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2.00 KB
- 2021-06-05 发布
翠园中学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学业水平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50小题,总计50分。
1.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休。导致东周王室衰微的政治因素是( )
A.宗法制的衰落 B.分封制的瓦解 C.郡县制的实施 D.世官制的沿袭
2.元朝人胡三省说:“秦置御史,掌讨奸猾,治大狱,御史大夫统之。”他认为御史大夫的重要职责是( )
A.执掌奏章,下达诏令 B.统领百官,处理政事
C.监察官员,审理大案 D.草拟诏书,审议执行
3.中国古代把读书、考试、做官结合起来的选官制度是( )
A.世卿世禄制 B.察举制 C.三省六部制 D.科举制
4.明朝废除宰相和清朝设立军机处的相同目的是( )
A.加强君主专制 B.提高行政效率 C.避免决策失误 D.强化地方管理
5.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它最早出现于( )
A.秦代 B.汉代 C.唐代 D.宋代
6.最能代表商周时期手工业成就的是( )
A.棉布 B.瓷器 C.铁器 D.青铜器
7.右面的资料卡片是对我国古代某一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的描述,这一时期是( )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8.中国古代城市中的坊(住宅区)、市(贸易区)曾严格分开,市的开设有地域限制,活动有时间限制。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是在( )
A.魏晋南北朝 B.隋唐 C.宋代 D.元代
9.古希腊的城邦一般以独立的城市为中心,向周围的乡村辐射;多数城邦的经济都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人口从数万到数十万不等。由此可见,希腊城邦的特征是( )
A.中央集权 B.农耕文明 C.小国寡民 D.寡头政治
10.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民主政治进入“黄金时代”,为鼓励公民积极参政,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 )
A.工资 B.戏票 C.观剧津贴 D.实物
11.《十二铜表法》对后世影响深远。它是一部( )
A.万民法 B.习惯法 C.成文法 D.宪法
12.罗马法制史上第一部有单可循的成文法是( )
A.习惯法 B.万民法
C.公民法 D.《十二铜表法》
13.17世纪,在北美建立了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并凭借一支强大的商船队,形成庞大的商业贸易帝国,这个国家是( )
A.葡萄牙 B.西班牙 C.德国 D.荷兰
14.英国工业革命中出现的“珍妮机”属于( )
A.织布机 B.纺纱机 C.蒸汽机 D.交通工具
15.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产生了广泛的世界影响,其确立的标志是( )
A.“光荣革命” B.《权利法案》颁布
C.责任内阁制形成 D.1832年议会改革
16.根据1787年美国宪法,最高法院行使( )
A.行政权 B.司法权 C.立法权 D.选举权
17.代议制是西方近代政治文明的主要成果之一。下列国家中实行代议制的是( )
A.古代中国 B.古代希腊 C.近代法国 D.古代印度
18.法国从法律上正式确立共和政体的标志是( )
A.1791年宪法的通过 B.《人权宣言》的颁布
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通过 D.《拿破仑法典》的颁布
19.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 )
A.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的出现 B.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C.巴黎公社的成立 D.工人运动的兴起
20.它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它”是( )
A.二月革命 B.十月革命 C.巴黎公社 D.四月革命
21.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这主要是因为( )
A.外国商品开始流人中国 B.中国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
C.君主专制受到严重冲击 D.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改变
22.太平天国“试图从土地所有制方面解决了占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的土地问题”。为此,它颁布了( )
A.《资政新篇》 B.《天朝田亩制度》
C.《土地法令》 D.《中国土地法大纲》
23.2016年1月,经考古专家鉴定.之前在黄海海域发现的一艘沉船就是北洋舰队的致远舰。它可直接用于研究(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4.“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出现在下列哪一历史事件中( )
A.金田起义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北伐战争
25.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其核心内容是( )
A.“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B.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C.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D.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26.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组织多次会战。其中取得台儿庄大捷的是( )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武汉会战 D.徐州会战
27.19世纪70年代创办的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属于( )
A.近代军事工业 B.手工工场 C.近代民族工业 D.官办企业
28.1927—1936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有( )
A.摆脱了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B.民族工业的资金、技术实力与外国企业不相上下
C.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D.南京国民政府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
29.促进了近代中国“断发放足”习俗变迁的是( )
A.洋务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土地革命
30.19世纪70年代已经在中国出现的近代新式交通工具有( )
A.轮船 B.飞机 C.汽车 D.马车
31.苏俄曾采取的重视市场和商品交换的经济政策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 D.农业集体化运动
32.苏联解体时的国家最高领导人是( )
A.戈尔巴乔夫 B.勃列日涅夫 C.赫鲁晓夫 D.叶利钦
33.1929—1933年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它( )
A.开启了资本主义周期性发生经济危机的历史
B.促进了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传播
C.导致了国家干预经济模式的盛行
D.造成了西方工业的停滞和农业的复兴
