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50 KB
- 2021-06-04 发布
专题三 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一 形象与思想感情
1.(2013·福建龙岩一中 5 月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沉醉东风·渔夫
白 朴
黄芦岸白 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点秋江白
鹭沙鸥。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
【注】 白朴一生悠游不仕。
(1)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曲描写了一个怎样的渔夫形象?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题考查对篇章结构的掌握。常见的篇章结构有:首句标目、过渡照
应、伏笔铺垫、以景结情、卒章显志等。从所处开头的位置,明确句子的作用:
①点明主旨,总领下文;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③为全文渲染某种气氛;④
埋下伏笔或作铺垫。
答题步骤:①描写了哪些景物?我们可以从开头两句中找到“黄芦”“白
”“绿杨”“红蓼”等自然景物。②指出这些景物的特点。这些景物都属于
渔夫远离尘嚣的生活环境,从而我们可以猜想渔夫过的是一种无拘无束、自由
自在的生活。③位于开头,为下文的伏笔作铺垫。从景物描写中可以看出此时
的时令是秋天,为下文写“秋江”埋下伏笔。
(2)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有两个:一是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二是考查对
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答题步骤:①人物形象:身份+性格。身份是渔夫,其性格是追求无拘无
束、自由自在的生活。②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景物描写告诉我们渔夫生活在
远离尘嚣的生活环境中,说明他正在过着像鸥鹭一样的自由自在的生活。③形
象的意义是什么(作者情感)。在现实生活中,作者厌弃功名、鄙弃官场,渔夫
这个形象正好寄寓了作者淡泊宁静、追求自由的品格。
答案 (1)①用“黄芦”“白 ”“绿杨”“红蓼”等自然景物组成了一个五彩
缤纷、绚丽多姿的画面,描绘了渔夫远离尘嚣的生活环境;②从而表现了渔夫
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情致;③同时点出此时的时令是秋天,为下文的“秋
江”埋下伏笔。
(2)①该曲描写了一个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渔夫形象。②曲中渔夫生活在远离
尘嚣的环境中,过着像鸥鹭那样的自由自在的生活。③该曲通过这一形象的塑
造,寄寓了作者厌弃功名、鄙弃官场、流连山水、甘心淡泊宁静、追求自由的
品格情操。
2.(2013·泰安二模)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回答问题。
山丹①题壁
杨一清②
关山逼仄③人踪少,风雨苍茫野色昏。
万里一身方独往,百年多事共谁论。
东风四月初生草,落日孤城早闭门。
记取汉兵追寇地,沙场尤有未招魂。
【注】 ①山丹:即今甘肃山丹县,明代设山丹卫,地处河西走廊蜂腰部,自
古为东西交通要道;汉时霍去病曾率兵在此与匈奴作战。②杨一清:明朝人,
官至内阁首辅,曾三次总制三边。③逼仄:狭窄的意思。
(1)诗的首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尾联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关山逼仄人踪少”一句
精辟地写出山丹的地理特点、诗人远眺边塞的角度、山丹边塞在诗人心目中的
整体印象,野色昏暗点明了具体时间,其时正是黄昏日落之际。此联作为起承
转合中的“起”,既写了边塞整体景色,又若隐若现地含蓄地提示了诗人的复
杂心境,更重要的是为全诗沉郁顿挫、雄浑恢宏的总体特色定下了基调。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尾联由实返虚,从眼前实景一下跳
跃到回忆中的史实。据《史记》记载,公元前 121 年春,汉武帝以冠军侯霍去
病为骠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过焉支山一千余里,杀折兰王,斩卢胡王,擒
浑邪王子。同年夏,霍去病又攻至祁连山,擒酋涂王。诗人登临之处,正是古
战场所在,所以他很容易就联想到这段“汉兵追寇”的史事。诗人心里百感交
集,产生了一句“沙场尤有未招魂”的感慨。这句看似普通的感慨之语所表达
的情感,也是多义的。从一个方面解答即可。
答案 (1)描绘了一幅关山狭窄险峻、人烟稀少、黄昏日落、风雨苍茫的边关苍
凉景象。写出了边塞整体景色,为全诗沉郁顿挫、雄浑恢宏的总体特色定下了
基调。
(2)(示例一)通过追慕汉家将士保家卫国、开疆拓土的功绩,表现了诗人因追怀
前人而产生的昂扬奋发的激情和在边塞建功立业的渴望。
