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8.50 KB
- 2021-06-02 发布
【2019最新】精选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等级试题(含解析)
一、选择题(共60分,每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 一位古希腊人经过实地调查研究,在其著作中记述了希波战争的始末。他是
A. 伯里克利
B. 希罗多德
C. 柏拉图
D. 罗马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根据所学知识,A项伯里克利是古希腊著名的政治学家;C项柏拉图为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D项罗马与希腊无关;希罗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历史学家,会对历史进行记载。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希罗多德
2. 公元前509年,罗马进入共和国时期,这一时间也可表述为
A. 公元前5世纪初
B. 公元前5世纪末
C. 公元前6世纪初
D. 公元前6世纪末
【答案】D
- 24 - / 24
【解析】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时期纪年方法,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此题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历史纪年的不同方法,一世纪是100年,公元前1世纪就是公元前100年,所以公元前509年即是公元前6世纪末,正确的选项是D项。
3. 对于研究古代特洛伊战争具有第一手史料价值的作品是
A. 《希腊史》(格罗特著)
B. 影片《特洛伊》
C. 油画《帕里斯的裁判》
D. 《荷马史诗》
【答案】D
【解析】格罗特是十九世纪英国资产阶级史学家,他的《希腊史》是根据之前有关特洛伊战争的文献写作而成,属于第二手史料,B、D项属于影视、艺术作品,有主观加工的成分;公元前12世纪末,特洛伊战争爆发。到公元前8世纪,荷马把有关特洛伊战争的短歌、传说整理加工,创作了《荷马史诗》。因此《荷马史诗》作为记录特洛伊战争的作品更为可靠。
4. 文明的意义只有在历史的长时段中才能凸现。站在今天,回顾人类从早期游徙不定到定居生活的转变过程,最具决定性意义的一步是
A. 农业革命
B. 房屋建造
C. 陶器制作
- 24 - / 24
D. 牲畜饲养
【答案】A
【解析】文明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物质文明、思想文明、政治文明等等。农业革命是农业发展中的关键一步,主要是解决“吃”的问题,再加上饲养牲畜作为辅助,人们从“逐水草而居”到定居,故选A。
5. 徐旭生指出:“很古时代的传说总有它历史方面的质素、核心,并不是向壁虚造的。”对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历史传说是我们了解上古史的唯一途径
B. 历史传说的史料价值与文献的价值等同
C. 历史传说在古人的意识里就是历史文化
D. 历史传说中蕴含了大量的重要历史信息
【答案】D
【解析】传说是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描述和解释,它用虚幻的想象来反映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愿望。了解历史的途径多种多样,比如查阅历史文献、阅读历史书籍等,故A错误;传说毕竟是传说,不是历史文献,,故B错误;C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历史传说是以一定的历史为基础加以想象而形成的,含有重要的历史信息,故选D。
6. 《尚书.多士》中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人的册典主要指的是
- 24 - / 24
A.
B.
C.
D.
【答案】C
【解析】A图示礼器为“簋”,周代使用较为广泛,其身主要刻录金文,时间与题干不符合,故A错误。B图示为石碑,结合所学知识,商朝文字第一类主要刻在青铜器上,表示族徽的简单金文,第二类刻在甲骨上的卜辞,至今为止没有发现刻在石头上的文字,故B错误。C图示为兽骨,结合所学知识,商朝的文字刻在兽骨上的比较常见,称为甲骨文,至今出土的也比较多,因此题干中所说的册典,最有可能指的就是兽骨,故C正确。
- 24 - / 24
D图示为小口尖底瓶,为仰韶文化所出土,是黄河中下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其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即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持续时长2000年左右 ),早于商朝出现的时间,故D错误。
7. 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中国某典籍,全句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按语义判断,复旦校训当出自
A. 《尚书》
B. 《墨经》
C. 《老子》
D. 《论语》
【答案】D
【解析】材料中仁字指的是儒家思想,《尚书》记载了中国上古时期的历史文献,与材料的论述不符合,故A排除;《墨经》体现的是墨子的思想观点,兼爱非攻是其主要观点,故B错误;《老子》体现的是道家的思想观点,故C排除; 《论语》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作,书中体现了博学以及仁等观点,故D正确。
8.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基于这种认识,秦始皇
A. 推行郡县制
B. 攻打匈奴
C. 焚书坑儒
D. 严刑峻法
【答案】A
- 24 - / 24
【解析】题中说了“战斗不休,以有诸侯”,表明他认为是因为有诸侯,天下才会这么乱,因此他要废除分封,实行郡县制,故选A;攻打匈奴是为了巩固我国北部边防,排除B;焚书坑儒是文化专制的体现,排除C;严刑峻法是暴政的体现,排除D。
9. 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刺史的主要职责是
