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0 MB
- 2021-06-01 发布
专题三 物质代谢和血脂血压调节
【2016年】闵行一模
1.右图为人体心脏结构模式图,下列有关生理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结构A收缩时,测得的动脉血压为收缩压
B.结构C舒张时,测得的动脉血压为舒张压
C.肾上腺素有助于提高结构B的收缩强度
D.副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心跳加快,血压增高
【解析】A、结构A收缩时,B舒张,测得的动脉血压为舒张压,A错误;
B、C表示主动脉,结构C舒张时,测得的动脉血压为收缩压,B错误;
C、肾上腺素可以使心脏收缩力上升,有助于提高结构B的收缩强度,C正确;
D、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心跳减慢减弱,血管外周阻力降低,血压降低,D错误.
【答案】C
2.人肝细胞合成的糖原储存在细胞内,合成的脂肪不储存在细胞内,而是以VLDL(极低密度脂蛋白)形式分泌出细胞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VLDL的合成与核糖体无关 B.VLDL过低可能导致血液中胆固醇过高
C.肝糖原的合成与分解可影响血糖含量 D.胰高血糖素可促进肝糖原的合成
【解析】A、VLDL是蛋白质和脂肪形成的复合物,而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是核糖体,A错误;
B、在肝细胞中,当血糖浓度升高时,可将多余的葡萄糖合成肝糖原储存起来;当血糖浓度降低时,肝糖原分解,维持血糖含量,B正确;
C、VLDL过低,使肝细胞中的胆固醇不能及时的排到细胞外,导致肝细胞中的胆固醇含量增多,血浆中的胆固醇含量降低,C错误;
D、胰高血糖素具有提高血糖含量的作用,所以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的分解,不能促进肝糖原的合成,D错误.
【答案】B
【2016年】闵行一模
3. 下图为人体体液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叙述错误的是( )
A.A中的脂类物质含量相对较高
B.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可以存在于C中
C. A、B、C、D依次为淋巴液、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D.DNA解旋酶可以存在于B内
【解析】A、脂质在小肠内消化、吸收,由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循环,所以A淋巴液中脂类物质含量相对较高,A正确;
B、当兴奋在突触之间传递时,神经递质可以释放到突出间隙中,突出间隙的液体属于组织液,所以神经递质可以存在于C组织液中,B正确;
C、A、B、C、D依次为淋巴液、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C错误;
D、DNA解旋酶存在于B细胞内,D正确.
【答案】C
【2016年】闵行一模
3. 冬泳运动因其独到的健身效果而备受关注,人在冬泳过程中( )
A. 产热量始终大于散热量
B.胰岛素在血糖调节中起主要作用
C.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尿量增多
D.寒冷刺激使下丘脑体温凋节中枢产生冷觉
【解析】A、人在运动过程中,体温维持相对稳定,所以产热量等于散热量,A错误;
B、人在冬泳过程中需要消耗葡萄糖,但是血糖浓度没有因为消耗葡萄糖而降低,所以胰高血糖素发挥重要作用,B错误;
C、人在寒冷环境中,汗腺分泌汗液减少,从而使排尿途径排出的水多,即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减少,C正确;
D、冷觉的形成部位是大脑皮层,D错误.
【答案】C
【2016年】金山一模
5.右图表示人体内主要能源物质氧化分解的部分途径,其中X、Y、M、N代表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糖原水解主要发生在骨骼肌细胞中
B.X→Y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
C.M、N分别代表乳酸和酒精
D.Y、M、N中的氧元素均来自于X
【解析】A、糖原水解主要发生在肝脏细胞中,A错误;
B、X→Y过程为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B正确;
C、M、N分别代表乳酸和水,C错误;
D、Y、M中的氧元素均来自于X,N中的氧元素来自于氧气,D错误
【答案】B
【2016年】金山一模
6.右图表示某人在安静状态下,单位时间内流经其单位面积皮肤血管内血液的相对流量。在时刻A,所处环境温度由15℃突升至40℃;在时刻B,所处环境温度又突降至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A时刻环境温度变化时,皮肤血管收缩,立毛肌舒张
B.在BC段时间内,人体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
C.在AB段时间内,人体内酶的活性比BC段时间内高
D.在AB段时间内,因环境温度高于人体温度,所以人体不散热
【解析】
A、A点时,室内温度升高,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散热加快,立毛肌舒张,A错误;
B、BC段,环境温度由较高温度变为较低温度,此时通过调节使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即人体内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立毛肌收缩、骨骼肌战栗,毛细血管血流量减少,汗液分泌减少,B正确;
C、在AB段时间内,人体体温保持相对稳定,人体内酶活性不变,C错误;
D、AB段室内温度高于人体温度,人体通过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汗腺分泌增加,进而增加散热量,D错误.
【答案】B
【2016年】金山一模
7.右图示人的肝脏和小肠及血液流动情况,其中存在于血管H的脂蛋白是( )
①极低密度脂蛋白
②低密度脂蛋白
③高密度脂蛋白
A. 只有① B.只有②
C.①② D.①②③
【解析】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小肠吸收的脂类物质首先进入肝脏,合成甘油三酯,与蛋白质生成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形式运输,脂类物质胆固醇和蛋白质形成低密度脂蛋白的形式进行运输,血管H是从肝脏出来的静脉血,其中的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较高。
【答案】C
【2016年】金山一模
8.高动脉血压会引起降压反射。当发生降压反射时( )
A.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频率降低 B.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减弱
C.心排血量和外周阻力降低 D.依靠正反馈调节使血压相对稳定
【解析】A、动脉血压升高时,引起压力感受性反射,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频率增加,A错;
B、动脉血压升高时,交感神经紧张性活动减弱,B错误;
C、发生降压反射时使心率减慢,心排血量降低,外周血管阻力下降,血压下降,C正确;
D、血压调节是依靠负反馈调节使血压相对稳定,D错误.
【答案】C
【2016年】金山一模
9.如图表示不同条件下,人体内某些物质含量变化的趋势,其中正确的是( )
【解析】A、当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在大脑皮层相关部位的影响下,下丘脑中的一些细胞能合成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进而刺激垂体合成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能刺激甲状腺合成并分泌甲状腺激素,从而促进新陈代谢,以使机体抵御寒冷,A错误;
B、空腹状态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浓度比正常人的高,B错误;
C、正常人进食后,血液中胰岛素的相对含量增加,胰岛素对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起抑制作用,所以胰高血糖素的相对含量会减少,C错误;
D、人在禁食和安静条件下,肝糖原分解产生葡萄糖,使血糖含量保持相对稳定,而肝糖原含量降低,D正确.
