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50 KB
- 2021-06-04 发布
湖南省邵东一中2018年下学期高二年级
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文科)
命题人:邵东一中命题中心
试范围:必修三1-7课, 考试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
一 选择题(25*2=50分)
1.先秦时期某思想家提出:“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这一思想家是
A.孔子 B.庄子 C.韩非子 D.墨子
2.某欧洲文化旅游团在一所中学图书馆参观时问学生,“The river can carry a boat ,yet,it can turn the boat over as well ”,这句话最早见于中国古代哪位思想家的著作?这位学生正确的回答应是
A. Li Er B. Xun Kuang C. Zhuang Zhou D. Meng Ke
3.假如你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位书生,你可能遇到的情况是
①你的教科书除了儒家经典外,还会有法家经典 ②你可以到郡县的学校就读
③即使你不是贵族子弟,也有机会读书 ④即使你出身贫寒,也有可能到政府做官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4.张岱年、方克立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写道:“明清时期的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制度。”他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根源是
A.黄宗羲等代表地主阶级利益 B.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C.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 D.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5. 与北宋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两则名句的精神内涵最为接近的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C.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D.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6. “双凤亭”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汉口城北43公里处黄陂县鲁台镇鲁台山上,为纪念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颐、程颢兄弟而建。因为二程聪颖过人,道德文章名满天下,人称双凤,所以此亭命名 “双凤亭”。以下观点中属于程颢、程颐的是
A.“克己复礼”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心即理也”、“心外无物”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7. 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心动。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
A. 董仲舒 B.程颢 C.朱熹 D.王阳明
8.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格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与其哲学思想相似的我国古代思想家的言论是
A.“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
B.“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
C.“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D.“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
9.有学者认为,墨子的爱比孔子的爱更为现代人所需要。这是因为墨子的爱
A.具有超阶级性 B.代表平民利益 C.反对一切战争 D.抑制了统治者
10.北宋尚有“河东狮子吼”,而到了南宋“妇女裹脚”“贞洁牌坊”等现象比比皆是。宋代是妇女社会地位急转直下的时代。宋代女性地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精耕细作的农业需要更多男性 B.商品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观念
C.传统思想演变影响了社会生活 D.军事政策改变导致军队人员增加
11.胡适在评论中国古代某思想流派时说诠挂着儒家的招牌,其实是禅宗、道教、儒教的混合产品。”据此可知,胡适评论的是
A.先秦儒学 B.汉代儒学 C.宋代理学 D.清代儒学
12.顾炎武在他的《日知录》中谈到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站在顾炎武的角度来看,下列不属于“亡天下”的是
A.秦国统一六国 B.满清入关 C.甲午中日战争 D.抗日战争
13.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混乱使一些人试图找到能够恢复政治和社会秩序的法则,另一些人想在社会之外,找到属于个人的内心平静。下列属于“另一些人”的主张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B.民多利器,国家滋昏;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C.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D.天下有义则富无义则贫,有义则治无义则乱
14、董仲舒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主要区别在于
①带有神秘色彩,打上了“天”的印记 ②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糅合其他学派思想
③强调仁政,反对暴政 ④思想保守,主张“法先王”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④
15.马克思说“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变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马克思评论的历史事件是
A.智者运动 B.文艺复兴 C.宗教改革 D.启蒙运动
16.在讲解某个思想概念时,有位教师引用了这几句话:“国家的意志是全社会的意志,每个公民在投票时,是一项神圣的举动,投票就是奉献自己……全体公民精神相通,死生与共。”据此,推测这个思想概念有可能是
A.社会契约论 B.自然权利学说 C.君权民授论 D.三权分立学说
17.苏格拉底说:“我是一只牛虻……这个国家好比一匹硕大的骏马,可是由于太大,需要一只牛虻叮叮它,使它的精神焕发起来。”这表达了怎样的人生价值观
A.人格独立,思想自由 B.民主意识,参政意愿
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批判精神,社会责任
18. “理性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下列中外思想家的观点能促进人类理性化的有
①荀子—“制天命而用之” ②康德—“人非他人的工具”
③普罗塔戈哥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④董仲舒—“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9、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是西方向近代社会迈进时期发生的三次重大思想解放潮流,它们在历史作用上的一致性表现在
①发展了人文主义 ②冲击了天主教会的束缚
③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 ④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
20. 伏尔泰抨击天主教会,但他并不是一个无神论者,而是一个自然神论者。他认为要统治人们,宗教是不可少的。“即使没有上帝,也要造出一个上帝来”。材料主要说明伏尔泰