34.罗斯福总统在首次就职演说中指出:“我们的首要任务是给人们工作。”为了解决就业问题,罗斯福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整顿财政金融 B.调整工业生产 C.调节农业生产 D.实行以工代赈
35.“它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第一次大规模运用,为美国在经济上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上述评论针对的是( )
A.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B.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C.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36.关于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它体现了世界多极化趋势 B.它以欧洲国家为主体
C.它体现了第三世界的经济区域集团化D.它意味着美苏冷战的结束
37.两极格局瓦解后,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主要表现为( )
A.欧共体的建立 B.欧盟的建立
C.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 D.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建立
38.二战后,美国取得了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其直接原因是( )
A.《联合国宪章》的签署 B.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D.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39.二战后,世界上出现了许多国际性和区域性经济组织。其中亚太经合组织的标志是( )
40.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各地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原材料、资本和劳动力的国际流动加速:这一现象反映了( )
A.政治多极化趋势 B.政治民主化趋势
C.经济全球化趋势 D.军事合作化趋势
41.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不包括( )
A.吸收外资、蔹术和管理经验 B.应对恐怖主义的威胁
C.防范生态环境恶化 D.解决粮食短缺问题
42.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立妥善处理民族关系的政治制度是( )
A.地方自治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43.某次会议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该“会议”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
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44.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中国大趋势》中认为,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者国家”。下述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
A.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45.1992年,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与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达成重要共识,通称“九二共识”。它的核心内容是( )
A.和平统一 B.海峡两岸共同发展经济
C.一国两制 D.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46.“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亩产一万多斤的高产‘卫星’,从湖北省麻城县麻溪河乡和福建省南安县胜利乡的田野上腾空而起了。”这则报道可能出现在( )
A.1949年 B.1958年 C.1978年 D.1992年
47.“一五”计划开始了新中国大规模的计划经济建设,其优先发展的是( )
A.农业 B.轻工业 C.重工业 D.商业
48.1984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转向城市,主要是进行国有企业改革,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
A.增强企业活力 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加强计划管理 D.发展乡镇企业
49.21世纪初中国对外开放取得重大突破,其标志性事件是加入( )
A.联合国 B.亚太经合组织 C.不结盟运动 D.世界贸易组织
50.1955年周恩来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在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为维护团结和保证会议的顺利进行,周恩来提出了(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一边倒”的政策
C.“求同存异”的原则 D.“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二、单选题:每题2分,共10小题,总计20分。
51.白居易在《郑覃可给事中制》中云:“给事中之职,凡制敕有不便于时者,得封奏之;刑狱有未合于理者,得驳正之;天下冤滞无告者,得与御史纠理之;有司选补不当者,得与侍中裁退之。率是而行,号为称职。固不专于掌侍奉、赞诏令而已。”其论述的部门是( )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六部
52.根据罗马法,若要使物品交易成功,就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以现金或现物进行交易:须有五个证人和一名司秤在场,他们皆应是罗马公民;物件的转移必须在当事人双方在场时当面进行;在进行转让仪式时,必须经过某种正式的手势和言语的阐述。这些条件缺一不可。由材料信息可知该法( )
A.便于买卖的公平交易 B.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受侵犯
C.有利于调解贸易纠纷 D.体现注重形式和程序化特征
53.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由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可见,德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
A.皇帝兼任联邦议会主席 B.皇帝凌驾于议会之上
C.皇权受到议会极大制约 D.皇帝无权中止法律执行
54.马克思在《鸦片贸易史》中说:“
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人为地隔绝于世”指中国闭关锁国 B.“陈腐世界的代表”指的是英国
C.“现代社会的代表”指的是中国 D.“殊死决斗”的双方都是非道义的
55.“臣(指张之洞)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洋布、洋米而外,洋铁最为大宗。在我多出一分之货,即少漏一分之财,积之日久,强弱之势必有转移于无形者。是以虽当竭蹶之时,亦不得不勉力筹办。”这说明张之洞主张( )
A.兴办军事工业 B.兴办民用工业 C.限制对外贸易 D.发展资本主义
56.B.T.克列缅在《斯大林造成的社会主义——集体性的变形:实质及根源》中认为:“它从产生之初就不具有真正的社会主义性质……(农民)并不是自己财产的真正主人:他们播种什么、什么时候耕耘和收获、交售自己的多少产品、交给谁、按什么价(有时完全是象征性的价格),都要听命于他人。”作者评价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自由放任经济模式 D.农业集体化运动