【答案】D
【2016年】普陀一模
10.下图是细胞代谢中某些物质变化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真核细胞中催化过程①②③的酶都位于细胞质基质
B.酵母菌细胞中过程⑤合成的ATP比过程③合成的ATP要多得多
C.过程①④⑤都需要氧气的参与才能正常进行
D.叶肉细胞中过程⑤产生的ATP用于过程⑥中C3的还原
【解析】
A、由于过程①②③为无氧呼吸,所以真核细胞中催化过程①②③的酶都位于细胞质基质中,A正确;
B、酵母菌细胞中过程①⑤都能合成ATP,③过程转化成酒精时不能合成ATP,B错误;
C、过程①为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有氧无氧都能正常进行;而④为醋酸菌产生醋酸的过程需要氧气,⑤为有氧呼吸的二、三阶段需要氧气,所以过程④⑤需要氧气的参与才能正常进行,C错误;
D、叶肉细胞⑥过程中C3的还原所需要的[H]和ATP都只能来自光反应,D错误.
【答案】A
【2016年】普陀一模
11.下列为甲、乙、丙、丁4人的血脂检验报告单。由此可以判断正确的是( )
项目
参考值/mmol·L-1
甲
乙
丙
丁
总胆固醇
3.60~6.50
5.70
5.91
7.60
7.80
甘油三酯
0.45~1.18
2.63
1.12
1.10
14.65
高密度脂蛋白(HDL)
0.90~1.68
1.16
1.35
0.80
0.85
低密度脂蛋白(LDL)
2.84~4.10
5.01
3.90
5.21
4.02
A.甲属于单纯性高甘油三酯血症,不会发展为高胆固醇血症
B.乙不患高血脂症,但需服降总胆固醇药,以防胆固醇含量继续升高
C.丙患单纯性高胆固醇血症,这与HDL和LDL的异常均有一定关系
D.丁患高血脂症,需要服用降HDL的药物,以有效降低甘油三酯含量
【解析】A、甲属于高甘油三酯血症,另外低密度脂蛋白较高,LDL的作用是携带胆固醇运送到全身组织,会发展为高胆固醇血症;A错误.
B、根据表格数据分析,乙数据正常不患高血脂症,不需服降总胆固醇药;B错误.
C、丙高密度脂蛋白含量低,不能吸收外围组织中多余胆固醇运至肝脏,为防止高胆固醇,需要降低LDL,提高HDL;C正确.
D、丁患高胆固醇,需要服用提高HDL的药物;D错误.
【答案】C
【2016年】黄埔一模
12.(2分)下列关于脂蛋白和血脂代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高密度脂蛋白(HDL)的外层是磷脂双分子层
B.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含有甘油三酯,不含胆固醇
C.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偏高会引起动脉粥样硬化
D.肝细胞既能合成胆固醇,又能将多余胆固醇加工后排出体外
【解析】A、高密度脂蛋白中的脂蛋白含量很多,脂质以磷脂为主,是单层磷脂,但不形成磷脂双分子层,A错误;
B、极低密度脂蛋白携带较少量的胆固醇,B错误;
C、高密度脂蛋白可将周围组织的胆固醇转送到肝脏排出,其含量越高,身体清除胆固醇的能力越强,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就越小,C错误;
D、肝细胞既能合成胆固醇,又能将多余胆固醇加工后排出体外,D正确.
【答案】D
【2016年】黄埔一模
13.(2分)下列关于人体血压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心排血量不变,血管管径变小,则收缩压会相应升高
B.动脉血压突然降低时,引起副交感神经活动加强,动脉血压回升
C.心舒期血液向外周流动的速度减慢,则舒张压升高
D.长期过度紧张,可使脑部心血管中枢平衡失调,导致血压升高
【解析】A、心排血量不变,血管管径变小,血流阻力增大,收缩压也会相应升高,A正确;
B、动脉血压突然降低时,引起交感神经活动加强﹐结果使心搏加强﹐动静脉收缩力加强﹐引起动脉血压的上升,B错误;
C、心舒期内血液向外周流动的速度减慢,心舒期末存留在主动脉中的血量增多,舒张压升高,C正确;
D、精神长期紧张和性子急的人容易得高血压 长期给不良刺激,如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焦虑过度、噪音等,加上体内生理调节不平衡,大脑皮层高级神经功能失调,容易发生高血压,D正确.
【答案】B
【2016年】普陀一模
14.下图1、2是人的心脏工作的模式图,图3是血管内壁照影模式图,图4是主动脉扩张
程度的前后对照。则关于血压相关的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
A. 在血管1至4中,舒张压主要针对1、4血管壁的压力而言
B .图3血管内壁的粥样增厚,可能由于该患者极低密度脂蛋白含量过低
C. 2、3血管壁的压力愈高,动脉管壁的扩张会发生图4的变化
D. 2、3血管弹性下降,收缩压将升高,舒张压将下降
【解析】
A、在血管1至4中,舒张压主要针对动脉血管2肺动脉、3主动脉血管壁的压力而言,A错误;
B、图3血管内壁的粥样增厚,可能由于该患者极低密度脂蛋白含量过高,B错误;
C、2、3血管壁的压力愈高,动脉管壁的里面的动脉瓣应该关闭,C错误;
D、动脉弹性减低,心室射血时,动脉缓冲作用减弱,这就表现为收缩压增大;但压力大导致血流速度加快,等到心脏舒张时,主动脉内的血量相对正常减少,这样舒张压表现为降低,D正确.
【答案】D
【2016年】长宁一模
15.下列现象中会造成血压升高的是( )
A.血管弹性增强 B.血管管径变小 C.心跳速率降低 D.血液总量降低
【答案】B
【2016年】长宁一模
16.人体内脂蛋白共有4种,这四种脂蛋白的主要区别部分是( )
A. a
B.b
C.c
D.d
【答案】D
【2016年】宝山一模
17.下列关于人体血压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心排血量不变,血管管径变小,则收缩压也会相应降低
B.动脉血压突然降低时,引起副交感神经活动加强,动脉血压回升
C.心舒期血液向外周流动的速度减慢,则舒张压降低
D.主动脉的弹性回缩在心舒期能继续推动血液前进,是形成舒张压的动力
【解析】
A、心排血量不变,血管管径变小,血液流动阻力增大,则收缩压也会相应升高,A错误;
B、动脉血压突然降低时,引起交感神经活动加强﹐结果使心搏加强﹐动静脉收缩力加强﹐引起动脉血压的上升,B错误;
C、心舒期内血液向外周流动的速度减慢,心舒期末存留在主动脉中的血量增多,舒张压升高,C错误;
D、主动脉的弹性回缩在心舒期能继续推动血液前进,是形成舒张压的动力,D正确.
【答案】D
【2016年】奉贤一模
18.(2分)如图所示为正常人的部分血管和器官关系示意图.在一天24小时之内,血糖浓度最稳定和血糖浓度变化波动幅度最大的血管分别是( )
A.b,d B.d,b C.a,c D.d,c
【解析】在人体的消化道中,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只有小肠能够吸收葡萄糖,当小肠吸收了葡萄糖以后,肝门静脉中葡萄糖浓度会升高,因而此处葡萄糖浓度波动最大.由于肝脏能将血糖合成肝糖原贮存起来,所以在肝静脉处,葡萄糖的浓度最稳定.
