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4.00 KB
- 2021-06-01 发布
玉溪一中 2018-2019 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
化学学科试卷(理科)
满分:100 分 时间:100 分钟 命题人:段翠红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务必将班级、姓名、学号和考试科目用钢笔、2B 铅笔分别填涂在答题卡上。
2.第 I 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第 II 卷的答案用钢笔、签字笔、中性笔、碳素笔
等黑色字迹笔在答题卡上作答。
3.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上交(试卷自己保留好,以备评讲)。
可能用到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S -32 Fe -56
第Ⅰ卷(选择题,共 48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本题包括 24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
1.下列我国科技成果所涉及物质的应用中,发生的不是..化学变化的是( )
A.甲醇低温所
制氢气用于新
能源汽车
B.氘、氚用作“人造太阳”
核聚变燃料
C.偏二甲肼用作发射“天
宫二号”的火箭燃料
D.开采可燃冰,
将其作为能源使
用
2.未来新能源的特点是资源丰富,在使用时对环境无污染或污染很小,且可以再生。下列
属于未来新能源的是( )
①天然气 ②煤 ③核能 ④石油 ⑤太阳能 ⑥生物质能 ⑦风能 ⑧氢能
A.①②③④ B.③⑤⑥⑦⑧ C.⑤⑥⑦⑧ D.③④⑤⑥⑦⑧
2.
3.下列变化符合图示的是( )
冰雪融化 分解制
铝与氧化铁的反应 钠与水反应
二氧化碳与灼热的木炭反 碘的升华
和 的反应.
A. B.
C. D.
4. 根据热化学方程式: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B. 1mol 与 1mol 反应生成 1mol 吸收 QkJ 的热量
C. 1mol 与 1mol 的总能量比 1mol 的总能量低 QkJ
D. 1 个 与 1 个 完全反应可以放出 QkJ 的热量
5.CH2=CH2 与 H2 反应的能量与反应进程关系如右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B.催化剂Ⅱ比催化剂Ⅰ活性更好
C.催化剂可改变反应的活化能和焓变
D.正反应的活化能小于逆反应的活化能
6. 下列热化学方程式能表示可燃物的燃烧热的是( )
A.
B.
C.
D.
7.通常人们把拆开 1mol 某化学键吸收的能量看成该化学键的键能。键能的大小可以衡量化
学键的强弱,也可以估计化学反应的反应热。下列是一些化学键的键能。
化学键
键能 414 489 565 155
根据键能数据估算反应 每消耗 1mol 的热效应
( )
A. 放热 1940kJ B. 吸热 1940kJ C. 放热 485kJ D. 吸热 485kJ
8. 通过以下反应可获得新型能源二甲醚(CH3OCH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①C(s) + H2O(g) CO(g) + H2 (g) ΔH1 = a kJ·mol−1
②CO(g) + H2O(g) CO2 (g) + H2 (g) ΔH 2 = b kJ·mol−1
③CO2 (g) + 3H2 (g) CH3OH(g) + H2O(g) ΔH 3 = c kJ·mol−1
④2CH3OH(g) CH3OCH3 (g) + H2O(g) ΔH 4 = d kJ·mol−1
A.反应①、②为反应③提供原料气
B.反应③也是 CO2 资源化利用的方法之一
C.反应 CH3OH(g) CH3OCH3 (g) + H2O(l)的ΔH = kJ·mol−1
D.反应 2CO(g)+ 4H2 (g) CH3OCH3 (g) + H2O(g)的ΔH = ( 2b + 2c + d ) kJ·mol
−1
9. 室温下,将 1mol 的 溶于水会使溶液温度降低,热效应为 ,将 1mol
的
溶于水会使溶液温度升高,热效应为 : 受热分解的
化学方程式为 ,热效应为 ,则下列
判断正确的是( )
