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50 KB
- 2021-02-26 发布
【2019最新】精选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古代儒者在阐述政治思想时往往将“君”与“国”混为一体,君主在统治理念上常常将“国”视为放大的“家”。这说明
A.儒家思想促使“家国一体”观念的产生
B.“家天下”取代“公天下”是历史进步
C.君主借助家庭伦理强化统治
D.“家国同构”体现专制集权
2.我国古代历来都重视对县官政绩的考核。秦汉时期通过上计制度考察县官一年来的任职情况,并以此作为对县官奖惩的依据;唐代对县官的考绩制度日趋完善,包含德、勤、能、绩四个方面;明代制定更加严密的考绩制度,分为考满和考察,两者相辅进行。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我国古代
A.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监察制度不断完善 D.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3.中国古代的“乡里”发端于先秦,秦汉时期乡里体制趋成型,举凡地方赋役征派,狱讼治安、婚丧祭祀、选举教化等无不由其承担,被称为“治民之基”,由此可知,秦汉“乡里”
A.属于地方自治机关 B.职官由中央直拨任免
- 11 - / 11
C.属于社会经济组织 D.履行宗法与行政职能
4.据史料记载,秦代的官吏须经过封建国家考核后正式委任才能任职,若未任命而敢先行行使职权,或相“听以遣之”,即受私人派遣,都要依法治罪。这表明秦代
A.中央官僚体系发生变革
B.选官的方法和标准较严苛
C.任命官吏遵循一定程序
D.任命和考核官吏密切结合
5.宋太祖想任命赵普为相,但在颁发任命诏书时碰到了程序上的麻烦,诏书必须有宰相的副署才能生效。而当时宰相已辞职,宋太祖想代替宰相在诏书上副署,赵普却说“此有司职耳,非帝王事也”。此事反映了
A.宰相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B.宋代皇权受到极大的削弱
C.官僚政治传统影响君主行为
D.宋初皇权被相权基本架空
- 11 - / 11
6.清代有科举功名者服饰不同于常人:秀才在冠帽上别一枚纯银簪;举人或进士则戴纯金簪;进士出身的官员擢升到高级官位时,他的金簪会添上花纹,镶嵌珍珠、宝石。这反映出清代
A.科举制度造成社会等级森严
B.理学思想决定社会价值取向
C.科举出身者具有荣耀的地位
D.社会阶层固化削弱思想活力
7.唐玄宗天宝年间,租庸调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2/3多。代宗大历年间,国家财政收入的重点则开始转向田亩税。赋税征收重点转移是由于当时
A.小农经济的发展壮大
B.国家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C.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
D.国家无法直接控制土地和人民
8.宋真宗在位期间(997—1022年),土地兼并严重,但农作物产量倍增,手工业、商业蓬勃发展,贸易盛况空前,市民阶层壮大。这一现象说明
A.土地兼并的现象并不影响社会和谐 B.不抑兼并的政策导致贫富分化严重
C.经济的发展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
- 11 - / 11
D.租佃经营方式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
9.外藩首领或使臣携贡品来朝参见皇帝,唐朝必回赠丰厚物产。回馈时必须先估定所得贡物的价值,并以此为依据来决定回馈多少,这些回赠物品多系手工业精品,有不少出自官府手工业部门。这些回馈的手工业品
A.都来自官营手工业 B.旨在加强与少数民族联系
C.与市场联系紧密 D.其政治价值大于经济价值
10.宋代蔡襄说:“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司马光则直言:“将娶妇,先问资妆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财之多少。”据此可知,宋代
A.商业的兴起瓦解了传统的伦理
B.经济发展冲击了旧的婚俗观念
C.财富成为宋代择偶的首选条件
D.政府对商人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11.晁错在《论贵粟疏》中说:“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xie,疏通)”。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目的是为提高商人地位
B.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C.意在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 11 - / 11
D.有效地抑制了土地兼并
12.西周王室吸取殷商“暴民而亡”的教训,提出了一套“天命”观。他们认为,统治者只要有使民归顺的“德”,就会“天命”所归,若要天命长久,就应“敬德保民、明德慎罚”。这种思想
A.实现了西周统治权力高度集中
B.解决了贵族与平民间的矛盾
C.打破了神权对王权统治的困扰
D.开创了后世民本思想的先河
13.汉初法律在秦律基础上制定,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在无法律明文规定时,则以儒家经义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这主要说明汉代法律
A.适应了外法内儒的治国理念
B.逐渐儒家化的发展特点
C.继承了秦代法律的刑事法规
D.宣扬了君权神授的理念
14. 1227年,宋理宗发布诏书,追赠朱熹为太师、信国公,提倡学习他的《四书集注》。此后,朱熹学说作为官方哲学,成为声誉隆盛的显学,流传数百年而不衰。据此可知,当时
A.理学成为了社会的主导思想
- 11 - / 11
B.儒家思想已完成思辨化
C.格物致知成为官民行为准则
D.理学是儒佛道融合产物
15. “夫道者,路也,不止一途;性者,心所生也,亦非止一种已也。”对李贽此语理解最准确的是
A.追求个性与人格独立
B.体现了资产阶级要求
C.受到读书人普遍赞誉
D.基本否定了程朱理学
16.唐子曰:“杀一人而取其匹布斗粟,犹谓之贼;杀天下之人而尽有其布粟,而反不谓之贼乎?”可见,唐甄
A.提倡君臣共治天下 B.反对传统君臣之道
C.否定君主专制统治 D.肯定社会平等观念
二、材料题(共52分)
17.[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 11 - / 11