A. 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管
B. 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
C. 推荐和选拔各方面人才
D. 削夺诸侯的地方权力
【答案】A
【解析】知刺史在初设时是为了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其特征是位卑权重,代表中央行使监察职责,故选A;负责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的应该是地方的行政长官郡守或县令,排除B;推荐地方人才属于选官制度,也是有地方行政长官推举,排除C;削夺诸侯的地方权力是通过推恩令而实现,排除D。
10. 南北朝对峙后期,双方冲突的民族斗争意识日益淡薄,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南北和议的实现
B. 社会经济的发展
C. 双方冲突的缓和
D. 民族融合的加强
【答案】D
- 24 - / 24
【解析】由材料限定“民族斗争意识日益淡薄”结合所学,当然是因为民族融合了,故选D;AC只有暂时缓解民族斗争的效果,排除;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南北朝统一趋势加强的经济根源,不符合题意,排除B。
11. 被后人尊为“重整六合,创制立本”的皇帝是
A. 杨坚
B. 刘邦
C. 秦始皇
D. 李世民
【答案】A
【解析】“重整六合,创制立本”指重新实现国家统一,同时创建制度。结合所学,杨坚实现国家统一,创立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等,对后世影响深远,故选A;刘邦建立汉朝,但汉承秦制,排除B;。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皇帝制度,中央实施三公九卿,地方废除分封制,设立郡县制,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开创了新局面,对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有深远的影响,被称为“千古一帝”,排除C;李世民继承隋朝,实现国家统一,制度主要沿用隋朝,排除D。
12. 开元廿五年,唐玄宗专门下诏,明确科举考试:“……自今以后,每岁诸色举人……仍委侍郎专知。”诏书中所说的侍郎应该是
A. 中书侍郎
B. 门下侍郎
C. 礼部侍郎
D. 吏部侍郎
【答案】C
- 24 - / 24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自今以后,每岁诸色举人……仍委侍郎专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每年选取成绩优异者,送礼部(负责教育考试,外交礼宾司等),C正确;中书侍郎是负责协助中书省职务,排除A;门下侍郎是负责协助门下省职务,排除B;吏部侍郎是负责协助史部考核官吏,排除D。所以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
13. 丝绸之路上,有一个民族特别善于经商,史载其“善商贾,好利,丈夫年二十去旁国,利所在无不至”。史料中所说的应该是
A. 阿拉伯人
B. 波斯人
C. 粟特人
D. 龟兹人
【答案】C
【解析】粟特人原是生活在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一带操古中东伊朗语的古老民族,从我国的东汉时期直至宋代,往来活跃在丝绸之路上,以长于经商闻名于欧亚大陆,故选C。
14. 岳飞《满江红》词中有“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句中的“胡虏”和“匈奴”是指
A. 匈奴族
B. 契丹族
C. 党项族
D. 女真族
- 24 - / 24
【答案】D
【解析】岳飞处于南宋时期,当时宋金交战,故“胡虏”和“匈奴”指女真建立的金朝,故选D;
匈奴族盛于汉代,排除A;契丹建立辽朝,北宋末被金所灭,排除B;党项族建立西夏,排除C。
15. 南宋绍兴末年(1162年),仅广州、泉州、两浙三个市舶司关税收人即达200万贯,约占全国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六。这充分表明
A. 经济重心南移至此时完成
B. 海外贸易是重要财财政来源
C. 市舶司采取高额关税政策
D. 南宋政府盘剥海外的商人
【答案】B
【解析】要以南北经济发展状况证明南宋经济重心南移至此时完成,排除A;由材料“仅广州、泉州、两浙三个市舶司关税收人即达200万贯,约占全国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六”说明海外贸易是重要财财政来源,故选B;材料没有体现关税政策和盘剥外商的信息,排除CD。
16. 西方研究者这样评价一部作品:“不是一部单纯的游记,而是启蒙式作品,对于闭塞的欧洲人来说,无异是振聋发聩,为欧洲人展示了全新的知识领域和视野,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导致了欧洲人文科学的广泛复兴”。这部作品是
A. 《大唐西域记》
B. 《地理学》
- 24 - / 24
C. 《马可·波罗行记》
D. 《海国图志》
【答案】C
【解析】《马可波罗行纪》一书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憧憬和向往,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故选C;《大唐西域记》记载了玄奘亲身经历和传闻得知的一百三十八个国家和地区、城邦的信息,排除A;斯特剌波的《地理学》是范围最广泛、内容最全面地描述了直到罗马帝国时代的整个古代西方世界的地理学著作,排除B。《海国图志》是一部介绍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和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排除D。
17. 宋濂“尝与客饮,帝(朱元璋),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日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欺朕’。”该材料最能反映的是
A. 明初君臣关系融洽
B. 明初政治清明
C. 宋濂是忠直之臣
D. 明初特务横行
【答案】D
...........................
