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50 KB
  • 2021-06-17 发布

2020信息技术教学论文六篇

  • 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 下载文档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3. 文档侵权举报QQ:3215808601
‎2020信息技术教学论文六篇 ‎【篇一】‎ 摘要:我国教育改革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应注重效率的提高,同时不断革新教育方式。笔者将浅析构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高效课堂的相关策略,以此来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顺应课程教育改革的新要求,全方位提升我国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信息技术;效率;科学;课堂教学 引言:‎ 二十一世纪是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数字化、高速化已经成为新时代的主要特征,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越加重要。高中信息技术教育课堂应积极改革,提升效率,提升学生对当今主流信息技术的掌握水平,实现高中课堂教育的目标。下面笔者将针对此目标的实现提出相应策略,以供参考。‎ 一、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提升课堂参与度 在目前的信息技术教学中,重视输入的过程而忽略了学生的输出过程,将其作为一个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课堂活动过多是教师的知识讲解过程,学生课堂参与度低,长此以往,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1]。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师生间的良性互动,自己做好引导、规范的角色。“项目教学法”是当下一种较为典型的教学策略,它提倡教师在教学中应作为引导者,教学内容应看作独立的项目,而学生是项目负责人,能独立对项目进行讲解。这一教学法极大程度上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了学生参与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的教学似乎能从这一教学法中得到一些启示。例如在学习《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在班级内抽取一个小组,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内部自行分工,合作完成对《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相关信息的搜集,搜集的范围可以跳脱出课本的框架,利用手机、电脑等多媒体对知识进行课外延伸。上课时,由组内推选出的代表上台为大家进行讲解。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担当的只是答疑解惑的辅助角色,当学生在知识理解方面遇到问题时,可以自主向教师请教。这一教学过程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了他们的课堂参与度。同时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他们对课本知识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创新教学方式,增添课堂趣味性 向往有趣生动的事物是人们的天性,高中生更是如此。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相对来说较为枯燥,知识点繁琐,识记内容较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新型教学方式的运用,在科学的前提下,尽可能增添课堂的趣味性,提升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积极性。例如,积极利用多媒体,注重声音、图画、文字等的多重结合。相关科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利用多种感官学习时,大脑皮层相较以往会更加活跃,思维更加敏捷,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有所提高,同时课后遗忘速度也会减缓。‎ 以《因特网信息的查找》这一章节为例,教师可以将信息查找的相关步骤制作成视频,同时将查找的内容设置为动听的音乐、色彩鲜明的图画等,查找完成后向同学们进行展示。在这一过程中,视频的应用强调了信息查找步骤的连贯性,使学生们对步骤有整体的认识,贴合该章节知识连贯的特点;音乐、图画的展示有效的刺激了学生的兴奋点,利于他们集中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这赋予了课堂更多的趣味性,为学生们营造一种轻松、欢乐的学习氛围,寓教于乐,学与玩并存,提升教学效果。同时,教学方式的多样,也会给学生带来新鲜感,每次课上接触到的都是完全不同的教学风格,对学生来说,每堂课像是一次未知的探索旅程,这样可以有效缩短他们的学习倦怠期,优化学习效果。‎ 三、结合课程特点,科学教学 信息技术课程以科学、繁琐、与时俱进为主要特点,课堂教学应从其自身特点出发,提升教学的科学性与可行性。教学方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任何高效的教学方式都应遵循科学发展规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也是如此[2]。例如,在学习“信息的集成”相关知识时,教师应选择与本章节知识琐碎的特点相契合的教学方式。此时,“微课”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微课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学习内容,运用多媒体将其呈现的新型学习方式。”《信息的集成》知识点琐碎,可以利用“微课”的方式进行讲解,利用多媒体制作一个短时间的小视频,将《信息的集成》的内容进行分解,植入到不同的视频中,让学生分块记忆,避免将相似内容混淆。‎ 以《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这一章节的学习为例,教师可以采取“体验式教学法”,使学生自主对所学知识进行体验,引导学生独立完成电子明信片、个人网页等作品制作,目的是使其体验相关技术的革新,真切感受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这种“体验式教学法”与此章节强调变化的特点相适应,可以引导学生亲身感受,加强印象。信息技术教育内容丰富,针对不同知识的不同特点,就有多样的教学方式与之对应,教师应深入研究相关知识的特点,选择与之相契合的教学方式,科学教学。‎ 四、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实行情感式教学 教学氛围是学生学习的环境,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以帮助学生缓解沉重的学习压力,以一种轻松娱乐的方式融入学习。在营造轻松教学氛围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至关重要。受中国几千年历史传统根深蒂固的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往往是严肃、高高在上的形象,师生之间距离较远,无法产生亲近感,这种距离感的存在于无形中增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当他们对课堂教学有建议时,往往会选择沉默;学习遇到困难时,由于害羞、害怕等,也往往不会主动询问教师,这就导致了他们学习时产生盲点与误区,学习效果大打折扣[3]。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增加与学生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帮助他们解答,使他们在心理上减少与老师的距离感,把老师当作朋友来相处。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与学生做些小游戏,例如,在端午节时,可以让学生们在电脑上制作自己喜爱的粽子图片,并将其打印,然后让学生去讲台上描述自己喜欢的粽子,其他同学猜测粽子的馅料等,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了解网络的便捷与信息的重要性,同时减少课堂的严肃性。另一方面,也可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主义精神。这不仅能促进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提升,也促进其文化修养的提高,顺应了课程改革的要求。‎ 五、推动教学内容革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互联网的充分发展,推动了各方面的资源共享。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应充分与大数据及互联网平台相结合[4]。教师可以利用大数据平台寻找新颖材料,推动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革新,将其作为课外内容对课堂知识进行补充,扩大学生的知识接触面,帮助其增加自身知识储备,提高学生解决问题时知识迁移的能力;另一方面,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革新,可以提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新鲜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将成为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原动力。紧跟时代潮流,积极吸收国际前沿研究成果等,培养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时代性以及对新鲜知识接受的准确性,培养新时代人才,也是构建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重要策略。‎ 六、结束语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高效课堂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与现实结合逐步探索。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可以提升个人竞争力。我们应积极顺应课程改革的需要,与时俱进,采取科学措施实现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提升人才素养,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添砖加瓦。‎