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8.00 KB
- 2021-06-04 发布
霞浦一中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第一次月考
地理试卷
第Ⅰ卷 选择题
本卷22小题,每题2分,共4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个城市制造业就业密度与服务业就业密度的比值,通常用R值表示。下图示意我国某特大城市2000年和2010年R值随距市中心距离远近的分布曲线。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 与R值的最大值出现在近郊区关系最小的因素是
A. 环境 B. 地租
C. 交通 D. 技术
2. 该特大城市为进一步改善城市大气环境,可采取的措施有
①植树种草,大力发展城市绿化
②整治城区河流,减少污水排放
③实行垃圾分类,化废为宝,综合利用
④使用无铅汽油,提高车辆排放标准
A. ①④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答案】1. D 2. A
【解析】
【1题详解】
R值的最大值出现在近郊区,说明在近郊区制造业布局密集,这主要是考虑到近郊区的地租较低,交通方便,对市中心环境影响小,故本题选D。
【2题详解】
②是为了减轻水污染;③是对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故本题选A。
桑基、蔗基、果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农业景观和被联合国推介的典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保留下来的基塘也变为以花基、菜基为主。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 该地基塘转变为建设用地对局地气候的影响是
A. 大气湿度增高 B. 大气降水增多
C. 近地面风速增大 D. 气温变率增大
4. 农民用花基、菜基鱼塘取代桑基、蔗基鱼塘的直接目的是
A. 提高土壤质量 B. 节省劳动力
C. 促进生态循环 D. 提高经济收入
【答案】3. D 4. D
【解析】
【3题详解】
该地基塘转变为建设用地,表明下垫面发生变化,建设用地比热容变小,升温快,降温亦快,温差变大,气温变率增大,选D。
【4题详解】
种植种类及规模取决于市场因素,提升经济效益是直接目的,种花、菜比植桑养蚕收益高,据此选D。
【名师点睛】
1、农业结构变化:
⑴传统农业——九大商品粮基地之一(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充足,雨热同期)、三大桑蚕基地之一(气候适宜、劳动力资源丰富)、最大糖蔗基地(气候适宜)。特色农业是基塘农业(三角洲地形,地势低洼)。
⑵现代农业——三大出口农产品基地之一。大量农田变为果园、花卉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和特种禽畜基地,桑基鱼塘变为杂基鱼塘(基面种鱼饲料、蔬菜、花卉等)。珠三角地区由商品粮基地变为粮食调入区,最大糖蔗基地也成为历史。
2、农业区位因素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有很密切的关系
⑴花卉、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增大。为适应市场需求,珠三角地区进行了农业结构调整,压缩水稻、桑蚕等传统作物的生产规模,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发展了适销对路、优质、高产、高效农业。
⑵农业科技的进步是优质农产品生产的保证;
⑶改革开放的国家政策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利用葡萄树上自然冰冻的葡萄酿造的葡萄酒叫冰葡萄酒。冰葡萄种植适宜深栽,采摘的最佳气温为-7℃~-15℃。辽宁省桓仁县(平均海拔380米)是我国最大的冰葡萄种植区,有世界“黄金冰谷”美誉。目前,桓仁县聚集了多家国内外著名冰葡萄酒企业,冰葡萄酒产量位居世界第一,远销国内外市场。
下图示意桓仁县位置及其气温季节变化,回答下列各题。
5. 冰葡萄种植采用深栽技术的主要目的是
A. 冬季抵御冻害 B. 夏季防止倒伏
C. 吸收营养物质 D. 保持土壤水分
6. 冰葡萄最佳的采摘月份是
A. 2月 B. 4月 C. 10月 D. 12月
【答案】5. C 6. D
【解析】
【5题详解】
辽宁省冬季气候寒冷漫长,冰葡萄种植采用深栽技术的主要目的是冬季抵御冻害,使得葡萄能够顺利过冬;而夏季防止倒伏、 吸收营养物质、保持土壤水分与深栽技术关系不大。
【6题详解】
冰葡萄采摘的最佳气温为-7℃~-15℃。葡萄采摘应该属于秋冬季节,再结合气温季节变化表格可以看出12月最适宜,选择D。
由于精确农业优点多,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目前已在美国、英国、德国、荷兰、意大利等西方发达国家蓬勃兴起。下图为“精确农业系统工作示意图”。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7. 图中主要反映出:
A. 工业基础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程度增强 B. 土壤肥力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程度增强
C. 市场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程度增强 D. 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程度增强