【答案】D
【2016年】奉贤一模
19.(2分)图为脂蛋白结构图,下列关于脂蛋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X为磷脂,与蛋白质等共同构成亲水性微粒
B.图中Y含量相对少于胆固醇与胆固醇酯时,脂蛋白密度增高
C.HDL进入肝细胞被加工成胆汁酸排出体外,血液胆固醇含量降低
D.VLDL主要在小肠细胞产生,主要运输Y至肝脏储存
【解析】A、据分析可知,图中X为磷脂,与蛋白质等共同构成亲水性微粒,A正确;
B、图中Y含量相对少于胆固醇与胆固醇酯时,脂蛋白密度增高,B正确;
C、HDL高密度脂蛋白进入肝细胞后被溶酶体小囊泡消化,血液胆固醇含量降低,C正确;
D、VLDL极低密度脂蛋主要形成于肝细胞,功能是输出肝细胞合成的甘油三酯和胆固醇,D错误.
【答案】D
【2016年】虹口一模
20.(2分)人体内能源物质包括糖类和一些非糖物质,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
A.甘油在肝脏中转变为丙酮酸后加入糖代谢途径
B.氨基酸转氨基作用后才能加入到三羧酸循环中
C.当体内糖类供应不足时氨基酸发生脱氨基作用
D.剧烈运动时脂肪供能需要以脂肪酶催化为基础
【解析】A、甘油不能直接加入糖代谢途径,只有在肝脏中转变为丙酮酸后才能加入糖代谢途径,故A正确;
B、氨基酸脱氨基作用后能加入到三羧酸循环中,故B错误;
C、当体内糖类供应不足时,氨基酸能在相关酶的作用下发生脱氨基作用,然后加入到三羧酸循环中,故C正确;
D、脂肪是生物体内的良好的储能物质,但不是直接能源物质,所以剧烈运动时脂肪供能需要以脂肪酶催化为基础,故D正确.
【答案】B
【2016年】虹口一模
21.(2分)若某人尿量为正常人的数倍,还经常口渴饮水,则此人可能发生功能障碍的部位是如图中的( )
A. 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后,由于原尿中的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剩下的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若肾小管发生病变,大量的水没有被吸收,则导致该人的尿量比正常情况下多数倍.
【答案】D
【2016年】虹口一模
22.(2分)下列有关血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交感神经兴奋,主要降低收缩压 B.心输出量增加,主要升高舒张压
C.血管管腔变小,主要降低收缩压 D.血液粘滞度增加,主要升高舒张压
【解析】
A、交感神经兴奋,使心排血量增加,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大,动脉血压升高,A错误;
B、心输出量增加,主要升高收缩压,B错误;
C、血管管腔变小,主要升高舒张压,C错误;
D、周围小动脉收缩或血液粘度增加,血压增高,主要升高舒张压,D正确.
【答案】D
【2016年】虹口一模
23.(2分)根据如图人体器官模型,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如器官为肝脏,则饭后血糖浓度A处低于B处
B.如器官为小肠,则饭后乳糜微粒浓度A处高于B处
C.如果器官为肾脏,则尿素的浓度A处高于B处
D.如果器官为胰腺,则饭后胰岛素浓度A处高于B处
【解析】A、饭后血糖浓度会升高,但血液经过肝脏后,有一部分血糖会被肝脏转换成肝糖原储存在肝脏中,所以B处的血糖浓度较低,A错误;
B、饭后小肠吸收的乳糜微粒会进入血液,所以B处血液中乳糜微粒浓度较A处高,B错误;
C、血液经过肾之后,尿素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进入肾小囊最后经肾小管排出体外,所以B处的尿素浓度较低,C正确.
D、饭后血糖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随血液从B端进入血液循环系统,所以B处高于A处,D错误.
【答案】C
【2016年】虹口一模
24.(2分)研究发现,胰岛素必须与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才能调节血糖平衡.如果人体组织细胞膜缺乏该受体,则可能导致( )
A.细胞减缓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高 B.细胞减缓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低
C.细胞加速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高 D.细胞加速摄取血糖,血糖水平过低
【解析】胰岛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是调节代谢过程.对糖代谢: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促进糖原合成,抑制糖异生,使血糖降低.如果人体组织细胞膜缺乏该受体,则胰岛素就不能发挥其生理功能,使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降低,故而使血糖水平不能降低,使血糖水平过高.
【答案】A
【2016年】嘉定一模
25.(2分)如图表示人体某细胞及发生在其中的部分代谢过程,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该细胞不可能是肝脏细胞
B.细胞中的甘油三酯可以由乳糜微粒携带而来
C.细胞中的葡萄糖可来自于小肠的吸收
D.该细胞质膜存在胰高血糖素受体
【答案】B
【2016年】嘉定一模
26.如图显示了人体内能源物质的代谢途径,大写字母代表物质,其中物质Z直接参与了过程①,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X是葡萄糖
B.Y是丙酮酸
C.Q是甘油
D.Z可以是氨基酸脱去氨基的碳链
【答案】C
【2016年】徐汇一模
27.(2分)下列关于人体血压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心排血量不变,血管管径变小,则收缩压也会相应升高
B.动脉血压突然降低时,引起交感神经活动加强,动脉血压回升
C.心舒期血液向外周流动的速度减慢,则舒张压降低
D.长期过度紧张,可使大脑心血管中枢平衡失调,导致血压升高
【解析】A、该细胞能完成葡萄糖与脂质的转换,可能是肝细胞,A错误;
B、细胞中的甘油三酯可以由乳糜微粒携带而来,属于外源性脂质,B正确;
C、细胞中的葡萄糖可以是消除吸收来的,也可以是体内转化的,C正确;
D、甘油三酯转化成甘油和脂肪酸,进一步转化成葡萄糖可以使血糖浓度升高,因此细胞膜上存在胰高血糖素的受体,D正确
【答案】A
【2016年】徐汇一模
28.(2分)下列关于血脂代谢叙述正确的是( )
A.高密度脂蛋白(HDL)的外层是磷脂双分子层
B.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含有甘油三酯,不含胆固醇
C.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偏高会引起动脉粥样硬化
D.肝细胞既能合成胆固醇,又能将多余胆固醇加工后排出体外
【解析】
A、高密度脂蛋白中的脂蛋白含量很多,脂质以磷脂为主,但不形成磷脂双分子层,A错误;
B、低密度脂蛋白是富含胆固醇的脂蛋白,主要作用是将胆固醇运送到外周血液,B错误;
C、高密度脂蛋白可将周围组织的胆固醇转送到肝脏排出,其含量越高,身体清除胆固醇的能力越强,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就越小,C错误;
D、肝细胞既能合成胆固醇,又能将多余胆固醇加工后排出体外,D正确.
