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2.00 KB
- 2021-05-31 发布
第 1 页(共 16 页)
2015-2016 学年上海理工大附中高二(上)期中数学试卷
一、填空题
1.等差数列{an}中,a1=2,a2=5,则 a5=_ .
2.数列{an}的前 n 项和 ,则其通项公式 an= .
3.已知向量 , ,若向量 、 互相垂直,则 x= .
4.(文)等比数列{an}中,a1+a2=30,a3+a4=60,则 a7+a8= .
5.公差不为零的等差数列{an}中,a1=10,a1,a3,a7 成等比数列,则公差 d= .
6.向量 ,则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和是 .
7.数列{an}的前 n 项和 ,则 a1+a3+…+a2n﹣1= .
8.已知点 P 在线段 AB 上且 ,若 ,则 λ= .
9.已知 , , 、 的夹角为 60°,则 = .
10.若 , 是两个不共线的向量,已知 =2 +k , = +3 , =2 ﹣ ,若 A,
B,D 三点共线,则 k= .
11.已知{an}是等差数列,其公差 d<0,其前 n 项和记为 Sn,且 S16>0,S17<0,则当 Sn 取最大值
时的 n= .
第 2 页(共 16 页)
12.将正奇数排成如图所示的三角形数表:
其中第 i 行第 j 个数记为 aij(i、j∈N*),例如 a42=15,若 aij=2015,则 i+j= .
二、选择题
13.已知某等差数列共有 10 项,其奇数项之和为 15,偶数项之和为 30,则其公差为( )
A.5 B.4 C.3 D.2
14.在△ABC 中,已知 D 是 AB 边上一点,若 =2 , = ,则 λ=( )
A. B. C.﹣ D.﹣
15.在等比数列{an}中,a1>1,且前 n 项和 Sn 满足 Sn= ,那么 a1 的取值范围是( )
A.(1,+∞) B.(1,4) C.(1,2) D.(1, )
16.O 是平面上一定点,A、B、C 是平面上不共线的三个点,动点 P 满足
,λ∈[0,+∞),则 P 的轨迹一定通过△ABC 的( )
A.外心 B.内心 C.重心 D.垂心
三、解答题(17、18、19、20 每题 10 分;21 题 12 分,共 52 分)
17.已知 , ,当 k 为何值时,
(1) 与 垂直?
第 3 页(共 16 页)
(2) 与 平行?平行时它们是同向还是反向?
18.已知数列{an}满足:a1=a,
(1)求 a2,a3,a4 的值,并猜想出 an 的表达式;
(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你的猜想.
19.已知数列{an}的前 n 项和为 Sn,a1=1,且 3an+1+2Sn=3(n 为正整数).
(1)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2)记 S=a1+a2+…+an+…若对任意正整数 n,kS≤Sn 恒成立,求实数 k 的最大值.
20.设两向量 e1、e2 满足| |=2,| |=1, 、 的夹角为 60°,若向量 2t +7 与向量 +t
的夹角为钝角,求实数 t 的取值范围.
21.(1)已知数列{an}为等差数列,其前 n 项和为 Sn.若 a4+a5=0,试分别比较 S5 与 S3、S2 与 S6
的大小关系.
(2)已知数列{an}为等差数列,{an}的前 n 项和为 Sn.证明:若存在正整数 k,使 ak+ak+1=0,则
Sm=S2k﹣m(m∈N*,m<2k).
(3)在等比数列{bn}中,设{bn}的前 n 项乘积 Tn=b1•b2•b3…bn,类比(2)的结论,写出一个与 Tn
有关的类似的真命题,并证明.
第 4 页(共 16 页)
2015-2016 学年上海理工大附中高二(上)期中数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填空题
1.等差数列{an}中,a1=2,a2=5,则 a5=_ 14 .
【考点】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专题】计算题;函数思想;数学模型法;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
【分析】由已知求出等差数列的公差,然后代入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求得 a5.
【解答】解:在等差数列{an}中,由 a1=2,a2=5,得 d=a2﹣a1=5﹣2=3,
则 a5=a1+4d=2+4×3=14.
故答案为:14.
【点评】本题考查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基础的计算题.
2.数列{an}的前 n 项和 ,则其通项公式 an= .
【考点】数列递推式.
【专题】计算题;整体思想;分析法;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
【分析】当 n≥2 时利用 an=Sn﹣Sn﹣1 计算进而可得结论.