8. 下列目的,借助精确农业系统不能实现的是
A. 合理施肥 B. 农产品品质鉴定 C. 作物估产 D. 土壤状况调查
9. 根据“肥力电子图”对农田进行“精确施肥”,从图中可以看出其借助的重要手段是:
A. GPS B. GIS C. RS D. 数字地球
【答案】7. D 8. B 9. A
【解析】
试题分析:
【7题详解】
图示“精确农业系统工作示意图”表明该农业生产需要先进的技术做支撑,反映了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程度增加;而土壤、工业基础和市场等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没有变化。故选A。
【8题详解】
图示借助肥力电子图能合理施;借助土壤状况电子图能进行土壤状况调查;借助产量电子图能进行作物估产;而对农产品质量不能确定。故选B。
【9题详解】
图示进行“精确施肥”,需要借助GPS,GPS能提供精确的地理坐标;而RS只是对大面积土壤肥力分析,不会精准施肥;GIS只是分析处理,进行决策。故选B。
考点:农业生产技术、地理信息技术
近年来,广东顺德的美的、格兰仕、海信科龙等家电、机械企业纷纷在安徽布局,并以此为基地向全国扩张。下图为顺德主要家电、机械企业向安徽转移状况分布图。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0. 广东顺德许多家电、机械企业纷纷落户安徽的主要原因有
①廉价劳动力资源丰富
②科技研发实力居世界领先地位
③靠近东部沿海地区,交通便利,市场广阔
④产业配套条件好,基础设施较完善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11. 大量产业向安徽转移,可能会对安徽产生的影响包括
①有利于安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②有利于安徽生态环境的改善
③有利于改善安徽劳动力的就业状况
④有利于安徽产业结构的升级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10. B 11. C
【解析】
【10题详解】
家电、机械企业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劳动力、市场、交通、产业基础等,与广东相比,安徽的科研能力显然相对较差,所以本题选B。
【11题详解】
大量产业向安徽转移,有利于安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有利于改善安徽劳动力的就业状况,有利于安徽产业结构的升级,但大量产业的进入,会对安徽的环境造成污染,不利于其生态环境的改善,故本题选D。
下图中曲线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四条等温线,中间直线为赤道,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2. 图中表示7月份的是
A. ①③ B. ①④ C. ①② D. ②④
13. 当气温分布状况如图中曲线④所示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北京坐北朝南的房屋,正午阳光照射面积小 B. 恒河下游地区洪水泛滥成灾
C. 我国南极中山站有极昼现象 D. 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区忙于小麦播种
【答案】12. A 13. C
【解析】
试题分析:
【12题详解】
读图,根据海陆热力性质差异,7月份北半球是夏季,陆地等温线凸向较高纬度,海洋等温线凸向较低纬度。南半球是冬季,等温线形态相反。图中表示7月份的是①、③,A对。 ②④表示1月份等温线,B.C.D错。
【13题详解】
当气温分布状况如图中曲线④所示时,南半球陆地等温线凸向较高纬度,说明南半球是夏季,北半球是冬季。北京坐北朝南的房屋,正 午阳光照射面积大,A错。恒河下游地区正值枯水季节,B错。我国南极中山站有极昼现象,C对。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区忙于小麦收割,D错。
【考点定位】海陆热力差异,等温线分布特征,区域地理特征。
读“地质构造图”回答下列各题。
14. 下列名山或山脉的地质构造与图中①处地质构造相类似的是
A. 阿尔卑斯山脉 B. 喜马拉雅山脉
C. 华山 D. 安第斯山脉
15. 图中③处的山地成因为
A. 向斜成山 B. 背斜成山
C. 褶皱隆起成山 D. 断层上升成山
【答案】14. C 15. A
【解析】
【14题详解】
图中①处岩层相对于两侧上升,是断层中相对上升岩块,地质构造是地垒。与其地质构造相类似的是华山,也是断块山,C对。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都是褶皱山脉,A、B、D错。
【15题详解】
图中③处的岩层向下凹,是向斜构造,向斜槽部受挤压,岩层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山地成因为向斜成山,A对。B、C、D错。
点睛:岩层相对于两侧上升,是断层中相对上升岩块,地质构造是地垒。也叫断块山。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都是褶皱山脉。岩层向下凹,是向斜构造,向斜槽部受挤压,岩层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