(示例二)通过写古代将士战死沙场无人招魂,表现了诗人对战场死难者的同情、
怜悯以及对造成灾难的战争的厌倦之情。
3.(2013·山东淄博桓台二中阶段性检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生
白居易
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
先遣和风报消息,续教啼鸟说来由。
展张草色长河畔,点缀花房小树头。
若到故园应觅我,为传沦落在江州。
(1)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来表现“春生”?总体来看,这些意象描写对全诗有何
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试鉴赏其抒情的技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答题步骤:①找出诗中描绘的意象。
这些意象在颔联和颈联中出现,主要有和风、啼鸟、河畔草、树头花。②意象
描写的作用。意象一定与作者的情感有关,即一切景语皆情语。注意景与情的
关系: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
写乐情的写法。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本诗中颔联和颈联所写景物是乐景,尾联“沦落在江州”可见是哀情。故本诗
以乐景写哀情,可以起到倍增其哀的效果。
(2)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的理解能力。分析抒情的技巧,
就是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一般从四方面入手:①看语言特点;②看修辞;③
看表达手法;④看结构。答题步骤:①找出所用的手法。本诗的“觅”字写出
春天到了作者家乡,到处找不见作者。这是拟人手法,同时又是对春天的虚写。
②分析拟人的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抒发出这种愁苦心情。
答案 (1)和风、啼鸟、河畔草、树头花。以乐景写哀情(反衬)。
(2)贬谪江州的伤感消沉。以拟人手法虚写(想象)春天到了“我”的家乡,到处
找“我”不见,而“我”只有托春天向家人传达沦落江州的行踪,愁苦心情的
抒发,既生动形象,又含蓄蕴藉。
4.(2013·湖南五十校第一次检测)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秋夜喜遇王处士①
王 绩
北场芸藿②罢,
东皋刈黍归。
相逢秋月满,
更值夜萤飞。
【注】 ①处士:古代对隐居民间而有才德之人的敬称。
②芸藿:锄豆,和刈黍一样,都是秋天的农事活动。
(1)“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诗人没有写喜字,而其喜情却从字里行间跃然纸上了”。请简要分
析诗歌是怎样体现诗人的喜悦之情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步骤:①总写三、四句所描写
的面画。描写了一幅由溶溶明月、点点流萤所组成的山村秋夜画图。②用自己
的语言对画面进行解读。③分析情感。从标题“秋夜喜遇王处士”中可以抓住
能体现人物情感的词语“喜”,写出了两人相遇时的喜悦之情。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诗中抓住了“北场”“东
皋”“秋月”“夜萤”不同方位的四种景物,每种景物都饱含着诗人的喜悦之
情。前两句描写劳动中的喜悦,后两句描写喜庆之景,用自己的语言详细分析
即可。
答案 (1)“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两句描写了一幅由溶溶明月、点点流萤
所组成的山村秋夜画图。秋月圆若白玉盘,高悬夜空,皎洁的月光洒在小路之
上,田野上的流萤,也提着无数盏小灯笼在两人周围飞来飞去,映得一路星星
点点,别有一番情趣。它们的出现,给这宁静安闲的山村秋夜增添了流动的意
致和欣然的生气,使秋夜不致显得单调与冷寂,同时,这局部的流动变幻又反
过来衬托出了整个秋夜山村的宁静安恬。写出了两人相遇时的喜悦之情。
(2)诗中选取“北场”“东皋”“秋月”“夜萤”这不同方位的四景对诗人逢友
的兴奋心情进行点染,但每种景物又都饱含着诗人喜悦的情愫。前两句描绘在
满载劳动的喜悦中与好友相逢的场景,有喜上加喜的意味蕴含其中。后两句写
天公作美,友人得以团聚,以喜庆之景来烘托遇友之喜,使诗歌境界弥漫着一
种欢快的氛围。
5.(2013·烟台质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问题。
浣溪沙 洞庭
张孝祥
行尽潇湘到洞庭,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
红蓼①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夜凉船影浸疏星。
【注】 ①红蓼,指生于水边的红色蓼草。
★(1)这首词的上阕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下阕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举出两例进行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楚天阔处数峰青”一句,写洞庭湖