【解答】解:当 n≥2 时,an=Sn﹣Sn﹣1=2n+3﹣2n﹣1﹣3=2n﹣1,
又∵a1=2+3=5 不满足上式,
∴通项公式 an= ,
故答案为: .
【点评】本题考查数列的通项,考查运算求解能力,注意解题方法的积累,属于基础题.
3.已知向量 , ,若向量 、 互相垂直,则 x= ﹣4 .
【考点】平面向量数量积的运算;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第 5 页(共 16 页)
【专题】计算题;函数思想;向量法;平面向量及应用.
【分析】通过向量垂直,数量积为 0,求解即可.
【解答】解:向量 , ,若向量 、 互相垂直,
可得﹣12=3x,解得 x=﹣4.
故答案为:﹣4.
【点评】本题考查向量的垂直与斜率的数量积的运算,考查计算能力.
4.(文)等比数列{an}中,a1+a2=30,a3+a4=60,则 a7+a8= 240 .
【考点】等比数列的性质.
【专题】计算题.
【分析】由等比数列的性质可得a3+a4=(a1+a2)q2,把已知的 a1+a2=30,a3+a4=60 代入求出 q2 的值
,进而得到 q6 的值,再利用等比数列的性质得到 a7+a8=(a1+a2)q6,把已知 a1+a2=30 及求出的 q6
值代入,即可求出值.
【解答】解:由等比数列的性质可得:a3+a4=(a1+a2)q2,
∵a1+a2=30,a3+a4=60,
∴q2=2,
∴q6=(q2)3=8,
则 a7+a8=(a1+a2)q6=30×8=240.
故答案为:240
【点评】此题考查了等比数列的性质,属于利用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求解数列的项的问题,考生常
会直接利用通项公式把已知条件用首项、公比表示,解出首项及公比,代入到所求的式子,而这样
的解法一般计算量比较大,而灵活运用等比数列的性质,采用整体求解的思想,可以简化运算.
5.公差不为零的等差数列{an}中,a1=10,a1,a3,a7 成等比数列,则公差 d= 5 .
【考点】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专题】方程思想;数学模型法;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
【分析】a1,a3,a7 成等比数列,可得 =a1a7,代入化简解出即可.
【解答】解:∵a1,a3,a7 成等比数列,
∴ =a1a7,
第 6 页(共 16 页)
∴(10+2d)2=10(10+6d),d≠0,
则公差 d=5.
故答案为:5.
【点评】本题考查了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考查了推理能力与计算能力,属于中档题.
6.向量 ,则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和是 24 .
【考点】平面向量数量积的运算.
【专题】数形结合;数形结合法;平面向量及应用.
【分析】利用几何运用得出当 与 同方向时, 的最大值,当 与 反方向时, 的最
小值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解:∵向量 ,
∴当 与 同方向时, 的最大值为 12+8=20,
当 与 反方向时, 的最小值为 12﹣8=4,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和是 20+4=24
故答案为:24
【点评】本题考察了向量的几何运算,分类讨论的思想,属于容易题,关键判断最大值,最小值的
情况.
7.数列{an}的前 n 项和 ,则 a1+a3+…+a2n﹣1= 1+ 2n﹣1. .
【考点】数列递推式.
【专题】计算题;函数思想;综合法;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
【分析】由已知得 4Sn=an+4,4Sn﹣1=an﹣1+4,n≥2,两式相减,得 an=﹣ ,n≥2,当 n=1 时,
得 a1= ,由此能求出 a1+a3+…+a2n﹣1 的值.
【解答】解:∵数列{an}的前 n 项和 ,
第 7 页(共 16 页)
∴4Sn=an+4,4Sn﹣1=an﹣1+4,n≥2,
两式相减,得:4an=an﹣an﹣1,n≥2,
∴an=﹣ ,n≥2,
当 n=1 时, ,解得 a1= ,
∴an=
∴a1+a3+…+a2n﹣1= =1﹣(﹣ )2n﹣1=1+ 2n﹣1..
故答案为:1+ 2n﹣1.
【点评】本题考查数列的前 2n﹣1 项和的求法,是中档题,解题时要认真审题,注意等比数列的性
质的合理运用.
8.已知点 P 在线段 AB 上且 ,若 ,则 λ= 2 .
【考点】向量加减混合运算及其几何意义.
【专题】计算题;转化思想;向量法;平面向量及应用.
【分析】由题意得 = + =2 ,从而解得.
【解答】解:∵ ,
∴ = + =2 ,
∴λ=2,
故答案为:2.
【点评】本题考查了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的应用.
