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50 KB
- 2021-04-14 发布
英语论文之《高中生英语课堂参与行为研究》实施方案
一、背景和意义
新课程标准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突出学生主体,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主体性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建构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外语教学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师生互动程度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然而,在我校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并不够积极主动,能主动提问或有质疑的学生寥寥无几,致使课堂气氛沉闷,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而不是由外部被动注入的。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旨在提高我校学生英语课堂参与度和英语教学效果。
二、核心概念界定和解读
1. 课堂参与:课堂参与是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行为,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是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方面,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2.主要的参与模式:
言语活动方式有:齐声回答、点名回答、小组讨论、
课堂提问、课堂质疑、
非言语活动方式有:专心听讲、记笔记、肢体语言
三、研究目标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旨在提高我校学生英语课堂参与度和英语教学效果。
四、研究内容
1.对我校高二年级3班、4班、9班、10班的249名同学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课堂参与行为较低的原因,分析影响学生课堂参与的因素。
2. 与部分学生和老师访谈的基础上,与备课组全体教师集体研讨,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高中生英语课堂参与度。
五、研究方法和理论依据
研究方法:
1.本课题主要采用课堂观察、问卷调查和访谈法。
2.调查研究法:以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分析学生课堂参与度较低的原因。
3.访谈法:与学生及任课教师交流沟通,了解学生课堂参与度较低的原因,讨论提高学生英语课堂参与度的策略。
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而不是由外部被动注入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提出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主张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这些理论的提出使人们更加重视外语课堂中的师生交互活动。
六、实施步骤和措施
研究的步骤:
1. 准备阶段(2014年10月—2014年11月)
课题论证,撰写课题申报书。
2.实施阶段(2014年12月—2015年4月)
(1)根据前人研究成果和本校学生实际设计调查问卷,调查学生的课堂参与状况。
(2)对我校高二年级3班、4班、9班、10班的249名同学进行为期一周的课堂观察,设计课堂参与行为观察表,观察学生课堂参与情况;对高二3班和高二9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课堂参与行为较低的原因,分析影响学生课堂参与的因素;同时对部分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最后与备课组全体教师集体研讨,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高中生英语课堂参与度。
3.结题阶段(2014年5月—6月)
(1) 完成调查报告《关于高中生英语课堂参与行为研究的调查报告》
(2) 撰写《高中生英语课堂参与行为研究》结题报告。
七、研究人员:高宝红 刘敏
八、预期成果
主件:《高中生英语课堂参与行为研究》结题报告
附件:
1.调查报告:《关于高中生英语课堂参与行为研究的调查报告》
2.论文:《高中生英语课堂参与行为研究》
九、参考文献
王升。 2003.主体参与型教学探索【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叶澜。 1997.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 教育研究,(9):3-8
张烨,周大军。 2004. 大学英语 学生课堂参与模式研究【J】。外语界,(6):28-33
教育部。 2003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