A. B.
C. D.
10. 在一定条件下,S8(s)和 O2(g)发生反应依次转化为 SO2(g)和 SO3(g)。反应过程和能量关
系可用如图简单表示(图中的...Δ.H.表示生成....1.mol...含硫产物的数据.......)。由图得出的结论正
确的是( )
A.S8(s)的燃烧热ΔH=-8a kJ·mol-1
B.2SO3(g) 2SO2(g)+O2(g)
ΔH=-2b kJ·mol-1
C.S8(s)+8O2(g)===8SO2(g)
ΔH=-a kJ·mol-1
D.由 1 mol S8(s)生成 SO3(g)的反应热
ΔH=-(a+b) kJ·mol-1
11.下列有关热化学方程式书写及对应表述均正确的是
( )
A.密闭容器中,9.6 g 硫粉与 11.2 g 铁粉混合加热生成硫化亚铁 17.6 g 时,放出 19.12
kJ 热量,则 Fe(s)+S(s)=FeS(s) ΔH=-95.6 kJ·mol-1
B.稀醋酸与 0.1mol·L-1NaOH 溶液反应:H+(aq)+OH-(aq)=H2O(l) ΔH=-57.3 kJ·mol
-1
C.已知 1 mol 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所放出的热量为 285.5 kJ,则水分解的热化学
方程式:2H2O(l)=2H2(g)+O2(g) ΔH =+285.5 kJ·mol-1
D.已知 2C(s)+O2(g)=2CO(g) ΔH =-221 kJ·mol-1,
则可知 C 的燃烧热ΔH=-110.5kJ·mol-1
12.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是由化学反应中旧化学键断裂时吸收的能量与新化学键形成时
放出的能量不同引起的。如图为 和 反应生成 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1mol 和 具有的总能量小于 具有的总能量
B. 通常情况下, 和 混合能直接生成 NO
C. 1mol 和 1mol 完全反应放出的能量为 180kJ
D. NO 是一种酸性氧化物,能与 NaOH 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
13.有关碰撞理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具有足够能量的分子(活化分子)相互碰撞不一定能发生化学反应
B.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有效碰撞的几率增大,反应速率增大
C.升高温度,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有效碰撞的几率增大,反应速率增大
D.催化剂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提高活化分子百分数,有效碰撞的几率增大,反应速率
增大
14.对于反应 4A+2B 3C,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某温度时,化学反应速率无论用 A、B、C 中任何物质表示,其数值都相同
B.若增大或减小 A 的物质的量,化学反应速率一定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C.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化学反应速率一定加快
D.其他条件不变时,降低温度,化学反应速率减小
15. 等质量的铁与过量的盐酸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进行反应,测定在不同时间(t)产生氢气
体积(V)的数据,根据数据绘制图如图所示,则曲线 a、b、c、d 所对应的实验组别可能
是( )
组别 c(HCl)/(mol/L) 温度/℃ 状态
1 2.0 25 块状
2 2.5 30 块状
3 2.5 50 粉末状
4 2.5 30 粉末状
A.4-3-2-1 B.1-2-3-4
C.3-4-2-1 D.1-2-4-3
16. 一定温度下在密闭容器内进行着某一反应,X 气体、Y 气体的
物质的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5Y X
B.t1 时,Y 的浓度是 X 浓度的 1.5 倍
C.t2 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D.t3 时,逆反应速率大于正反应速率
17.某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X(g)+3Y(g) 2Z(g) ΔH<0。如图表示该反应的速
率(v)随时间(t)变化的关系,t2、t3、t5 时刻外界条件有所改变,但都没有改变各物质的
初始加入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t2 时加入催化剂
B.t3 时降低了温度
C.t5 时增大了压强
D.t6 时达平衡后反应速率最快
18.在反应 A(g)+2B(g) 3C(g)+4D(g)中,表示该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
A.v(A)=0.2mol/(L·s) B.v(B)=0.6mol/(L·s)
C.v(C)=0.8mol/(L·s) D.v(D)=10 mol/(L·min)
19. 化学反应速率是通过实验测定的,下列化学反应速率的测量中,测量依据不可行的是
( )
选项 化学反应 测量依据(单位时间内)
A 2NO2 N2O4 颜色深浅
B Zn+H2SO4=ZnSO4+H2↑ H2 体积
C CO(g)+H2O(g)=CO2(g)+H2(g) 压强变化
D Ca(OH)2+Na2CO3=CaCO3↓+2NaOH 沉淀质量
20. 为了说明影响化学反应快慢的因素,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分别设计了如下四个实验,
你认为结论不正确的是 ( )
A.将除去氧化膜的相同大小、相同质量的镁条和铝条与相同浓度盐酸反应,前者速率大
于
后者
B.相同条件下等质量的块状和粉末状大理石与相同浓度盐酸反应时,粉末状的反应速率
快