9.已知 , , 、 的夹角为 60°,则 = .
【考点】向量的模.
【专题】计算题.
【分析】利用两个向量的数量积的定义求出 的值,由 = =
求得结果.
【解答】解:∵已知 , , 、 的夹角为 60°,∴ =2×3cos60°=3,
第 8 页(共 16 页)
∴ = = = = ,
故答案为 .
【点评】本题考查两个向量的数量积的定义,求向量的模的方法,求出 的值,是解题的关键.
10.若 , 是两个不共线的向量,已知 =2 +k , = +3 , =2 ﹣ ,若 A,
B,D 三点共线,则 k= ﹣8 .
【考点】向量的共线定理.
【专题】计算题.
【分析】先求出 ,利用 A,B,D 三点共线, = ,求出 k 即可.
【解答】解: =(2 ﹣ )﹣( +3 )= ﹣4
因为 A,B,D 三点共线,
所以 = ,已知 =2 +k ,
= ﹣4
所以 k=﹣8,
故答案为:﹣8.
【点评】本题考查向量的共线定理,考查运算能力,是基础题.
11.已知{an}是等差数列,其公差 d<0,其前 n 项和记为 Sn,且 S16>0,S17<0,则当 Sn 取最大值
时的 n= 8 .
【考点】等差数列的前 n 项和.
【专题】方程思想;数学模型法;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
【分析】S16>0,S17<0,利用等差数列的前 n 项和公式 a8>0,a9<0,又公差 d<0,即可得出.
【解答】解:∵S16>0,S17<0,
∴ >0,17a1+ <0,
化为 2a1+15d>0,a1+8d<0,
即 a8+a9>0,a9<0,
∴a8>0,a9<0,
又公差 d<0,
第 9 页(共 16 页)
∴数列{an}是单调递减数列,
∴当 Sn 取最大值时的 n=8.
故答案为:8.
【点评】本题考查了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性质及其前 n 项和公式、数列的单调性,考查了推理能
力与计算能力,属于中档题.
12.将正奇数排成如图所示的三角形数表:
其中第 i 行第 j 个数记为 aij(i、j∈N*),例如 a42=15,若 aij=2015,则 i+j= 63 .
【考点】归纳推理.
【专题】计算题;规律型;转化思想;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推理和证明.
【分析】分析正奇数排列的正三角图表知,第 i 行(其中 i∈N*)有 i 个奇数,且从左到右按从小到
大的顺序排列,则 2015 是第 1008 个奇数,由等差数列的知识可得,它排在第几行第几个数
【解答】解:根据正奇数排列的正三角图表知,2015 是第 1008 个奇数,应排在 i 行(其中 i∈N*),
则 1+2+3+…+(i﹣1)= i(i﹣1)<1008①,
且 1+2+3+…+i= i(i+1)>1006②;
验证 i=45 时,①②式成立,所以 i=45;
第 45 行第 1 个奇数是 2× ×44×45+1=1981,
而 1981+2(j﹣1)=2015,
∴j=18;
所以,2015 在第 45 行第 18 个数,则 i+j=63.
故答案为:63
【点评】归纳推理的一般步骤是:(1)通过观察个别情况发现某些相同性质;(2)从已知的相同
性质中推出一个明确表达的一般性命题(猜想).
二、选择题
第 10 页(共 16 页)
13.已知某等差数列共有 10 项,其奇数项之和为 15,偶数项之和为 30,则其公差为( )
A.5 B.4 C.3 D.2
【考点】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专题】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
【分析】写出数列的第一、三、五、七、九项的和即 5a1+(2d+4d+6d+8d),写出数列的第二、四、
六、八、十项的和即 5a1+(d+3d+5d+7d+9d),都用首项和公差表示,两式相减,得到结果.
【解答】解: ,
故选 C.
【点评】等差数列的奇数项和和偶数项和的问题也可以这样解,让每一个偶数项减去前一奇数项,
有几对得到几个公差,让偶数项和减去奇数项和的差除以公差的系数.
14.在△ABC 中,已知 D 是 AB 边上一点,若 =2 , = ,则 λ=( )
A. B. C.﹣ D.﹣
【考点】向量加减混合运算及其几何意义.
【分析】本题要求字母系数,办法是把 表示出来,表示时所用的基底要和题目中所给的一致,即
用 和 表示,画图观察,从要求向量的起点出发,沿着三角形的边走到终点,把求出的结果和给
的条件比较,写出 λ.
