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6.00 KB
- 2021-06-02 发布
友好学校第六十二届期末联考
高二历史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8 页,考试时间 90
分钟,共 100 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必须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将条形码粘贴到指定区域。
2.选择题必须用 2B 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用 0.5 毫米黑色中性笔书写,字体工整,笔
迹清楚。
3.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纸、
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皱、弄破,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I卷 选择题(6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社会之环境既殊,则先秦百家竞起,各创新学之盛况,自亦难于继续维持。”这里的“环
境既殊”主要指( )
A.封邦建国变为专制一统 B.土地国有变为土地私有
C.百家争鸣变为独尊儒术 D.以仁治国变为以法治国
2、《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
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材料中“反
动”的含义是:( )
A.宋明理学丧失了统治地位 B.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
C.倡导“自由”、“平等”思想 D.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3、西晋杜育的《茶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某班兴趣小组以此为题材对
茶的起源问题进行探究后,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其中最合理的是( )
A.文学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仍不能据此确定茶起源于晋代
B.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不能以此确定茶的起源
C.唐代《茶经》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应据此确定茶起源于唐代
D.传说神农氏发现了茶,可据此确定茶起源于神农氏时期
4、“明遗民深感家国之痛,……以字画寄趣。如八大山人。狂醉之后,挥笔泼墨,涂一帧残
山剩水,间或勾一笔白眼向人的鸟,染数尾怒目而视的龟,表示睥睨社会尘垢的心境。”依
据这一描述,下图为八大山人的《孤禽图》可归类为( )
A.景物素描画 B.花鸟工笔画
C.文人写意画 D.社会风俗画
5、1895 年,严复翻译《天演论》,宣扬“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的思想。1916
年,陈独秀认为:“求适今世之生存,则根本问题,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
以上材料反映的中心问题是( )
A.“进化论”成为中国各阶层普遍接受的理论
B.晚清到民国初年中国思想界没有实质性变化
C.救亡图存是当时社会思考的焦点
D.中国欲改变命运必须引进西方的制度
6、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从古典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铸成了反对神学桎梏的武器。
以下最契合人文主义核心内涵的古希腊名言是( )
A.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B.心灵美比形体美更珍贵
C.人的出类拔萃为城邦增加的荣耀可以超过神 D.健康和聪明是人生的两大幸福
7、在一次历史兴趣小组活动时,一名比较粗心的同学对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相同点进行
了以下归纳。你认为正确的是( )
①都是思想解放运动; ②都描绘了资产阶级统治的理想蓝图; ③前者侧重于个性解
放,后者侧重于强调理性; ④前者实质是主张复兴古典文化,后者实质是宣扬资产阶级文
化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③
8、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深刻反映现实的百科全书式巨著,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被誉
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这两部“百科全书”的共同之处是( )
A.属于现代主义的文学作品 B.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
C.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 D.反映当代人的精神创伤
9、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建议中国人应该尽快发展自己的工业、商业、航运业、金融业。
还刻意介绍了英美等国民主制度,以为英美联邦制、选举制、分权制衡的司法制度,值得中
国人注意借鉴。这表明魏源( )
A.提出发展资本主义 B.主张进行变法维新
C.倡导“开眼看世界” D.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10、1924 年,孙中山说:“从前奋斗不充分的原因,是由于没有办法,从此以后有了办法,
就要诸君担负责任,拿这个办法,去替国人发生一个新希望。”“这个办法”是( )
A.武装夺取政权 B.进行社会主义运动
C.联合地方实力派 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11、1993 年初,美国哈佛大学裴宜理教授在《中国 1992》一文中指出:“1989 年北京风波
后,
如果有人对中国领导人对改革开放的态度有所怀疑,这种怀疑在 1992 年烟消云散了。”“怀
疑烟消云散”是因为( )
A.南方谈话坚定了改革的信心 B.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D.“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12、1976 年,物理学家维索特和列文向太空发射了一枚载有时钟的火箭。他们观察到,这
个
时钟与放置在地球上的时钟相比,多获得了 1/10 微秒。这一实验可以用来验证( )
A.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B.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C.普朗克的量子理论 D.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
13、20 世纪 50 年代,涌现出一大批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长篇小说有杨沫的《青春之
歌》、梁斌的《红旗谱》;散文方面有杨朔、刘白羽、秦牧等创作了不少优秀作品;诗歌方面