C. 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的氯酸钾,其中一支试管中再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同时
加热,
产生氧气的快慢不同
D.将铜片放入稀硫酸中,无现象。若再向所得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一段时间后,
由于形成原电池,可看到有氢气生成
21. 反应 C(s)+H2O(g) CO(g)+H2(g),在一可变容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条件改变
对其反应速率几乎无影响的是( )
A.体积不变,充入氮气使压强增大 B.体积缩小一半
C.压强不变,充入氮气使体积增大 D.升高温度
22. 在恒温恒容的密闭体系中,可逆反应:A(s)+2B(g) 2C(g) ΔH<0,不能作为该
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的标志的是( )
①v 正(B)=v 逆(C) ②n(B)∶n(C)=1∶1 ③容器内压强不再改变
④容器内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 ⑤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改变
A.②③④⑤ B.②③ C.①③④ D.全部
23. 一定温度下,向一个容积为 2L 的真空密闭容器中(事先装入催化剂)通入 1 mol N2 和 3
mol H2,发生下列反应:N2+3H2 2NH3,3 min 后测得密闭容器内的压强是起始时的
0.9 倍,在此时间内 v(H2)是( )
A.0.2 mol·L-1·min-1 B.0.1 mol·L-1·min-1
C.0.6 mol·L-1·min-1 D.0.3 mol·L-1·min-1
24. 一定温度下,10 mL 0.40 mol·L-1H2O2 溶液发生催化分解。不同时刻测得生成 O2 的体积(已
折算为标准状况)如下表。
t/min 0 2 4 6 8 10
V(O2)/mL 0.0 9.9 17.2 22.4 26.5 29.9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 )
A.0~6 min 的平均反应速率:v(H2O2)≈3.3×10-2mol·L-1·min-1
B.6~10 min 的平均反应速率:v(H2O2)<3.3×10-2mol·L-1·min-1
C.反应至 6 min 时,c(H2O2)=0.30 mol·L-1
D.反应至 6 min 时,H2O2 分解 50%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52 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 4 个小题,共 52 分)
25. (12 分)(1)已知:①Fe(s)+
1
2O2(g)===FeO(s) ΔH1=-272.0 kJ·mol-1
②2Al(s)+
3
2O2(g)===Al2O3(s) ΔH2=-1675.7 kJ·mol-1
Al 和 FeO 发生铝热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某同学认为,铝热反应可用于工业炼铁,你的判断是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
你 的 理 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物与生成物均为气态的某可逆反应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历程分别为 A、B,如图所
示。
①据图判断该反应是____________(填“吸”或
“放”)热反应。
②其中 B 历程表明此反应采用的条件为
____________(填字母)。
A.升高温度
B.增大反应物的浓度
C.降低温度
D.使用催化剂
(3)铝热法是常用的金属冶炼方法之一。已知:
4Al (s)+3O2(g)===2Al2O3(s) Δ H1 = - 3352
kJ·mol-1
Mn(s)+ O2(g)===MnO2(s) ΔH2=-521 kJ·mol-1
Al 与 MnO2 反应冶炼金属 Mn 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4)中国气象局的数据显示,2013 年全国平均雾霾天数为 52 年来之最。形成雾霾的主要成
份为生产生活中排放的废气、汽车尾气及扬尘等。用 CH4 可以消除汽车尾气中氮氧化物
的污染。
已知:CH4(g)+2NO2(g)===N2(g)+CO2(g)+2H2O(l) ΔH=-955 kJ·mol-1 ①
2NO2(g)===N2O4(g) ΔH=-56.9 kJ·mol-1 ②
写出 CH4 催化还原 N2O4(g)生成 N2 和 H2O(l)的热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6. (12 分)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定中和热的实验步骤如下:
用量筒量取 50mL 盐酸倒入小烧杯中,测出盐酸温度;
用另一量筒量取 50mL NaOH 溶液,并用另一温度计测出
其温度;
将 NaOH 溶液倒入小烧杯中,混合均匀,测得混合液最高温度。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生成 lmol 的反应热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现将一定量的稀氢氧化钠溶液、稀氢氧化钙溶液、稀氨水分别和
1L 恰好完全反应,其反应热分别为 、 、 ,则
、 、 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设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密度都是 ,又知中和反应后生成溶液的比热容
,为了计算中和热,某学生实验记录数据如表:
实验序号 起始温度 终止温度
盐酸 氢氧化钠溶液 混合溶液
1
2
3
4
依据该学生的实验数据计算,该实验测得的中和热 _____________ 结果
保留一位小数 .