【答案】D
【2016年】嘉定一模
29.(2分)如图是人体细胞中部分物质代谢的关系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多糖经①形成C6H12O6的过程,可发生在包括肝脏在内的所有组织细胞中
B.若X代表丙酮酸,C6H12O6中的O经过②→③转移给H2O
C.C6H12O6和脂肪形成的X,经⑤过程只能形成某些种类的氨基酸
D.通过②、④过程,C6H12O6和脂肪可以大量相互转化
【解析】
A、多糖经①形成C6H12O6的过程,可在肝脏,不能发生在其他的组织细胞,A错误;
B、若X代表丙酮酸,C6H12O6中的O经过②→③转移给二氧化碳,而水中的氧来源于氧气,B错误;
C、C6H12O6和脂肪形成的X,经⑤过程只能形成非必需氨基酸,C正确;
D、通过②、④过程,C6H12O6可大量转化成脂肪,而脂肪不能大量转化成葡萄糖,D错.
【答案】C
【2016年】松江一模
30. 糖尿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其发病机理十分复杂。右图表示两种糖尿病部分发病机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胰岛素直接参与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和糖原的合成
B.图中①表示葡萄糖的受体,②表示运输葡萄糖的载体
C.胰岛素与①结合发挥作用后即被灭活
D.I型、II型糖尿病均可通过注射胰岛素治疗
【解析】胰岛素能够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但不直接参与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和糖原的合成,A项错误;图中①表示细胞膜上的胰岛素的受体,②表示运输葡萄糖的载体,B项错误;胰岛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C项正确;I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的,可通过注射胰岛素治疗,II型糖尿病是由于靶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减少引起的,而胰岛素分泌正常,注射胰岛素达不到治疗的目的,D项错误。
【答案】C
【2016年】松江一模
31.胆固醇是人体中的一种重要化合物,血浆中胆固醇的含量受LDL(一种胆固醇含量为45%的脂蛋白)的影响。细胞中胆固醇的来源如右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胆固醇是水溶性的,人体中胆固醇是构成质膜的重要成分
B.图中①过程为转录,其产物彻底水解后能得到6种不同的物质
C.LDL可以与质膜上的LDL受体结合,再通过主动转运进入细胞
D.当LDL受体出现遗传性缺陷时,会导致血浆中的胆固醇含量减少
【解析】胆固醇是脂溶性有机物,人体中胆固醇是构成质膜的重要成分,A项错误;图中①过程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mRNA的转录过程,mRNA
彻底水解后得到磷酸,核糖和四种含氮碱基,B项正确;题图显示:LDL与细胞膜上的LDL受体结合后,通过胞吞的方式进入细胞,C项错误;当LDL受体出现遗传性缺陷时,LDL携带的胆固醇不能被摄取,来自膳食的胆固醇不能从血液中被迅速清除,会导致血浆中胆固醇含量升高,D项错误。
【答案】B
【2016年】松江一模
32.右图显示了人体内部分能源物质的代谢途径,字母代表物质,数字代表反应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缺氧情况下,过程①不会释放出氢原子
B.过程③中,水中的H只来自于氨基酸的-NH2
C.氨基酸脱去氨基后也可加入到过程②中
D.过程①和③都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
【解析】分析图示可知:过程①表示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在缺氧情况下,过程①也会进行,将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同时释放出氢原子,A项错误;过程③表示氨基酸脱水缩合,水中的H来自于氨基酸的-NH2和羧基,B项错误;过程②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第三阶段,氨基酸脱去氨基后,不含氮的部分也可加入到过程②中,参与有氧呼吸的氧化分解,C项正确;过程①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过程③发生在核糖体中,D项错误。
【答案】C
【2016年】松江一模
33.下列关于血压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 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发生在心房的收缩期与心室的舒张期
② 动脉扩张时测得的血压称舒张压
③ 副交感神经兴奋会使动脉血压下降
④ 血管的管腔大小和血液黏滞度都影响血压
A.①③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发生在心室的收缩期与心室的舒张期,①错误;当心室舒张时,动脉血压迅速下降,在心室舒张末期,血压下降所达到的最低值称为舒张压,②错误;副交感神经兴奋会使动脉血压下降,③正确;血管的管腔大小和血液黏滞度都会影响血压,④正确。综上所述,供选答案组合,B项正确,A、C、D三项均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血压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答案】B
【2016年】松江一模
(三)回答下列有关物质代谢的问题。(10分)
下图所示均为肝细胞中进行的有关化学变化。
42.胰岛素可使其作用的靶细胞膜上葡萄糖转运载体的数量增加,已知这些细胞膜上的载体转运葡萄糖的
过程不消耗ATP。葡萄糖进入肝细胞内的运输方式是 。
43.在肝细胞A和B中,胰岛素可促进过程 。(填标号)
44.脂肪(甘油三酯)在血液中主要的运输形式是 。(多选)
A.乳糜微粒(CM) B.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
C.低密度脂蛋白(LDL) D.高密度脂蛋白(HDL)
45.过程③形成的氨基酸称为 氨基酸,除图中所示来源外,还可以通过 获得。
46.图中属于氧化分解反应的过程为 。(填编号)
47.脂肪分解过程中会产生酮酸,严重时会引起酸中毒,试分析糖尿病病人较易发生酸中毒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42.由题意“细胞膜上的载体转运葡萄糖的过程不消耗ATP”可知,葡萄糖进入肝细胞内的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
43. 胰岛素能够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因此在肝细胞A和B中,胰岛素可促进过程[⑤⑧]葡萄糖的氧化分解、[③]转化为非糖物质、[④]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⑩]合成糖原。
44. 脂肪(甘油三酯)在血液中主要的运输形式是乳糜微粒(CM)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即AB。
45. 过程③形成的氨基酸称为非必需氨基酸,其来源除图中所示外,还可以通过食物蛋白的消化吸收和自身组织蛋白的分解获得。
46. 图中属于氧化分解反应的过程为⑤⑧。
47. 糖尿病病人因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糖氧化分解发生障碍,使体内脂肪分解加强,产生较多的酮酸,因此较易发生酸中毒。
【答案】(10分)42.协助扩散
43.⑤③⑧④⑩(共2分,打错不给分,答对3个给1分,答全给2分)
44.AB(2分) 45.非必需氨基酸 食物蛋白的消化吸收和自身组织蛋白的分解(共2分,答对1点给1分)
46.⑤⑧ 47. 糖氧化分解发生障碍,使体内脂肪分解加强,产生较多的酮酸
【2016年】闸北一模
36.(10分)回答有关人体内环境自稳态调控问题.
人较长时间静止站立,脑供血量减少,形成一过性晕厥.下列是长时间站立引起的血压变化及其调节机制(见图1).
(1)下肢静脉储血量增加而引起血压降低,主要原因是心脏射血量 所导致.