18.
- 24 - / 24
据《明史》记载:“明朝奉行‘厚往薄来’政策,对竭诚朝贡者‘皆倍偿其价’。”这种做法主要表现于
A. 官方的“朝贡贸易”
B. 民间的月港贸易
C. 传统的“丝绸之路”
D. 澳门的转口贸易
【答案】A
【解析】材料中“明朝奉行‘厚往薄来’政策,对竭诚朝贡者‘皆倍偿其价’”,体现了官方对外贸易的不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的朝贡贸易,故A正确;丝绸之路是以中国为主导的对外贸易,与外国使节或外商来华的朝贡贸易不同,故C错误;民间私人贸易与澳门转口贸易不同于官方进行的朝贡贸易,故BD错误。
19. 17~18世纪的法国,国王大权独揽,决定国家的一切事务。三级会议中断召开达170年时间。路易十四(1643~1715年)就曾声称“朕即国家”,自视为神的化身。这表明当时的法国政治制度是
A. 封建等级制
B. 等级君主制
C. 君主专制制度
D. 议会君主制
【答案】C
【解析】
- 24 - / 24
材料“朕即国家”和“国王大权独揽,决定国家的一切事务”体现了君主专制制度,故选C;封建等级制是指各地封建主之间依附土地占有和人身依附关系而形成的一种等级关系,排除A;等级君主制是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贵族和市民阶层共同参政,并在一定程度上分享权力,排除B;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简称议会君主制,其主要特点是:议会不仅是国家的最高立法机关,而且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由议会选举产生的政府首脑组织政府,是真正的国家权力中心,排除D。
20. 15至16世纪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化,如君主专制的建立、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和宗教改革的兴起等显示了
A.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B. 西欧社会的转型
C. 国际政治体系的初建
D. 整体世界的形成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15~16世纪西欧出现了一些民族独立国家,世俗的君主权利不断加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抨击了封建教会的精神独裁和封建专制制度,解放人们的思想,西欧社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故选B。A、C、D三项与题干不符。
21. “如果从地理与历史的角度来看,1492年应该可以看作是近现代全方位交流意义的全球化的开始”。(白海军《2049,相信中国》)理解文中“全球化的开始”的真正含义是
A. 世界从封闭逐步走向开放
B. 国际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C. 世界从分散开始走向整体
- 24 - / 24
D. 人的注意力转移到现实生活中来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1492年哥伦布开辟欧洲到美洲的航路,发现了新大陆,是新航路开辟的标志性事件之一。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分散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全球化开始初见端倪。故选C。A项错误,新航路的开辟表现的是人们认识范围上的变化,并把世界开始链接为一个整体,新航路开辟之前也不能表明是封闭的;B项错误,只是新航路的开辟对欧洲的影响之一;D项明显错误。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的影响。
22. 伏尔泰曾说:“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表明他
A. 反对君主专制
B. 反对教会控制
C. 提倡言论自由
D. 提倡英国政体
【答案】C
- 24 - / 24
【解析】“我不能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这是法律上的一句至理名言,意思是人生而平等,都有充分表达自己意志的自由,即提倡言论自由,故选C;材料没有涉及反对君主专制和教会控制的信息,排除AB,材料没有对英国政体的态度,排除D。
23. 美国总统托马斯·杰斐逊(1743-1826)曾说每个人都有两个祖国,“他自己的国家和法国”。他所强调的是:
A. 法国曾帮助美国打败英国殖民者
B. 美国革命受法国革命的影响
C. 法国启蒙思想对世界的深远影响
D. 美国和法国有着共同的利益
【答案】C
【解析】由题干中“每个人都有两个祖国,他自己的国家和法国”可知,其意在强调法国启蒙思想对美国的重要影响。材料没有反映法国曾帮助美国打败英国殖民者,排除A;法国革命是受美国革命的影响爆发的,排除B;美法两国有着不同的国家利益,排除D;在法国兴起的启蒙运动不仅为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而且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故选C。
24. “当革命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英国正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的,但是威力并不因此减弱的变革。”恩格斯的这段话是