全景恰到好处。范仲淹《岳阳楼记》云“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
涯”,是在岳阳楼上俯视洞庭之景。词人泊舟湖中,不复写湖之大如何如何,
只说四围广阔,远处峰青,则规模可见,气象可想。“旗梢不动晚波平”是官
船晚泊时的景象,呈现出大自然清幽的静态美。船头所插旌旗上的飘带纹丝不
动,表明此刻的湖面,风平浪静,所以出现傍晚水波平静的景象,唯有粼粼细
浪了。这样夕阳斜照湖面停泊的晚舟,与辽阔的楚天、青色的山峰,共同构成
一幅境界开阔而又幽静的山水画面。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
明”两句,不仅对仗工整,而且随着视野的转换,显示出另一番情趣,并给人
一种红白鲜明的色彩感。词中的“红蓼”与“白鱼”相对,更显作者的构思精
巧,观察入微。词人既写了远处一条水湾倒映出的红蓼图,又写了玉刀似的双
尾白鱼。鱼称“双尾”而“明”,是跃出水面之鱼,静中见动。“夜凉船影浸
疏星”一句,作者变换出另一幅画面,而思绪已超越了时空的限制,直接转入
夜景,使读者有更多的想象余地来思考这个过程。
答案 (1)上阕写了辽阔的楚天、青色的山峰、平静的湖面、停泊的晚舟等景物;
描绘了一幅境界开阔而又幽静的山水画面。
(2)①动静结合。“明”是跃出水面之鱼,在这样的安静的环境中,静中见动。
②比喻、对比。将双尾白鱼比作“玉刀”,既写出鱼的特征,也和“红蓼”形
成鲜明的色彩对比,给人强烈的色彩感。③想象。停船之时是傍晚,而“夜凉
船影浸疏星”一句直接转入夜景,在想象中展现出水中船影遮盖着星空倒影的
优美境界。(只要任意举出两种手法即可)
6.(2013·琼海高考模拟测试)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
辋川闲居
王 维
一从归白社,不复到青门。
时倚檐前树,远看原上村。
青菰①临水拔,白鸟向山翻。
寂寞於陵子②,桔槔方灌园。
【注】 ①青菰:俗称茭白,生于水中,叶如蒲苇。②於陵子:齐国高士陈仲
子的号。据《高士传》载:陈仲子认为其做官的兄长不义,就带着妻子到了楚
国,住在於陵,自号於陵子。楚王听说他很贤德,派人聘请他做宰相,他就又
逃到别处替人浇灌园子。
(1)诗的第三联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二、四联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中注释比较
详尽,答题时应注意这一重要提示。赏析第三联景物描写时应抓住关键意象“青
菰”“水”“白鸟”“山”,一“拔”一“翻”,动静结合。
(2)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回答本题既要留意“时倚”“远
看”“於陵子”等关键词语,又要联系注释内容。於陵子,对权贵不喜欢,因
为厌恶兄长在朝中为官不义,于是和妻子到了楚国。由此可以看出其对田园隐
逸生活的向往与对官场的厌倦之情。
答案 (1)这两句诗勾画出了一幅鲜明的辋川风景图:青翠的茭白掩映在清冽的
水中,白鸟展翅翻飞于苍茫的山间。青菰、绿水与白鸟相互映衬,色彩鲜明;
前一句写静景,后一句写动景,动静结合。
(2)本诗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官场的厌倦之情。第二联的“时
倚”、“远看”再现了诗人安逸洒脱、怡然自得的心情。尾联以於陵子自居,
暗示了自己隐居的原因。
相关文档
-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练习:专题2 考点32021-06-03 14:05:045页
-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练习:专题5 Ⅱ 考2021-05-28 21:08:074页
-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练习:专题2 考点42021-04-25 17:09:194页
-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练习:专题42021-04-20 02:01:286页
-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练习:专题7 考点52021-04-19 15:49:252页
-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练习:专题1 考点52021-04-15 10:01:586页
-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练习:专题6 考点12021-04-15 09:48:284页
-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练习:专题3 考点22021-04-15 09:35:446页
-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练习:专题5 Ⅱ 考2021-04-14 11:05:094页
-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练习:专题5 Ⅰ 考2021-04-13 22:04:3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