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00 KB
- 2021-06-02 发布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傅春美
教材说明:
这首诗是作者苏轼在元丰七年(1084年)春末夏初畅游庐山时,书写在庐山西林寺墙壁上的。作者通过写观察庐山的各种不同感受,提示出一个带有哲理性的问题。尤其是后两句诗历来为人们赞赏。因为作者在人们十分熟悉、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巧妙地说出了一个“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道理。特别是这个道理一经作者用诗的形象语言说出,就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是训练学生欣赏美,感悟美,以及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观察能力的好教材。
课前准备:(1)师生收集有关这首诗的资料。
(2)图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1、会本课生字,理解“识”,“缘”,“真面目”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默写本诗。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和一个地方有关。江西,我们班有哪些同学是来自江西的?江西有一座很有名的山叫庐山。多媒体欣赏庐山风光。
二、读题、解题。
庐山的出名不光是因为它秀美的风光,还因为一首诗。大家知道是哪首诗吗?引出试题,齐读课题。结合书下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题”“西林”的意思。
三、简介作者苏轼及写作背景
1、有关苏轼的自然情况及写作风格。
2、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庐山的有关情况。
3、教师讲述苏轼少年时代“发奋识尽天下字,立志读遍人间书”的轶闻趣事。
四、初读课文,感知美
师:通过汇报资料,相信你们对作者苏轼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么他写的这首《题西林壁》,距今已有920年了,为什么仍被历代的人们所喜爱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
1、学生自由反复读古诗。说说诗中的庐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读后谈感受,初步感知庐山的美。
五、朗读展示,感悟美
(一)请学生朗读这首诗。示范朗读。
(二)交流第一、二行诗句
1、学生汇报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结合“横看”和“侧看”的不同感受,让学生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庐山的“岭”和“峰”是什么样子的,感悟庐山的美。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两句诗,读出庐山的不同姿态。
4、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句中三组反义词(横----侧,远----近,高----低)的运用,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二)交流第三、四行诗句。
1、学生自由表达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针对学生理解上遇到的困难,结合辞海中的义项,帮助学生选择“只”“缘”在诗中的正确意思。
3、结合“真面目”字面的意思,讨论: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从而帮助学生体味诗所蕴含的道理。
4、引发创造。引导学生像诗人那样用诗句说明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5、说一说:联系实际并结合诗中所表达的哲理,说说在生活中我们该怎样看人、看事、看问题呢?
6、朗读第三、四行诗句。
六、个性诵读,表达美
1、教师语言激励,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假如你就是苏轼,看到庐山峰峦奇丽,云雾缭绕,山中溪水潺潺,鸟语花香,宛如仙境一般,你的心情怎样?怎样读才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呢?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组内交流体会。
3、引导学生谈感受,结合感受进行个性化朗读。
4、教师示范读
5、学生再读,读出诗的韵味。最后齐声吟诵。
七、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1、联系盲人摸象、《画杨桃》,加深对诗句所揭示哲理的理解。
2、出示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
相关文档
-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测试2021-06-02 14:45:437页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表格版):中2021-06-02 14:44:158页
- (河北专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42021-06-02 14:43:5029页
- 泄露天机2020届高三押题卷(二)语文试2021-06-02 14:43:3827页
- 2018-2019学年山东省新泰一中高二2021-06-02 14:42:2722页
- 语文教学2020年上半年工作总结范文2021-06-02 14:41:183页
- 语文卷·2018届天津市六校(静海一中2021-06-02 14:40:3814页
- 人教版6年级上语文教案:西江月2021-06-02 14:38:593页
-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风娃娃》课2021-06-02 14:38:5434页
- 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19-2020学年高2021-06-02 14:38:08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