(4)如果用 60mL0.50mol/L 盐酸与 50mL0.55mol/LNaOH 溶液进行反应,与上述实验相比,
所放 出的热量 (填“相等、不相等”),所求中和热 (填“相
等、不相等”)。
(5)利用简易量热计测量室温下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中和反应的反应热,下列措施不能提
高实验精度的是( )
A.利用移液管(精确至 0.01 mL)代替量筒(精确至 0.1 mL)量取反应液
B.快速将两溶液混合,匀速搅拌并记录最高温度
C.在内、外筒之间填充隔热物质,防止热量损失
D.用量程为 500℃的温度计代替量程为 100℃的温度
计测量反应液温度
27.(13 分)已知:反应 aA(g)+bB(g) cC(g),某温度下,在 2 L 的密闭容器中投入一
定 量 的 A 、 B , 两 种 气 体 的 物 质 的 量 浓 度 随 时 间 变 化 的 曲 线 如 图 所 示 。
(1)从反应开始到 12s 时,用 A 表示的反应速率为 ______________。
(2) 经 测 定 前 4s 内 v(C) = 0.05 mol · L - 1 · s - 1 , 则 该 反 应 的 化 学 方 程 式 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在图中将生成物 C 的物质的量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绘制出来。
(4)若上述反应分别在甲、乙、丙三个相同的密闭容器中进行,经同一段时间后,测得三个
容器中的反应速率分别为甲:v(A)=0.3 mol·L-1·s-1;乙:v(B)=0.12 mol·L-1·s-
1;丙:v(C)=9.6 mol·L-1·min-1;则甲、乙、丙三个容器中反应速率由快到慢的顺序
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 12s 时,该反应达化学平衡状态,下列可作为判断反应已达到该状态的是________。
A.3v(A)正= v(B)逆 B.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再改变
C.单位时间内生成 3molA 的同时消耗 1 molB D.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
改变
(6)①若上述反应中 A、B、C 分别为 H2、N2、NH3,且已知 1 mol 氨气分解成氮气和氢气要
吸收 46 kJ 的热量,则至 12s 时,该反应放出的热量为 ;②两位同学讨
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甲说加热后才能发生的化学反应是吸热反应,乙说反应中要持
续加热才能进行的反应是吸热反应。你认为他们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同学。
28.(15 分)(1)在 KMnO4 与 H2C2O4 反应中,可通过测定
来测定该反应的速率;写出酸性条件下 KMnO4 与 H2C2O4 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水和 Mn2+
的离子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反
应开始反应缓慢,随后反应迅速加快,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
A.KMnO4 溶液中的 H+起催化作用 B.生成的 CO2 逸出,使生成物浓度降低
C.反应中,生成的 Mn2+起催化作用 D.在酸性条件下 KMnO4 的氧化性增强
(2)为探讨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设计的实验方案如下表。(已知 I2+2S2O3
2-===S4O6
2-
+2I-,其中 Na2S2O3 溶液均足量)
实验
序号
体积 V/mL
时间/s
Na2S2O3 溶液 淀粉溶液 碘水 水
① 10.0 2.0 4.0 0.0 t1
② 8.0 2.0 4.0 2.0 t2
③ 6.0 2.0 4.0 Vx t3
①该实验进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淀粉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表中 Vx=____________mL,比较 t1、t2、t3 大小_____________________,试推测该实
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玉溪一中 2018-2019 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
化学学科试卷(理科)
参考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共 48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本题包括 24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B A C D A C B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A B D C B A B C D
题号 21 22 23 24
答案 A B B C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52 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 4 个小题,共 52 分)(除特殊标注外,其余每空 2 分)
25. (12 分) (1)2Al(s)+3FeO(s)===Al2O3(s)+3Fe(s) ΔH=-859.7 kJ·mol-1
不能(1 分) 该反应需要引发,需要消耗大量能量,成本较高
(2)①吸(1 分)②D
(3)4Al (s)+ 3MnO2(s)===3Mn(s) +2Al2O3(s) ΔH=-1789 kJ·mol-1
(4)CH4(g)+N2O4(g)===N2(g)+2H2O(l)+CO2(g) ΔH=-898.1 kJ·mol-1
26. (12 分) ;
;
(3) ;
(4)不相等 相等
(5)D
27.(13 分) (1)0.05 mol·L-1·s-1
(2)3A(g)+B(g) 2C(g) (3)略
(4)乙>甲>丙
(5)BC
(6)①36.8 kJ ②乙(1 分)
28.(15 分)(1)溶液紫色褪色时间 5H2C2O4+2MnO4
-+6H+=10CO2↑+2Mn2++8H2O C (1
分)
(2)①其他条件不变,探究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显色剂,检验 I2 的存在
②4.0 t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