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9 MB
- 2021-06-02 发布
贵州省毕节市实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从春秋开始,随着铁农具、牛耕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农业生产过程的个体性质也获得加强,农民大肆开垦,自垦田经营蒸蒸日上。这反映出
A.井田制已完全瓦解 B.牛耕已经普遍使用
C.小农经济逐渐发展 D.个体生产成为主体
2.明朝市镇经济各有特色。如盛泽镇以蚕桑为业,震泽镇居民竞逐绫绸之利,濮院镇专织丝绸,枫泾镇棉纺织业兴盛。这反映出明中后期,市镇经济
A.制约了农业发展 B.生产方式多样化
C.以棉纺织业为主 D.区域化分工明显
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下列属于宋朝“商业革命”的是
A.统一货币“半两钱” B.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
C.出现了纸币“交子” D.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
4.某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小论文中频繁出现“厚往薄来”“市舶使”“十三行”等词,此小论文的研究对象应该是
A.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B.古代繁荣的大城市
C.自古频繁的中外交流 D.古代发达的造船业
5.下图直接反映
1500~1557年英国物价指数变化
A.价格革命 B.商业革命 C.第一次工业革命 D.第二次工业革命
6.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这种“融合”和“统一”实现的主要途径是
A.科技发明的推广 B.人员交流的频繁 C.东西文明的交汇 D.西方的殖民扩张
7.1851年的伦敦博览会是英国展出最新工业成果的盛会,陈列的展品中包括
A.电报机、柴油内燃机 B.电灯泡、蒸汽织布机
C.蒸汽机、铁路设备 D.电话机、水力织布机
8.据学者估计,在1750~1800年间,“已开发世界”(欧美地区)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第三世界”国家大致相当;但到1880年代,“已开发世界”国家的人均收入大约是后者的两倍,1913年,更达到三倍。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B.早期的殖民扩张
C.欧美资本主义的确立 D.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9.苏南虽近洋场,本属首当其冲之地,但直到光绪年间,时人记述还提到纺织与耕种相济以谋食营生的史实,甚至“村镇收租之家,积布累累。问之,则皆佃者之穷而无告以布当钱米也”。这表明
A.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占据主体 B.西方列强入侵导致农村经济衰败
C.地主阶级强化对农民的剥削压榨 D.洋布倾销使传统手工业出现滞销
10.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之北,万不得一。”该材料折射出
A.洋务运动已走向失败 B.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C.近代工业发展不平衡 D.“短暂春天”的出现
11.国货运动发端于20世纪初抗议美国排华事件,20年代发展为具有相当规模的全国性运动,30年代达到顶峰,先后出现“国货年”(1932)、妇女国货年(1934)、学生国货年(1935)、市民国货年(1936)。这一现象
A.是五四爱国主义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
B.体现了国人的盲目排外思想
C.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推动了政府对帝国主义态度的根本转变
12.下表是1931-1943年东北地区的工矿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较表(单位:%)。据此可知,这时期东北地区
A.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迅速发展
B.成为日本“以战养战”的基地
C.逐渐摆脱了对日本经济的依赖
D.经济结构得到了完善和优化
13.1949—1952年,第一、二、三产业占国民收入的比重由68∶13∶19变为58∶23∶19。1953年,农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3%,1957年为43%;在整个工业总产值中,1953年轻工业占比为63%,1957年为55%。这表明,“一五”计划完成时,我国
A.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B.居民消费水平提高
C.旧有的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D.经济工作中出现冒进倾向
14.1952年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一副宣传画《苏联农民的今天就是中国农民的明天》。以苏联为榜样,中国在随后的农业方面采取的措施是
A.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B.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C.推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5.下面是湖北天门县一农民家分别于1974年、1980年贴的春联。1974年:过年只有两升米,压岁并无一分钱。横批:我也过年。1980年:过年储米十余担,压岁存款上千元。横批:欢度春节。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重新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B.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深入
C.“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6.对1982~1995年中国移民国外人数,分析正确的是
年份
全国
北京
上海
广东
福建
1982
56930
12565
5457
2950
997
1990
234800
70100
54900
16400
32500
1995
236800
21700
36000
7200
66200
A.90年代以前移民剧增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B.北上广移民国外人数增多是由于经济特区的设立
C.90年代以后主要省区移民国外的人数呈下降趋势
D.全国移民国外人数变化反映了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17.《晚清社会风尚研究》中记载,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这一现象说明
A.国人崇洋媚外的思想盛行 B.洋货成为国人生活必需品
C.天津通商开国人社会风尚变革先河 D.西方文明逐渐影响国人的生活方式
18.如图分别是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中国女青年群体流行的服装图片。导致两个时期服饰流行样式变化的相同的原因是
A.政治观念的影响 B.审美情趣的变化
C.生活水平的提高 D.国际潮流的影响
19.1934年,活跃在长江水域的四大航运公司共有轮船53艘,总吨位12.424万吨。其中,英国怡和公司占24.8%,英国太古公司占27.8%,日本日清公司占24.3%,而中国的轮船招商局只占23.1%。这表明
A.日本垄断了中国长江水域的航运业
B.中国的航运业得到了外国的大力支持
C.中国的航运业受到了列强的压制
D.中国打破了列强垄断航运业的局面
20.百度公司董事长李彦宏表示:“在中国,传统产业对于互联网的认识程度、接受程度和使用程度都是很有限的。在传统领域中都存在一个现象,就是他们‘没有互联网思维’。”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则说:“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一种产业,更是一种思想,一种价值观。”这说明