(2)低压刺激后,经神经、激素调控后,引起系统变化,使血压恢复正常水平,其中A、B的变化分别是 、 .
(3)低压也可由过程⑦的调节,引起肾脏对水分重吸收功能增强,出现肾排尿量降低的现象,则参与该调节过程的激素是 .
(4)如果心脏射血量不变,血液粘滞度增加,主要增加 (填收缩压或舒张压).
人体的血压经常因为环境因素与自身活动状况的改变而发生相应变化,同时通过人体的一系列调节机制保持相对稳定.图2是健康中年人一天24小时的血压变化情况.
(5)在6点起床后,人体的血压出现“晨起高峰”的现象,这主要与 神经突然兴奋,继而 两类激素分泌增加有关;其次,还可能与夜间饮水少,导致 增大有关.
(6)比较、分析24小时的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变化特点:
变化的主要共性特征: .
变化的主要差异是:收缩压的绝对变化量大于舒张压的绝对变化量这是因为 .
【解析】(1)血压降低主要是心脏射血量减少导致.
(2)当血压降低时,机体通过调节使血液容量增加和血管管径变小来维持血压平衡.
(3)在水平衡调节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
(4)血液粘滞度的增加,加大外周阻力,使舒张压升高.
(5)人体起来后,由于交感神经兴奋,使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增加;饮食上如果食用脂类物质较多的物质,导致血液粘滞度增加,也可能导致血压升高.
(6)比较一天中,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变化曲线可知,收缩压和舒张压波动的基本规律相同;由于心室射血量大,导致收缩压的波动与舒张压波动大.
【答案】(1)减少 (2)血液容量(增加) 血管管径(缩小)
(3)抗利尿激素 (4)舒张压
(5)交感神经 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 血液粘滞度
(6)收缩压与舒张压的波动规律基本一致 由于心室射血量大,因此变化量显著
【2016年】黄埔一模
七、解答题(六)回答下列物质转化问题(10分)
36.(10分)如图为人体内三大营养物质代谢过程示意图,其中数字表示过程,大写英文字母表示物质.
(1)图中A、B、C、D四种物质中,能在肝脏内形成的是 .
(2)人体血液中乳酸量增多时,参与调节内环境稳态的物质主要是 .
(3)E是 和 ;过程16包含 循环.在有氧呼吸过程中每分子葡萄糖能使该循环运行 .
A.一次 B.二次 C.三次 D.六次
(4)图中有ATP生成的过程编号有 .
(5)丙氨酸是非必需氨基酸,当丙氨酸含量不足时,补充它的途径是 (填编号).
(6)糖尿病患者有“饮水多”之生理现象,其原因是 .
【解析】(1)图中A是甘油三脂、B是肌糖原、C是肝糖原、D是尿素、E是丙酮酸和二碳化合物,其中甘油三脂、肝糖原、尿素可在肝脏中形成.
(2)人体血液中乳酸增多,碳酸氢钠会与乳酸反应生成碳酸和乳酸钠,乳酸钠可以随尿液排出体外,从而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3)过程9和16是氧呼吸,过程16包含三羧酸循环.在有氧呼吸过程中每分子葡萄糖能使该循环运行二次.
(4)图中过程3、4、9、15、16均有ATP生成.
(5)大部分氨基酸的R基可以来自糖类合成或分解过程中的中间产物,非必需氨基酸的补充途径有17、11、13,必需氨基酸途径有17、11.
(6)糖尿病患者有“饮水多”之生理现象,其原因是糖尿病人的血浆渗透压较高,引起下丘脑渴觉中枢兴奋,产生饮水需求与行动.
【答案】(1)ACD (2)碳酸氢钠
(3)丙酮酸和二碳化合物 三羧酸循环循环 B
(4)3、4、9、15 16 (5)17、11、13
(6) 糖尿病人的血浆渗透压较高,引起下丘脑渴觉中枢兴奋,产生饮水需求与行动
【2016年】虹口一模
五、综合题(四)分析有关人体代谢及其调节的资料,回答问题。(10分)
34.(10分)图1表示人体某细胞及发生在其中的部分代谢过程,图2表示该细胞合成的脂蛋白.
(1)下列关于图1所示细胞分析正确的是 (多选).
A.该细胞既能合成胆固醇,又能将多余胆固醇加工后再排出体外
B.该细胞合成的甘油三酯主要以VLDL的形式输送至血液
C.在该细胞中脂肪酸需转化为丙酮酸后,才能进入三羧酸循环
D.该细胞膜上有胰高血糖素受体,但无肾上腺素受体
(2)图2中脂蛋白结构、功能分析正确的是 (多选).
A.1﹣4依次表示胆固醇、磷脂、甘油三酯、蛋白质
B.可运载胆固醇
C.可运载甘油三酯
D.将内源性脂类物质运送到靶器官
表是某男子血液检查结果.
项 目
测定值(mg/dL)
参考范围 (mg/dL)
尿素
4.6
6.0﹣23.0
血清葡萄糖
223
60﹣110
甘油三酯
189
50﹣200
总胆固醇
232
150﹣220
(3)分析表检查结果对该男子健康可作出的判断是 (多选).
A.肝功能可能有损伤 B.肾滤过作用有障碍
C.可能会出现尿糖 D.可能HDL合成量较低
(4)如血液中总胆固醇长期过高对血压的影响是 .
A.收缩压升高、舒张压升高、脉压下降
B.收缩压升高、舒张压升高、脉压升高
C.收缩压升高、舒张压下降、脉压升高
D.收缩压下降、舒张压升高、脉压下降
(5)抗利尿激素又称血管升压素,在机体严重失血时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释放大量增加可使血压不致下降过多,请分析其原因? .
【解析】
(1)A.该细胞既能合成胆固醇,又能将多余胆固醇加工后再排出体外,A正确;B.该细胞合成的甘油三酯主要以VLDL的形式输送至血液,B正确;C.在该细胞中脂肪酸需转化为丙酮酸后,才能进入糖代谢,C错误;D.该细胞膜上有胰高血糖素受体,也有肾上腺素受体,D错误.故选:AB.
(2)A、观察题图,其中的1、2、3、4分别是磷脂、胆固醇、甘油三酯、蛋白质,A错误;B.脂蛋白可运载胆固醇,B正确;C.脂蛋白可运载甘油三酯,C正确;D.脂蛋白将内源性脂类物质运送到靶器官,D正确.故选:BCD.
(3)A、由于肝细胞是合成尿素的主要场所,尿素含量偏低,肝细胞可能有损伤,A正确;B、由于血清葡萄糖偏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体内缺乏胰岛素,导致血糖无法转变成糖原等物质,而和肾滤过作用有障碍关系不大,B错误;C、由于血清葡萄糖偏高的,超过了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的能力,所以可能会尿糖,C正确;D、HDL是高密度脂蛋白作用是将血浆中的胆固醇运回肝脏进行代谢,所以血浆中HDL含量低,会导致血浆中胆固醇含量偏高,D正确.故选:ACD.