【解答】解:在△ABC 中,已知 D 是 AB 边上一点
∵ =2 , = ,
∴ = ,
∴λ= ,
故选 A.
【点评】经历平面向量分解定理的探求过程,培养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体会化归思想,基底
给定时,分解形式唯一,字母系数是被基底唯一确定的数量.
15.在等比数列{an}中,a1>1,且前 n 项和 Sn 满足 Sn= ,那么 a1 的取值范围是( )
A.(1,+∞) B.(1,4) C.(1,2) D.(1, )
第 11 页(共 16 页)
【考点】极限及其运算.
【专题】计算题;压轴题.
【分析】在等比数列{an}中, Sn= ,由题意可知 , = ,再由 a1>1,|q|<1 能
够推导出 a1 的取值范围.
【解答】解:由题意知 Sn= = ,
∴a12=1﹣q,
∵a1>1,|q|<1,∴1<a12<2,
∴ .
故选 D.
【点评】本题考查数列的极限及其应用,解题时要注意掌握极限的逆运算.
16.O 是平面上一定点,A、B、C 是平面上不共线的三个点,动点 P 满足
,λ∈[0,+∞),则 P 的轨迹一定通过△ABC 的( )
A.外心 B.内心 C.重心 D.垂心
【考点】向量的线性运算性质及几何意义.
【分析】先根据 、 分别表示向量 、 方向上的单位向量,确定 + 的方向
与∠BAC 的角平分线一致,再由
可得到 =λ( + ),可得答案.
【解答】解:∵ 、 分别表示向量 、 方向上的单位向量
∴ + 的方向与∠BAC 的角平分线一致
又∵ ,∴ =λ( + )
第 12 页(共 16 页)
∴向量 的方向与∠BAC 的角平分线一致
∴一定通过△ABC 的内心
故选 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向量的线性运算和几何意义.属中档题.
三、解答题(17、18、19、20 每题 10 分;21 题 12 分,共 52 分)
17.已知 , ,当 k 为何值时,
(1) 与 垂直?
(2) 与 平行?平行时它们是同向还是反向?
【考点】数量积判断两个平面向量的垂直关系;平面向量共线(平行)的坐标表示.
【专题】计算题.
【分析】先求出 的坐标,
(1)利用向量垂直的充要条件:数量积为 0,列出方程求出 k.
(2)利用向量共线的坐标形式的充要条件:坐标交叉相乘相等,列出方程求出 k,将 k 代入两向量
的坐标,判断出方向相反.
【解答】解:k
=(1,2)﹣3(﹣3,2)=(10,﹣4)
(1) ,得 =10(k﹣3)﹣4(2k+2)
=2k﹣38=0,k=19
(2) ,得﹣4(k﹣3)=10(2k+2),k=﹣
此时 k (10,﹣4),所以方向相反.
【点评】本题考查向量的坐标运算、向量垂直的充要条件、向量的坐标形式的数量积公式、向量共
线的坐标形式的充要条件.
18.已知数列{an}满足:a1=a,
(1)求 a2,a3,a4 的值,并猜想出 an 的表达式;
第 13 页(共 16 页)
(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你的猜想.
【考点】数学归纳法;数列递推式.
【专题】证明题;探究型;转化思想;归纳法;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
【分析】(1)由 a1=a, ,分别令 n=1,2,3,能求出 a2,a3,a4 的值,根据前四项的
值,总结规律能猜想出 an 的表达式.
(2)当 n=1 时,验证猜相成立;再假设 n=k 时,猜想成立,由此推导出当 n=k+1 时猜想成立,由
此利用数学归纳法能证明猜想成立.
【解答】(1)解:∵数列{an}满足:a1=a, ,
∴a2= ,
= ,
a4= = .
由此猜想 an= .
(2)证明:①当 n=1 时, =a,成立;
②假设 n=k 时,成立,即 ,
则 = ,成立,
由①②,得 an= .
【点评】本题考查数列的前四项的求法和通项公式的猜想及证明,是中档题,解题时要注意递推思
想和数学归纳法的合理运用.
19.已知数列{an}的前 n 项和为 Sn,a1=1,且 3an+1+2Sn=3(n 为正整数).
(1)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2)记 S=a1+a2+…+an+…若对任意正整数 n,kS≤Sn 恒成立,求实数 k 的最大值.
【考点】数列递推式;数列与不等式的综合.
第 14 页(共 16 页)
【专题】计算题.
【分析】(1)3an+1+2sn=3,3an+2sn﹣1=3,两式相减,得 3an+1﹣3an+2(Sn﹣Sn﹣1)=0,由此能求
出数列{an}的通项公式.
