:新西兰位于板块交界处,是板块消亡边界,地壳活跃,地热资源丰富。地中海气候的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大自流盆地,位于背风坡,降水少,河水缺少。地下水盐度高,但可作牲畜饮水。
二、综合题。(共计31分)
47. 读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乙地的地质构造为 ,丙地的地貌名称是 。
(2)图中甲处地貌是先成山地后成谷地,先形成山地的成因是 ,后形成谷地的成因是 。
(3)丙处地貌的主要成因是 ( )
A.风力沉积 B.风力侵蚀 C.流水沉积 D.流水侵蚀
(4)以下说法属于图中②环节的是 ( )
A.冬季风南下 B.台风登陆江苏 C.长江水入海 D.高山冰川融化
(5)图中所示的水循环类型是 ,我国正在实施的南水北调工程主要是影响的水循环的环节是 。
【答案】(1)断层 冲积扇
(2)岩层受挤压向上拱起; 背斜顶部受到张力,裂隙发育被侵蚀成谷地
(3)C (4)B
(5)海陆间大循环 地表径流
【解析】(1)图中乙地的岩层有明显错动位移,地质构造为断层,丙地的地貌名称是山麓冲积扇。
(2)图中甲处地貌是先成山地后成谷地,先形成山地的成因是岩层受挤压向上拱起,后形成谷地的成因是背斜顶部受到张力,裂隙发育被侵蚀成谷地。
(3)丙处地貌的主要成因是河流流出山口后,流速减慢,泥沙沉积形成,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C对,A、B、D错。
(4)图中②环节是水汽输送,风由海洋吹向陆地上空。冬季风南下风吹向海洋,A错。台风登陆江苏,B对。长江水入海是地表径流,C错。高山冰川融化是补给水源类型,D错。
(5)图中所示的水循环类型是海陆间大循环,我国正在实施的南水北调工程主要是影响的水循环的环节是地表径流。
48. 2010年4月起,冰岛南部埃亚菲亚德拉冰川附近火山多次大规模喷发,火山熔岩不仅融化了部分冰川,导致山洪暴发、道路桥梁被毁,腾空而起的火山灰更使欧洲部分空域成为航空禁区。
(1)冰岛是欧洲西北部的一个岛国,处在 板块和 板块之间;从板块移动方向看,冰岛位于板块的 边界(填“生长”或“消亡”)。
(2)火山喷发属于地质作用中的__________作用(填内力或外力)。成因上,火山喷发所形成的岩石属于_____________。
(3)冰岛火山喷发的烟尘缓缓向英国、挪威、德国、波兰等国飘移,“吹瘫”了欧洲空中交通,其原因主要是该地区受到____________风的影响。
(4)火山喷发时产生的火山灰云团,对太阳辐射起到了__________作用;增强了射向近地面的大气逆辐射——下图中相应的数字编号是________。从理论上说,空中火山灰云团使得当地昼夜温差变 。
【答案】(1)亚欧 美洲(顺序可互换) 生长
(2)内力 岩浆岩(喷出岩)
(3)西(中纬西风)
(4)削弱 ③ 小
【解析】整体分析:冰岛处在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之间,是板块的生长边界。火山喷发所形成的岩石属于岩浆岩。火山灰影响,白天对太阳辐射起到了削弱作用;夜晚增强了射向近地面的大气逆辐射,昼夜温差小。
(1)冰岛是欧洲西北部的一个岛国,处在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之间;从板块移动方向看,冰岛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
(2)火山喷发属于地质作用中的内力作用。成因上,火山喷发所形成的岩石属于岩浆岩,也叫喷出岩。
(3)冰岛火山喷发的烟尘缓缓向英国、挪威、德国、波兰等国飘移,“吹瘫”了欧洲空中交通,其原因主要是该地区位于西风带,受到中纬度西风的影响。
(4)火山喷发时产生的火山灰云团,白天对太阳辐射起到了削弱作用;夜晚增强了射向近地面的大气逆辐射,对应图中的数字编号是③。从理论上说,空中火山灰云团使得当地昼夜温差变小。
49. 读“北半球1月份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回答问题。
(1)图中气压中心的名称:
A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
(2)A气压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被切断的气压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受气压中心的影响,图中C盛行___________风,D点__________风,此季节我国的天气以____________________为主要特征。
(4)D地7月盛行_____________风,其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由此可见,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除______________外,还有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1)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亚洲高压) 阿留申低压
(2)冬季大陆温度低、气流下沉 副极地低气压带
(3)西北(偏北) 东北 寒冷干燥
(4)西南 夏季,南半球的东南季风(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向右偏转形成西南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解析】(1)图中气压中心的名称,A是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也叫亚洲高压,B是阿留申低压。
(2)A气压形成的原因是冬季大陆温度低、气流下沉,被切断的气压带是副极地低气压带。
(3)受气压中心的影响,图中C位于高压中心东侧,盛行西北风,D点位于高压中心南侧,吹东北风,此季节我国是冬季,天气以寒冷干燥为主要特征。
(4)D地位于南亚,7月盛行西南风,其形成原因是夏季,南半球的东南季风(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向右偏转形成西南季风,由此可见,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除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外,还有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