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8.63 KB
- 2021-06-01 发布
西宁市第二十一中学 2017-2018 学年第一学期十二月月考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60 分钟
1. 《说文解字》对“龙”字的释义为: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
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 龙是一种文化图腾
B. 龙的变化象征皇权的消长
C. 龙兼具灵性和力量
D. 龙与农耕文明密切关联
【答案】B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的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所学可知龙是一种文化图腾,A 正确;“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说
明龙兼具灵性和力量,C 正确;“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可以看出龙象征天,主宰风雨,
与中国的农耕文明有关联,D 正确。材料与皇权无关,所以本题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龙的理解
2. 与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和顾炎武的“天
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两则名句的精神内涵最为接近的是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C.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D.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天
下兴亡,匹夫有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为国为民的社会责任感,苟利国家生死
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与材料最为接近,故 C 正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映了人与人的
和谐,与材料无关,故 A 排除。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也未涉及为国为民,
故 B 排除。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反映义利关系,故 D 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内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
际活跃的儒家思想·顾炎武思想
3. 明末松江府“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赋税)十倍宋也。壤地广袤,不过百里
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繇(通徭,泛指徭赋)共百万之赋,三百年而尚
存视息者,全赖此一机一杼而已。”材料反映当时松江地区
A. 普遍种植棉花,土地收入提高
B. 赋税负担沉重,人民无法承担
C. 种棉纺纱织布,赋税来源改变
D. 实行工商皆本,商品经济发达
【答案】C
【解析】材料说明松江地区的棉纺织业发达,财政税收主要来源于“一机一杼”的纺织业,
故 C 正确;材料中是大半植棉,不是普遍种植棉花,故 A 错误;材料没有说明赋税对于百姓
难以承担,故 B 错误;材料中是注重纺织业发展,不是工商皆本,故 D 错误。
4. 查士丁尼时代钦定出版的《法学阶梯》写道:“受法律和习惯统治的一切国家,部分是
受其固有的特定法律支配,部分是受全人类共有的法律支配。一个民族所制定的法律,称为
该民族的‘民事法律’,但是,由自然理性指定给全人类的法律,则称为国际法,因为所有
的国家都采用它”。材料中所说的“国际法”所包含的理念主要是
A. 人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有追求生命、自由、财产和幸福的权利
B. 随着罗马帝国疆域的不断扩展,罗马法由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
C. 凡需要人证的,应在证人的门前高声呼唤,通知他到庭作证
D. 期满,债务人不还债的,债权人得拘捕之,押其到长官前,申请执行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将法律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适用于某一民族的“民事法律”;一部
分是适用于全人类的“国际法”。依据所学,罗马法中蕴含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理念具有
超越时间、地域、民族的永恒的价值。故本题选 A。B 项是罗马法的发展历程,与题目无关;
C、D 两项属于罗马法的内容,是适用于罗马的“民事法律”。
考点: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罗马法
【名师点睛】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
法产生了重要影响。当代很多法律制度中的原则和做法,都可在罗马法中找到源头。近代资
产阶级利用和发展了罗马法中的思想和制度,作为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
武器
5. 梁启超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其于西方之所
以富强之源,茫乎未有闻焉,正所谓:无盐效西子之颦,邯郸学武陵之步。”最能佐证梁启
超观点的史实是
A. 绞杀太平天国,挽救清朝统治
B. 投身洋务运动,成为中兴名臣
C. 力主加强海防,创立近代海军
D. 签订屈辱条约,留下千古罪名
【答案】B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说李鸿章对西方世界能够富强的原因,一点都不知道。说明梁启超是
批评洋务运动的弊端,故 B 正确;其他三项不涉及洋务运动的信息,排除。
点睛:在李鸿章死后不久,梁启超即写了《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又名《李鸿章》),材料
是梁评论李的。据此可知答案是洋务运动。
6. 1902 年 7 月 27 日上海《中外日报》上刊载《世界最文明之求婚广告》,节选如下:“今
有南清志士某君,北来游学。此君尚未娶妇,意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为室。其主义如
下: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
据此推断,当时的中国社会
A. 废止缠足,封建束缚破除
B. 女子入学,近代教育普及
C. 恋爱自由,追求男女平等
D. 婚俗观念,受到西方冲击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上海《中
外日报》上刊载《世界最文明之求婚广告》”“通晓中西学术门径”“悉照文明通例”可知,当
时可以通过报刊征婚,并提出征婚对象须有近代文明素质和婚礼遵循近代文明方式。据此可
知 D 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 D 项。ABC 项不能反映材料主旨,排除。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原因