有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的日子》等。出现这一繁荣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B.扫盲教育的实施
C.“双百”方针的提出 D.国民经济得到发展
14、有一天,在下体育课回教室的路上,两位同学吵了起来,同学甲说:“我们体育老师太狠
了,一个动作不对,就罚我们跑 20 圈。”同学乙不服气地说:“你说的不对,这是老师负责,
不是太狠,而是太好了。”他们的观点与谁的相类似:( )
A.柏拉图 B.普罗泰格拉 C.苏格拉底 D.亚里士多德
15、著名学者辜鸿铭说:“咸同年间,粤匪扰乱。清廷如一丛病之躯,几难着手。得一时髦
郎中湘乡曾姓者,拟方名曰□□□□□,服若干剂未见转机。” 材料中省略的五字最可能是
( )
A.洋务清火汤 B.新政补元汤 C.宪政调味汤 D.革命销魂
汤
16、亨廷顿认为,在多文明的世界里,建设性的道路是弃绝普世主义,接受多样性和寻求共
同性。在正在来临的时代,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而建立在多文明基础上的
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保障。这里的“多文明”指的是( )
A.不同文明并存与发展 B.经济格局走向多极化
C.政治格局走向多极化 D.不同地域文化的冲突
17、法国文学史家爱弥尔·法盖说:“它是明确地冷静地观察人间的事件,再明确地冷静地
将它描写出来的艺术主张。……要从几千几万的现实事件中,选择出最有意义的事件,再将
这些事件整理起来,使之产生强烈的印象。”这种文学流派是( )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现代主义 D.印象画派
18、“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
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 )
A.阻止了民族危机的继续加深 B.改革了封建君主专制体制
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动摇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
19、有人说:“如果民国初年实行了孙中山提出的民生主义,农民就会富起来,中国就能避
免贫富悬殊的弊病。”对于这种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农民得到土地自然会富起来
B.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土地平均了就能避免贫富悬殊
C.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种资产阶级土地纲领行不通
D.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因为这是一种土地国有制
20、对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解释较为全面的是( )
A.以传统的封建制度为立国之本
B.以“师夷长技”为富国强兵之路
C.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D.对西方先进技术和政治制度兼收并蓄
21、近代某思想家说:“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革命未成,而国大涂炭,
则民权自由,且不可得也。”这位思想家主张( )
A.暴力革命 B.改良维新 C.民主共和 D.君主专制
22、21 世纪以来,到欧洲旅游的中国人迅速增多,很多游人在巴黎伏尔泰纪念馆留言。下
列留言中不正确的是( )
A.“你教导我们走向自由,你使我们懂得,精神应该是自由的”
B.“你以非凡的智慧和犀利的思想,为新时代的到来播下了一粒粒种子”
C.“你以思想启迪民众的心智,影响了整整一代人,你是思想之王”
【来源:全,品…中&高*考+网】D.“你高举民主共和的旗帜鼓舞了革命战士的斗志”
23、从 1978 年到 1992 年,历经 14 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明确方向。
这里的“方向”指( )
A.对内进行改革同时对外开放 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长期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4、钱穆先生在《如何研究政治史》一文中指出:“汉武时代所创始的盐铁政策,即就近代
观念言,亦系一种颇为进步的经济政策。……直到清代,中国社会从未能有垄断性的大资本
家出现,即是此项政制之绩效。中山先生倡导……其实亦在中国传统政制中有渊源。”那么,
孙中山先生所提倡的应该是( )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C.结束专制,创立民国 D.民族革命,坚决反帝
25、有学者认为:17 世纪末的英国,既实现了“地上(指社会)的平衡”,又建立起“宇宙
体系平衡”。有了对“地上的平衡”的信心,才推动人们去研究、认识宇宙中的平衡体系。
该评论所说的两个“衡”应分别指( )
A.英国议会制的产生、英国国教地位确立
B.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进化论的提出
C.英国确立“日不落帝国”地位、相对论理论提出
D.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牛顿提出经典力学理论
【来源:全,品…中&高*考+网】26、1914 年,美国的克利夫兰、纽约和芝加哥相继出现了由电力驱动的交通信号灯,缓
解了
这些城市出现的交通问题。出现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包括( )
①城市化快速发展 ②交通工具数量和品种增多
③电力技术广泛应用 ④计算机技术产生和普及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7、陈旭麓先生说“1840 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
觉
者。……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属
于甲午战后“群体意义的觉醒”有( )
①地主阶级以“自强”为旗号,开展洋务运动 ②民族资产阶级主张实业救国,发展民
族工商业 ③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戊戌变法,挽救民族危亡 ④无产阶级领导新民主义革命,
推翻南京国民政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8、中国近代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
落相继出现的。”下列思潮按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三民主义” ②“师夷长技以自强”
③“师夷长技以制夷” 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A.③②④① B.②④③① C.②③①④ D.④③①②
29、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说 “马克思主义的‘本本' 是要学习的 , 但是必须同我
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 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 毛
泽东强调的是( )
A. 理论联系实际 B. 理论的指导性
C. 学习经典著作 D. 实践检验真理