A.传统产业不需要运用互联网思维改造自己
B.互联网意味着政治、经济、文化的一场革命
C.没有互联网,就没有新的文化和价值观
D.互联网思维正全面而深刻地改变人类生活
21.严冬,美国一个煤矿工人家庭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子:“家里为什么不生火?”母:“因为我们买不起煤。”子:“为什么买不起?”母:“因为你父亲失业了。”子:“父亲为什么失业?”母:“因为煤生产得太多了。”这段对话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是指,它最有可能出现于
A.1930年的美国 B.1861年的俄国 C.1868年的日本 D.1871年的德国
22.“分期付款、抵押贷款、信用卡等消费方式引诱人们用手头还没有的钱买用不着的东西……节俭观让位于享乐消费观。”这种盛行于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享乐消费观
A.折射出美国金融资本过剩 B.有利于美国经济健康发展
C.从根本上导致了经济危机 D.实际上隐藏着严重的危机
23.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运行机制一次成功的自我调节,也是一次体制创新,对今天我们构建和谐社会,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事业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其借鉴意义有
①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②正确处理好生产与消费、投资与需求的关系
③利用国家政权,进行宏观调控 ④倡导企业建立诚信机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4.德国经济学家路德维希·艾哈德指出:“在现有条件下,国家必须有计划和有调节地为经济确定目标并且提出方向性的经济政策原则。……想把企业家弄成官府意志的奴隶和单纯的执行机器,那就必然毁灭一切人格价值并剥夺经济界最宝贵的动力。”这表明他主张
A.实行大规模国有化改革
B.取消市场调节作用
C.市场与计划相结合
D.放弃对经济的干预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由于人口攀升,对于棉布的需求日益增大。北方地区冬季气候寒冷,纺织不易,而南方地区气候温暖,再加上区间贸易优势明显,因而从明代开始,江南苏州、松江等地棉布已经行销全国。明清江南私营纺织业生产各个工序保持独立,形成了纺纱、织布、染布、踹布四道工序。同时在生产和销售之间也存在分离,客商、牙行与当地棉商起到了沟通买卖双方、促进交易的桥梁作用。而生产效率的提高则把江南纺织业发展推向了顶峰。
——摘编自高建刚《明清纺织业中的分工与效率》
材料二 17世纪,面对印度棉纺织品的挑战,英国政府颁布一系列法令,禁止进口销售印度棉布,并鼓励英国商人进入棉纺织行业。英国人将科技作为棉纺织业发展的根本动力,1624年,制定专利法,鼓励不断发明创新。1765年珍妮纺纱机、1779年的骡机,1785年水力纺纱机相继出现。棉纺行业机器化和工业化大大提高了英国棉纺织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使英国有能力与印度抢夺国际棉纺织品市场。
——摘编自扬松《17-19世纪英国棉纺织业研究综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棉纺织业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18世纪英国棉纺织业迅速发展的原因。(8分)
26.科技的发展助推社会进步,但也引发新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0~1900年主要国家温室气体排放(MTCO2)
年份
英国
德国
法国
美国
1850年
122.7
15.2
19.6
19.8
1870年
228.7
76.7
50.6
98.7
1890年
353.3
208.4
97.9
402.1
1900年
420.1
327.0
129.4
663.3
注:MTCO2指百万吨二氧化碳。
材料二 工业革命时期,蒸汽机与船运和陆地轨道运输的结合,使社会进入汽船和铁路运输时代。
自从英国于1825年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以后,兴建铁路的热潮很快波及欧洲大陆和北美,进而蔓延到欧美国家的殖民地和附属国。世界铁路总长度由1840年的5490英里增至1880年的22.2万英里,1900年达到46.6万英里。一些国家还修建了横跨大陆的铁路干线和国际铁路。
19世纪美国建成5条横贯全国的铁路干线,连接东西两岸和南北
疆域。
1855年美国建成穿越巴拿马地峡的铁路。
1885年加拿大建成跨越大陆的铁路。
1888年欧洲建成加莱至君士坦丁堡的大铁路。
1903年俄国建成西伯利亚大铁路。
1910年南美洲建成从阿根廷到智利的铁路。
——改编自《欧美大国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主要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趋势说明了什么。(8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40~1910年欧美出现筑路高潮的原因,对此中国社会有哪些积极反应?(12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的“第一”
20世纪50年代留给中国人的记忆是从无到有,众多的“第一”出现:第一批喷气式飞机,第一批解放牌汽车,第一个机床厂,第一座跨越天险的长江大桥,第一次修通开往青藏高原的公路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变革的时代
当时的流行语
1979年: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1980年:倒爷
1982年:下海
1984年:小平您好
1985年:教师节
1988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989年:希望工程
1980年,郭培基与妻子刘桂仙在他们的家中开办了北京首家私营饭店。两人只有一些桌子和椅子,且需要自己做饭。后来郭老先生回忆说:我们第一天用3.6元人民币买些蔬菜和鸭,然后赚到了大约50元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发生了哪些变化?(9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8C D C A A D C D
9-16A C C B C B D D
17-24D A C D A D D C
二、非选择题
25.(16分)
(1)特点:私营占据主导地位;产品行销全国;分工明确;生产与销售分离。(8分)
(2)原因:政府的政策支持;重视科学技术;抢夺国际市场;有力的法律保障。(8分)
26.(20分)
(1)发展趋势:总体呈增长趋势;美、德两国的增长速度超过英法。(4分)
说明:工业革命以来, 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西方主要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加快,但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4分)
(2)原因: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交通工具的革新;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殖民扩张的需要;社会生活的需求。(任选其中3点,6分)
反应: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开启交通运输近代化进程;开展收回利权斗争;转变传统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任选其中3点,6分)
27.(16分)(1)特点: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东北成为重工业基地;借鉴苏联经验。(7分)
(2)变化: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实行对外开放,开辟经济特区等。(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