【名师点睛】影响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因素:1、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2、近
代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3、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4、历届政府的政策。(特别要
注意三个历史时期:中华民国政府的移风易俗;新中国成立后的推动;改革开放以来新时期
的变化。)5、先进知识分子的引导。
7. 追求的是人性的高贵,不深迷于一事一物的得失,本质上把人看成非功利性的存在者,
它的人是有着宇宙性视界并展现着史诗般尺度的人,是大写的人。这反映了
A. 墨家学派的诉求
B. 阳明心学的主旨
C. 智者学派的主张
D. 启蒙运动的追求
【答案】A
【解析】墨家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相爱(兼爱),反对侵略战争(非攻),
推崇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节用),重视继承前人的文化财富(明鬼),掌握自然规律,材料中
“人是有着宇宙性”说明是墨家思想,故 A 正确;B 强调良知作用;C 强调感性思维;D 属
于建设民主政治。
8. 《西方文明史》谈到:“这种氛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十八世纪占支配地位的观念:科学
方法是研究社会活动和自然现象的惟一可行的方法。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被人所认识,
因此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
对此解释最准确的是
A. 肯定了十八世纪科学的进步
B. 反映了十八世纪启蒙运动的产生
C. 社会活动和自然现象都是可认识的
D. 启蒙思想家崇尚科学和理性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中“十八世纪占支配地位的观念”“科学方法”“科学的方法去认识”,
说明是启蒙思想家所倡导的的科学与理性被广泛接受,故答案为 D。AC 项与材料意思不符,
排除;B 项不符合史实,启蒙运动最早 17 世纪在英国产生,18 世纪在法国发展到高潮,排
除 B。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欧洲启蒙运动·影响
9. 1956 年,在遭受严重水灾的情况下,农业总产值仍达到 582.9 亿元,比上年增长 4.9%。
1957 年,粮食产量达到 3901 亿斤,比 5 年前增长 19%;棉花总产量达到 3280 万担,比 5
年前增长 26%。这两年中国农业增产的主要原因是
A.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B. 贯彻落实了中共八大的路线
C. 人民公社化运动掀起了高潮
D. 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A
考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50-70 年代的社会主义探索·三大改造
【名师点睛】此题为因果型选择题。通常将历史现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再根据题干的
指向列出相应的原因、目的或结果等。考查的角度有两方面:第一种形式,由结果推断出原
因,其结构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首先要正确理解常用概念的含义及其区别与联系,从
性质、作用、方向层次等方面来把握和理解这些概念,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
弄清题干与备选项之间谁是因,谁是果,并与教材知识进行联系。
10. 分析下表,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1965—2008 年一些国家国内需求占总需求的比重(单
位:%)
年份 1965 1980 1990 2000 2005 2008
中国 100 90 85 81 72 72
日本 90 88 90 90 87 —
美国 95 91 91 90 91 —
英国 84 78 81 79 80 80
印度 97 95 94 88 84 81
A. 扩大内需发展经济是中国面临的主要任务
B. 亚太经合组织的建立加强了各国之间经济的依存度
C. 经济危机导致发达国家国外市场逐渐萎缩
D. 旧国际经济秩序造成发展中国家内需比重下降
【答案】A
【解析】表格显示中国国内需求的总数比列和发达国家相比明显偏低,因此扩大内需以促进
经济发展是中国的主要任务,故意 A 正确;亚太经合组织是 1989 年成立,不完全覆盖材料
信息,故 B 错误;材料没有说明经济危机影响结果,故 C 错误;印度的内需比中国高,故
D 错误。
11. 19 世纪 30 年代以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在文学艺术领域,现实
主义逐步成为主流,现实主义流派关注社会问题,再现社会风貌,揭露批判社会的罪恶。下
列文学艺术作品属于法国现实主义流派的有:
①《苹果车》
②《约翰.克里斯朵夫》
③《人间喜剧》
④《播种者》
⑤《自由引导人民》
A. ①②③⑤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④⑤
D. ②③④
【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限制条件是“法国”“现实主义”,①是英国作家萧伯纳的作品,排除;⑤
是浪漫主义绘画作品,排除。答案为 D。
12. 汤因比说:“人们将记住这个时代,这主要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恐怖的罪恶,也不是因为
它的令人惊讶的发明,……人们要敢于认为让文明的益处为整个人类所利用是行得通的。”
由此可见,作者观察历史的视角主要侧重于
A. 全球责任和文明角度
B. 把握历史的发展方向
C. 多角度认识和考察史实
D. 辩证看待历史的发展
【答案】A
考点:史学理论和方法·史学观点·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
第Ⅱ卷
1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西周学校以“六艺”为基本教育内容。所谓“六艺”,即礼、乐、射、御、书、
数。“礼”,主要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操作技能及个人素养的训练,是贵族子弟
必须具备的。“乐”包括声乐、器乐和舞蹈。“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意思是说:
礼的作用在于约束人们的外部行为,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而乐则重在陶冶人们内心的情感,
使人们潜移默化。“射”指射箭,“御”指驾车,“书”指写字,“数”指算术。
——《西周学校教育制度与教育内容》,摘自《中国教育史》
材料二学界一般把建于公元前 124 年的太学视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端。太学的学习内
容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太学成为官僚体系的附属机构,这种权力本位教育以所谓“学而优
则仕”,使我国古代高等教育机构成为依附于政治的组织形式。