读“世界上某种气候类型的局部分布示意图”(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6. 该种气候的分布地区中,①地区的最高纬度分布较低(低于35°S),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A. 海陆分布 B. 纬度位置 C. 地形 D. 洋流
17. ②地区最热月均温约为24℃~28℃,③地区西海岸最热月均温约为16℃~21℃,产生这种气温差别的最主要因素是
A. 纬度位置 B. 海陆位置 C. 洋流 D. 地形
【答案】16. A 17. C
【解析】
【16题详解】
根据图示气候类型的分布可以看出该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①地区为非洲南部,在35°S以南没有陆地分布,所以①地区的最高纬度分布较低,故答案选A。
【17题详解】
②地区位于地中海沿岸,最热月均温约为24~28 ℃,③地区位于南美洲大陆西海岸,沿岸有强大的秘鲁寒流流经,对沿岸气候有降温作用,所以最热月均温只有16~21℃,所以说产生这种气温差别的最主要原因是洋流,故答案选C。
【点睛】影响气温的因素:位置、大气、地形、洋流、植被、水文、人类活动
一、位置:包括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1、纬度位置对气温的影响:全球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2、海陆位置对气温的影响: 受海洋影响大的地区,气温变化小 受陆地影响大的地区,气温变化大 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二、大气:包括重要天气系统和天气状况
1、重要天气系统对气温的影响: 冷锋过境的全过程:气温递减 暖锋过境的全过程:气温递增 气旋过境的全过程:气温先递增后递减 反气旋过境的全过程:气温先递减后递增
2、天气状况对气温的影响: 白天:晴天时的气温>多云时的气温 原因:白天多云时,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 夜晚:多云时的气温>晴天时的气温 原因:夜晚多云时,大气的保温作用好 所以,晴天时的昼夜温差>多云时的昼夜温差
三、地形: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原因:对流层中高度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 一般情况下,盆地和河谷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原因:高大地形对冷空气起阻隔作用 在同一高度的山地上,阳坡比阴坡气温略高。原因:阳坡接收太阳辐射量>阴坡接收太阳辐射量。
四、洋流: 暖流增温增湿 寒流降温减湿。
五、植被: 裸地的气温变化>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的气温变化 原因: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对太阳辐射的阻隔作用强。
六、水文: 湖区、库区、沼泽、湿地的气温变化小 原因:湖区、库区、沼泽、湿地的比热容大,对太阳的反射率低。
七、人类活动: 城市的热岛效应和大气的温室效应会使当地温度升高。
下图为”亚欧大陆东部某季节大气运动图”,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8. 图示季节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天气状况可能是
A. 阴雨连绵的梅雨天气 B. 炎热干燥的伏旱天气
C. 受热带气旋的影响 D. 受强冷空气的影响
19. 当P天气系统最强盛时,印度半岛
A. 农田干枯,土地龟裂 B. 德干高原一年中凉爽的时候
C. 乞拉朋齐降水最多的时候 D. 西南季风来得早,造成洪涝灾害
【答案】18. D 19. B
【解析】
【18题详解】
从图形中可知亚欧大陆出现亚洲高压,说明图示季节是北半球的冬季.梅雨是受准静止锋的影响,出现在每年的6月中下旬---7月中上旬之间,故A不符合题意;伏旱是受副高的影响,出现在7、8月,故B不符合题意;受热带气旋(台风)影响的是夏秋季节,故C不符合题意;从图形中可知亚欧大陆出现亚洲高压,说明图示季节是北半球的冬季,该季节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强冷空气影响,气温低,故D正确。
【19题详解】
此题考查季风知识。图中的亚欧大陆是高压,所以是北半球的冬季.南亚印度德干高原是热带季风气候,无明星的四季,这时候气温较低,降水也少,是一年中较凉爽的时候,故B正确;印度半岛是热带气候,一年四季都种植庄稼,故A不符合题意;乞拉朋齐降水量最多的时候是夏季,故C不符合题意;印度半岛西南季风来得早,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的是夏季,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下图为世界某大洲局部地区某月等温线(单位:℃)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0. M地气温最有可能是( )
A. 18℃ B. 22℃ C. 28℃ D. 32℃
21. 图示季节,影响圣地亚哥的大气环流是( )
A. 东南信风 B. 副热带高压 C. 盛行西风 D. 东南季风
22. 图中西南沿海地区海岸线曲折,多幽深的峡湾,其形成原因主要是( )
A. 断裂下陷 B. 火山作用 C. 流水作用 D. 冰川作用
【答案】20. A 21. B 22. D
【解析】
【20题详解】
根据等值线的“大于大值,小于小值”规律,因为M地外围等值线未标数值,故M地的气温由两种可能性: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