(4)如血液中总胆固醇长期过高对血压的影响是收缩压升高、舒张压升高、脉压下降.
(5)抗利尿激素又称血管升压素,在机体严重失血时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释放大量增加可使血压不致下降过多,其原因是抗利尿激素浓度升高,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导致血量增加,因而使血压不致下降过多.
【答案】(1)AB (2)BCD
(3)ACD (4)A
(5)抗利尿激素浓度升高,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导致血量增加,因而使血压不致下降过多
【2016年】奉贤一模
八、综合题(七)分析有关人体内环境调节的资料,回答问题.(9分)
37.(9分)下丘脑对于稳态的维持及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图显示的有关生理活动均需要下丘脑参与.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下丘脑中存在体温调节中枢.当人感觉寒冷时,下丘脑对体温进行调节的具体效应是 .据图可知能作用于下丘脑的信息分子有 .
(2)下丘脑是水平衡的调节中枢.图2表示的是正常人和尿崩症患者(肾脏不能保留水分,
临床上表现为排出大量低渗的尿液)禁水后尿液渗透压的变化曲线.依据病变部位尿崩症可分为中枢性尿崩症和肾性尿崩症.观察图2可推测图中曲线 可以代表前者,其病因是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的量不足所致.肾性尿崩症的病因是肾脏相应细胞表面缺乏 ,而使抗利尿激素不能发挥作用,检测患者体内抗利尿激素的含量与正常人相比要 (填“多”或“少”)些.
(3)下丘脑也可调节血糖平衡.若图3曲线代表成年鼠运动前后的血糖浓度变化.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①下丘脑对胰岛分泌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的调节方式属于 .(填神经调节/体液调节/神经和体液调节).
②若现有a、b、c三只小白鼠,a正常,b的胰岛B细胞被自身免疫反应所破坏,c的胰岛B细胞功能正常、体内含有抗胰岛素受体的抗体,则图3是 (填写字母代号)小鼠的血糖含量变化图.
③对b、c小白鼠来说, (填写字母代号)小白鼠不能通过注射胰岛素缓解病情.
【解析】(1)如图1,人感觉寒冷时,下丘脑对体温进行调节的具体效应是一方面骨骼肌非自主战栗、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另一方面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增加.据图可知能作用于下丘脑的信息分子有神经递质和甲状腺激素.
(2)正常人体中缺水时,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使尿液浓度升高,所以Ⅰ是正常人,如病变是抗利尿激素不足引起,则可通过注射抗利尿激素恢复,由图可知Ⅱ是中枢性尿崩症.肾性尿崩症的病因是肾脏相应细胞表面缺乏相应受体,而使抗利尿激素不能发挥作用,肾性尿崩症体中抗利尿激素含量要比正常人高.
(3)①下丘脑对胰岛分泌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的调节方式属于神经调节.
②由图形和分析可知,图示曲线表示正常小鼠的血糖变化情况,即a小鼠.
③如不能通过注射胰岛素缓解病情,说明体内含有抗胰岛素受体的抗体,即c小白鼠
【答案】(1)一方面骨骼肌非自主战栗、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另一方面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增加. 神经递质和甲状腺激素 (答全才给分)
(2)Ⅱ相应受体 多 (3)神经调节 a c
【2016年】宝山一模
(六)关于内环境问题(11分)
神经
垂 体
下丘脑
甲状腺
肾上腺
胰岛
肾上管
集合管
血管
A
(-)
(-)
B
C
D
E
F
LDL
IDL
VLDL
VLDL
胆固醇
甘油
F
甘油
三酯
葡萄糖
肝细胞
毛细血管
组织细胞
胆固醇
图19是人体脂类代谢及内环境调节部分机制图示意图(IDL为中密度脂蛋白,图中字母代表物质),回答下列问题:
52.物质F是 ,下列关于VLDL叙述,正确的是 (多选)
A.可以运送胆固醇和甘油三酯
B.可以水解成小分子脂质为组织细胞供能
C.吸收外周组织的胆固醇运回肝脏
D.LDL、IDL和激素E可促进VLDL的形成
53.若处于寒冷环境中,激素 (填字母)的分泌量将会增加, 这两种激素在此调节过程中的关系是协同作用。
54.若当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刺激 ,引起B物质的分泌增加;若切断下丘脑与垂体之间的联系,血液中激素B含量将 。
55.I型糖尿病由胰岛B细胞损伤引起,患病率具有种族差异性,患者血液中含有抗胰岛B细胞的抗体。据此推测:I型糖尿病是由 决定的。关于人胰岛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多选)
A.促进甘油三酯合成 B.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蓝色
C.促进肝糖原分解 D. rRNA能参与胰岛素的生物合成
肌肉
身体的其他部位
休息状态
总量30~35L;肌肉26~31L
休息状态
总量5~6L;肌肉4.8~5.8L
总量0.25L;肌肉0.05L
总量5.5L;肌肉0.8~1L
运动员大运动量
运动员大运动量
每分钟血流量
每分钟耗氧量
图20
56.图20分别表示足球课上一位学生在运动和休息状态下的每分钟血流量、耗氧量数据。其中运动员在大运动量状态时,肌肉的相应变化最大,分析其中的原因: 。
【解析】
(1)据图分析,甘油三脂是甘油与脂肪酸结合而成,F是脂肪酸.VLDL进入血管后,会参与运载胆固醇、将内源性脂类物质运送到靶器官并运载甘油三酯.
(2)若处于寒冷环境中,激素 C(甲状腺激素)、D(肾上腺素)的分泌量将会增加,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属于协同作用.
(3)若当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引起B(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增加;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则切断下丘脑与垂体之间的联系,血液中激素B含量将降低.
(4)Ⅰ型糖尿病由胰岛B细胞损伤引起,患病率具有种族差异性,说明Ⅰ型糖尿病是由遗传决定的;胰岛素是降血糖的激素.A、胰岛素促进葡萄糖转变为甘油和脂肪酸,A正确;
B、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生成紫色,B错误;
C、胰岛素抑制肝糖原分解,使得血糖浓度下降,C错误;
D、胰岛素的本质是蛋白质,合成场所是核糖体,核糖体由rRNA和蛋白质组成,D正确.
(5)在运动过程中,机体需要更多的能量,细胞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来氧化分解更多有机物为机体提供能量,所以运动员在休息状态和大运动量时比较,运动员和常人的心输出量和肌肉耗氧量都出现了变化.