A. 肯定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地位
B. 赞扬法国大革命的作用
C. 谴责英国组织“反法同盟”
D. 肯定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地位
【答案】D
- 24 - / 24
【解析】“当革命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英国正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的但是威力并不因此减弱的变革”恩格斯的这段话是肯定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地位。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最早在英国开始,排除A;材料的主旨不是赞扬法国大革命,排除B;材料没有谴责英国组织“反法同盟”,排除C;英国率先完成的工业革命的完成极大地促进了英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英国的大机器生产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推动了英国的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故选D。
25. 在1900年的巴黎世博会上,璀璨耀眼的展览场馆和高耸入云的建筑物成为新亮点。为此提供物质基础的是
A. 电力与蒸汽
B. 电力与钢铁
C. 蒸汽与煤炭
D. 煤炭与钢铁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1900年巴黎世博会上主要展出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工业成果,这也是此次世博会的物质基础,蒸汽、煤炭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电力与钢铁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B项符合题意。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电力与钢铁
26. 《全球通史》认为:“德国开始时发展速度很慢。但是,1871年以后,德国工业以巨人般步伐前进,使欧洲其他所有的经济,包括英国的经济,都落后了”。带来上述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德国:
A. 大力发展军事工业
- 24 - / 24
B. 通过普法战争取得赔款
C. 矿产资源非常丰富
D. 通过王朝战争实现统一
【答案】D
【解析】四分五裂是阻碍近代德国发展的主要原因。“1871年”德国统一完成,从此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促进德国资本主义发展,再加上两次工业的进行,德国迅速发展为仅此与美国的世界强国,故选D。B、C是原因,但非主要,排除;A项在统一之后,排除。
27. 这个国家刚刚与英国和法国打了一仗,输得一败涂地,以致民怨沸腾。人们甚至可以在每个劳动者的前额上看出那些情感的外在表现,而矛盾焦点直指该国最棘手的问题。据此推断,这个国家将要发生
A. 明治维新
B. 农奴制改革
C. 洋务运动
D. 南北战争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1853-1856年,俄国与英国、法国、土耳其爆发了克里米亚战争,由于落后的农奴制度,俄国最终失败,战争的失败不仅暴露了农奴制的落后,更加剧了国内的矛盾,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解放法令》,进行农奴制改革。故选B。
【考点定位】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农奴制改革•农奴制改革的背景之克里米亚战争。
- 24 - / 24
28. “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A. 鸦片战争
B. 甲午中日战争
C. 八国联军侵华
D. 抗日战争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战争是鸦片战争,英国为了把中国变为其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而发动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故A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分水岭”,与材料“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不符,排除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材料“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不符,排除C。抗日战争是百年来中华民族取得的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与材料“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不符,排除D。
29. 在比较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时,有人认为:“中国变了,但变的是皮毛,不变的是体制。跟着,日本也变了,但先变的是体制,然后是皮毛。”这里的“皮毛”是指什么?
