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5.00 KB
- 2021-06-01 发布
长春外国语学校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年级
物理试卷(理科)
出题人 :刘在英 审题人:刘宝香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
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
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 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第1题——第8题中,每小题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在第9题——第12题中,有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选对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选错或不选均得0分。
1. 物理学重视逻辑,崇尚理性,其理论总是建立在对事实观察的基础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内部是有结构的
B.电子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原子具有核式结构
C.α粒子散射实验的重要发现是电荷是量子化的
D.密立根油滴实验表明核外电子的轨道是不连续的
2. 下列核反应方程中,属于α衰变的是( )
A.N+He→O+H B.U→Th+He
C.H+H→He+n D.90Th→Pa+e
3. 曾经的《北京晚报》报道了这样一则动人的事迹:某日下午,一位4
岁小男孩从高层塔楼的15层坠下,被同楼的一位青年在楼下接住,幸免于难。设每层楼高度是2.8m,这位青年从他所在地方冲到楼下需要的时间是1.3s,则该青年要接住孩子,至多允许他反应的时间是(g取9.8m/s2)( )
A.2.8s B.1.5s C.0.7s D.1.3s
4.如图所示,弹簧秤和细绳重力不计,不计一切摩擦,物体重G=5N,弹簧秤A和B的读数分别为( )
A.5N,0N
B.5N,10N
C.5N,5N
D.10N,5N
5. 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球与弹簧Ⅰ和水平细线Ⅱ相连,Ⅰ、Ⅱ的另一端分别固定于P、Q。球静止时,Ⅰ中拉力大小为T1,Ⅱ中拉力大小为T2。当仅剪断Ⅰ、Ⅱ中的一根的瞬间,球的加速度a应是( )
A.若剪断Ⅰ,则a=g,竖直向下
B.若剪断Ⅱ,则,方向水平向左
C.若剪断Ⅰ,则,方向沿Ⅰ的延长线
D.若剪断Ⅱ,则a=g,竖直向上
6.如图所示,在倾角为45°的光滑斜面上有一圆球,在球前放一光滑挡板使球保持静止,此时球对斜面的正压力为N1;若去掉挡板,球对斜面的正压力为N2,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B.N2=N1
C.N2=2N1
D.
7.如图所示,ad、bd、cd是竖直面内三根固定的光滑细杆,a、b、c、d位于同一圆周上,a点为圆周的最高点,d点为最低点。每根杆上都套着一个小滑环(图中未画出),三个滑环分别从a、b、c处释放(初速为零),用t1、t2、t3依次表示滑环到达d所用的时间,则( )
A.t1<t2<t3
B.t1>t2>t3
C.t3>t1>t2
D.t1=t2=t3
8. 以往我们认识的光电效应是单光子光电效应,即一个电子在极短时间内只能吸收到一个光子而从金属表面逸出。强激光的出现丰富了人们对于光电效应的认识,用强激光照射金属,由于其光子密度极大,一个电子在极短时间内吸收多个光子成为可能,从而形成多光子光电效应,这已被实验证实。光电效应实验装置示意如图。用频率为ν的普通光源照射阴极K,没有发生光电效应。换用同样频率ν的强激光照射阴极K,则发生了光电效应;此时,若加上反向电压U,即将阴极K接电源正极,阳极A接电源负极,在KA之间就形成了使光电子减速的电场。逐渐增大U,光电流会逐渐减小;当光电流恰好减小到零时,所加反向电压U可能是下列的(其中W为逸出功,h为普朗克常量,e为电子电量)( )
A.U=-
B.U=-
C. U=2hν-W
D.U=-
9. (多选) 在光电效应实验中,用频率为ν的光照射光电管阴极,发生了光电效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增大入射光的强度,光电流增大
B.减小入射光的强度,光电效应现象消失
C.改用频率小于ν的光照射,一定不发生光电效应
D.改用频率大于ν的光照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变大
10. (多选) 科学家使用核反应获取氚,再利用氘和氚的核反应获得能量。核反应方程分别为:X+Y→He+H+4.9 MeV和 H+H→He+X+17.6 MeV。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 )
A.X是中子
B.Y的质子数是3,中子数是6
C.两个核反应都没有质量亏损
D.氘和氚的核反应是核聚变反应
11. (多选)
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同一高度,以相同的速度向下和向上抛出,从抛出到落地的时间分别为1s和7s,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物体运动时的加速度大小相同但方向不同
B.两物体抛出时的速度为30m/s
C.上抛的物体上升至最高点的时间为3s
D.两物体抛出时的高度为40m
12. (多选)、下列所给的作直线运动物体的位移—时间图象或速度—时间图像中,能反映物体从某点开始运动又重新回到初始位置的图象是( )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 52分)
二、填空题,本题共2小题,每空3分,共24分.