【答案】(1)脂肪酸AB (2)CD
(3)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降低 (4)遗传(基因) AD
(5)在运动过程中,细胞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来氧化分解更多有机物提供机体能量
【2016年】长宁一模
(七)回答有关生物体内信息传递和平衡调节的问题。(13分)
布氏田鼠是生活在寒冷地带的一种非冬眠小型哺乳动物。下图为持续寒冷刺激下机体调节褐色脂肪组织细胞(BAT细胞)产热过程的示意图。
59.在持续寒冷刺激的条件下,BAT细胞中的脂肪酸主要去路是 。
线粒体
持续寒冷刺激
下丘脑
垂体
甲状腺
分泌
cAMP
去甲肾上腺素
去甲肾上
腺素受体
UCP-1基因
细胞核
脂肪
甘油、脂肪酸
甲状腺激素
增加
传出神经
BAT细胞
产热
UCP-1
促进
①
②
A.与甘油在线粒体内重新合成甘油三酯
B.转化成丙酮酸后再进入线粒体参与糖代谢
C.在细胞质基质中被氧化成二碳化合物后再
进入线粒体
D.在线粒体基质中被氧化成二碳化合物后再
参与三羧酸循环
60.寒冷刺激一方面使下丘脑部分传出神经末
梢释放,此过程使BAT细胞中cAMP
增加,导致部分脂肪分解。另一方面寒冷刺
激还能使下丘脑合成并释放的量增加,
最终导致体内甲状腺激素的量增加。
61.有氧呼吸过程中大量ATP是在(部
位)合成的,该结构富含ATP合成酶,能在
跨膜H+ 浓度梯度的推动下合成ATP。在BAT
细胞中,UCP-1蛋白能增大该结构对H+的通
透性,消除H+ 梯度,无法合成ATP。那么在
BAT细胞中有氧呼吸最后阶段释放出来的能量的特别变化是。
62.UCP-1基因的表达要经过过程实现,BAT细胞内的能促进该基因的表达。
63.综上所述,在持续寒冷的环境中,布氏田鼠通过调节,最终引起BAT细胞
中和,实现产热增加,维持体温的稳定。
人体脂质代谢的失衡会引发肥胖和高脂血症。下表是某患者的血脂检验报告单。
64.高脂血症对人体的最大危害是引起____________________。
65.根据检查结果,患者患有__________,对该患者的治疗建议是服用__________药物。
【答案】59. D 60.神经递质(递质、去甲肾上腺素) 促甲状 腺激素释放激素
61.线粒体内膜 全部转化为热能
62.转录和翻译(答全给分) 甲状腺激素和cAMP(答全给分)
63.神经调节和体液(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脂肪分解增加 ATP合成减少
64.动脉粥样硬化 65.单纯性高甘油三酯血症 降甘油三酯
【2016年】普陀一模
(三)(10分)回答下列关于人体内有机物的代谢问题。
下图一中字母代表物质,数字代表代谢过程。图二示进出小肠和肝脏的血液流动情况。
甘油三酯
A
B
丙酮酸
葡萄糖
C
氨基酸
多糖
水
食物
消化
转化
①
②
④
⑤
⑦
⑧
⑨
图一
⑥
③
图二
42.人体内氨基酸的来源有多条途径。能弥补食物中某些氨基酸来源不足,满足机体对氨基
酸需求的过程称为 作用,在图一中对应的系列过程编号依次是 。图一
中的B、C分别是 。
43.肝细胞中形成的甘油三酯能以 的形式运送至血液。若血液中甘油
三酯的含量过高,其他物质含量都正常,则此疾病称为 ,对人体
最大危害是引起 。
44.若在进食一小时后,测定图二血管G和H内氨基酸和尿素的浓度,则氨基酸浓度高的是 ,原因是 。测量血管G和H的尿素浓度,发现尿素浓度高的是 管。
45.根据密度,脂蛋白有4种分型。其中存在于小肠上皮细胞中的脂蛋白主要是 。
【解析】(1)氨基转换作用(图1中的9、3、8)能弥补食物中某些氨基酸来源不足,满足机体对氨基酸需求.由以上分析可知:图1中的B是脂肪酸、C是二碳化合物.
(2)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将(新合成)的甘油三酯从肝脏带往脂肪组织.肝细胞中形成的甘油三酯能以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形式运送至血液.若血液中甘油三酯的含量过高,其他物质含量都正常,则为单纯性高甘油三酯血症,对人体最大危害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
(3)人进食一小时后,由于蛋白质消化后吸收,导致G管氨基酸浓度升高.结合图中血液流动的方向可知,尿素浓度高的是血管H(肝静脉).
(4)根据密度脂蛋白有4种分型,即乳糜颗粒、极低密度脂蛋白、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密度脂蛋白、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密度脂蛋白.乳糜颗粒存在于小肠上皮细胞中.
【答案】(1)氨基转换 9、3、8 脂肪酸、二碳化合物
(2)极低密度脂蛋白 单纯性高甘油三酯血症 动脉粥样硬化
(3)G 蛋白质消化后吸收,导致G管氨基酸浓度升高 H (4)乳糜微粒
【2016年】崇明一模
(五)回答下列关于人体代谢和激素调节的问题(12分)
肝脏是人体内重要的物质代谢场所。图21-1表示肝细胞内的部分物质代谢示意图,其中字母表示物质,数字代表生理过程。图21-2为某健康人的血糖变化情况,此人在13时前仅进了早餐。请分析回答:
图21-2
A
B
C
基础血糖水平
(时间)
早餐
血糖浓度
9时
10时
11时
12时
13时
图21-1
氨基酸
葡萄糖
丙酮酸
脂肪
场所甲
B
G
C
A
A
H
D
E
C
F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H2O
49、 糖原、脂肪和蛋白质彻底氧化分解后,产生的共同最终产物是 。
50、物质D在肝细胞内的通过过程⑥ 作用后转变成 排出体外的。
51、下列关于肝细胞内代谢的描述不正确的有 。
A.H物质与人体血糖的合成和分解是动态平衡的
B.物质C的主要功能是维持人体体温恒定
C.G物质可能是脂肪酸
D.脂肪只有在有物质F条件下才能被彻底氧化分解
52、 脂肪肝是在脂肪代谢紊乱时,脂肪堆积于肝脏内而形成的疾病。下列与导致脂肪肝产生
无关的因素是 。
A. 长期脂肪摄入量过高 B.脂蛋白摄入量不足
C.脂蛋白合成受阻 D.磷脂合成受阻
53、下列关于图21-2中A、B、C三点人体对血糖平衡调节的描述错误的是 (多选)
A.A点时胰岛素分泌增加,使图21-1中过程①⑤增强
B.在B点,体内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增加,胰岛素不再发挥作用
C.从A点到C点时对应的时间范围内血糖在3.89-6.11mmol/L范围内波动
D.为维持血糖水平,C点时细胞内脂肪开始分解
54、 寒冷条件下,人体内能加速糖和脂肪氧化分解供能的激素主要是 ,与其具
有协同效应的激素是 ,两者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的共同作用是 。
【解析】(1)糖原、脂肪和蛋白质彻底氧化分解后,产生的共同最终产物是CO2和H2O.