A. 西方科学技术
- 24 - / 24
B. 西方生活习俗
C. 西方经济制度
D. 西方教育制度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比较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希望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自身力量的提高,从而达到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目的,故A项正确;BCD项是二者共同之处。所以答案选A。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向西方学习·洋务思想
【名师点睛】洋务派、顽固派与鸦片战争时期的抵抗派:
不要认为他们是水火不相容,其实在根本问题上他们的利益是一致的。他们都是地主阶级的代表,在维护封建统治、抵抗侵略方面是一致的。
不同的是在维护统治的手段和方法上,抵抗派和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维护统治,而顽固派因循守旧,仇视一切外洋之物,主张用封建传统的办法来维护统治。
洋务派是对抵抗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其侧重点有所不同,抵抗派的主要目的是“制夷”(抵抗侵略),洋务派的主要目的是“自强”(镇压人民革命)。
30. 下图漫画出自1898年法国某画报,它可以看作
A. 列强侵略中国的直接证据
B. “门户开放”政策的真实写照
C. 中西文化碰撞的艺术夸张
- 24 - / 24
D. 中国被瓜分的旁证材料
【答案】D
【解析】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图片中的信息进行正确解读的能力。由题目中的时间“1898年”及漫画中若干人屠龙的信息可知此应为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的瓜分中国的狂潮,故本题应选D项;漫画具有夸张性的特点,故A项中“直接证据”的表述错误;“门户开放”政策由美国于1899年提出,晚于题目中的时间“1898年”,故排除B项;题目中的漫画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帝国主义侵华的事实,故C项中“夸张艺术”的表述错误。
二、综合分析题(共40分)
31. 照片中的历史
(1)以下是一组中国近代史上的珍贵照片。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下列照片的内容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哪些重大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
(2)这些照片有何史料价值?
【答案】(1)A洋务运动;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C清末新政;D辛亥革命;
(2)照片是历史的载体,是再现历史的重要依据。这些照片记录了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是了解历史的直接史料(原始史料/一手史料)。
- 24 - / 24
【解析】(1)A是洋务派代表人物李鸿章创办的洋务企业,所以反映的是洋务运动。B是中国最早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之一,反映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清末新政期间,军事上采取了训练新军的措施,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组建了南京临时政府。
(2)照片是历史的载体,是历史事件的瞬间记录,是再现历史的重要依据。这些照片记录了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是了解历史的直接史料。
32. 不平等条约体系
近代不平等条约大都是外来资本主义国家强迫清政府或当时的反动政权签订的,它将列强的侵略要求合法化,对中国的危害是巨大的。
(1)请分别指出以下条款的出处:
A商民……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
B民人准听持照前往内地各处游历、通商,执照由领事官发给,由地方官盖印。
C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D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
(2)根据所学,举例说明近代列强是如何通过不平等条约侵略中国的?示例:侵占中国领土,如割占香港、台湾。(至少3例)
【答案】(1)①《南京条约》;②《天津条约》;③《马关条约》;④《辛丑条约》
- 24 - / 24
(2)勒索巨额赔款,如《马关条约》赔款白银2亿两;《辛丑条约》赔款白银4.5亿两等。
强开通商口岸,如《南京条约》五口通商,《天津条约》增开10口等。
加紧政治控制,如公使驻京、设使馆区等。
控制中国经济命脉,如提供贷款、在中国设厂、开矿、筑路等。
持清政府为代理人,实行以华制华,如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反帝。
实施军事占领,如准许在大沽和北京通海沿线驻兵。(领事裁判权、协定关税……)
【解析】(1)“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反映的是协定关税,属于1842年《南京条约》的内容。“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反映的是允许外国在华开办工厂,这是1895年《马关条约》内容。“民人准听持照前往内地各处游历、通商,执照由领事官发给,由地方官盖印。”反映的是1858年《天津条约》的内容。"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反映的是设立使馆界,属于1901年《辛丑条约》的内容。
(1)近代中国的不平等条约通常涉及割地赔款开埠通商和政治经济特权等。如赔款,如《马关条约》赔款白银2亿两;《辛丑条约》赔款白银4.5亿两等。割地如《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
33. 同文馆的困境
材料一:“同文馆于同治元年
- 24 - / 24
(1862)成立。馆学最初只有英文、法文。……同文馆是成立了,但招不到学生,因为风气未开,无人肯入,大家以为学了洋文,便是降了外国。”
——齐如山:《齐如山回忆录》
材料二:“同文馆的学生并不多,1862年入学的仅10人,后增为30人,最多时也只有150人。1901年,该馆并入京师大学堂。……同文馆完全按正规的学校来办,入校学生不仅学外语,还学中文和自然科学。学制严格,八年毕业。……考试制度也很严格,月有月考,季有季考,岁有岁考,三年一大考。……总体来看,同文馆作为中国最早的近代新式学堂,其开一代风气之先的拓荒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李喜所:《中国最早的外语学校——同文馆》
材料三:1867年,倭仁上奏道:天文、算学为益甚微,西人教习正途,所损甚大……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今求之一艺之末,而又奉夷人为师。无论夷人诡谲,未必传其精巧,即使教者诚教,学者诚学,所成就者不过术数之士,古今来未闻有恃术数而能起袭振弱者也。天下之大,不患无才。如以天文、算学必须讲习,博采旁求,必有精其术者,何必夷人,何必师事夷人?
