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50 KB
- 2021-04-20 发布
音乐论文之让音乐课堂闪烁信息技术的灵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多媒体教学作为全新
的教学手段出现在音乐课堂中。它突破了传统教学在时空上的限制,大
大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使学习内容更为丰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
音乐课的兴趣。
一、信息技术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在中小学音乐教材中,音乐欣赏约占每学期总时数的 25%,涉
及到器乐欣赏、戏曲欣赏和曲艺欣赏等内容。在乐器欣赏中,涉及到民
族管弦乐和西洋交响乐等,在民族乐器合奏中又涉及到丝竹乐和吹打乐
等5个主要乐种,在乐曲中还涉及到古今中外几十种乐器的音色等。如
何获得欣赏的最佳效果?唯一的手段就是通过多媒体以及网络技术,让
学生把乐队演奏时的规模阵容、指挥的风格手势、音乐的情感形象、乐
器的音色特点以及演员的服装道具、演唱时的动作表情等看得明明白
白,听得清清楚楚。
二、信息技术能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音乐教学同其他学科的教学一样也有板书设计和适量的习题。
我们如果把这些内容运用多媒体展示,就可以减少板书的时间,增大教
学容量,完成更多的教学任务。如我在教《荆州花鼓戏四大主腔的欣赏
与听辨》时,备课时把四大主腔的音乐特点和情感特点分别制成了课件,
在课堂上为学生的欣赏与听辨赢得了时间,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信息技术能准确表现体裁和音色
法国一位著名演员曾说:“嗓音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任何图
画的感染力,远远比不上舞台上正确发出的一声叹息那样动人。”由此
看来,音乐教学使用电教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因为音乐是声音的艺术。
以唱歌为例,像《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保卫黄河》、《欢
乐颂》等齐唱、轮唱、合唱歌曲,如果由教师一个人范唱是不能表现齐
唱的雄壮有力、轮唱的此起彼伏、合唱的丰厚和声效果的。但如果使用
电教多媒体手段,就能准确地表现体裁和音色,准确地表现音乐形象。
四、信息技术能深化德育和美育
音乐是一门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学科,音乐教学的根本
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是
音乐教学最重要的任务。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乐理知识,培养学生
的音乐表现能力和音乐创造能力的同时,必须有机地融进思想品德教育
和审美教育。如在唱歌教学中,现代化教育能够生动直观地表现歌曲所
描绘的美丽的自然风光、多彩的活动场景……具有丰富的美育因素,对
深化音乐教学中的德育和美育具有不可替代的多种功能。
(一)教育功能。音乐教学中的唱歌教学和音乐欣赏教学,根
据歌词等内容,虽然可以通过说教对学生进行性格情操的陶冶、思想感
情的净化和道德行为的规范,但远不及设计课件及用网络演示教学内容
所获得的效果好。如欣赏《铁蹄下的歌女》这首歌,除制作、演示课件
外,我还给学生放映了当今“舞台上的歌星”的录像画面。在画面的对
比下,让学生感受到:同是歌女,因处在两个不同的社会,因而是两种
截然不同的境况,使之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民族自尊感,受到一次深刻的
爱国主义教育。
(二)感染功能。即歌曲的内容通过电教媒体再现情景后,学
生的情感受到激发而产生共鸣。例如教《谁不说俺家乡好》这首歌,在
课件放出的“青山、白云、河水、梯田、果树、松柏、麦浪”背景下,
播放歌曲的演唱录音,这样把学生置身于一个有声有色、有情有景的艺
术氛围里,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热爱歌中的家乡
和我们自己的家乡的思想感情。
(三)美感功能。美是客观存在的。音乐除了声音的美之外,
形式美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能被人的感官所接受。如洗星海的《黄
河大合唱》的第七首──《保卫黄河》,通过网络,学生自主地寻找有
关网站去了解有关的视频资料及文字资料,使学生从形象色彩、音乐旋
律等视觉和听觉方面,身临其境地强烈感受到了磅礴的气势美和中国人
民奋起斗争的英雄形象美,从心灵深处接受了美的教育、美的熏陶,进
而热爱美、追求美,就会更加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
并为这种美好的生活和未来而奋斗。
五、信息技术能丰富想象,激发写作兴趣
人的想象靠什么去激发?靠语言,靠情境。而在教学中,情境
的再现是通过信息技术教育来实现的。不使用现代多媒体辅助教学,有
些情境很难再现,也就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更丰富的想象。如在欣赏民
族器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时,我根据乐曲内容制作了“江楼钟鼓、
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涧澜拍岩、矣
乃归舟”八幅幻灯片。学生在欣赏时,既有听的又有看的,情致盎然。
赏毕,我对学生说:“大家在小学时写过看图作文,今天大家能否试一
试听音乐作文呢?”当我再次播放录音时,同学们纷纷拿起了笔。
综上可见,现代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是多么重要!它
应用于音乐教学中的时间还很短,是一片很有开垦价值的荒山,需要我
们教育工作者辛勤地去开垦。我相信,在我们辛勤汗水的浇灌下,它一
定会盛开美丽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