57.二战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英国)社会福利计划的各项开支占到了公共支出总额的50%。……(瑞典)主要靠借债和赤字预算来维持社会福利的各项开支。……70%以上的美国人反对政府在福利救济方面花更多的钱。由此可知,关于福利制度的认识,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根除了贫富分化
B.是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的根本原因
C.解决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D.扩大了政府财政支出,存在降低人们工作积极性等弊端
58.20世纪70年代,在佗敦。一位采目纽约的旅各说:这里的银行、旅馆、商店都一样,他们看到我们手里的美元时流露出的神情,好像这些美元成为病菌携带物一般。”同时期在巴黎。出租车上挂着“不再接受美元”的牌子,甚至乞丐也在自己的帽子上写若“不要美元”。与上述情景出现直接相关的是( )
A.欧共体的成立 B.欧元的启动
C.“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 D.美国越战失利
59.1963年,中国共产党致信台湾当局,“
只要台湾回归祖国,其他一切问题悉尊重台湾领导人意见妥善处理……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由台湾领导人全权处理……台湾之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必俟条件成熟,并尊重台湾领导人意见协商决定,然后进行;双方互约不派人进行破坏对方团结之事。”这说明当时( )
A.中共明确提出“一国两制”方针 B.大陆和台湾的敌对关系被打破
C.中共主张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D.台湾试图脱离美国控制
60.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改革不仅是一场破除旧体制的深刻革命,而且是一项建设新经济体系的宏大工程。这个体系主要是由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竞争性的市场体系和主要通过市场进行调节的宏观管理体系三者组成。下列与“新经济体系”内涵相近的是( )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B.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C.对外开放基本国策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三、双选题:每题3分,共10小题,总计30分。
61.朱熹认为:“井田之法要行,需是封建。”而现实却是“封建实是不可行的。”封建井田“虽是圣人法,岂有无弊?”据此可知,朱熹认为( )
A.井田制与分封制相辅相成 B.宋代具备恢复井田制的条件
C.“圣人法”应该与时俱进 D.理学是对儒家正统学说的否定
62.隋朝对地方行政机构进行改革,将原来的州、郡、县三级制调整为州、县两级制,改变了过去“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的状况。其目的是( )
A.提高行政效率 B.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削弱中央集权 D.推行分封制
63.观念的演变是社会经济变化的反映。中国古代传统观念认为“士为四民(士农工商)之首”,但鸦片战争后却出现了“商为四民之纲”的说法。这反映了( )
A.古代中国手工业生产水平落后 B.古代中国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D.近代中国“四民”的社会地位趋于平等
64.某西方学者认为,19世纪提出的“两个假说都带有革命性,它们猛烈冲击着关于人类和人生的传统看法,使人不得不重新考虑许多以前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这里提到的“两个假说”分别是指( )
A.进化论 B.相对论 C.社会契约论 D.马克思主义
65.俄国二月革命“使临时政府得以上台执政,但它仅对国家的政治门面做了修饰,未能阻止俄国继续参战,没有消除资本对劳动的剥削,没有解决农民问题。”这段话的作者认为( )
A.十月革命具有必要性 B.二月革命巩固了沙皇的统治
C.二月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革命 D.赫鲁晓夫改革没有克服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66.1940年,毛泽东撰文指出:“孙中山先生之所以伟大,不但因为他领导了伟大的辛亥革命,而且因为他能够‘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在毛泽东看来,孙中山“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的表现主要是( )
A.支持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B.与中国共产党合作
C.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 D.重新阐释三民主义
67.海关报告说:“大战爆发不久,中国的进口来源就被切断。有些工厂的产品供不应求,这些厂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欧美市场于1919年年中开放,结果出现一片繁荣景象,对各种物资的需求都十分紧迫。中国向国外大量出口,获利甚厚。”由此可知( )
A.“大战”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 B.民国政府没有实行保护工商业的政策
C.当时中国已摆脱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D.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曾出现短暂繁荣
68.“西欧人采用了多种‘疫苗’来抵御共产主义,如社团集体谈判、经济计划、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与福利国家等,1957年《罗马条约》的签署则又为其添加了一种新的‘疫苗’:跨境经济一体化。”由此可知,这段话的作者( )
A.认识到冷战对西欧的影响 B.担心冷战阻碍经济全球化
C.认为西欧联合有助于遏制苏联 D.主张加强西欧与苏联的经济联系
69.1962年,安徽一位基层干部给中央上书说:“责任田的办法是农民的一个创举,是适应当前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一年多的实践证明,尽管有人责难它‘糟了’、‘错了’,然而广大农民群众总认为是‘好了’、‘对了’。”由此可知( )
A.该干部否定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B.该干部认为责任田有利于农业生产
C.当时局部地区出现了包产到户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普遍推广
70.“一五计划”是中国有计划经济建设的开始,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有( )
A.学习苏联经验 B.工业基础薄弱
C.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国有企业缺乏活力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D A C D D C C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D D B B B C C B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B C C C D C D C A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B A C D C A B B A C
题号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答案 A C A C D B C A D C
题号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答案 B D B A B D D C C D
题号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答案 AC AB BC AD AC BD AD AC BC 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