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将一些公立大学、学院和专科学校重组合并成了13所国立大学、5所学院和9所省立大学,并把经费资助扩展到一些水平较高的私立学校,用于开设新学科和购置设备。在20所私立大学和33所私立学院中,1934年和1935年有32所获得了资助,1936年有40所获资助。不应低估的成就是,在这十年中,中等教育也取得了4~5倍的增长。到1937年,有2042所中学,l211所师范和370所职业学校,就读学生达545 207人。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概括南京国民政府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京国民政府教育改革的意义。(9分)
18.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5分)
材料 管仲向齐桓公说:“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管仲理财以此为指导原则,在农业上,他实行“相地而襄征”政策,次地轻征,增产多得,经济上给耕者以前所未有的好处(“与之分货”),这是“予”;由于生产增加,国家所得租税收入也随之增加,这就变成了“取”。在商业上,他实行盐铁专卖政策,统制流通环节,生产放给民营,生产者可得7/10的纯利,生产积极性提高,产量增加,税收(寓税于价)也相应增加。他实行轻重敛散政策,在“轻”(物多而贱)时以较市场略高的价格收购粮食,而在“重”(物稀为贵)时以略低的价格出售,调节粮食的供求和价格,给予人民好处,但予中有取,在一买一卖中国家获得了相当大的差价来增加财政收入。
——摘编自吴慧《中国商业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管仲理财的特点。(6分)
- 11 - / 11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管仲理财改革产生的影响。(9分)
19.【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 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周太祖驾崩,晋主柴荣按遗命在柩前即皇帝位,是为周世宗。柴荣面对的是一个四分五裂的中华版图,后周继承五代短命政权的版图只有中原地区,国贫民弱,外敌四起。长期战乱使得百姓流离失所,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诸多割据政权为支持战争,极力压迫百姓。枢密使王朴献上著名的《平边策》,明确国家的统一策略。柴荣随之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柴荣以强有力的手段解决了军人跋扈横暴这个要害问题,斥退老朽,进用贤才,组织干练的文武朝班。一方面通过开科取士,直言极谏等方式和途径发现人才,选拔英才,一方面通过各种考核办法裁汰冗官滥吏;制定刑律,规范行为,保证政治健康发展。再者改革节度使制度,多次变动节度使镇守区域,回收节度使权力。他下令各地将战斗力最强的士兵输送到京城,建立了精锐的禁军,使禁军成为朝廷最重要的军事力量。柴荣还大力招百姓开垦荒田,均平赋役,兴修水利,整顿漕渠。对佛教进行打压,强令僧尼还俗,收回寺院田产,毁掉佛像用以铸钱。……国学大师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其实,“赵宋之世”的实际开创者并不是赵匡胤。而是后周世宗柴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后周世宗柴荣改革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分析后周世宗柴荣改革的主要内容。(12分)
- 11 - / 11
(2)根据材料,分析后周世宗柴荣改革影响。(4分)
- 11 - / 11
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C
B
D
C
C
C
D
D
9
10
11
12
13
14
15
16
D
B
C
D
B
A
A
C
二、材料题
17. (1)内容:院校合并;扩展经费资助范围;努力发展中等教育和职业学校。(6分,言之成理即可)
(2)意义:提高了高等教育水平;促进了中等教育及职业教育的发展;增加了受教育人口,提高了国民素质。(9分,言之成理即可)
18. (1)特点:以“予之为取”为指导思想;先富民再富国;生产民营,销售专营;政府调控市场,从中盈利。(6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2)影响: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手工业生产的发展,使商业健康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稳定了统治秩序,为齐国争霸创造了物质条件。(9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19. (1)原因:藩镇割据,国家缺乏一个统一的中央政权;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后周政权面临来自周边国家的威胁;社会矛盾尖锐;接受枢密使王朴献的建议。(6分,任意回答3点即可)
(2)内容:整顿吏治,多渠道(科举取士)选拔人才;制定刑律;建立禁军,加强中央的军事力量;回收节度使权力;减轻百姓赋税负担;兴修水利,鼓励发展生产;打压佛教。(12分,每点2分)。
- 11 - / 11
影响:使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为后来进行统一战争奠定经济基础;强化中央集权,改变了藩镇割据的局面;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统治秩序。(4分,每点2分,2点即可)
- 11 - / 11
相关文档
- 2020高中数学 第2章 平面解析几何2021-02-27 09:11:404页
- 高中物理 第1章 静电场 第1节 静电2021-02-27 09:11:273页
- 高中英语选修七Unit5 Travelling a2021-02-27 09:11:223页
- 河北省邢台市高中物理 第三章 磁场2021-02-27 09:11:174页
- 高中数学必修1教案:第五章(第6课时)平2021-02-27 09:11:164页
- 2020版高中生物 第四章 人体免疫系2021-02-27 09:11:124页
- 2020高中数学第2课时 补集及综合应2021-02-27 09:11:125页
- 云南省昆明一中2020届高中新课标高2021-02-27 09:11:0921页
- 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一教学训练(教2021-02-27 09:11:093页
- 2020有关高中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工作2021-02-27 09:11:09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