(2)S= = ,由此能求出 k 的最大值.
【解答】解:(1)由题设条件得
3an+1+2sn=3,3an+2sn﹣1=3
两式相减,得 3an+1﹣3an+2(Sn﹣Sn﹣1)=0,
即 ,n>1 又 ,
所以通项为: .
(2)S= = ,
要 kS≤Sn 恒成立,由于 Sn 递增
所以只要 kS=S1,即 k 的最大值为 .
【点评】本题考查数列的递推式和数列性质的综合应用,解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解答,注意不等
式和数列的综合应用.
20.设两向量 e1、e2 满足| |=2,| |=1, 、 的夹角为 60°,若向量 2t +7 与向量 +t
的夹角为钝角,求实数 t 的取值范围.
【考点】数量积表示两个向量的夹角.
【专题】计算题.
【分析】欲求实数 t 的取值范围,先根据条件,利用向量积的运算求出(2t +7 )•( +t )
的值,由于夹角为钝角,所以计算得到的值是负值,最后解出这个不等式即可得到实数 t 的取值范
围.
【解答】解: 2=4, 2=1, • =2×1×cos60°=1,
∴(2t +7 )•( +t )=2t 2+(2t2+7) • +7t 2=2t2+15t+7.
∴2t2+15t+7<0.
第 15 页(共 16 页)
∴﹣7<t<﹣ .设 2t +7 =λ( +t )(λ<0)⇒ ⇒2t2=7⇒t=﹣ ,
∴λ=﹣ .
∴当 t=﹣ 时,2t +7 与 +t 的夹角为 π.
∴t 的取值范围是(﹣7,﹣ )∪(﹣ ,﹣ ).
【点评】本题考查平面向量积的运算,同时考查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21.(1)已知数列{an}为等差数列,其前 n 项和为 Sn.若 a4+a5=0,试分别比较 S5 与 S3、S2 与 S6
的大小关系.
(2)已知数列{an}为等差数列,{an}的前 n 项和为 Sn.证明:若存在正整数 k,使 ak+ak+1=0,则
Sm=S2k﹣m(m∈N*,m<2k).
(3)在等比数列{bn}中,设{bn}的前 n 项乘积 Tn=b1•b2•b3…bn,类比(2)的结论,写出一个与 Tn
有关的类似的真命题,并证明.
【考点】等差数列的性质.
【专题】探究型;方程思想;转化思想;数学模型法;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
【分析】(1)设等差数列{an}的公差为 d,由 a4+a5=0,可得 .分别利用等差数列的前 n
项和公式可得:S5,S3,S2,S6.即可得出大小关系.
(2)设等差数列{an}的公差为 d,存在正整数 k,使 ak+ak+1=0,可得 a1= .作差
S2k﹣m﹣Sm 即可得出.
(3)在等比数列{bn}中,设{bn}的前 n 项乘积 Tn=b1•b2•b3…bn,若存在正整数 k,使 bkbk+1=1,则
Tm=T2k﹣m(m∈N*,m<2k).利用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等差数列的前 n 项和公式即可得出.
【解答】(1)解:设等差数列{an}的公差为 d,∵a4+a5=0,
∴2a1+7d=0,解得 .
∴S5=5a1+ =﹣ d,
S3= =﹣ d,
∴S5=S3.
S2= =﹣14d;
第 16 页(共 16 页)
S6=6a1+ =﹣30d.
当 d≥0 时,S2≥S6.
当 d<0 时,S2<S6.
(2)证明:设等差数列{an}的公差为 d,
∵存在正整数 k,使 ak+ak+1=0,
∴2a1+(2k﹣1)d=0.
∴a1= .
则 S2k﹣m﹣Sm=(2k﹣m)a1+ d﹣[ ]
=(2k﹣2m)× +[2k2﹣k(2m+1)+m]d
=[﹣2k2+(2m+1)k﹣m]d+[2k2﹣k(2m+1)+m]d
=0.
(3)在等比数列{bn}中,设{bn}的前 n 项乘积 Tn=b1•b2•b3…bn,若存在正整数 k,使 bkbk+1=1,则
Tm=T2k﹣m(m∈N*,m<2k).
证明:∵bkbk+1=1,∴ =1.
∴ = = = =
=1.
则 Tm=T2k﹣m(m∈N*,m<2k).
【点评】本题考查了递推关系的应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前 n 项和公式,考查了推理能力与
计算能力,属于中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