13.(18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欲探究光滑斜面上物体下滑的加速度与物体质量及斜面倾角是否有关系.实验室提供如下器材:
A.表面光滑的长木板(长度L); B.小车; C.质量为m的钩码若干个; D.方木块(备用于垫木板); E.米尺; F.秒表。
(1)实验过程:
第一步,在保持斜面倾角不变时,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实验中,通过向小车放入钩码来改变物体质量,只要测出小车由斜面顶端滑至底端用时t, 就可以由公式a =_____________求出a,某同学记录了数据如下表所示:
质量
时间t
次数
M
M+m
M+2m
1
1.42
1.41
1.42
2
1.40
1.42
1.39
3
1.41
1.38
1.42
根据以上信息,我们发现,在实验误差范围内质量改变之后平均下滑时间___________(填“改变”或“不改变”),经过分析得出加速度和质量的关系为__ _ ____.
第二步,在物体质量不变时,探究加速度与倾角的关系.实验中通过改变方木块垫放位置来调整长木板倾角,由于没有量角器,因此通过测量出木板顶端到水平面高度h,求出倾角α的正弦值sinα=h/L.某同学记录了高度h和加速度a的对应值如下表:
L (m)
1.00
h (m)
0.10
0.20
0.30
0.40[]
0.50
sinα=h/L
0.10
0.20
0.30
0.40
0.50
a (m/s2)
0.970
1.950
2.925
3.910
4.900
请先在坐标纸上建立适当的坐标轴后描点作图,然后根据所作的图线求出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____________.进一步分析可知,光滑斜面上物体下滑的加速度与倾角的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探究小组所采用的探究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6分)某同学做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使用的器材有:带滑轮的长木板、小车及往小车摆放的大砝码、细线、小桶及往小桶里放的小砝码、打点计时器等。[]
(1)他以小桶及小桶内的砝码的总重力作为细线对小车的拉力F,测出不同拉力F对应的加速度a值,并把各数据标在a-F坐标系上,发现它们都在一条直线的附近,这条直线不过坐标原点,如图(甲)所示,而与横坐标轴交于F1点,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__________;
(2)经过调整后,该同学作出的a-F图像如图(乙)中的A所示,另一位同学使用同一套仪器作出的a-F图像如图(乙)中的B所示。B图像的斜率比A图像的斜率小的原因是___________
三、本题共3个小题,共28分,计算题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15.(8分) 被轻绳拉着的气球总质量为5kg
,受到的浮力是80N,由于风力的作用,致使拉气球的绳子稳定在与水平方向成θ=600角的位置上,如图所示。求绳子对气球的拉力和风对气球的水平作用力各多大?(取g=10m/s2)
16. (10分)质量为m=40kg的小芳站在电梯内的体重计上进行探究实验。让电梯从t=0时刻由静止开始上升,测得在0到6s内体重计示数F的变化如图所示。试问:在这段时间内电梯上升的高度是多少?(取g=10m/s2)
440
400
320
100
6
5
4
3
2
1
0
F/NN
t/s
17.(10分)如图所示,两个可视为质点的小球1和2的质量分别是m1=2.0kg、m2=1.6kg,球1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的A点,球2在水平面上从远处沿两球的中心连线向着球1运动。假设两球相距L≤18m时存在着恒定的斥力F,L>18m时无相互作用力。当两球相距最近时,他们间的距离为2.0m,球2的速度是4m/s。求两球之间的斥力F的大小。
2018年7月高二理科期末答案
1A;2B;3B;4C;5A;6A;7D;8B;9AD;10AD;11BC;12ACD;
13. (1)2L/t 2 , 不改变,无关, 9.80—9.83 均可; g*sinθ(或其它正确表达);
(2) 控制变量法;
14. (1)没平衡摩擦力或平衡不够;
(2) B质量大。
15. 拉力F=20√3 N, 风力F风=10√3 N;
16. 9 m
17. 2.25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