——《筹办夷务始末》(清政府官修的对外关系档案资料)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共同问题是什么?结合材料及你的知识,分析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
- 24 - / 24
(2)历史研究是依托史料来进行的。对于材料二的史料性质,有人认为属于第一手史料;有人认为不应该把它划分为第一手史料。请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3)倭仁反对同文馆哪些办学举措?理由是什么?
(4)假设你参与当时的论辩,将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150~200字)
【答案】(1)同文馆招生困难、学生不多(或遭到社会的歧视)
洋务派办新学与传统的教育制度相抵触;中国长期闭关自守,缺乏对外部世界的了解,不易接受新事物。
(2)同意第一种看法:回忆录是事件亲历者的记述,具有直接性,应属于第一手史料;
同意第二种看法:回忆录是事件亲历者在事后的记述,因此在描述的过程中难免有遗漏或遗忘,有时还会带有主观色彩,据此很难了解到事件的真相。因此不应该把它划分为第一手史料。
(3)同文馆开设天文、算学课程,聘请西人教授科举出身人员。
理由:
(1)国家的根基在于礼义和人心,不在洋人的“术数”和“技艺”。
(2)洋人未必真心实意地传授他们的知识。
(3)中国也有能胜任此类课程的人才。
(4)能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从辩证的视角讨论问题。
- 24 - / 24
师夷长技,培养科技人才是晚清的时代要求,而道德人心对于一个国家也非常重要。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暴露了清政府严重的统治危机,可谓“千古未有之变”,师夷长技成为时代要求。当时的洋务事业需要培养大量科技人才,同文馆的课程设置有其紧迫性。然而,道德人心亦是立国之本,不重视道德人心,片面强调科技和科技人才,虽有“长技”而不能真正自强。
【解析】(1)由材料“但招不到学生”可见作为一家外文学校。同文馆招生困难、学生不多。第二小问,由材料“但招不到学生,因为风气未开,无人肯入,大家以为学了洋文,便是降了外国。”,可见中国传统以天朝上国自居,不易接受新事物,洋务派办新学与传统的教育制度相抵触,所以受到国人的抵制。
(3)由材料“天文、算学为益甚微,西人教习正途,所损甚大。”可以归纳为:同文馆开设天文、算学课程,聘请西人教授科举出身人员。由材料“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无论夷人诡谲,未必传其精巧,即使教者诚教,学者诚学,所成就者不过术数之士……天下之大,不患无才……何必夷人,何必师事夷人?”从而归纳出理由。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材料其实反映了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争论。一般而言,站在近代史观的角度,要肯定师夷长技成为时代要求,当时的洋务事业需要培养大量科技人才,同文馆的课程设置有其紧迫性。但是,传统文化的是中华民族的根基,道德人性是立国之本,不可偏废。
- 24 - / 24
相关文档
- 最新普通高中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开2021-06-02 13:24:1927页
- 高中团员自我鉴定范文五篇2021-06-02 13:22:295页
- 高中英语Unit3Inventors课件 人教2021-06-02 13:22:1444页
- 2020高中英语教材的跨学科性分析与2021-06-02 13:21:035页
- 高中物理一轮复习 第2章《恒定电流2021-06-02 13:13:047页
- 福建省厦门市2020届高三高中毕业班2021-06-02 13:12:5119页
- 2020高中地理 第一章 现代旅游及其2021-06-02 13:12:407页
- 2020高中语文 选练9 苏教版选修《2021-06-02 13:11:517页
- 名师解读高考真题系列-高中数学(理数2021-06-02 13:07:014页
- 2020高中数学 第一章 计数原理 1.2021-06-02 13:02:1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