——摘编自《中国古代太学与欧洲中世纪大学之比较》
材料三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施《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早在 1717 年,普鲁士帝国国
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就颁布了一项《义务教育规定》,明文规定“所有未成年人,不分
男女和贵贱,都必须接受教育”。在普鲁士,受教育和服兵役一样被视为公民必须的义务,
而国家则为它的公民提供免费教育。普鲁士还建立起教学与科研并重的现代大学——柏林大
学。国王威廉三世把豪华的王宫捐献出来作为大学校舍,同时保证国家必须对教学和科研活
动给予物质支持,但是不得干涉教育和学术活动
——韩爱红《民族精神给了德国什么?》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教育有何特点。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太学教育的确立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德国重视教育的措施。结合材料一、二和材料三,比较古代中
国和近代德国在教育发展上的不同。
【答案】(1)特点:注重个人内心陶冶和外部约束的结合;注重实用技术和礼仪教育
的结合;教育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
(2)影响:太学成为中国高考教育的发端;使儒家经典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形成了
“学而优则仕”的培养方向。
(3)措施:实施义务教育;推行强制教育;提供免费教育;建立现代大学;确保教育的独
立性。不同:教育对象上,古代中国面对的主要是贵族,而近代德国却是全民。培养方向上,
古代中国主要是培养官僚,近代德国却是培养实际有用的人才。教育与政府的关系上,古代
中国的教育被政府控制,近代德国政府不得干涉教育及学术活动。
【解析】(1)依据材料一“国家政治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操作技能及个人素养的训练,是贵
族子弟必须具备的”“礼的作用在于约束人们的外部行为,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而乐则重在陶
冶人们内心的情感,使人们潜移默化”的信息逐条提取答案。
(2)依据材料二“太学成为官僚体系的附属机构,这种权力本位教育以所谓“学而优则仕”,
使我国古代高等教育机构成为依附于政治的组织形式”信息从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方面归
纳回答。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受教育和服兵役一样被视为公民必须的义务,而国家则为它的
公民提供免费教育”“普鲁士还建立起教学与科研并重的现代大学”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
问从教育对象、培养方向以及教育和政府关系等角度比较回答。
点睛:依据材料概括信息型材料题是历年高考最常见的一种题型。它提供材料(史料),既包
括文字也包括图表,通过材料设计出新情景、新问题,让学生阅读、分析、思考、论证。有
效地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综合、概括能力。读懂、弄通和透彻理解材料。尤其是
图表与数据,必须明确其中主要概念,说明的主要问题,而后弄清楚图表与数据是怎样展示概
念、说明问题的。
14.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一个
原因是,按照西方人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苏联人的衣衫褴褛、食物单调、
住房糟糕和消费品匮乏给访问苏联的西方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反映在一党制政治结构中的个
人自由缺乏、工会受束缚、教育受统一管理和所有交流媒介受严格控制同样使他们感到震惊。
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
效的社会主义乐园。
不发达世界中前殖民地各民族的反应则完全不同。对他们来说,苏联是一个在 30 年内
成功地将自己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的国家。使这一惊人的
变化成为可能的种种制度和技术对这些民族来说非常重要。尽管大多数民族最近已赢得政治
独立,但他们还远没有获得经济独立。因此,他们是用羡慕而不是同情的眼光来看待苏联的
生活水平。他们不太注意苏联人缺乏个人自由这一点,因为这些人在他们自己的国家里通常
还享受不到这样的自由
——摘编自【美】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问题:评材料中关于五年计划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略。
【解析】本题目属于开放题,依据材料中“料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
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提取观点,然后结合所学苏联实行一五计划目的以及一
五计划对于苏联重工业发展以及国防巩固等方面分析回答,注意要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视角分
析说明。
15.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1942 年 5 月 22 日八路军将领左权在给妻子刘志兰的信中写道:
此间一切正常,惟生活则较前艰难多了,部队如不生产则简直不能维持。我也种了四
五十棵洋姜,还有二十棵西红柿,长得还不坏。想来太北(女儿名)长得更高了,懂得很多
事了。有时总仿佛有你及北北与我在一块玩着、谈着,真是快乐。可惜三个人分在三起,假
如在一块的话,真痛快极了。
志兰!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二十一个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
愿在党的整顿之风下各自努力,力求进步吧!以进步来安慰自己,以进步来酬报别后衷情。
——摘编自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等编《抗战家书》
根据材料概括这封家书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
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如何?
【答案】内容:部队的生产与生活;对妻子女儿的思念及夫妻间的相互鼓励。
地位: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
意义: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
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中“部队如不生产则简直不能维持”“分离二十一个月了,何
日相聚”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中时间 1942 年可知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中共抗战地位回答;第三小问结合所学从抗日战争意义回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