30、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能够支撑
这个观点的材料是( )
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③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④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第Ⅱ卷 非选择题(40 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40 分。其中 31 题 22 分;32 题 18 分)
31、(22 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普罗塔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已”……孔子说:“仁
者爱人,克已复礼。”;“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
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1)据材料一,概括中西文化的异同。(4 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文化差异对中
西方政治体制产生怎样不同的影响?(4 分)
【来源:全,品…中&高*考+网】材料二: 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是以儒学为中心的文化架构,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
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
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廖保平《铁屋里的大国突围》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社会是如何从物质方面、制度方面、精神方面
来“重建文化自信心的”。(6 分)
【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材料三: 一种文化既有其民族性,又有时代性。……吸收外国文化,进行文化交流,就是
保持文化的时代性。自 20 世纪以来,出现了一种提倡“全盘西化”的观点。……今天的中
国,对西方的了解远远超过西方人对中国的了解。
【来源:全,品…中&高*考+网】——季羡林《东学西渐与东化》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今天中国对西方了解”的主要因素并谈谈你
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认识。(8 分)
32、(18 分)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
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
材料二: 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
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
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4 分)并指出两种主张的不同
结局及其原因。(4 分)
材料三: 日本科学史学家薮内清认为:“北宋时……儒学方面兴起了后来被称作宋学或朱子
学的新儒学。”新儒学讲究由心而发,格物致知,在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方面产生了深远影
响。苏轼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成为书也。”强调书法的精神气
度。
(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北宋新儒学的兴起对文学艺术产生的重大影响。
(6 分)
材料四: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缘夫天下之大,非一
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夫治天下犹曳(yè,拖拉)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
人也。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五: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
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
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
(3)据材料四、材料五,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哪些
又体现了“新见”。(4 分)
友好学校第六十二届期末联考
高二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B 【来源:全,品…中&高*考+网】D A C C C D 【来源:全,品…中&高*考+网】B C D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A C B A A B C C C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B D C B D D C A A B
31、(22 分)
(1)相同点:关注人,以人为本;(2 分)
不同点:中国强调社会责任、社会秩序;(1 分)西方强调个人自由、个性发展。(1 分)
影响:中国趋向专制统治;(2 分)西方促进民主政治。(2 分)
(2)物质层面:兴起洋务运动,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2 分)
制度层面: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推动民主政治的构建;(2 分)
精神层面:掀起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推动民主思想的发展。(2 分)
(3)因素:全球化趋势增强;西方思想进一步传播;改革开放政策;人们思想解放。(任答
2 点可得 4 分,其他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认识:应吸收外国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2 分)应保持文化民族性,弘扬中国文化。(2
分)(其他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32、(18 分)
(1)主张:孔子主张以德治民;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4 分)
结局及原因:孔子:在当时诸侯争霸、兼并战争的背景下无法实现:董仲舒:适应了加强中
央集权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4 分)
(2)影响:宋代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反映在文学上宋词注重抒发个人
的情感,反映在艺术上书法强调精神气度,文人山水画从注重写实变为更加注重意境。(6
分)
(3)以民为本(民本思想,民贵君轻);保留君主制。(2 分)
反对君主专制(君臣分治);君臣平等。(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