A.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B.背离了启蒙运动的宗旨
C.没有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 D.意识到宗教的社会功能
21.苏格拉底曾说:“我认为,想要得到正确的判断,要根据知识,而不应根据多数。”据此判断苏格拉底
A.批判雅典民主制的弊端 B.赞同知识为少数人掌握
C.认为知识与美德都重要 D.强调判断标准就是知识理解
22.苏格拉底和孔子是公元前5世纪的东西方思想巨人,两者思想的不同之处是
A.重视道德的意义 B.肯定人的价值 C.强调知识的作用 D.推崇君主权威
23.“当反对者指责他的改革纲领违背了教会政策时,他宣称只有《圣经》是唯一的基督教权威来源,拒绝承认教会的等级制度。” 由此可见,宗教改革者主张
A.不再认同基督教权威 B.挑战罗马天主教会权威
C.维护欧洲的宗教统一 D.个人自由解释《圣经》
24.有人评价苏格拉底“把古希腊哲学从天上请回人间”。对此评价理解不正确的是
A.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把思考重点从自然引向自我
B.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启发人们去追寻人生真谛
C.格拉底把古希腊哲学发展成为一门真正研究“人”的学问
D.体现了苏格拉底提出的“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不懈追求精神
25.某一时期的艺术“用古希腊罗马的方法展现人体美和自然美,突破了宗教对人体的禁忌,以世俗人物的形象刻画宗教人物,以市民阶级的审美标准来诠释世界”。可见这一时期的艺术
A.标志着人文精神的起源 B.披着宗教的外衣反专制
C.以宗教形式宣扬人文思想 D.摆脱了宗教和专制束缚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韩非所崇尚的法治,即所谓“事最适者”,就是适合时代,符合事理、利于君主专制服务,其核心就是通过立法令、行法令,达到“尊公废私”,而所谓“公”,实际上就是帝王。法律为君主所设,其基本原则当然要体现君主利益而废止臣民的私利,实现“利出一孔”的一元化的国家体制。因此,法律对于官员来说就具有绝对的指导意义,这实际上也就是要求臣民的一举一动必须绝对符合法律的要求。当然,韩非还认识到,真正的法律不只是最大可能地限制人民,让他们不敢说,不敢做,而且应该“禁其心”,从内心惧怕法律,不敢违法。
——马娟《浅析韩非子的“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韩非子法治思想产生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韩非子法治思想产生的影响。(6分)
27.(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摘自徐克谦《先秦儒家的个人主义精神》
材料二 晚明,……随之而来的是精神文化、道德伦理也相应地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直占据统治地位的理学,由于其弊端日显,而渐渐为士人们攻讦和唾弃。一种崭新的革新运动悄然兴起。从而在晚明泛起了一股汹涌澎湃的人文主义思潮,在中国思想文化解放史上刻下了深深的印痕。……是不可能完成社会转型历史使命的。 ——摘编自高建立《晚明人文主义思潮与社会风习的转变》等
材料三 个人主义是直到近代才从西方文化中演进出来的一种观念,中世纪以来,西方的个人经历了一个逐级的解放过程,先是从神的权威下解放,再从人的权威下解放。个人逐步从外在束缚中得到了解放:无论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到19世纪这一过程基本完成,最终,个人的神圣化终于成为习俗和法律。
——摘自钱默生《西方个人主义源流探索》
(1)依据材料一,概括孔子和孟子修身处事的原则。(6分,照抄材料不得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分析为何晚明人文主义思潮是“不可能完成社会转型历史使命的”?(6分)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西方“个人”是如何“逐级”解放的。(8分)
28. (本题18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春秋》之法,以人随君,以君随天。” ——《春秋繁露》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下为主,君为客。” ——黄宗羲
材料二 马丁·路德说:“在我们当中有虔敬的基督徒,这些基督徒是有真信仰、圣灵、悟性、基督的道和意念的。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拒绝他们的言语和悟性,而去跟从一个没有信心和圣灵的教皇呢?”
材料三 启蒙运动源自人们对基督教神学教条的开始怀疑。怀疑的缘由主要有两大发现:一是新大陆的发现,二是地球在围绕太阳转。《圣经》居然对这两个事实只字未提!一下子就发生了信仰危机。 18世纪,欧洲耶稣会描绘的关于中国光辉灿烂的图景,在法国乃至欧洲都成为轰动一时的事物,18世纪成为“中国世纪”。伏尔泰就是一个“全盘华化论者”,竟将耶稣画像改易为孔子像,晨夕礼拜。
(1) 概括材料一三人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三个阶段(春秋战国汉代明清)儒学的特点和地位。
(9分)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马丁·路德的主张。 其主张指导下的实践活动在当时产生怎样的影响? (4分)
(3)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内容分析启蒙运动发生的原因。(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伏尔泰主张“全盘华化”的主要目的。(2分)
邵东一中2018年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D
B
C
C
D
D
D
A
A
C
C
A
B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C
C
A
D
A
A
D
A
D
B
D
C
二、 非选择题:(共3题:50分)
26题:(12分)
(1) 背景:①周王室衰微,列强争霸,兼并战争盛行;
②铁器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形成;
③百家争鸣(6分,每点2分)
(2)影响:使法家思想大放异彩;为秦统一全国、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转型。(6分)
27题:(20分)
(1)孔子:自己的意志不能强加于人。
孟子:人应该保持气节和尊严。(6分)
(2)原因: ①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②经济:小农经济为主,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③思想:程朱理学占据思想统治地位,禁锢人们思想。
(每点2分,共 6分)
(3)说明: ①早期西方哲学家开始探索人的价值;
②文艺复兴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精神;
③宗教改革运动把人的信仰从教会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④启蒙运动则强调人摆脱专制统治和宗教愚昧的束缚,
确立起民主、平等、法治的价值观念。(每点2分共8分)
28题(18分)
(1)主张:民贵君轻;君权天授;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3分)
特点和地位:(每点2分)
春秋战国时期:具体化理想化。儒学是显学,是民间学派;
汉代:糅合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成正统思想;
明清时期:新儒学是对传统入学的批判继承,反映时代要求。不占主导地位。
(2)主张:因信称义(2分)
影响: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2分)
(3)原因:
①新航路的开辟和近代科学的兴起引发了信仰危机。
②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的愿望日益强烈
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④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3分)
目的:借用孔子儒家思想,抨击封建专制制度。(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