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8.00 KB
- 2021-06-04 发布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小试身手
1 [基础题] 下列叙述中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物的质量大于铁丝的质量
B.50 g 酒精与50 g 水混合后总质量为100 g
C.10 g 氯化钠溶解在90 g 水中,形成100 g 氯化钠溶液
D.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生成固体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高锰酸钾的质量
2 [基础题] 在化学反应前后,以下各项一定不会发生变化的是( )
① 原子种类 ② 元素种类
③ 分子种类 ④ 物质种类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 [基础题] 在化学反应A + B C + D中,若12 g A与一定量的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28 g C和 2 g D,则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为( )
A.8 g B.18 g C.28 g D.30 g
4 [基础题] NH 4 ClO 4 (高氯酸铵)可用作火箭推进剂,当它发生分解反应时,不能生成的物质是( )
A.CO2 B.Cl2 C.O2 D.N 2
5 [提高题] 4.6 g 某化合物在足量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8.8 g 二氧化碳和5.4 g 水。下列对该化合物组成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
A.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B.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
C.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D. 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6 [基础题] 从化学方程式中,我们可以获取的信息有(写两点):
6
(1) 。
(2) 。
7 [提高题] 如图5-1-7是某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图 5-1-7
(1)该反应所属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2)请你写出从图中获得的微观信息(至少写两条):
① ;
② 。
8 [提高题] 小明同学欲通过化学实验证明“质量守恒定律”,确定以“稀盐酸与碳酸钠反应”为研究对象,设计的实验装置如图5-1-8所示。
图 5-1-8
(1)根据实验目的,小明应该测量的数据是 (填“只有反应前”“只有反应后”或“反应前、后”)整个反应装置(包括锥形瓶、气球和药品)的质量。
(2)实验步骤如下:
①按如图方式组装好仪器,使天平平衡,记录称量数据。
②将碳酸钠粉末全部倒入锥形瓶中,观察到锥形瓶中液体里出现的现象之是 。
③当反应结束时,气球已经完全鼓起。此刻,小明发现天平的指针已经向右偏了。小明又重新称量,记录了数据。他感到疑惑:其他操作均正常,实验现象与数据为何与预测结果不符?你认为出现该实验现象的合理解释最应该是下列各项中的 (填序号)。
A. 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变少
B. 该反应生成物的总质量小于反应物的总质量
6
C. 空气的浮力作用干扰了实验结果
D. 生成气体的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直击中考
9 [南充中考] 小明同学从 中获得以下信息:①该反应中反应物是硫和氧气; ②该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点燃; ③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和原子个数保持不变;④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保持不变;⑤参加反应的硫和氧气的质量比为2∶1。其中正确的信息是( )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
C.④⑤ D.①②③⑤
10 [福州中考] 如图5-1-9为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其中“”和 “ ”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 5-1-9
A.反应前后原子数目发生改变
B.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没有改变
C.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D.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1∶2
11 [河北中考] 一定条件下,密闭容器内发生的某化学反应,测得t 1 和t 2 时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的值小于3
B.Q可能是单质
6
C.该反应一定是分解反应
D.M与N的质量变化之比为14∶3
12 [孝感中考] 以下是老师引导学生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片段,请你参与探究并帮忙填写空格(包括表中的空格)。(提示:NaOH溶液能与CO 2 反应生成Na 2 CO 3 和H 2O)
[提出问题] 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
[猜想与假设] 猜想1:不相等;猜想2:相等。
[实验探究] 甲、乙两组同学用托盘天平分别称量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
[反思评价] 究竟哪种猜想正确?通过讨论,同学们发现甲组中有气体逸出,导致指针向右偏转。得到启示:在探究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时,凡有气体生成或参加的反应一定要在 中进行。
[优化装置] 同学们对甲组左盘中的反应装置进行了如图5-1-10所示三种改进,你认为最佳装置是 (填序号),从另外两种装置中任选一种指出其不足: 。
图 5-1-10
[得出结论] 同学们利用改进后的最佳装置进行再次探究,均得出猜想2正确。进一步分析发现,反应体系中器材和未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最终得出结
6
论: 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详解详析
1 A 解析 质量守恒定律只能用于解释化学变化,B、C发生的都是物理变化,故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生成固体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高锰酸钾的质量减去生成的氧气的质量。
2 A 解析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元素的种类、各元素的质量、物质的总质量均不变,分子种类和物质种类一定会发生改变。
3 B
4 A 解析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反应物中不含碳元素,所以不能生成含有碳元素的CO2。
5 C 解析 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为8.8 g××100%=2.4 g,水中氢元素的质量为5.4 g××100%=0.6 g,因为2.4 g+0.6 g<4.6 g,所以该化合物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6
6 (1)反应物是氢气和氧化铜
(2)生成物是铜和水
(3)反应条件是加热
(4)参加反应的氢气和氧化铜与生成的铜和水的质量比为2∶80∶64∶18(任选其中两点,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7 (1)化合反应 (2)①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 ②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成原子,原子不可再分(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解析 图示反应的反应物是两种,生成物是一种,属于化合反应。由图中获取的微观信息可从化学反应中分子、原子是否发生变化的角度入手分析。
8 (1)反应前、后
(2)②有气泡产生 ③C
解析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需要测定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故会观察到有气泡产生;虽然该反应前后质量总和没有发生改变,但由于气球鼓起,装置受到了空气对它向上的浮力,干扰了实验结果,所以实验现象和数据与预测的结果不符。
9 B
10 C 解析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分子的种类肯定改变;从图示中可以看出反应物的分子个数比是1∶1。
11 D 解析 M减少28 g,N减少6 g,Q增加34 g,P的质量没有变化,所以x=3;反应的表达式可以写成N+M―→Q,该反应是化合反应,故Q不可能是单质;M和N的质量变化之比为28 g∶6 g=14∶3。
12 [实验探究] Fe + CuSO4===FeSO4 + Cu
[反思评价] 密闭容器(或封闭体系等合理答案)
[优化装置] B A装置中反应产生气体,气球膨胀,浮力增大,导致称量结果不准(或C装置中反应产生气体,瓶内气压增大,可能导致橡胶塞冲出,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得出结论] 参加化学反应(或参加反应)
解析 改进后的最佳装置是B,A装置中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充满气球,使整个装置所受空气浮力增大,因此反应后天平可能不平衡。C装置中碳酸钠粉末与盐酸反应太快,瓶内气压增大,橡胶塞易弹出。
6
相关文档
- 2019初中校长年度述职报告3篇2021-06-04 20:46:0310页
- 初中生期末自我评价范文参考模板2021-06-04 20:37:284页
- 初中爱国卫生月活动总结3篇2021-06-04 20:22:2411页
- 初中语文教学个人工作总结(通用)2021-06-04 20:18:215页
- 数学(心得)之构建和谐有效的初中数学2021-06-04 20:17:346页
- 2020上学期初中教务工作计划范文2021-06-04 20:08:496页
-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本文学2021-06-04 20:02:582页
- 上学期初中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范文2021-06-04 19:59:568页
- 仁爱湘教本初中英语九年级上册期中2021-06-04 19:39:517页
- 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2021-06-04 19:34:06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