(2)分析可知,⑥是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含氮部分转化成D
尿素,不含氮部分氧化分解.
(3)A.H肝糖原与人体血糖的合成和分解是动态平衡的,A正确;B.物质C二氧化碳的主要功能是刺激呼吸中枢,B错误;C.G物质可能是脂肪酸,C正确;D.脂肪只有在有物质FO2条件下才能被彻底氧化分解,D正确.故选:B.
(4)当脂肪摄入量过高、质蛋白合成受阻、磷脂合成受阻时会造成脂肪代谢紊乱,过多的脂肪堆积于肝脏内形成脂肪肝.故选:B.
(5)A.A点时胰岛素分泌增加,使图1中过程①⑤增强,A正确;B.在B点,体内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增加,胰岛素仍然能发挥作用,B错误;C.据图可知,从A点到C点时对应的时间范围内血糖不是在3.89-6.11mmol/L范围内波动,C错误;D.为维持血糖水平,C点时细胞内脂肪开始分解,D正确.故选:BC.
(6)寒冷条件下,人体内加速物质氧化分解供能的激素主要是甲状腺素,具有协同效应的激素是肾上腺素,两者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的共同作用是通过增加产热量维持体温恒定.
【答案】(1)CO2和H2O(二氧化碳和水) (2)脱氨基 尿素
(3)B (4)B (5)BC
(6)甲状腺素 肾上腺素 通过增加产热量维持体温恒定
【2016年】闵行一模
(七)回答下列与物质代谢及调节有关的问题。(10分)
图17
营养物质的代谢及其转化关系密切。
图17为人体的肝脏、胃、部分小肠及相关的
血液循环示意图,X、Y、Z代表器官,X表示胃;
a~d表示血管;①~⑧表示血液流动方向。
57.正常人的血糖含量一般维持在 。
A.2.8mmol/L
B.60~90mmHg
C.3.89~6.11mmol/L
D.7.8 mmol/L
58.在图17的①~⑧中,箭头 是错误的。a~d中,
血管 中的葡萄糖浓度变化幅度是最大的。
59.由于过多地摄取脂肪、糖类食物,很容易造成脂肪肝,这往往是因为 的合成受阻,脂肪不能顺利地运出肝脏的缘故。
图18表示神经系统对内分泌功能的调节方式(有甲、乙、丙三种方式)。
60.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是通过图18中
图18
模式调节,当人体内
升高时,其分泌量增加。
61.人在空腹或饥饿时 。(多选)
A.血糖下降
B.低血糖可以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引起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
C.胰高血糖素作用的靶细胞只是肝细胞
D.可通过图18中的甲和丙模式调节分泌量
图19
图19为胰岛B细胞受调控释放胰岛素的过程,如果某类糖尿病患者未用药,则血糖含量会明显异常。
62.图中的组织细胞最可能是 。若某人因抗体2存在而患的糖尿病,在治疗上,应以 为主。
63.胰岛素分泌的调节方式既有体液调节又有神经调节,这与胰岛B 细胞的多种受体有关。下列物质中可被胰岛B细胞受体识别的有 。(多选)
A.胰淀粉酶
B.葡萄糖
C.促甲状腺激素
D.神经递质
【解析】(1)正常人的血糖含量一般维持在3.89~6.11mmol/L.故选:C.
(2)在图中的①~⑧中,箭头④是错误的,箭头方向应该向下.a~d中,血管d中的葡萄糖浓度变化幅度是最大的.
(3)由于过多地摄取脂肪、糖类食物,很容易造成脂肪肝,这往往是因为脂蛋白的合成受阻,脂肪不能顺利地运出肝脏的缘故.
62.胰岛素能促进肝糖原的分解,故图中的组织细胞最可能是肝细胞.若某人因抗体2存在而患的糖尿病,在治疗上,应以饮食控制、合适的体育锻炼、药物治疗为主.
63.A、胰淀粉酶存在于小肠中,作用于淀粉水解,与激素调节无直接关系,A错误;C、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C错误;BD、胰岛B细胞能直接感受血糖浓度的变化,故能识别葡萄糖,还可以作用效应器故还能识别神经递质.故选:BD.
【答案】57.C 58.④d 59.脂蛋白 60.乙;细胞外液渗透压
61.AB 62肝细胞 饮食控制、合适的体育锻炼、药物治疗 63.BD
【2016年】静安一模
(六)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12分)
下图13为血脂代谢过程的模式图,图中数字表示生理变化,IDL为中密度脂蛋白,HDL1
至HDL3密度逐渐增加。
63.胆固醇在生物体的主要功能是 (写出两项)
64.低密度脂蛋白合成的场所主要是 。
65.HDL密度逐渐升高的生物学意义是 。
66.人体降解胆固醇并排出的器官是 。
下图14为血压稳定调控机制的模式简图,图中数字表示有关生理过程,甲、乙、丙、丁、戊表示相应器官,X为某激素。
图14
丁
戊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⑩
感受器
丙
血液粘滞度
血压
血管紧张素
⑨
甲
⑧
乙
X
[来源:学科网]
67.上图生理过程①至④为相应器官或有关因素对血压的影响,其中丙是指 ;
68. X是 ;人在高度兴奋与紧张状态下, 神经兴奋,导致器官乙 使血压升高。
69.高血压患者的重脂、重盐饮食习惯,会加重病情,其影响的生理过程编号是
70.血液粘滞度增加,主要是增大了 (填收缩压或舒张压) [来源:学
【解析】(1)胆固醇在生物体内可以合成性激素的成分;参与动物细胞膜的构成;能转变成维生素D等.
(2)低密度脂蛋白合成的场所主要是血液.
(3)看图可知:HDL能从血液中吸收胆固醇,HDL密度逐渐升高的生物学意义是不断从血液中吸收胆固醇,降低胆固醇沉积血管壁等带来的风险.
(4)看图可知:机体降解胆固醇并排出的器官是肝脏.
(5)上图生理过程①至④为相应器官或有关因素对血压的影响,其中丙是指循环血量.
(6)据图可知,X是肾上腺素;人在高度兴奋与紧张状态下,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器官乙心脏心输出量或收缩力或心率加快,使血压升高.
(7)高血压患者的重脂、重盐饮食习惯,会增加血液黏滞度,减少循环血量,导致病情加重,故其影响的生理过程对应的是⑥⑨或②④⑥⑨.
(8)周围小动脉收缩或血液粘度增加,血压增高,主要升高舒张压.
【答案】
(1)合成性激素的成分;参与细胞膜的构成;能转变成维生素D等.
(2)血液
(3)不断 从血液中吸收胆固醇,降低胆固醇沉积血管壁等带来的风险
(4)肝脏
(5)循环血量
(6)肾上腺素 交感 心输出量或收缩力或心率加快
(7)⑥⑨或②④⑥⑨
(8)舒张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